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幾多郎
日本近現代哲學的推手
琵琶湖畔的哲學之道──日本京都學派創始者的思想精粹
西田幾多郎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傢,西田哲學作為東方傳統思想現代化的代錶,「京都學派哲學」即是以他為首建立的。西田以後的日本哲學若非深受西田的影響,就是以哲學為齣發點。他的齣現將日本哲學推上世界哲學的舞颱。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一篇選文〈作者序〉收錄西田幾多郎為數本書所撰寫的序言,為初次接觸西田哲學的人提供思想脈絡的分期概觀。西田於1936年《善的研究》的「新版序」中,將自身思索的發展區分為五個立場:「純粹經驗」、「自覺」、「場所」、「辯證法的全般者」與「行為的直觀」。相對前三期從「自我來看世界」的立場,第四、五期則是「從世界來看世界」的立場。前者類似中國哲學中「心學」的道路,後者則類似「史學」的道路。但是這種「轉嚮」嚴格說來並不是立場的「轉變」,而是立場的「深化」。
在〈絕對自由意誌〉一文中,西田認為不論是「思維的體係」或「經驗的體係」都來自於同一體係,由自覺齣發的自我發展,而絕對自由意誌則是各體係可能性的根源,屬於「體驗的世界」,是「超越我們的言語思慮的世界」。與新康德學派先驗哲學的對決來突顯自己的思想的〈種種世界〉一文,則討論「物」自身必須是「在概念的知識之前就既予的直接經驗」,西田將其理解為「絕對自由意誌」,它是「活動的活動」、「先天性的先天性」。以上兩篇選文都充分顯示瞭西田初期思想中「主意主義」的思想。西田將意識的根本理解為「意誌」。但是這樣的意誌,最終的意義並不是主客對立下的意誌,而是超越主客對立且緻使主客對立成為可能的「絕對自由意誌」。另外,西田一方麵肯定作為終極實存的絕對自由意誌是一種「創造的無」,是無限的創造活動,一方麵又認為它擁有思想所無法到達的神秘性。
〈場所〉一文作為西田的場所邏輯之代錶,其核心想法在於:「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將無法與無區彆」。沿著這個想法,西田在這裏區彆齣瞭三個場所,分彆是:「有的場所」、「相對無的場所」和「絕對無的場所」。其中,「絕對無」必須是將有無都包攝在內,並且讓有無得以成立的場所。由於知識主要是以判斷的形式錶達,因此,將這個想法轉譯成判斷的主述詞形式,就形成瞭場所邏輯。場所邏輯的提齣原本是一種認識論的想法,所針對的概念是新康德學派的認識論,但是它隨即擴張為一個形上學的體係。在〈場所〉論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西田用「靜態的」或「映照的鏡子」等概念來說明絕對無,但這隻是因著認識的可能性基礎而提齣的,真正的絕對無必須是「絕對的無而有」,是具創造性的無。
西田的絕對無除瞭「知識成立的可能性基礎」與「絕對無的創造問題」之外,還擁有宗教的意義,而這其實是西田的終極關懷。〈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一文即指齣宗教經驗是一切經驗的根本。西田藉由場所邏輯來解釋「改宗」與「悟道」的經驗,說明宗教領域中的人與眾生、神與人、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的關係。西田認為宗教的根本經驗在於「死的自覺」,唯有體會到自我的根本是矛盾性的存在的時候,我們纔能超越現行的自我,逆對應地體驗到真正的神。
作者簡介
西田幾多郎
西田幾多郎(1870-1945)為京都大學教授,是日本京都學派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融閤歐洲哲學的精神、日本傳統思維及佛教思想,被稱為「西田哲學」。其著作《善的研究》涵蓋純粹經驗、形上的實在、倫理的善、與宗教的神,並通過西田獨特的哲學思想將其迴歸到純粹經驗之本然的狀態。高橋裏美譽之為「恐怕是日本人最初,且唯一的哲學書」。西田重視主體性的思維,曾經提齣「純粹經驗」、「場所的邏輯」、「絕對無」等哲學理論。另外,西田透過對西洋的思想與哲學的討論來尋求一個更根本的東西方哲學之共同基礎,從這個基礎來重新定位東西方的思想,試圖建立一個對東西方都具說服力的哲學。他也因此將「日本哲學」提升到「世界哲學」。
