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第一屆(二0一一年)及第二屆(二0一二年)共三十五篇精華作品。依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四個組彆分訂不同題目。議題皆具有重要性或話題性,徵文題目如下。第一屆分為人文組「幸福是什麼?」,社會組「性可以沒有愛嗎?」,自然組「科學是『發現』還是『發明』瞭真相?」,生命教育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第二屆分為人文組「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社會組「論颱灣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衝突」,自然組「科學如何看待特異功能」,生命教育組「死亡對人生的意義」等。學生依各議題進行深度思考與論辯,激發齣篇篇充滿自省、關懷、理性論證的精彩文章。
作者簡介
主編∕苑舉正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
作者
第一屆
人文組 張傳佳∕陳彥誌∕張登翔∕阮鳳儀∕謝哲煥
社會組 吳俊誌∕林子新∕鄧安妮∕張語嫣
自然組 王若帆∕王元君∕張原通∕許恩碩
生命教育組 吳澤玫∕林傢鋐∕許朝祺∕餘欣叡
第二屆
人文組 曹行∕張堯程∕吳威賦∕韓翔中∕崔麐
社會組 賴天恆∕林傢鋐∕林宣佑∕張祐寜
自然組 康少璞∕何銘峰∕陳盈誌∕鄭兆庭∕陳儒玉
生命教育組 韓蕾∕黃薏文∕吳澤玫∕張孝慧
序一∕李嗣涔校長
序二∕陳弱水院長
齣版緣起∕苑舉正主任
第一屆得奬作品
人文組 幸福是什麼?
首奬∕張傳佳
貳奬∕陳彥誌
三奬∕張登翔
佳作∕阮鳳儀
佳作∕謝哲煥
社會組 性可以沒有愛嗎?
首奬∕吳俊誌
貳奬∕林子新
三奬∕鄧安妮
佳作∕張語嫣
自然組 科學是「發現」還是「發明」瞭真相?
首奬∕王若帆
貳奬∕王元君
三奬∕張原通
佳作∕許恩碩
生命教育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首奬∕吳澤玫
貳奬∕林傢鋐
三奬∕許朝祺
佳作∕餘欣叡
第二屆得奬作品
人文組 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
首奬∕曹 行
貳奬∕張堯程
三奬∕吳威賦
佳作∕韓翔中
佳作∕崔麐1
社會組 論颱灣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衝突
首奬∕賴天恆
貳奬∕林傢鋐
三奬∕林宣佑
佳作∕張祐寜
自然組 科學如何看待特異功能
首奬∕康少璞
貳奬∕何銘峰
三奬∕陳盈誌
佳作∕鄭兆庭
佳作∕陳儒玉
生命教育組 死亡對人生的意義
首奬∕韓 蕾
貳奬∕黃薏文
三奬∕吳澤玫
佳作∕張孝慧
校長序
國立颱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七年多前,在我接下颱大校長職務的就職演講中,期許打造颱大為一研究卓越、教學卓越及服務卓越的大學。我與颱大全體成員一起努力,改善校園軟硬體基礎建設,提升學校教學、研究的品質、為颱大成為卓越大學鋪路。經過幾年的努力,颱大的成就斐然,至今不但已經擠入世界百大之列,2013年泰晤士報世界大學學術聲望評比更接近世界五十大,也成為亞洲地區最具知名度的大學之一。我擔任校長前從事人體身心靈科學的研究,深知人的一生中有兩套學問要學,纔能安身立命於宇宙之中。一套是「求生存」的學問,也就是在大學裏學到專業及通識的學問,畢業以後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養傢活口,生存下來;另外一套是「生命」的學問,也就是瞭解並追求生命意義的學問,也是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處事態度。
我知道隻有哲學性的思考纔足以釐清對生命的認知;用理性的論證,思考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的關懷纔能深入生命的本質。於是,我在三年前,召集校內相關學院院長,提齣舉辦哲學論文桂冠奬的想法。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這個想法一提齣來,即濛校內同仁一緻支持,並獲得文學院同仁允諾承接此任務,並交由哲學係主辦。
現在,哲學奬辦瞭兩屆瞭,兩次頒奬典禮我都參加瞭。在典禮中,我看到學生的熱情與認真,也看到所有參與這個奬項的同仁的努力與付齣。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兩屆哲學奬舉辦的成果,也就是本書所包含的得奬論文能夠付梓齣版。作為颱大這個大傢庭的校長,我以興奮的心情,看到學生對於本奬項的支持與參與。雖然這個奬到目前為止,仍隻是一個開始,但我相信長久以後,哲學論文桂冠奬終將引發同學們對人生作深入的思考,找尋到生命的終極意義。
文學院院長序
國立颱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弱水
「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第一、二屆得奬作品集就要齣版瞭,我很高興。對我而言,這本集子的齣版纔真正標示這兩屆奬項活動的完成。「哲學桂冠奬」的舉辦,給奬隻是手段,目的是在大學中鼓動深度思考,激勵論辯文字的寫作。得奬作品公諸於世,不但代錶工作的完成,也讓「奬」的意味淡化,深思明辨的精神顯揚。
思想的形態和樣貌很多,在我個人看來,哲學可以被理解為最接近純粹形態的思想。這是指,哲學在思想的園地之中,「思」的成分最重,涉及的問題最根本、最廣泛,思考的要求最嚴謹。一般而言,哲學企圖在前提明朗的情況下,依靠思考的力量,利用常識、日常經驗和基礎專業知識,剖析問題,推齣認識或價值上的主張。思考是探索世界進程中的永恆要素,也應當是生活中的要素。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思並重,在颱灣,「學」、「思」相較,「思」顯然比「學」──具體知識的獲得──還要弱很多。因此,鼓勵思考、激發思考、啓發如何思考,應該是我們教育的要務。思考最重要的,是要閤乎理則,有清楚的根據,所忌諱的,是在論辯的過程中摻入個人的成見、偏見、可疑的認知、未經宣示的信仰,勉強把論點導往既定的方嚮。更嚴重的,則是操弄,以閤理論說的外貌從事宣傳工作。我看瞭幾篇作品集中的文章,都沒有這些情況,它們的確是思考。這是「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的可貴成果!
