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西田幾多郎
  日本近現代哲學的推手
  琵琶湖畔的哲學之道──日本京都學派創始者的思想精粹

  西田幾多郎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傢,西田哲學作為東方傳統思想現代化的代錶,「京都學派哲學」即是以他為首建立的。西田以後的日本哲學若非深受西田的影響,就是以哲學為齣發點。他的齣現將日本哲學推上世界哲學的舞颱。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一篇選文〈作者序〉收錄西田幾多郎為數本書所撰寫的序言,為初次接觸西田哲學的人提供思想脈絡的分期概觀。西田於1936年《善的研究》的「新版序」中,將自身思索的發展區分為五個立場:「純粹經驗」、「自覺」、「場所」、「辯證法的全般者」與「行為的直觀」。相對前三期從「自我來看世界」的立場,第四、五期則是「從世界來看世界」的立場。前者類似中國哲學中「心學」的道路,後者則類似「史學」的道路。但是這種「轉嚮」嚴格說來並不是立場的「轉變」,而是立場的「深化」。

  在〈絕對自由意誌〉一文中,西田認為不論是「思維的體係」或「經驗的體係」都來自於同一體係,由自覺齣發的自我發展,而絕對自由意誌則是各體係可能性的根源,屬於「體驗的世界」,是「超越我們的言語思慮的世界」。與新康德學派先驗哲學的對決來突顯自己的思想的〈種種世界〉一文,則討論「物」自身必須是「在概念的知識之前就既予的直接經驗」,西田將其理解為「絕對自由意誌」,它是「活動的活動」、「先天性的先天性」。以上兩篇選文都充分顯示瞭西田初期思想中「主意主義」的思想。西田將意識的根本理解為「意誌」。但是這樣的意誌,最終的意義並不是主客對立下的意誌,而是超越主客對立且緻使主客對立成為可能的「絕對自由意誌」。另外,西田一方麵肯定作為終極實存的絕對自由意誌是一種「創造的無」,是無限的創造活動,一方麵又認為它擁有思想所無法到達的神秘性。

  〈場所〉一文作為西田的場所邏輯之代錶,其核心想法在於:「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將無法與無區彆」。沿著這個想法,西田在這裏區彆齣瞭三個場所,分彆是:「有的場所」、「相對無的場所」和「絕對無的場所」。其中,「絕對無」必須是將有無都包攝在內,並且讓有無得以成立的場所。由於知識主要是以判斷的形式錶達,因此,將這個想法轉譯成判斷的主述詞形式,就形成瞭場所邏輯。場所邏輯的提齣原本是一種認識論的想法,所針對的概念是新康德學派的認識論,但是它隨即擴張為一個形上學的體係。在〈場所〉論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西田用「靜態的」或「映照的鏡子」等概念來說明絕對無,但這隻是因著認識的可能性基礎而提齣的,真正的絕對無必須是「絕對的無而有」,是具創造性的無。

  西田的絕對無除瞭「知識成立的可能性基礎」與「絕對無的創造問題」之外,還擁有宗教的意義,而這其實是西田的終極關懷。〈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一文即指齣宗教經驗是一切經驗的根本。西田藉由場所邏輯來解釋「改宗」與「悟道」的經驗,說明宗教領域中的人與眾生、神與人、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的關係。西田認為宗教的根本經驗在於「死的自覺」,唯有體會到自我的根本是矛盾性的存在的時候,我們纔能超越現行的自我,逆對應地體驗到真正的神。

作者簡介

西田幾多郎

  西田幾多郎(1870-1945)為京都大學教授,是日本京都學派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融閤歐洲哲學的精神、日本傳統思維及佛教思想,被稱為「西田哲學」。其著作《善的研究》涵蓋純粹經驗、形上的實在、倫理的善、與宗教的神,並通過西田獨特的哲學思想將其迴歸到純粹經驗之本然的狀態。高橋裏美譽之為「恐怕是日本人最初,且唯一的哲學書」。西田重視主體性的思維,曾經提齣「純粹經驗」、「場所的邏輯」、「絕對無」等哲學理論。另外,西田透過對西洋的思想與哲學的討論來尋求一個更根本的東西方哲學之共同基礎,從這個基礎來重新定位東西方的思想,試圖建立一個對東西方都具說服力的哲學。他也因此將「日本哲學」提升到「世界哲學」。

譯者簡介

黃文宏

  1998年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與京都學派哲學。近年來關於日本哲學的著作為〈論早期西田哲學中「自覺」的基本構造──以〈邏輯的理解與數理的理解〉為綫索〉(2012)、〈論日本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嚮──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2011)、〈西田幾多郎宗教世界的邏輯──兼與新儒傢宗教觀之比較──〉(2011)、〈西田幾多郎的「直觀」論〉(2010)、〈西田幾多郎場所邏輯的內在轉嚮〉(2010)。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凡例 
譯注者導讀
 生平與著作
 選文解說

選文
作者序
《善的研究》序
《思索與體驗》序
《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序
《意識的問題》序
《藝術與道德》序
《從作動者到觀看者》序
《全般者的自覺體係》序
《無的自覺的限定》序
《哲學的根本問題──行為的世界》序
《哲學的根本問題續篇──辯證法的世界》序
《哲學論文集第一──邁嚮哲學體係的企圖》序
《續思索與體驗》序
《哲學論文集第二》序
《哲學論文集第三》序
《哲學論文集第四》序
《哲學論文集第五》序
《哲學論文集第六》序
《哲學論文集第七》序
 二、絕對自由意誌
 三、種種世界
 四、場所
 五、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
西田幾多郎年譜
譯注者後記

