从思想到艺术的隙间里
看见西方理论大师的美学关怀
变化倏忽的现代世界中新事物不断诞生,挑战着传统艺术与美的认知,将人们推向陌生且刺激的领域。究竟是走向丧失灵性的佣俗?还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本书为诗人、学者作家杨小滨的最新文化研究专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台湾的读者们罗列了12位现代思想界的理论大师,例如海德格、班雅明、拉冈、阿多诺、罗兰.巴特、李欧塔、德勒兹、傅柯、德希达、布希亚、克莉斯蒂娃、纪杰克,从诗词、音乐、散文、小说、绘画到电影,让读者窥见大师们思想的艺术,以及对于什么是「美」的无尽关怀。
《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阐述了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理论大师们,无不致力于从感性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
似乎只有从具体的美学观照里,抽象的理念才得以活跃、蓬勃,因为文学艺术正是生活和经验最精妙的凝聚。
同时,当代理论也和文学艺术一样,在创新求变的崎岖道路上不断探索偏远的险境。
本书论述了海德格、班雅明、拉冈、阿多诺、罗兰.巴特、李欧塔、德勒兹、傅柯、德希达、布希亚、克莉斯蒂娃、纪杰克这十二位当代理论大师的思想是如何与文学艺术发生奇妙关联的。
作者简介
杨小滨
两岸三地知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学者。
1963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文学硕士、耶鲁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密西西比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专长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众文化批评、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化。概括自身的思想轨迹历经阿多诺─李欧塔—拉冈,相信从小说到诗,从美学到电影,从知识分子到通俗文化,一系列问题都关联着当代文明的「隐祕表达」──即是过去记忆的痕迹,又是对未来的懵懂期待。曾任曾任台湾《现代诗》、《现在诗》特约主编、《倾向》文学人文季刊特约策画。着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等。另着有专论《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历史与修辞》、《The Chinese Postmodern》、《语言的放逐:杨小滨诗学短论与对话》、《迷宫.杂要.乱弹:杨小滨文学短论与文化随笔》等书。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在诗与思之间追寻澄明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废墟、革命与乌托邦
拉冈Jacques Lacan
我思非我在,我在非我思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琴键上的辩证法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艺术作为感官的形式
李欧塔Jean-Fran□ois Lyotard
无中生有的美学
德勒兹Gilles Deleuze
沿着感性的符号逻辑
傅柯Michel Foucault
另类思想中的诗人才华
德希达Jacques Derrida
撒播意义的踪迹
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
迷失在拟仿现实中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
语言世界中的贱斥、忧郁与颠覆
纪杰克Slavoj □i□ek
变态影迷
第一眼看到《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些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我们却常常似懂非懂的时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感性的形式"这四个字,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带着文学艺术的温度。而"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更是直接点明了内容,让人好奇作者将如何串联起这些伟大的思想火花,从他们各自的独特视角出发,解读出怎样的“感性”维度。 作为一名长期在台湾这个文化熔炉里浸淫的读者,我总觉得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总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感性”底色。这股底色或许源于我们历史的交错,或许源于我们生活环境的细微之处,亦或是我们集体潜意识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所以,当这本书以“感性”为切入点,去探究那些塑造了西方思想版图的巨擘时,我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探究欲。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许多时候,我们阅读理论书籍,往往被其艰深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所困扰,仿佛置身于一个冰冷理性的迷宫。然而,如果能借由“感性”这把钥匙,去开启理解这些理论大师们的智慧之门,那过程想必会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触及思想的灵魂深处。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美学、艺术、文学批评,甚至是心理学等领域出发,将那些原本显得遥不可及的理论,转化为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读懂理论大师们的思想,不应该是为了成为理论的奴隶,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台湾这片土地上,我们既拥抱传统,又锐意创新;既有东方含蓄的内敛,又不乏西方奔放的热情。在这种多元而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理论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性”坐标?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让我们在学习西方智慧的同时,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独特的文化脉络与价值。 我对于“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的选择也充满了好奇。究竟是哪些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洛克、卢梭?抑或是尼采、福柯、德里达?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思想的转折点。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在解读这些大师们思想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感性”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文学片段,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加以阐释。我深信,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而“感性”正是连接思想与人心的桥梁。
评分《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对我来说,“感性的形式”这几个字,自带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同于那些直白介绍内容的书名,反而带有一种引人遐想的空间。“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这又是非常直接地指出了书的内容指向,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充满期待。 作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文化底蕴中,总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性”基调。它或许是我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敬畏,或许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细腻,又或许是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所以,当这本书将“感性”作为解读西方理论的切入点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这本书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打破我对西方理论的刻板印象。以往阅读一些理论著作,常常会觉得它们过于抽象,逻辑严密却缺乏温度,让人在理解时感到吃力。而这本书的“感性”切入,让我觉得,或许能够以一种更柔软、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理论大师们在创造他们思想时,那些隐藏在理性论证背后的情感驱动,以及他们对人类经验的深切体悟。 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感性”与“形式”这两个概念的结合。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而“感性”又如何在这种形式中体现?我猜想,这或许涉及到对理论作品的艺术性解读,对作者个人风格的分析,甚至是对理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引发的情感回响的研究。对我这样的台湾读者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感性”表达,并从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为我揭示出哪些关于西方理论大师们不为人知的“感性”面向。我期待它不仅能增长我的理论知识,更能丰富我的情感体验,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方式,去理解西方思想的魅力,也希望借此,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