譯者簡介
黃文宏
1998年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與京都學派哲學。近年來關於日本哲學的著作為〈論早期西田哲學中「自覺」的基本構造──以〈邏輯的理解與數理的理解〉為綫索〉(2012)、〈論日本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嚮──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2011)、〈西田幾多郎宗教世界的邏輯──兼與新儒傢宗教觀之比較──〉(2011)、〈西田幾多郎的「直觀」論〉(2010)、〈西田幾多郎場所邏輯的內在轉嚮〉(2010)。
凡例
譯注者導讀
生平與著作
選文解說
選文
作者序
《善的研究》序
《思索與體驗》序
《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序
《意識的問題》序
《藝術與道德》序
《從作動者到觀看者》序
《全般者的自覺體係》序
《無的自覺的限定》序
《哲學的根本問題──行為的世界》序
《哲學的根本問題續篇──辯證法的世界》序
《哲學論文集第一──邁嚮哲學體係的企圖》序
《續思索與體驗》序
《哲學論文集第二》序
《哲學論文集第三》序
《哲學論文集第四》序
《哲學論文集第五》序
《哲學論文集第六》序
《哲學論文集第七》序
二、絕對自由意誌
三、種種世界
四、場所
五、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
西田幾多郎年譜
譯注者後記
前言
第一篇選文〈作者序〉收錄西田幾多郎自己撰寫的「序」言。選擇「作者序」的主要考慮是「西田思想的分期問題」,也是給予初次接觸西田哲學的人一個概觀。西田哲學雖然統稱為「場所哲學」,但是西田思想仍然重點的轉移與深入,這關係到西田哲學的分期。錶麵上來看,日本學界對西田思想階段的分期是相當分歧的,從一期說到六期說的主張都有。但是,筆者個人認為哲學思想本身很難有嚴格意義下的「轉摺」或「分期」發生,思想的分期其實隻有幫助理解的好處,因而任何的分期總是帶著研究者的興趣與目的,不能執著於分期。真正的問題隻在於,哪一個分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西田的思想發展及各個重要的詮釋者的觀點。就這一點來看,學者的解釋雖然各各不同,但西田如何理解、劃分自己的哲學,就客觀地介紹西田的思想而言,仍然是最重要的,或至少一定會牽涉的部分。而西田的自我理解、自我解釋最明白地錶現在其「作者序」當中。西田在這裏陳述齣瞭自己思想的發展、計畫、不足與所遭遇到的睏難等等。這是哲學傢對自身哲學思想的分期,也是筆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因為在這裏,我們的思考纔可以介入。至於一些文獻資料的說明,則以「題解」的方式置於各個「序」的最後。
談到西田思想的分期,最常會提到的就是西田1936年《善的研究》的「新版序」,在這裏,西田將自身思索的發展區分為五個立場:「純粹經驗」、「自覺」、「場所」、「辯證法的全般者」與「行為的直觀」。
純粹經驗的立場到《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我藉由費希特的事行的立場,而推進到絕對意誌立場,更進一步地,在《從作動者到觀看者》的後半部當中,透過希臘哲學一轉而到達「場所」的思想。在這裏,我找到瞭將我的思想予以邏輯化的端緒。「場所」的思想具體化為「辯證法的全般者」,「辯證法的全般者」的立場則直接化為「行為的直觀」的立場。
這五個「立場」的說法嚴格說來是五個「基本概念」。「純粹經驗」時期,主要以《善的研究》(1911)為中心,在《善的研究》當中可以看到西田哲學的基本型態。自《善的研究》以後,西田就比較少談「純粹經驗」,而轉嚮體驗與邏輯、直觀與反省、價值與存在、事實與意義的結閤問題,這形成瞭「自覺」的時期。這一期的著作主要以《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1913-1917)為主,包括《思索與體驗》(1914)、《意識的問題》(1920)、《藝術與道德》(1923)。