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

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台湾大学
  • 桂冠奖
  • 学术著作
  • 思想
  • 文化
  • 台湾
  • 人文社科
  • 散文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第一届(二0一一年)及第二届(二0一二年)共三十五篇精华作品。依人文、社会、自然与生命教育四个组别分订不同题目。议题皆具有重要性或话题性,征文题目如下。第一届分为人文组「幸福是什么?」,社会组「性可以没有爱吗?」,自然组「科学是『发现』还是『发明』了真相?」,生命教育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届分为人文组「论当代应有的人文精神」,社会组「论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冲突」,自然组「科学如何看待特异功能」,生命教育组「死亡对人生的意义」等。学生依各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论辩,激发出篇篇充满自省、关怀、理性论证的精彩文章。

作者简介

主编∕苑举正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

作者

第一届

人文组 张传佳∕陈彦志∕张登翔∕阮凤仪∕谢哲焕

社会组 吴俊志∕林子新∕邓安妮∕张语嫣

自然组 王若帆∕王元君∕张原通∕许恩硕

生命教育组 吴泽玫∕林家鋐∕许朝祺∕余欣叡

第二届

人文组 曹行∕张尧程∕吴威赋∕韩翔中∕崔麐

社会组 赖天恆∕林家鋐∕林宣佑∕张祐宁

自然组 康少璞∕何铭峰∕陈盈志∕郑兆庭∕陈儒玉

生命教育组 韩蕾∕黄薏文∕吴泽玫∕张孝慧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以外的、关于哲学与其他领域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超越现象:当代科学哲学前沿与形而上学的新视野》 书籍简介 《超越现象:当代科学哲学前沿与形而上学的新视野》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一世纪哲学核心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汇集了对科学实在论、心物问题、时间本质以及逻辑基础的最新思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哲学图景。本书的视角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量子力学、认知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对传统哲学概念提出的挑战。 第一部分:科学实在论的再审视与本体论转向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科学哲学中最为持久的争论之一:科学理论是否提供了对世界真实结构的可靠描述。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乐观的”或“悲观的”实在论二分法,而是深入探讨了“结构实在论”、“语义实在论”以及“反概念论”(Anti-Conceptualism)在解释科学进步中的作用。 实在论的“结构化”: 探讨自彭罗斯和怀特海以来,物理结构(如张量场、规范群)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观察和理论框架而存在。本书分析了诸如李格蒂(Liggitt)的“功能性实在论”,主张我们应该关注理论在解释能力和预测力上的结构稳定性,而非其表层实体指称的可靠性。 微观实在论的困境: 特别关注量子场论(QFT)与弦理论对“粒子”概念的消解。如果基本对象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那么“实在论”究竟指向何处?我们引入了“涌现的实在论”观点,认为实在性是在特定宏观尺度上涌现出的、具有因果有效性的结构集合,而非底层微观实体。 理论断裂与本体论重塑: 分析了科学范式转换(如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中,旧实在论概念如何被彻底取代。本书认为,重大的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理论修正,而是本体论层面的重构。例如,时间的“绝对性”被“时空几何”取代,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变化,更是对“存在”(Being)的不同理解。 第二部分:心物问题的深度剖析与意识的涌现 心物问题始终是哲学探究的深水区。《超越现象》则试图超越经典的二元论与还原论的僵局,引入了更具解释力的框架。 具身认知与行动导向的意识: 深入探讨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运动对传统“头脑在罐子里”模型(Brain-in-a-Vat)的挑战。意识的本质被视为一种与环境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而非大脑内部的静态表征。我们将分析麦克尼尔(McNeill)和瓦雷拉(Varela)的“自我发生理论”(Autopoiesis)在解释生命体自我维持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作用。 信息整合理论(IIT)的哲学批判: 对著名理论家图诺尼(Tononi)的信息整合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哲学考察。