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5
韦伯─近代社会学之父
西方现代社会学及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对于了解韦伯在「哲学」与「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的概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韦伯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逻辑学的反省,值得关心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中哲学概念的读者费心细读。更重要的是,韦伯探讨的主题不侷限于一般所说的「方法论」问题,而是扩展到了知识理论与逻辑学的分析、乃至更根本的「知识」或「科学」的意义问题。
在〈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一文中,韦伯使用直白易懂的文字,透过实例探讨许多相关连的「基本的逻辑-方法学的问题」。〈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则讨论「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构」及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对于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探讨的主体:「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如何被建构及研究的议题,可自〈「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一文中一窥端倪。。对于如何掌握「历史学的对象是什么」及「历史学之逻辑上的本质」这类与研究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韦伯也在本书中作了详细讨论。
本书另外收录韦伯对当时新康德主义法哲学家史坦乐(Rudolf Stammler, 1856-1938)及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布伦塔诺(Lujo Brentano, 1844-1931)着作的评论。其中论及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中最重要的侧面,包括如何在文化研究中对「经验上的诠释」或「释义学上的诠释」这二条进路做出区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价值关连」学说、研究客体之建构,以及「理想典型」的概念等。
最后,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一文中,韦伯提出对于「价值中立」这个概念提出最深入、细腻、且完整的分析与论述。韦伯认为知性、伦理与心的判断各有其必须遵守的法则,不能以知性的认知结果去谴责心的感受或伦理判断。心和伦理判断是不受指挥、也不能被指挥的,也由此可知,知性的法则的侷限。这种「知、情、意」三分而各有其「固有法则性」的想法,可以说是韦伯的思想的「人学基础」。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法学家。尽管是法学出身,一生从事的正式教职都是国民经济学的教职,且在1903-1918的长达15年间,韦伯还是一个学院外的学者,但韦伯的学术兴趣与成就却几乎涵盖了整个的文化与社会科学,其着作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广,难以归类。韦伯生前着作多以文章形式发表,直到过世前不久才开始集结成书,死后由其遗孀与学者陆续集结出版。韦伯不仅是在学术上多方面具有原创性的学者,也是在政治上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份子。他除了是「理解的社会学」的建立者,并在许多社会学分殊领域(如: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支配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等)有重大的贡献之外,在经济史、社会史乃至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成果;除此之外,他对当时德国的政治体制、政策以及俄国革命的分析与论述,也都是不可忽视的精神遗产。韦伯最着名的着作,乃是《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以及《经济与社会》。本书翻译的文章,则主要收录于《科学学说文集》。新编的《韦伯全集》分三部分(「着作与演说」、「书信」与「讲演与笔记」),预计出版47册,1984-2012已出版33册。
译注者简介
张旺山(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1956年生于台北县乌来乡。台大哲学系、哲学研究所毕业后,先后获教育部公费及德国自由民主党Friedrich-Naumann-Stiftung奖学金,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 Bochum)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副修政治学与社会学,博士论文为《文化实在与文化科学:韦伯的方法论与价值学说》(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一年的约聘助研究员,1994年8月起在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兴趣是政治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哲学、十九世纪德国哲学以及韦伯研究等。
译者序
中译本导读
壹、本书与韦伯的《科学学说文集》
贰、关于本书之翻译
参、韦伯与国民经济学
肆、个别文章导论:
〈罗谢与肯尼士〉
〈弁言〉、〈客观性〉与〈文化科学的逻辑〉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一文及其〈补遗〉
〈边际效用学说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法则”〉
〈“能量学的”文化理论〉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
参考书目
凡例
〈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
文前说明
I.罗谢的“历史的方法”
罗谢对科学的分类
罗谢的「发展」概念与实在的非理性
罗谢的心理学和他与古典理论的关系
知解性认识的限制与罗谢论有机体之形上学式的因果
罗谢与「实践性的规范与理想」的问题。
II.肯尼士与「非理性」问题
行动的非理性。肯尼士着作的性格
肯尼士的“意志自由”和“自然制约性”与现代理论的关系
冯德的“创造性综合”范畴
具体的行动之非理性与具体的自然事变之非理性
“诠释”这个“范畴”
对这些“范畴”之各种知识理论上的探讨:
(1)敏施特柏格的「“主观化的”科学」概念
(2)西美尔的“理解”与“诠释”
(3)歌陀的科学理论
III.肯尼士与「非理性」问题(续)
(4)李普士的“投入感受”与克罗齐的“直观”
“显明性”与“效力”
启发性的“感受”与历史学家之“暗示性”的描述
“合理”的诠释
「因果性」范畴的双重用法与「非理性」和「非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肯尼士的「个体」概念;人学式的流出说
〈弁言〉
〈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
引言
I.「对理想与价值判断进行科学的批判」的意义
「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之原则性的区分
II.「文化科学的认知兴趣」之构成性意义
文化科学中「理论的」与「历史的」考察方式的关系
「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构」之逻辑结构
经验性的社会知识之“客观性”的意义
「文化价值观念」与「文化科学的兴趣」之会变迁性
〈在「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
I.与爱德华.麦耶的论辩
引言
各种「偶然」概念
“自由”与“必然”
历史学的对象。
II.历史的因果考察中的「客观的可能性」与「适当的起因造成」
对实在之历史上的形塑
“客观的可能性”理论
客观的“可能性判断”之“效力”的模态
「“适当的”起因造成」这个范畴
“适当的”与“偶然的”「起因造成」作为思想上的抽象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
1.文前说明
2.史坦乐对历史唯物论的陈述
3.史坦乐的“知识理论”
4. 「规则」概念之分析:
「规则」作为“规律”与作为“规范”
“准则”概念。
游戏规则
法规则
法学的与经验的概念。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一文之补遗〉
史坦乐的“因果性与目的”
史坦乐的“社会性生活”的概念
〈边际效用学说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法则”〉
〈“能量学的”文化理论〉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
I. 学院课堂上的实践性评价
专业训练与讲坛评价
II.「纯逻辑的或经验的知识」与「评价性判断」作为「异质的问题领域」之原则上的分离
“价值判断”概念
由“目的”和由「手段」所做的批判
实践性的令式与经验性的事实确定之异质的效力领域
伦理的规范与文化理想。「伦理」的“界限”
伦理与其他价值领域之间的紧张
「价值秩序」之间的斗争。经验真理、价值理论与个人的抉择
价值讨论与价值解释
“发展倾向”与“适应”
“进步”概念
理性的进步
「规范性事物」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
经济的科学性学说的课题
国家的角色
人名译註
韦伯年表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