评分翻开《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像我以往接触到的那些理论导读,它自带一种诗意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色彩。总觉得,“感性的形式”这几个字,暗示着一种超越了纯粹逻辑和客观分析的解读方式,它似乎在邀请读者,用一种更具温度、更贴近情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在我们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却又似乎难以完全把握的西方思想巨匠。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们从小就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汇中成长,对于“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我们似乎有着更直观的体会。我们能够理解东方文化中那种含蓄内敛的“感性”之美,也能够接纳西方文明中那种逻辑严谨的“理性”力量。所以,这本书以“感性”为切入点,去解读西方理论大师,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契合我们文化背景的解读方式,它可能让我们在理解那些深奥理论时,少了一些畏难情绪,多了一些共鸣的可能。 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重新看见”那些理论大师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理论,往往是被其表面的概念和论证所吸引,却忽略了这些思想诞生时的具体情境,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甚至是时代的呼唤。如果这本书能够借由“感性”的维度,去挖掘这些被隐藏的层面,将那些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人生、艺术、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那么,阅读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运用“感性”这个概念来解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是侧重于他们的艺术审美,还是文学的抒情表达,亦或是他们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又或者是,如何从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提炼出那些触动人心的“感性”元素?在我看来,台湾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我们同样渴望在吸收西方理论的同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离不开“感性”的滋养。 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为我揭示哪些我从未曾想过的“感性”视角,来理解那些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与古往今来伟大心灵的深层连接。借由“感性”的力量,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大师们的思想,也希望能够因此,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所要创造的独特价值。
评分《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心中长久以来关于西方思想的某些模糊角落。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许多西方理论,尤其是那些哲学思辨类的文本,对于我们来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既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我们常常在阅读时,努力地去理解其逻辑,去消化其论证,但却很少有机会去感受那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冲动,或是它所指向的生命体验。 这本书的“感性”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理性”那样,直接指向逻辑和分析,而是带着一种更具温度、更贴近人性的意味。我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生长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而言,理解西方思想,恰恰需要这样一个“感性”的入口。毕竟,很多时候,伟大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冰冷的逻辑推演,它们更可能源于作者对世界的深切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忧虑,或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范式。我猜想,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理论内容的梳理和介绍,而是会尝试去发掘这些理论大师们在创作他们的思想时,内心深处的“感性”涌动。或许是通过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情感色彩,或是通过探讨他们生活经历对思想的影响,又或者是从艺术、音乐、文学等更广泛的文化领域来映照这些理论。这样的解读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会更加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理解理论的“人”与“情”。 作为一名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我们这片土地上,文化融合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我们既吸收了东方的传统智慧,又积极拥抱西方的现代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理论背后的“感性”逻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导读,更可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更具辨识度的思想体系。我渴望它能点亮我阅读理论的道路,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主动地去感受、去体悟。 我对于“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的选取,以及他们被赋予的“感性”解读,充满了极大的好奇。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够打破我们对理论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也并非与感性绝缘。相反,感性或许正是驱动思想产生、发展,并最终触动人心的重要力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方式,去认识那些改变世界的西方思想家,也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台湾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这个书名,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一直以来感觉有些遥不可及的西方理论,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好奇。总觉得,“感性的形式”这四个字,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带着一种艺术的气息,一种可以被触摸、被感受到的东西。而“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则直接点明了书的内容,让我知道这本书将带领我去认识那些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人物。 对我这个来自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总是承载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西方文化中的奔放、直接,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同的体现。所以,当这本书以“感性”为切入点,去解读那些西方理论大师时,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亲切和贴合的方式。它似乎在告诉我,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并不需要完全抛弃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反而可以借助这种“感性”的力量,去深入它们的内核。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那些理论家的思想脉络,而是会尝试去发掘他们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他们创作时的内心冲动,以及他们的理论对我们情感世界可能产生的触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不仅仅是“知道”这些理论,更能“感受”到它们,理解它们是如何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经验息息相关的。 我对于“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的选择,以及作者如何运用“感性”的视角去解读他们,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即便是在最严谨的学术思考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在台湾这个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我们渴望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也能保持我们自身独特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在理解西方理论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文化中“感性”的价值所在。 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帮助我“看见”那些理论大师们不为人知的“感性”一面。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深度对话,一次思想与情感的交织。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西方智慧,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能够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也理解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