我们关注“$Phi$ 值”作为意识量度的有效性边界,并探讨了IIT是否真正解决了“为什么某些物理系统会产生主观体验”这一核心的“困难问题”(Hard Problem)。本书倾向于认为,IIT提供了一个结构性的必要条件,但尚未触及现象质(Qualia)的本质。 非人类心智的界限: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本书拓展了对“心智”的定义。我们探讨了强人工智能(AGI)的可能性,并引入了“计算主义的局限性”讨论,即纯粹的符号处理是否能够捕捉到生物经验的非逻辑、非因果关联性。这部分还触及了动物认知哲学,以拓宽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第三部分:时间、模态与形而上学的重建 本部分将注意力转向了对实在结构更抽象的要素——时间、可能性与必然性。 时间流逝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 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相对论,倾向于“B理论”(Block Universe),即所有时间点与空间点同等真实。本书探讨了我们感知到的“时间流逝”(A理论)如何可能与这一图像共存。我们分析了“专一性”与“关系性”时间理论的争论,并引入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来解释时间方向性的观点,但同时批判了这种解释在本体论上的充分性。 模态实在论的当代发展: 模态逻辑(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哲学讨论已不再局限于莱布尼茨。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的“模态实在论”——即所有可能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在本章受到严格检验。本书提出了“弱模态实在论”的折中方案,即承认可能性的结构真实性,但不要求所有可能世界都以与我们世界同等的具体方式存在。这涉及到对“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学基础的深入挖掘。 因果关系的重构: 面对量子纠缠中“非定域性”的挑战,传统的“恒定规律”因果观受到了冲击。本书倾向于接受朱利安·朱利安(Julian Julian)的“概率因果模型”,即在基本层面,因果关系更多表现为对事件集合的统计倾向性,而非严格的决定性链条。这要求我们在形而上学层面接受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 第四部分:逻辑基础与认识论的边界 哲学探讨的终极基础在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界限。《超越现象》探究了当前主流逻辑体系在描述复杂经验世界时的局限性。 非经典逻辑的实用性: 传统经典逻辑(基于二值真值)在处理模糊性、不完全信息和道德悖论时显露出不足。本书系统介绍了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直觉类型论,并论证了这些逻辑框架如何能更精确地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和科学发现的非线性路径。 知识论的社会转向: 认识论不再仅仅关注个体“我如何知道”,而是转向“我们如何共同建构知识”。本书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转向”(SSK)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对知识客观性的侵蚀。我们主张一种“制度性实在论”,即知识的可靠性根植于一套经过严格检验的社会实践和同行评审机制之中,而非完全脱离人类实践的纯粹观念活动。 科学解释的深度与广度: 对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卡尔·亨佩尔(Carl Hempel)的解释模型进行回顾后,本书提出了“深度解释”的概念,强调真正的科学理解不仅在于预测,更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统一性原则。这种统一性原则往往是跨越学科界限的,例如在信息论和热力学中发现的相似结构。 《超越现象》是一部为严肃的哲学爱好者、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准备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基本的逻辑和科学素养,并鼓励一种批判性的、敢于面对当代知识挑战的哲学精神。本书旨在推动读者从接受既有框架转向主动参与形而上学的重建工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李嗣涔校长
序二∕陈弱水院长

出版缘起∕苑举正主任

第一届得奖作品
人文组 幸福是什么?
首奖∕张传佳
贰奖∕陈彦志
三奖∕张登翔
佳作∕阮凤仪
佳作∕谢哲焕

社会组 性可以没有爱吗?
首奖∕吴俊志
贰奖∕林子新
三奖∕邓安妮
佳作∕张语嫣

自然组 科学是「发现」还是「发明」了真相?
首奖∕王若帆
贰奖∕王元君
三奖∕张原通
佳作∕许恩硕

生命教育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首奖∕吴泽玫
贰奖∕林家鋐
三奖∕许朝祺
佳作∕余欣叡

第二届得奖作品
人文组 论当代应有的人文精神
首奖∕曹 行
贰奖∕张尧程
三奖∕吴威赋
佳作∕韩翔中
佳作∕崔麐1

社会组 论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冲突
首奖∕赖天恆
贰奖∕林家鋐
三奖∕林宣佑
佳作∕张祐宁

