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

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x Weber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方法论
  • 质性研究
  • 韦伯
  • 论文集
  • 学术著作
  • 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
  • 平装本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韦伯─近代社会学之父
  西方现代社会学及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对于了解韦伯在「哲学」与「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的概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韦伯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逻辑学的反省,值得关心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中哲学概念的读者费心细读。更重要的是,韦伯探讨的主题不侷限于一般所说的「方法论」问题,而是扩展到了知识理论与逻辑学的分析、乃至更根本的「知识」或「科学」的意义问题。

  在〈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一文中,韦伯使用直白易懂的文字,透过实例探讨许多相关连的「基本的逻辑-方法学的问题」。〈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则讨论「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构」及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对于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探讨的主体:「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如何被建构及研究的议题,可自〈「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一文中一窥端倪。。对于如何掌握「历史学的对象是什么」及「历史学之逻辑上的本质」这类与研究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韦伯也在本书中作了详细讨论。

  本书另外收录韦伯对当时新康德主义法哲学家史坦乐(Rudolf Stammler, 1856-1938)及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布伦塔诺(Lujo Brentano, 1844-1931)着作的评论。其中论及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中最重要的侧面,包括如何在文化研究中对「经验上的诠释」或「释义学上的诠释」这二条进路做出区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价值关连」学说、研究客体之建构,以及「理想典型」的概念等。

  最后,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一文中,韦伯提出对于「价值中立」这个概念提出最深入、细腻、且完整的分析与论述。韦伯认为知性、伦理与心的判断各有其必须遵守的法则,不能以知性的认知结果去谴责心的感受或伦理判断。心和伦理判断是不受指挥、也不能被指挥的,也由此可知,知性的法则的侷限。这种「知、情、意」三分而各有其「固有法则性」的想法,可以说是韦伯的思想的「人学基础」。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法学家。尽管是法学出身,一生从事的正式教职都是国民经济学的教职,且在1903-1918的长达15年间,韦伯还是一个学院外的学者,但韦伯的学术兴趣与成就却几乎涵盖了整个的文化与社会科学,其着作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广,难以归类。韦伯生前着作多以文章形式发表,直到过世前不久才开始集结成书,死后由其遗孀与学者陆续集结出版。韦伯不仅是在学术上多方面具有原创性的学者,也是在政治上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份子。他除了是「理解的社会学」的建立者,并在许多社会学分殊领域(如: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支配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等)有重大的贡献之外,在经济史、社会史乃至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成果;除此之外,他对当时德国的政治体制、政策以及俄国革命的分析与论述,也都是不可忽视的精神遗产。韦伯最着名的着作,乃是《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以及《经济与社会》。本书翻译的文章,则主要收录于《科学学说文集》。新编的《韦伯全集》分三部分(「着作与演说」、「书信」与「讲演与笔记」),预计出版47册,1984-2012已出版33册。

译注者简介

张旺山(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1956年生于台北县乌来乡。台大哲学系、哲学研究所毕业后,先后获教育部公费及德国自由民主党Friedrich-Naumann-Stiftung奖学金,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 Bochum)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副修政治学与社会学,博士论文为《文化实在与文化科学:韦伯的方法论与价值学说》(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一年的约聘助研究员,1994年8月起在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兴趣是政治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哲学、十九世纪德国哲学以及韦伯研究等。