近幾十年的世界,專業化急遽進展,連哲學都專業化瞭。哲學幾乎完全蹙居於學院一角,即使在學院之中,沒有博士學位的原創哲學傢如Saul Kripke也屬鳳毛麟角。以我個人之見,颱灣哲學界如果有任何社會責任,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推動自省思考的風氣,這樣做,也有復興哲學愛智精神的涵義。「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是哲學的社會化實踐的一小步,盼望各院各係所的同學往後能多參加這項活動,藉此檢驗你們的想法和信念,試煉你們的思考力,相信主辦單位也會找齣各種辦法,讓這個思想火種的光熱持續且擴散。
齣版緣起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主任 苑舉正
「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是李嗣涔校長任內的一項重要創舉,也是對校內哲學教育的最大支持。李校長的構想,來自知識份子麵對社會發展的期許。近年來,伴隨著民主的深化,颱灣人民每每因為堅持己見,導緻理念分歧,有時甚至因為情緒,失去理性對話空間。有鑑於此,李校長想到,作為培育知識份子的颱大,應當謀求改善之道,提振理性對話風氣,鼓勵學生以文章,寫齣道理。李校長之構想,立即獲得響應,由文學院、理學院、社科院等院院長共同組成「哲學桂冠奬委員會」,首倡颱大校內哲學論文競賽,並委託文學院、哲學係輔助校方舉辦。
兩年來,哲學奬的籌備與舉辦,曆經兩任文學院院長(葉國良教授與陳弱水教授)暨兩任哲學係係主任(孫效智教授與我本人)。我還記得,當初接此重任時,葉院長指導,孫主任策劃,「哲學桂冠奬」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謝哲學係師生暨颱大領導學程學生大力支持,締造齣今天哲學桂冠奬的運作成果。在所有參與者當中,最重要者,莫過於孫主任所延聘,由哲學係內外比例相當的學者專傢組成審議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參酌國內現有議題,將奬項分為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四個組彆,訂定題目。
第一屆「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的徵文題目如下:
1. 人文組:幸福是什麼?
2. 社會組:性可以沒有愛嗎?
3. 自然組:科學是「發現」還是「發明」瞭真相?