自然组 科学如何看待特异功能
首奖∕康少璞
贰奖∕何铭峰
三奖∕陈盈志
佳作∕郑兆庭
佳作∕陈儒玉

生命教育组 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首奖∕韩 蕾
贰奖∕黄薏文
三奖∕吴泽玫
佳作∕张孝慧

图书序言

校长序

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李嗣涔

  七年多前,在我接下台大校长职务的就职演讲中,期许打造台大为一研究卓越、教学卓越及服务卓越的大学。我与台大全体成员一起努力,改善校园软硬体基础建设,提升学校教学、研究的品质、为台大成为卓越大学铺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台大的成就斐然,至今不但已经挤入世界百大之列,2013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学术声望评比更接近世界五十大,也成为亚洲地区最具知名度的大学之一。我担任校长前从事人体身心灵科学的研究,深知人的一生中有两套学问要学,才能安身立命于宇宙之中。一套是「求生存」的学问,也就是在大学里学到专业及通识的学问,毕业以后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养家活口,生存下来;另外一套是「生命」的学问,也就是了解并追求生命意义的学问,也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处事态度。

  我知道只有哲学性的思考才足以釐清对生命的认知;用理性的论证,思考人文、社会、自然与生命的关怀才能深入生命的本质。于是,我在三年前,召集校内相关学院院长,提出举办哲学论文桂冠奖的想法。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即蒙校内同仁一致支持,并获得文学院同仁允诺承接此任务,并交由哲学系主办。

  现在,哲学奖办了两届了,两次颁奖典礼我都参加了。在典礼中,我看到学生的热情与认真,也看到所有参与这个奖项的同仁的努力与付出。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两届哲学奖举办的成果,也就是本书所包含的得奖论文能够付梓出版。作为台大这个大家庭的校长,我以兴奋的心情,看到学生对于本奖项的支持与参与。虽然这个奖到目前为止,仍只是一个开始,但我相信长久以后,哲学论文桂冠奖终将引发同学们对人生作深入的思考,找寻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文学院院长序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弱水

  「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第一、二届得奖作品集就要出版了,我很高兴。对我而言,这本集子的出版才真正标示这两届奖项活动的完成。「哲学桂冠奖」的举办,给奖只是手段,目的是在大学中鼓动深度思考,激励论辩文字的写作。得奖作品公诸于世,不但代表工作的完成,也让「奖」的意味淡化,深思明辨的精神显扬。

  思想的形态和样貌很多,在我个人看来,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最接近纯粹形态的思想。这是指,哲学在思想的园地之中,「思」的成分最重,涉及的问题最根本、最广泛,思考的要求最严谨。一般而言,哲学企图在前提明朗的情况下,依靠思考的力量,利用常识、日常经验和基础专业知识,剖析问题,推出认识或价值上的主张。思考是探索世界进程中的永恆要素,也应当是生活中的要素。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重,在台湾,「学」、「思」相较,「思」显然比「学」──具体知识的获得──还要弱很多。因此,鼓励思考、激发思考、启发如何思考,应该是我们教育的要务。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合乎理则,有清楚的根据,所忌讳的,是在论辩的过程中掺入个人的成见、偏见、可疑的认知、未经宣示的信仰,勉强把论点导往既定的方向。更严重的,则是操弄,以合理论说的外貌从事宣传工作。我看了几篇作品集中的文章,都没有这些情况,它们的确是思考。这是「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的可贵成果!