思想的疆域:近代社会理论的奠基与演进 一本追溯现代社会科学思想脉络的深度论集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以来,对现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变迁及理性化进程进行深刻剖析的重量级研究成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思想家的完整思想体系,而是以一种跨越流派、着重于核心概念辨析的方式,勾勒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几条关键理论路径。全书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社会科学从古典思辨向实证分析转型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现代性与理性化的双刃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性”这一宏大命题的内在矛盾性。我们审视了启蒙运动所承诺的理性解放,如何与工业化带来的异化、官僚体系的僵硬化产生张力。重点分析了早期社会学家对于“失范”(Anomie)状态的捕捉,探讨了技术进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对人类主体性构成的潜在威胁。 核心议题包括: 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 探讨了理性化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经济生产到法律构建,并分析了当理性沦为纯粹的手段计算时,价值判断如何被悬置。 去魅的过程: 详细阐述了世界图景如何从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中剥离出来,进入科学与法律的范畴,以及这种“去魅”对社会凝聚力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与匿名性: 考察了大规模城市生活对人际关系形态的重塑,从亲密社群到基于功能和契约的社会关系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体孤独感。 第二部分:权力、支配与合法性矩阵 权力是社会组织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强制性定义,转而考察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合法性的来源及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变异。 精选论述聚焦于: 支配类型的类型学: 对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支配进行了严谨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现代国家组织赖以维系的内在逻辑。我们探讨了“法理型”支配如何通过程序正义来掩盖或巩固其潜在的利益结构。 权力场域的渗透: 引入了关于权力在微观层面运作的视角,考察了机构、知识生产和日常规训如何共同构建出柔性而无所不在的控制网络。 国家主权与暴力垄断: 分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以及其对合法使用暴力的独占权,这构成了国际关系和内部治理的基础。 第三部分:阶级、冲突与社会分化 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是驱动历史变迁的永恒引擎。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关于社会分层和冲突理论的不同进路,从经济基础决定论到更复杂的文化资本分配模型。 重点关注的领域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批判性继承,探讨了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概念是否需要被重新界定。 地位、声望与阶层固化: 考察了除经济资源外,教育、职业声望和生活方式如何构成独立的阶层维度,以及这些维度在代际之间如何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诠释: 引入了对社会运动和反抗形式的分析,探讨了被压迫群体如何通过能动性来挑战既有的权力分配格局。 第四部分:文化、意义与符号的构建 本部分转向社会学对文化现象的深度介入,关注人类如何通过共享的意义系统来理解世界、组织集体生活,以及文化变迁的驱动力。 收录了关于以下主题的精妙研究: 宗教社会学的新视角: 不再将宗教视为过时的迷信,而是研究其作为社会凝聚剂、意义来源以及政治动员工具的作用。考察了世俗化进程中的宗教复兴现象。 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区隔: 探讨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不断协商和重塑的,以及文化品味如何成为一种社会区隔的手段。 符号互动与社会现实的构建: 从微观层面切入,分析了日常交往中个体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角色扮演来协商和确认共享的社会现实。 第五部分:行动者的选择与社会学方法论的演进 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离不开对其研究对象——人类行动者——的假设的不断修正。本部分探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研究者如何处理个体能动性与结构制约之间的关系。 本章提供了对方法论争论的深刻反思: 结构主义与能动性之争: 梳理了决定论视角与强调个体选择的进路之间的张力,并探讨了调和二者的尝试。 解释学路径与实证量化: 比较了侧重于理解行动者主观意图的解释学方法,与依赖大规模数据和统计检验的实证科学方法,论证了二者互补的必要性。 价值中立的困境: 严肃讨论了社会研究者在面对敏感的社会问题时,其自身立场和理论预设如何不可避免地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第六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前沿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社会边界被模糊,新的风险与治理挑战浮现。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末至今的最新理论发展。 关注的焦点包括: 风险社会的概念: 分析了现代社会从“分配财富”的逻辑转向“分配风险”的逻辑,以及环境、金融和技术风险如何跨越国界产生系统性影响。 全球治理与超越民族国家: 考察了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在权力结构中的崛起,以及它们对传统民族国家体系的挑战。 后人类主义与技术伦理: 探讨了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发展对“何为人”这一根本社会学问题的颠覆性影响。 《思想的疆域》是一部为严肃读者准备的理论地图集,它邀请读者踏入社会科学思想的深邃迷宫,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理性化却又充满矛盾的现代世界是如何被构建、被理解和被批判的。它提供了分析工具,而非简单的答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序
中译本导读
壹、本书与韦伯的《科学学说文集》
贰、关于本书之翻译
参、韦伯与国民经济学
肆、个别文章导论:
〈罗谢与肯尼士〉
〈弁言〉、〈客观性〉与〈文化科学的逻辑〉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一文及其〈补遗〉
〈边际效用学说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法则”〉
〈“能量学的”文化理论〉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
参考书目
凡例 