4. 生命教育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第二屆「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的徵文題目如下:
1. 人文組: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
2. 社會組:論颱灣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衝突。
3. 自然組:科學如何看待特異功能。
4. 生命教育組:死亡對人生的意義。
從這兩年的題目中,可以看得齣來,哲學奬的徵文題目已經經曆過從問題轉嚮論述的發展。這個發展固然代錶不同哲學徵文的方嚮,也顯示哲學奬是一個新的奬項,嘗試以各種方式,鼓勵學生盡量投稿。目前,哲學奬已經舉辦過瞭兩屆,所有審議委員也在兩年來,經曆瞭選擇題目時的唇槍舌戰,審查論文時的理念之爭,也看到獲奬學生風風光光走上講颱的英姿。在這份費盡苦心、絞盡腦汁與花盡心力的工作中,我們隻想建立一個光榮的傳統,讓理性論證的空間,在颱大校園滋生、養成後,傳遞到全國。目前我們正在主辦第三屆「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
伴隨著這一本得奬論文集的齣版,我們應該感謝的人太多,無能在此一一列舉,謹此緻歉。
這本《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得奬作品集第一輯》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學讀物瞭!我特別喜歡它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論文的刻闆印象,反而充滿瞭各種奇思妙想和獨到見解。其中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篇章,是關於「真實與虛假」的界線。作者沒有直接引用什麼馬剋思的異化或是後現代的解構,而是從我們每天接觸的虛擬實境、網路社群的「人設」,以及那些經過精心修飾的網紅照片開始。它引導我去思考,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如何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隻是錶麵的喧囂。我還記得有一篇是探討「道德選擇」的,作者並沒有直接搬齣倫理學的各種準則,而是設計瞭一些情境題,像是「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透過某種科技,讓自己變得更成功,但必須犧牲一部分的個人隱私,你會怎麼做?」這種貼近生活的睏境,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覆思索。書中的論證邏輯清晰,但同時又保有年輕人的活力和對世界的質疑精神,不會給人一種說教的感覺,而是邀請你一同參與這場思想的冒險。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認識到,哲學不隻是存在於書本裡,它更是一種麵對世界、麵對自己的態度。
评分天啊,收到這本《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得奬作品集第一輯》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挖到寶的感覺!作為一個對哲學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艱澀難懂的學術文章嚇到卻步的讀者,這本書根本就是為我們這種人量身打造的。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把原本可能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思辨,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充滿年輕生命力的角度呈現齣來。裡麵的論述,雖然有學術的深度,但絲毫沒有脫離現實,反而更能引發我對於周遭事物的反思。例如,某篇作品談到關於「身份認同」的議題,作者竟然可以從流行文化、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切入,引導讀者去思考「我是誰」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這種將抽象哲學概念具體化的能力,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我記得其中一篇探討「自由意誌」的文章,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康德或薩特,而是從網路遊戲中的選擇,或是麵對眾多外送平颱時的猶豫不決,來層層剝開自由的枷鎖與選擇的重量。讀著讀著,你會赫然發現,自己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的哲學思考,隻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罷瞭。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瞭對哲學的熱情,它告訴我,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於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個決定之中的智慧。
评分對於一個常年被「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睏擾,卻又找不到方嚮的讀者來說,《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得奬作品集第一輯》無疑是一道曙光。我一直覺得,哲學應該是要解決生活中的睏惑,而不是製造更多睏惑。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裡麵有篇作品,探討的是「痛苦」與「成長」的關係。作者並沒有用矯揉造作的筆觸去歌頌苦難,而是從一些我們都曾有過的經驗齣發,像是考試失利、感情受挫,或是麵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無助感,然後層層深入地分析,這些經歷如何在我們內心留下印記,又是如何促使我們改變和進步。我特別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解答。另一篇是關於「幸福」的定義,作者透過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觀察,挑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成功學」和「幸福指南」,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什麼纔是真正能讓自己感到滿足和快樂的東西。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哲學議題,用非常平實、真誠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讀起來覺得親切,也更容易將書中的啟發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就忘記的書,而是會在你心裡留下種子,讓你持續思考、持續成長。
评分坦白說,我對哲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教科書裡那些深奧的術語和龐雜的理論,所以當我看到《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得奬作品集第一輯》這個書名時,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然而,一翻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作品集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展現瞭哲學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書中有一篇作品,居然能從「網購的慾望」齣發,探討到消費主義下的個體異化,以及我們在眾多選擇中如何迷失自我。作者用一種非常現代、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的例子,把一個相對抽象的哲學概念解釋得淋灕盡緻。我還記得另一篇,是關於「責任」的。它沒有空談什麼道德義務,而是從我們在社群媒體上隨意發布一則言論,或是對一件社會事件錶態時,所伴隨的潛在影響力談起。這種將哲學思考與當代社會現象緊密結閤的能力,真的非常難得。而且,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滿瞭作者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它們不是在複述前人的理論,而是在創造新的觀點。讀完後,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經歷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周遭的世界和自己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明白,哲學並非高不可攀,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從中受益的智慧。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翻開這本《颱大學生哲學桂冠奬得奬作品集第一輯》時,心裡還是有一點點小小的忐忑。畢竟是「桂冠獎得獎作品」,總覺得會是那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啃讀、去理解的嚴肅學術著作。但齣乎意料的是,讀起來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跟一群非常聰明、非常有想法的朋友在聊天,而且他們還能把複雜的概念講得條理分明,甚至帶點俏皮。這第一輯的篇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多元詮釋。有的作品從物理學的相對論齣發,探討時間的線性與非線性,但卻能巧妙地結閤個人記憶的流逝感,甚至是很具體的「拖延癥」心理學;有的則是用比較文學的視角,分析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如何建構對時間的感知,例如古人對「歲月靜好」的嚮往,或是現代人對「活在當下」的追求。最讓我驚豔的是,有篇論文居然能從「等待」的經驗齣發,細膩地描繪齣時間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重量感,從等待公車的焦躁,到等待摯愛迴歸的漫長,再到等待科學突破的希望。這種從極緻的細微處切入,然後擴展到宏大的哲學議題,正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不再害怕哲學,反而覺得哲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理解世界和理解自己的無數扇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