  近几十年的世界,专业化急遽进展,连哲学都专业化了。哲学几乎完全蹙居于学院一角,即使在学院之中,没有博士学位的原创哲学家如Saul Kripke也属凤毛麟角。以我个人之见,台湾哲学界如果有任何社会责任,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推动自省思考的风气,这样做,也有复兴哲学爱智精神的涵义。「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是哲学的社会化实践的一小步,盼望各院各系所的同学往后能多参加这项活动,借此检验你们的想法和信念,试炼你们的思考力,相信主办单位也会找出各种办法,让这个思想火种的光热持续且扩散。

出版缘起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 苑举正

  「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是李嗣涔校长任内的一项重要创举,也是对校内哲学教育的最大支持。李校长的构想,来自知识份子面对社会发展的期许。近年来,伴随着民主的深化,台湾人民每每因为坚持己见,导致理念分歧,有时甚至因为情绪,失去理性对话空间。有鑑于此,李校长想到,作为培育知识份子的台大,应当谋求改善之道,提振理性对话风气,鼓励学生以文章,写出道理。李校长之构想,立即获得响应,由文学院、理学院、社科院等院院长共同组成「哲学桂冠奖委员会」,首倡台大校内哲学论文竞赛,并委託文学院、哲学系辅助校方举办。

  两年来,哲学奖的筹备与举办,历经两任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与陈弱水教授)暨两任哲学系系主任(孙效智教授与我本人)。我还记得,当初接此重任时,叶院长指导,孙主任策划,「哲学桂冠奖」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谢哲学系师生暨台大领导学程学生大力支持,缔造出今天哲学桂冠奖的运作成果。在所有参与者当中,最重要者,莫过于孙主任所延聘,由哲学系内外比例相当的学者专家组成审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参酌国内现有议题,将奖项分为人文、社会、自然与生命教育四个组别,订定题目。

  第一届「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的征文题目如下:
  1. 人文组:幸福是什么?
  2. 社会组:性可以没有爱吗?
  3. 自然组:科学是「发现」还是「发明」了真相?
  4. 生命教育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届「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的征文题目如下:
  1. 人文组:论当代应有的人文精神。
  2. 社会组:论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冲突。
  3. 自然组:科学如何看待特异功能。
  4. 生命教育组: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从这两年的题目中,可以看得出来,哲学奖的征文题目已经经历过从问题转向论述的发展。这个发展固然代表不同哲学征文的方向,也显示哲学奖是一个新的奖项,尝试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尽量投稿。目前,哲学奖已经举办过了两届,所有审议委员也在两年来,经历了选择题目时的唇枪舌战,审查论文时的理念之争,也看到获奖学生风风光光走上讲台的英姿。在这份费尽苦心、绞尽脑汁与花尽心力的工作中,我们只想建立一个光荣的传统,让理性论证的空间,在台大校园滋生、养成后,传递到全国。目前我们正在主办第三届「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

  伴随着这一本得奖论文集的出版,我们应该感谢的人太多,无能在此一一列举,谨此致歉。

图书试读

书摘1

「科学发现或发明真相?」也许最终的问题不是发现或者发明,而是这个问句本身的意涵:人作为主体透过一组关系,去理解身边的客体:自然以及自然的种种现象。

──自然组首奖〈科学是「发明」还是「发现」了真相〉

书摘2

不追求生命意义、不发挥精神价值者,便是行尸走肉,即为「活着的死人」。他们无法为自己的生存合理辩解,却食息于天壤之间,消耗有限的资源;这是说不能体现与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者,其生存即无意义与价值,死亡对其而言即是必然的终局。

──生命教育组首奖〈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哲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教科書裡那些深奧的術語和龐雜的理論,所以當我看到《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這個書名時,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然而,一翻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這本作品集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展現了哲學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書中有一篇作品,居然能從「網購的慾望」出發,探討到消費主義下的個體異化,以及我們在眾多選擇中如何迷失自我。作者用一種非常現代、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的例子,把一個相對抽象的哲學概念解釋得淋漓盡致。我還記得另一篇,是關於「責任」的。它沒有空談什麼道德義務,而是從我們在社群媒體上隨意發布一則言論,或是對一件社會事件表態時,所伴隨的潛在影響力談起。這種將哲學思考與當代社會現象緊密結合的能力,真的非常難得。而且,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作者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它們不是在複述前人的理論,而是在創造新的觀點。讀完後,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對周遭的世界和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明白,哲學並非高不可攀,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智慧。