〈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
文前说明 
I.罗谢的“历史的方法”
罗谢对科学的分类
罗谢的「发展」概念与实在的非理性
罗谢的心理学和他与古典理论的关系
知解性认识的限制与罗谢论有机体之形上学式的因果
罗谢与「实践性的规范与理想」的问题。
II.肯尼士与「非理性」问题
行动的非理性。肯尼士着作的性格
肯尼士的“意志自由”和“自然制约性”与现代理论的关系
冯德的“创造性综合”范畴
具体的行动之非理性与具体的自然事变之非理性
“诠释”这个“范畴”
对这些“范畴”之各种知识理论上的探讨:
(1)敏施特柏格的「“主观化的”科学」概念
(2)西美尔的“理解”与“诠释”
(3)歌陀的科学理论
III.肯尼士与「非理性」问题(续) 
(4)李普士的“投入感受”与克罗齐的“直观”
“显明性”与“效力”
启发性的“感受”与历史学家之“暗示性”的描述
“合理”的诠释
「因果性」范畴的双重用法与「非理性」和「非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肯尼士的「个体」概念;人学式的流出说

〈弁言〉

〈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
引言
I.「对理想与价值判断进行科学的批判」的意义
「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之原则性的区分
II.「文化科学的认知兴趣」之构成性意义
文化科学中「理论的」与「历史的」考察方式的关系
「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构」之逻辑结构
经验性的社会知识之“客观性”的意义
「文化价值观念」与「文化科学的兴趣」之会变迁性

〈在「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
I.与爱德华.麦耶的论辩
引言
各种「偶然」概念
“自由”与“必然”
历史学的对象。
II.历史的因果考察中的「客观的可能性」与「适当的起因造成」
对实在之历史上的形塑
“客观的可能性”理论
客观的“可能性判断”之“效力”的模态
「“适当的”起因造成」这个范畴
“适当的”与“偶然的”「起因造成」作为思想上的抽象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
1.文前说明
2.史坦乐对历史唯物论的陈述
3.史坦乐的“知识理论”
4. 「规则」概念之分析:
「规则」作为“规律”与作为“规范”
“准则”概念。
游戏规则
法规则
法学的与经验的概念。

〈《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一文之补遗〉
史坦乐的“因果性与目的”
史坦乐的“社会性生活”的概念

〈边际效用学说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法则”〉

〈“能量学的”文化理论〉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
I. 学院课堂上的实践性评价
专业训练与讲坛评价
II.「纯逻辑的或经验的知识」与「评价性判断」作为「异质的问题领域」之原则上的分离
“价值判断”概念
由“目的”和由「手段」所做的批判
实践性的令式与经验性的事实确定之异质的效力领域
伦理的规范与文化理想。「伦理」的“界限”
伦理与其他价值领域之间的紧张
「价值秩序」之间的斗争。经验真理、价值理论与个人的抉择
价值讨论与价值解释
“发展倾向”与“适应”
“进步”概念
理性的进步
「规范性事物」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
经济的科学性学说的课题
国家的角色

人名译註 
韦伯年表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中译导读(节录)
本书与韦伯的《科学学说文集》
本书翻译的,基本上都是收录于韦伯的《科学学说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以下简称WL)中的文章。但是,这本书无论是书名还是其中收录的文章,却都不是韦伯亲自决定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这部着作形成的历史做些交代。

在1919年11月间写给他的出版商Paul Siebeck的一封信中,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提到了自己想要出版一本「方法论-逻辑学文集」(eine Sammlung der methodologisch-logischen Aufsätze)的想法,并说他认为可以考虑收录进该文集的文章包括:
《文库》中所有这类的东西(导论文章、与E. Meyer, Brentano, Stammler等人的论辩)、《逻各斯》诸文章(‘Logos’-Aufsätze)、以及一篇为社会政策协会写的关于「劳动的心理技术」(Psychotechnik der Arbeit)的文章。

