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根斯坦与《哲学研究》

维根斯坦与《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ie McGin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维根斯坦已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他的两本着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堪称为独一无二的杰作。本书的作者介绍维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见解。导论部分清楚地梳理了后期维根斯坦的哲学观,并着力强调,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线索,才能真正理解《哲学研究》的思想。前三章专注语言哲学的话题,后三章则讨论心理学哲学问题。全书行文基本按照《哲学研究》所涉及论题的自然顺序及展开,并照顾前后论题的相互衔接。

本书特色

  Amazon网站评价五颗星这是一本完美、明晰的指引,带你贯穿《哲学研究》的主要论点。这是一本难得的后期维根斯坦哲学入门书。作者力足于导读,紧扣文本,逐一展开话题,弄清楚问题脉络,并穿插进一些通行的解读方式,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直陈其利弊。这本书具备客观、清晰、一贯、简洁、深入等特点,不仅可对初学者发挥有益的引导作者,而且也能给研究者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

玛莉.麦金

  英籍爱尔兰人,英国约克大学讲师,是一位颇有潜质的分析哲学家,着有《感觉和确定:怀疑的分解》等。

译者简介

李国山

  1965年出生,安徽寿县人。1991年于四川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及哲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英美哲学。着有《言说与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学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风格与方法:《哲学研究》89—133
导 言
关于一种语法研究的观念
拒斥哲学理论
作为疗法的哲学
「……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

第二章 维根斯坦对奥古斯丁的批判:《哲学研究》1—38
导 言
「五个红苹果」
「砖!」「柱!」「板!」「樑!」
意义与用法
实指定义
一切都已明摆在眼前

第三章 规则与遵守规则:《哲学研究》138—242
导 言
克里普克论维根斯坦及遵守规则
意义与用法的关联
意义与理解
规则与其应用的关联
逻辑上的「必须」

第四章 私人性与私人语言:《哲学研究》243—275
导 言
关于一种私人语言的观念
我们日常的感觉语言
私人语言论证
私人实指定义在我们日常感觉语言中的作用

第五章 内在与外在:《哲学研究》281—307;第二二七至二二八页
导 言
疼痛与疼痛行为
关于私人对象的观念
我们心理学语言游戏的不确定性
疼痛既非某物亦非空无