评分

天啊,收到這本《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挖到寶的感覺!作為一個對哲學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艱澀難懂的學術文章嚇到卻步的讀者,這本書根本就是為我們這種人量身打造的。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把原本可能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思辨,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充滿年輕生命力的角度呈現出來。裡面的論述,雖然有學術的深度,但絲毫沒有脫離現實,反而更能引發我對於周遭事物的反思。例如,某篇作品談到關於「身份認同」的議題,作者竟然可以從流行文化、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切入,引導讀者去思考「我是誰」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這種將抽象哲學概念具體化的能力,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我記得其中一篇探討「自由意志」的文章,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康德或薩特,而是從網路遊戲中的選擇,或是面對眾多外送平台時的猶豫不決,來層層剝開自由的枷鎖與選擇的重量。讀著讀著,你會赫然發現,自己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的哲學思考,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了對哲學的熱情,它告訴我,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於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個決定之中的智慧。

评分

對於一個常年被「人生意義」這個問題困擾,卻又找不到方向的讀者來說,《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無疑是一道曙光。我一直覺得,哲學應該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困惑,而不是製造更多困惑。而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裡面有篇作品,探討的是「痛苦」與「成長」的關係。作者並沒有用矯揉造作的筆觸去歌頌苦難,而是從一些我們都曾有過的經驗出發,像是考試失利、感情受挫,或是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無助感,然後層層深入地分析,這些經歷如何在我們內心留下印記,又是如何促使我們改變和進步。我特別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解答。另一篇是關於「幸福」的定義,作者透過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觀察,挑戰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成功學」和「幸福指南」,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能讓自己感到滿足和快樂的東西。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哲學議題,用非常平實、真誠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我讀起來覺得親切,也更容易將書中的啟發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就忘記的書,而是會在你心裡留下種子,讓你持續思考、持續成長。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翻開這本《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時,心裡還是有一點點小小的忐忑。畢竟是「桂冠獎得獎作品」,總覺得會是那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啃讀、去理解的嚴肅學術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讀起來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跟一群非常聰明、非常有想法的朋友在聊天,而且他們還能把複雜的概念講得條理分明,甚至帶點俏皮。這第一輯的篇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多元詮釋。有的作品從物理學的相對論出發,探討時間的線性與非線性,但卻能巧妙地結合個人記憶的流逝感,甚至是很具體的「拖延症」心理學;有的則是用比較文學的視角,分析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如何建構對時間的感知,例如古人對「歲月靜好」的嚮往,或是現代人對「活在當下」的追求。最讓我驚豔的是,有篇論文居然能從「等待」的經驗出發,細膩地描繪出時間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重量感,從等待公車的焦躁,到等待摯愛回歸的漫長,再到等待科學突破的希望。這種從極致的細微處切入,然後擴展到宏大的哲學議題,正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不再害怕哲學,反而覺得哲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己的無數扇門。

评分

這本《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一辑》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學讀物了!我特別喜歡它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論文的刻板印象,反而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和獨到見解。其中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篇章,是關於「真實與虛假」的界線。作者沒有直接引用什麼馬克思的異化或是後現代的解構,而是從我們每天接觸的虛擬實境、網路社群的「人設」,以及那些經過精心修飾的網紅照片開始。它引導我去思考,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如何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只是表面的喧囂。我還記得有一篇是探討「道德選擇」的,作者並沒有直接搬出倫理學的各種準則,而是設計了一些情境題,像是「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透過某種科技,讓自己變得更成功,但必須犧牲一部分的個人隱私,你會怎麼做?」這種貼近生活的困境,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覆思索。書中的論證邏輯清晰,但同時又保有年輕人的活力和對世界的質疑精神,不會給人一種說教的感覺,而是邀請你一同參與這場思想的冒險。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認識到,哲學不只是存在於書本裡,它更是一種面對世界、面對自己的態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