圖書序言

〈場所〉(1926)

在當今的認識論當中,人們區彆開對象、內容、活動這三個項目,並且討論這三者間的關係,但是,我認為在這種區彆的根柢上,人們所思想到的隻有隨著時間推移的“認識活動”,以及超越認識活動的“對象”間的對立而已。然而,要主張對象與對象間相互關聯著、形成一個體係,並且自我維持自身 的話,那麼就必須有維持這種體係自身的東西,也必須有讓這個體係在其中産生,並且這個體係可以說是“內存於其中”(に於いてある)的東西。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與無將無法區彆。邏輯地來看,我們可以區彆開“關係項”與“關係本身”,也應該可以區彆開“關係的統一者”與“關係所內存於其中者”。試著從活動 這一麵來看的話,那麼除瞭作為純然活動之統一的“我”,以及相對於“非我”的“我”之外,也必須存在著將“我與非我的對立”內在地包含的東西,也就是說,必須存在著讓所謂“意識現象”得以內在地産生的東西。像這種可以說是“理型的容受者”這樣的東西,我倣傚柏拉圖〈蒂邁歐斯〉篇 的話,稱它為“場所”。當然,柏拉圖的“空間”或者所謂“容受的場所”(受け取る場所),與我所名之為“場所”的東西是不能視為等同的。

認為物體存在於空間中,在空間中相互作用,這是極為素樸的思考方式,迄今的物理學也都是這樣來思考的。有些人認為,沒有物體,就沒有空間,空間不外是物體與物體間的關係而已;再者,我們也可以像洛徹一樣,主張空間內存於物體當中。但是,如果這樣來想的話,形成關係者(関係するもの)與關係必須是一個東西,例如,物理的空間就是如此。但是,能讓物理的空間與物理的空間得以關係在一起的,並不是物理的空間,而且物理的空間還必須有“內存在的場所”(於てある場所)。或許有人會認為,處於關係中的存在,當它被還原到關係的體係的時候,隻要思想一個由其自身所産生的全體就可以,不需要再去思想一個讓它得以産生的場所。但是,嚴格來說的話,不論是什麼關係,隻要它作為關係而成立,那麼就必須有作為關係項的既予物,例如,相對於知識的形式,必須有〔知識的〕內容。就算兩者閤一而為一個全體,也必須有映照這種全體的場所。有人或許會說,場所不外是單純主觀的概念而已。但是,隻要對象是超越主觀活動並且自立存在的話,那麼,讓客觀的對象得以産生的場所,就不能是主觀的,場所本身必須是超越性的。當我們將所謂的“活動”對象化來看的時候,我們也是將它映照到思惟對象的場所來看。如果連所謂的“意義本身”也被認為是客觀的話,那麼讓意義本身得以成立的場所也必須是客觀的。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東西不過隻是單純的無而已。但是在思惟的世界當中,即使“無”也擁有客觀的意義。

當我們思考事物的時候,必須有類似映照事物的場所。首先,我們會認為“意識場域”(意識の野)就是這種場所。要意識到某物,某物就必須被映照在意識的場域當中。因而,我們必須區彆開被映照的“意識現象”與能映照的“意識場域”。我們或許可以說,除瞭意識現象的連續本身之外,並沒有像意識的場域這樣的東西。但是,相對時時刻刻流變(時々刻々移り行く)的意識現象,必須有不變動的意識場域。透過意識場域,意識現象得以相互關聯、相互連結。有人或許會將意識的場域思想為像“自我”(jp. 我)那樣的一個點。但是,當我們區彆開意識的內外的時候,我的意識現象必須是在我的意識範圍之內的。在這個意義下的“我”(jp. 私)必須將我的意識現象內在地包含。從上述的意識立場齣發,我們就會認可意識的場域這樣的想法。思惟活動也是我們的意識活動。思惟的內容首先就是映照在我們的意識場域中的東西。透過內容指涉對象。當今的認識論者區彆開內容與對象,認為內容是內在的,而對象是超越的。對象被視為是超越瞭所有的活動,並且是在其自身而存在的東西。在這裏,我們走齣瞭意識的場域。對象並不屬於意識的場域。但是,要將意識與對象關係起來,必須存在著將兩者內在地包含東西。讓兩者得以關係的場所必須存在,這樣的話,讓兩者得以關係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如果說對象超越意識的活動,並且是全然在意識之外的話,那麼從在意識之內的我們齣發,是沒有辨法思想我們的意識內容指涉著對象這件事,甚至連對象是超越意識活動這件事也不能說。相對於認識對象的世界,康德學派在主觀的方嚮上思想瞭“先驗的主體”(jp. 超越的主観)或“意識全般”那樣的東西。但是,我們難道可以說,我們在認識的主觀中超越瞭意識並且走齣瞭意識場域之外嗎?這〔意識場域之外〕或許是意識場域的極限也說不定,意識場域並不消失。以心理學的方式所思想齣來的意識場域,已然是被設想齣來的東西(考えられたもの),它不過隻是一種對象而已。意識到這種意識場域的意識場域,就算在其極限當中,它也不能被超越。再者,即使是被我們視為具有現實性的意識場域,在其背後也總是有著超越現實的東西。以所謂實驗心理學的方式所限定的意識場域,不過隻是屬於可以單純地進行計算的感覺領域而已。但是,意識必須包含意義,迴想起昨日的意識,在意義上就必須包含著昨日。因而,意識也可以說是全般者的自我限定。就算是感覺的意識,就其包含著之後接受反省的可能性而言,它也可以說是一種意識現象。如果我們認為“全般者”作為極限是無法達到的話,那麼我們也必須主張“個物”是無法達到的極限。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