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

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田几多郎
  日本近现代哲学的推手
  琵琶湖畔的哲学之道──日本京都学派创始者的思想精粹

  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现代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西田哲学作为东方传统思想现代化的代表,「京都学派哲学」即是以他为首建立的。西田以后的日本哲学若非深受西田的影响,就是以哲学为出发点。他的出现将日本哲学推上世界哲学的舞台。

  《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第一篇选文〈作者序〉收录西田几多郎为数本书所撰写的序言,为初次接触西田哲学的人提供思想脉络的分期概观。西田于1936年《善的研究》的「新版序」中,将自身思索的发展区分为五个立场:「纯粹经验」、「自觉」、「场所」、「辩证法的全般者」与「行为的直观」。相对前三期从「自我来看世界」的立场,第四、五期则是「从世界来看世界」的立场。前者类似中国哲学中「心学」的道路,后者则类似「史学」的道路。但是这种「转向」严格说来并不是立场的「转变」,而是立场的「深化」。

  在〈绝对自由意志〉一文中,西田认为不论是「思维的体系」或「经验的体系」都来自于同一体系,由自觉出发的自我发展,而绝对自由意志则是各体系可能性的根源,属于「体验的世界」,是「超越我们的言语思虑的世界」。与新康德学派先验哲学的对决来突显自己的思想的〈种种世界〉一文,则讨论「物」自身必须是「在概念的知识之前就既予的直接经验」,西田将其理解为「绝对自由意志」,它是「活动的活动」、「先天性的先天性」。以上两篇选文都充分显示了西田初期思想中「主意主义」的思想。西田将意识的根本理解为「意志」。但是这样的意志,最终的意义并不是主客对立下的意志,而是超越主客对立且致使主客对立成为可能的「绝对自由意志」。另外,西田一方面肯定作为终极实存的绝对自由意志是一种「创造的无」,是无限的创造活动,一方面又认为它拥有思想所无法到达的神秘性。

  〈场所〉一文作为西田的场所逻辑之代表,其核心想法在于:「有必须内存于某处,否则有将无法与无区别」。沿着这个想法,西田在这里区别出了三个场所,分别是:「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和「绝对无的场所」。其中,「绝对无」必须是将有无都包摄在内,并且让有无得以成立的场所。由于知识主要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因此,将这个想法转译成判断的主述词形式,就形成了场所逻辑。场所逻辑的提出原本是一种认识论的想法,所针对的概念是新康德学派的认识论,但是它随即扩张为一个形上学的体系。在〈场所〉论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西田用「静态的」或「映照的镜子」等概念来说明绝对无,但这只是因着认识的可能性基础而提出的,真正的绝对无必须是「绝对的无而有」,是具创造性的无。

  西田的绝对无除了「知识成立的可能性基础」与「绝对无的创造问题」之外,还拥有宗教的意义,而这其实是西田的终极关怀。〈场所逻辑与宗教的世界观〉一文即指出宗教经验是一切经验的根本。西田借由场所逻辑来解释「改宗」与「悟道」的经验,说明宗教领域中的人与众生、神与人、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西田认为宗教的根本经验在于「死的自觉」,唯有体会到自我的根本是矛盾性的存在的时候,我们才能超越现行的自我,逆对应地体验到真正的神。

作者简介

西田几多郎

  西田几多郎(1870-1945)为京都大学教授,是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创始人。其学说融合欧洲哲学的精神、日本传统思维及佛教思想,被称为「西田哲学」。其着作《善的研究》涵盖纯粹经验、形上的实在、伦理的善、与宗教的神,并通过西田独特的哲学思想将其回归到纯粹经验之本然的状态。高桥里美誉之为「恐怕是日本人最初,且唯一的哲学书」。西田重视主体性的思维,曾经提出「纯粹经验」、「场所的逻辑」、「绝对无」等哲学理论。另外,西田透过对西洋的思想与哲学的讨论来寻求一个更根本的东西方哲学之共同基础,从这个基础来重新定位东西方的思想,试图建立一个对东西方都具说服力的哲学。他也因此将「日本哲学」提升到「世界哲学」。

译者简介

黄文宏

  1998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专长领域为现象学、诠释学与京都学派哲学。近年来关于日本哲学的着作为〈论早期西田哲学中「自觉」的基本构造──以〈逻辑的理解与数理的理解〉为线索〉(2012)、〈论日本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觉」为例〉(2011)、〈西田几多郎宗教世界的逻辑──兼与新儒家宗教观之比较──〉(2011)、〈西田几多郎的「直观」论〉(2010)、〈西田几多郎场所逻辑的内在转向〉(2010)。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凡例 
译注者导读
 生平与着作
 选文解说

选文
作者序
《善的研究》序
《思索与体验》序
《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序
《意识的问题》序
《艺术与道德》序
《从作动者到观看者》序
《全般者的自觉体系》序
《无的自觉的限定》序
《哲学的根本问题──行为的世界》序
《哲学的根本问题续篇──辩证法的世界》序
《哲学论文集第一──迈向哲学体系的企图》序
《续思索与体验》序
《哲学论文集第二》序
《哲学论文集第三》序
《哲学论文集第四》序
《哲学论文集第五》序
《哲学论文集第六》序
《哲学论文集第七》序
 二、绝对自由意志
 三、种种世界
 四、场所
 五、场所逻辑与宗教的世界观
西田几多郎年谱
译注者后记