信中所提到的《文库》,指的自然是韦伯与宋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和雅飞(Edgar Jaffé, 1866-1921)于1904年接手主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und Sozialpolitik,以下简称《文库》),而「导论文章」指的则是韦伯为该刊物新系列定调的重要文章〈社会科学的与社会政策的知识之“客观性”〉;至于「与E. Meyer, Brentano, Stammler等人的论辩」,则是指分别于1906、1907、1908年发表于《文库》中的三篇文章:〈在「文化科学的逻辑」这个领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以及〈边际效用学说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法则”〉。「《逻各斯》诸文章」指的是分别于1913与1917年发表于《逻各斯》上的二篇文章:〈关于理解的社会学之若干范畴〉和〈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诸科学之“价值中立”的意义〉。而那篇「为社会政策协会写的关于劳动的心理技术的文章」,则是指在1908-1909年间分四期发表于《文库》的长文〈论工业劳动的心理物理学〉(Zur Psychophysik der industriellen Arbeit)。

但是,一直到韦伯于1920年6月14日辞世为止,这本构想中的《文集》并未出版。韦伯辞世后,韦伯的太太玛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870-1954)才将韦伯的一些性质相近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并定名为《科学学说文集》。WL的第一版出版于1922年,但内容与韦伯的构想并不完全相同:韦伯提到的〈论工业劳动的心理物理学〉一文并未收录其中,反倒是收录了几篇韦伯并未提到的文章,包括:(1)韦伯于1903-1906年间,分三次发表于施莫乐(Gustav Schmoller, 1838-1917)主编的《德意志帝国的立法、行政与国民经济年鑑》(Jahrbuch für Gesetzgebung, Verwaltung und Volkswirtschaft im Deutschen Reich,以下简称《年鑑》)的一篇论文:〈罗谢与肯尼士和历史的国民经济学之逻辑问题〉(以下简称〈罗谢与肯尼士〉);(2)1909年发表于《文库》中的文章〈“能量学的”文化理论〉;(3)一篇选自《经济与社会》第一部份第一章的前六节的文章,并冠以〈社会学的方法学基础〉的篇名;(4)韦伯于1917年于慕尼黑演讲、1919年修改付梓的讲稿〈科学作为职业〉;以及(5)由遗稿整理付梓的〈〈史坦乐之“克服”唯物论的历史观〉一文之补遗〉。但这本文集为何会定名为《科学学说文集》,而玛莉安娜又是根据什么观点或想法选定这些文章的,则毫无说明。1951年,WL发行第二版,除了将〈社会学的方法学基础〉这个篇名改成〈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读一遍、做了一些小幅度的註解与说明并附加「索引」之外,文本上并无改变。

玛莉安娜过世后,Johannes Winckelmann(1900-1985)才在他1868年编辑出版的WL第三版中,加入了二个新文本:(1)玛莉安娜于韦伯遗稿中整理出来、并于1922年发表于《普鲁士年鑑》的文章〈正当的支配之三种纯粹的典型〉;(2)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文扩充到第七节。Winckelmann在第三版的〈前言〉中说,加入前者的理由是:〈正当的支配之三种纯粹的典型〉乃是1913年的〈关于理解的社会学之若干范畴〉一文之思想上的直接延续;而加入后者的理由则是:第七节乃是为使「正当秩序的学说完善」所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Winckelmann还放弃了第二版所加的註解、说明与索引,恢复第一版的「纯文本版本」型态(原先的构想是要另外出版一本《说明卷》,但始终未见完成)。此后的各个版本(1973, 1982, 1985, 1988等版本),书名与收录文章基本上都没有改变。这就是今日多数学者研究韦伯的方法论所依据WL的文本的由来。