第六章 看见与看见模样:《哲学研究》398—401;第二部分第十一节
导 言
视觉房间
看见与看成
看见与做出反应

致 谢
译后记
本书所引用维根斯坦着作
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材料
索引

图书序言

导 论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去世于剑桥。如今,他已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这表明,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头脑,而许多人更乐意称他为天才。他的人格和思想都极具魅力:他的学生及其他一些了解他的人,写下了大量关于他的回忆,而由他的哲学工作引出的二手文献,更可谓汗牛充栋。所有这些回忆录均证实,他不仅具备卓越的理智洞察力和一贯的道德诚实,而且掌握了一些了不起的实际技能。同时他也是一位给人鼓舞的、忠实的、时常有些苛刻的朋友。相反,由他的哲学工作所引起的反响,却并非整齐划一,无论是阐释还是评价,均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维根斯坦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实业家的家庭,这个家庭拥有广泛的文化兴趣。他于一九零八年首次来到英国,入曼彻斯特技术学院,註册为工程学系研究生。在设计一种喷气式推进器的工作过程申,他愈来愈对由这种设计引出的数学问题感兴趣。一九一一年,他转入到剑桥大学跟从哲学家贝特兰‧罗素学习数学哲学。到一九一二年,罗素便折服于维根斯坦的天才,鼓励他放弃航空动力学,献身哲学研究。同年,他向剑桥道德科学俱乐部提交了第一篇论文。论文的主题是「什么是哲学?」,这表明,维根斯坦从一开始便认识到,重要的是理解哲学问题的本性,并思考处理它们的适当方法。对诊断与方法的关注,一直是维根斯坦整个哲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维根斯坦一直致力于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的研究。他的工作大都是在挪威完成的。维根斯坦到那里,是为了躲避当时剑桥的学术讨论,因为他感到这种讨论多半是自作聪明。这期间他做出了许多关于逻辑和语言的发现,这些发现后来成了他的第一部着作《逻辑哲学论》(一九二二年)的主要基础。这是他有生之年发表的唯一一本主要的哲学着作;他的第二部主要着作─《哲学研究》─的创作大约始于一九三七年,止于一九四五年,但直到一九五三年才作为遗着问世。这两部着作均为独一无二的杰作,一眼便能看出二者的反差来。虽说这两本书都以语言为中心话题,可早期着作是高度抽象化、理论化、精确化和教条化的,而后期着作则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带点散漫性的,其哲学目的似乎闪烁不定、掩而不彰。它们显然出于一人之手,可此人对其哲学任务的构想,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维根斯坦在挪威的工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中断。此时,他返回维也纳,应征入伍,维根斯坦尽管亲历加拉蒂亚和义大利的战事,却没有停止关于逻辑和语言的思考。一九一八年,他在义大利成了战俘,背包里装着《逻辑哲学论》手稿。这场战争和这部哲学巨着的创作,让维根斯坦心力交瘁。他觉得自己的哲学工作已经完成。他处心积虑地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遗产全部分送出去,然后接受训练去当一名小学教师。接下来的几年,他经历了极度的孤独与紧张。尽管他相信自己与哲学已有了了断,可他还是急于想把自己七年的心血之作公之于世。可是,由于《逻辑哲学论》行文方式怪异,再加上文字过于简略而晦涩,出版商生怕做赔本买卖而不愿出版它;即便是维根斯坦最为赞赏的人士─弗雷格和罗素─也感到理解它很困难。不过,罗素最终得以利用自己的影响而让Kegan Paul(亦即后来的Routledge and Kegan Paul)出版了这部着作,前提是罗素须为此书撰写一篇导言。

一九二零年,维根斯坦完成了小学教师培训,并前往下奥地利的一所小学任教。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一九二六年。他接受的是「奥地利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的教学方法训练。这些教学方法拒绝死记硬背,着眼于开发儿童的好奇心,鼓励独立思考,并容许孩子在实际的练习中做出自己的发现。维根斯坦满怀热心而又极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并相当成功地发挥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才能。然而,由于维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及个人性情与学生家长们天差地远,这些奥地利农民对他的教育方法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而维根斯坦也对他们产生了敌意,并感到自己的工作很失败。一九二六年,他彻底放弃教学工作,回到维也纳。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园丁工作,后来担任一幢房屋的建筑师,这幢房屋是维根斯坦的姐姐Margaret Stonborough的,最初由着名建筑家保罗‧恩格尔曼设计。

这段时期,维根斯坦没有在哲学方面做新的工作,不过他仍同哲学家们保持着联系,同他们讨论《逻辑哲学论》的观点。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塞仔细研读了这部着作,并多次前往奥地利,与维根斯坦一起讨论它。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莫里茨‧石里克也研读了维根斯坦的着作,并对之深表钦佩。一九二七年,石里克说服维根斯坦,前去参加同他及魏斯曼、卡尔纳普、费格尔等学派其他成员的定期会面。相互的讨论并不完全成功,因为大家慢慢意识到,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们错误地认为,《逻辑哲学论》提出的是一种类似于他们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学说。事实上,维根斯坦并不赞同他们对形而上学的态度、他们对科学的尊崇,或者他们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观点,而他本人探讨哲学的方式─卡尔纳普认为,这种方式更接近艺术创作,而非科学研究─意味着彼此的合作是有限度的。最富于成果的讨论是关于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的,而这些讨论,既标志着维根斯坦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哲学工作,也标志着他对《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首次做出了改变与发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