图书序言

〈场所〉(1926)

在当今的认识论当中,人们区别开对象、内容、活动这三个项目,并且讨论这三者间的关系,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区别的根柢上,人们所思想到的只有随着时间推移的“认识活动”,以及超越认识活动的“对象”间的对立而已。然而,要主张对象与对象间相互关联着、形成一个体系,并且自我维持自身 的话,那么就必须有维持这种体系自身的东西,也必须有让这个体系在其中产生,并且这个体系可以说是“内存于其中”(に于いてある)的东西。有必须内存于某处,否则有与无将无法区别。逻辑地来看,我们可以区别开“关系项”与“关系本身”,也应该可以区别开“关系的统一者”与“关系所内存于其中者”。试着从活动 这一面来看的话,那么除了作为纯然活动之统一的“我”,以及相对于“非我”的“我”之外,也必须存在着将“我与非我的对立”内在地包含的东西,也就是说,必须存在着让所谓“意识现象”得以内在地产生的东西。像这种可以说是“理型的容受者”这样的东西,我倣傚柏拉图〈蒂迈欧斯〉篇 的话,称它为“场所”。当然,柏拉图的“空间”或者所谓“容受的场所”(受け取る场所),与我所名之为“场所”的东西是不能视为等同的。

认为物体存在于空间中,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这是极为素朴的思考方式,迄今的物理学也都是这样来思考的。有些人认为,没有物体,就没有空间,空间不外是物体与物体间的关系而已;再者,我们也可以像洛彻一样,主张空间内存于物体当中。但是,如果这样来想的话,形成关系者(関系するもの)与关系必须是一个东西,例如,物理的空间就是如此。但是,能让物理的空间与物理的空间得以关系在一起的,并不是物理的空间,而且物理的空间还必须有“内存在的场所”(于てある场所)。或许有人会认为,处于关系中的存在,当它被还原到关系的体系的时候,只要思想一个由其自身所产生的全体就可以,不需要再去思想一个让它得以产生的场所。但是,严格来说的话,不论是什么关系,只要它作为关系而成立,那么就必须有作为关系项的既予物,例如,相对于知识的形式,必须有〔知识的〕内容。就算两者合一而为一个全体,也必须有映照这种全体的场所。有人或许会说,场所不外是单纯主观的概念而已。但是,只要对象是超越主观活动并且自立存在的话,那么,让客观的对象得以产生的场所,就不能是主观的,场所本身必须是超越性的。当我们将所谓的“活动”对象化来看的时候,我们也是将它映照到思惟对象的场所来看。如果连所谓的“意义本身”也被认为是客观的话,那么让意义本身得以成立的场所也必须是客观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东西不过只是单纯的无而已。但是在思惟的世界当中,即使“无”也拥有客观的意义。

当我们思考事物的时候,必须有类似映照事物的场所。首先,我们会认为“意识场域”(意识の野)就是这种场所。要意识到某物,某物就必须被映照在意识的场域当中。因而,我们必须区别开被映照的“意识现象”与能映照的“意识场域”。我们或许可以说,除了意识现象的连续本身之外,并没有像意识的场域这样的东西。但是,相对时时刻刻流变(时々刻々移り行く)的意识现象,必须有不变动的意识场域。透过意识场域,意识现象得以相互关联、相互连结。有人或许会将意识的场域思想为像“自我”(jp. 我)那样的一个点。但是,当我们区别开意识的内外的时候,我的意识现象必须是在我的意识范围之内的。在这个意义下的“我”(jp. 私)必须将我的意识现象内在地包含。从上述的意识立场出发,我们就会认可意识的场域这样的想法。思惟活动也是我们的意识活动。思惟的内容首先就是映照在我们的意识场域中的东西。透过内容指涉对象。当今的认识论者区别开内容与对象,认为内容是内在的,而对象是超越的。对象被视为是超越了所有的活动,并且是在其自身而存在的东西。在这里,我们走出了意识的场域。对象并不属于意识的场域。但是,要将意识与对象关系起来,必须存在着将两者内在地包含东西。让两者得以关系的场所必须存在,这样的话,让两者得以关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对象超越意识的活动,并且是全然在意识之外的话,那么从在意识之内的我们出发,是没有辨法思想我们的意识内容指涉着对象这件事,甚至连对象是超越意识活动这件事也不能说。相对于认识对象的世界,康德学派在主观的方向上思想了“先验的主体”(jp. 超越的主観)或“意识全般”那样的东西。但是,我们难道可以说,我们在认识的主观中超越了意识并且走出了意识场域之外吗?这〔意识场域之外〕或许是意识场域的极限也说不定,意识场域并不消失。以心理学的方式所思想出来的意识场域,已然是被设想出来的东西(考えられたもの),它不过只是一种对象而已。意识到这种意识场域的意识场域,就算在其极限当中,它也不能被超越。再者,即使是被我们视为具有现实性的意识场域,在其背后也总是有着超越现实的东西。以所谓实验心理学的方式所限定的意识场域,不过只是属于可以单纯地进行计算的感觉领域而已。但是,意识必须包含意义,回想起昨日的意识,在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着昨日。因而,意识也可以说是全般者的自我限定。就算是感觉的意识,就其包含着之后接受反省的可能性而言,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全般者”作为极限是无法达到的话,那么我们也必须主张“个物”是无法达到的极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