在新编的《韦伯全集》(Max-Weber-Gesamtausgabe,以下简称MWG)中,规划将收录韦伯有关逻辑学-方法论问题的文章、编辑评註、书评、讨论稿、意见书等等文字的,共有二卷:第7卷与第12卷。第7卷定名为《关于文化-与社会科学之逻辑学与方法论》(Zur Logik und Methodologie der Kultur- und Sozialwissenschaften);第12卷原先定名为《关于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与价值判断讨论》(Zur Methodologie und Werturteilsdiskussion in den Sozialwissenschaften),1984年改为《理解的社会学与价值判断中立:1908-1920着作与发言》(Verstehende Soziologie und Werturteilsfreiheit. Schriften und Reden 1908-1920)。事实上,这二卷收入的文字,除了原已收入韦伯着作《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olitik)中的讨论发言稿、1913年为在「社会政策协会」(Verein für Sozialpolitik)内部讨论「价值判断」问题所提出的意见书、以及一些编辑评註和书评之外,基本上与玛莉安娜1922年编辑出版的WL并没有什么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MWG中,〈论工业劳动的心理物理学〉一文独立成册(MWGI/11),并未列入上述二卷中。至于〈科学作为职业〉一文,则与〈政治做为职业〉合为一卷出版(MWGI/17)。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总有一种仿佛回到大学课堂的错觉,但又比课堂上更自由、更自在。书中的每一篇论文,都像是韦伯在跟我隔空对话,娓娓道来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它收录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论文,这样我可以看到韦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单一的片段。有些篇目探讨的是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像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又或者是“社会学”究竟是什么的界定,这些都让我对社会科学的边界和可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很有逻辑性,虽然论文是不同时期写成的,但放在一起读,却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联系和递进。我试着把几篇关于“理性化”的文章连在一起读,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过程,让我对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理解,从模糊变得清晰,甚至能看到它对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影响。这本书不是那种“速食”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当初在网上看到《韦伯方法论文集》这本书时,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学术著作的阅读门槛普遍不低。但收到这本平装版后,我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又尽可能地让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注意到,书中很多篇目在开篇的时候,都提供了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这篇论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这一点真的非常贴心! 而且,我发现这本书收录的论文,涵盖了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多个重要维度,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虽然我还没有全部细读,但仅是浏览一下目录和部分章节,就已经能感受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这种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平装版的质感也很棒,翻阅起来非常顺手,让我有信心能够慢慢地将其中的智慧吸收进去。

评分

这本《韦伯方法论文集》的平装版,真的让我惊喜连连!一直以来,对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都很有兴趣,但总觉得文字有些晦涩,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学术著作,有时候读起来就像在啃硬骨头。收到这本书后,立刻翻开看了看,首先它的排版就让人耳目一新,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很舒服,即使是深夜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平装版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虽然是平装,但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有种扎实的触感,不是那种轻易就会泛黄的廉价纸。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把韦伯的原著堆砌起来,它似乎在编纂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读者可能的阅读障碍。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很多篇目在引入部分,都有一些非常精炼的导读,像是给初学者的一盏明灯,帮助我们快速抓住这一篇论文的核心论点和重要概念。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想深入了解韦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而且,里面的术语解释也相当到位,不是简单地把术语列出来,而是结合具体的论述,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读起来不再是“雾里看花”。

评分

这本《韦伯方法论文集》的平装版,真的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对社会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韦伯这样奠基性的思想家,更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对象。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特别欣赏它所呈现的“方法论”视角,这与许多侧重于具体社会现象的著作不同,它更像是从“如何认识社会”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 我翻阅了一些篇目,比如关于“理想类型”构建的探讨,以及对历史因果关系分析的论述,都让我对社会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不错,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并不显得生硬晦涩,很多概念的阐释都清晰明了。平装版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整体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我准备花点时间,好好地将这本书中的思想融会贯通,相信一定会对我理解当下的社会变迁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收到这本《韦伯方法论文集》平装版,简直是撞上了我的心坎里!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石——韦伯的思想——抱持着极大的好奇,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阅读资源。这本论文集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学术编排和清晰的目录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一些翻译著作那样,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将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的论文,非常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谱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很多篇目的选录,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能够代表韦伯在方法论上的核心观点。比如,关于“理解社会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论述,以及他对价值中立原则的探讨,这些都是理解韦伯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它的平装版设计也考虑到了读者实际的使用需求,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韦伯社会学方法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