誠如西田在《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的改版序(1941)中所說:「雖然種種不同的方嚮與角度皆暗示著最後的立場,但是,這最後的立場並沒有被真正地把握,因而沒有辨法從這裏積極地來解決問題。」對於這「最後的立場」西田在思想上經曆瞭一個摸索的過程,終於在《從作動者到觀看者》後半部的1926年的〈場所〉論文中確立為「場所」,這形成左右田喜一郎所說的「西田哲學」。往後西田的哲學思考,即指嚮將「場所」的立場予以具體化的階段。然而,「場所」概念並不是一成永成的,它也在發展之中。西田一方麵依據「場所邏輯」建立「場所哲學」的體係,一方麵也在實際的思考中探索著「場所」更深一層的意義,這時期的論文主要包含《從作動者到觀看者》後半部、《全般者的自覺體係》(1930)、《無的自覺的限定》(1933)與《哲學的根本問題--行為的世界》(1933)。從《全般者的自覺體係》的原始構想是「一個哲學體係的企圖」可以看齣西田係統化自身思想的強烈意圖。標示西田另一個階段的「辯證法的全般者」概念,則主要是從收於《哲學的根本問題續編--辯證法的世界》中的〈辯證法的全般者的世界〉(1934)一文開始。在這裏西田思想經曆的一個「轉嚮」,隨著這個轉嚮的發生,我們可以從西田在1935年的《哲學論文集第一》的副標題「邁嚮哲學體係的企圖」,知道西田的思想再進入瞭第二次係統化。最後的第五個概念則是從1935年以後一直到1945年一係列以「哲學論文集」為總標題所收的論文,它包含瞭《哲學論文集第一--邁嚮哲學體係企圖》到《哲學論文集第七》。在這裏「行為的直觀」是重點,它標示著西田曆史哲學的展開,也是純粹經驗徹底化的結果。「行為的直觀的世界、製作的世界就是真正的純粹經驗的世界。」
就思想的發展來看,西田哲學開始於「純粹經驗」的提齣,「我的思想的傾嚮自《善的研究》以來就已然確定瞭。」。但是,這個時候的西田仍然還沒有完全擺脫心理主義,邏輯的自覺也不十分充分。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形成瞭「自覺」的時期,然而這個時候的「自覺」,即使前進到「絕對自由意誌」,也還沒有到達西田最終所指嚮的立場,西田的最終立場齣現在1926年的「場所」論文。然而「場所」的意義是在具體的思惟中發展齣來的。西田經曆兩次「係統化」的想法,分彆相應於轉嚮前與轉嚮後。相對於第一、二、三期都是從「自我來看世界」的立場,第四、五期則是「從世界來看世界」的立場。這樣來看的話,西田哲學的形成是在自我批判之下所形成的哲學,它並不是一直綫地往一個方嚮而去,而是「從自我來看世界」先徹入自我的內部,從這裏再「從世界來看世界」。誠如西田於1930年《全般者的自覺體係》的「序」中所說,「由於我的思想是一步步發展齣來的,所以前麵的論文全部都應該透過後麵的論文來加以補充與修正。」(NKZ 4:3)這一點應該適用於西田哲學全部。如果我們以「心學」的路為徹入「自我之內部」,「史學」的路為指嚮「曆史現實世界」的路的話,那麼在西田身上,這兩條路並不是衝突的,也不是直綫的,而是圓環的,心學的發展必然走嚮史學,也必須透過史學來取得其最終的意義。
這樣的話,筆者個人認為「兩段三期」的說法,在理解西田思想的發展上是有幫助的。「兩段」的說法是根據西田所指齣的自身「思惟方嚮的改變」,一反於「第一階段」的深入自我的內部,「第二階段」的西田轉嚮曆史的現實世界。前者類似中國哲學中「心學」的道路,後者則類似「史學」的道路。但是這種「轉嚮」嚴格說並不是立場的「轉變」,而是立場的「深化」。此外,我們也可以根據西田個人獨特「場所邏輯」的提齣為中點,區彆開「三期」,以場所邏輯提齣之前,探討西田如何轉化希臘哲學、新康德學派等人的哲學(初期);場所邏輯提齣、形成與西田的第一次係統化場所邏輯的嘗試,探討其所遭遇到的睏難(中期);之後場所邏輯轉嚮「從世界來看世界」的曆史實在的邏輯,場所邏輯在這裏取得其最終的形式(後期),而西田在這裏也再次地肯定「行為的直觀的世界、製作的世界就是真正的純粹經驗的世界。」三期的想法主要是在第一階段中,再區分開場所邏輯的成立之前(初期)與場所邏輯的內部發展(中期與後期)。「兩段三期」的說法就像九流十傢一樣,並不是真有五個不同的階段,也不是有兩種不同的分法,而隻是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期。原則上來看,第三期則與第二階段是一緻的。第一階段(或可稱為「前期」)包含「初期」與「中期」,第二階段(或可稱為「後期」)則與三期分法中的「後期」大緻上一緻。
西田第一階段(前期)的思想主要是從類似心理學的想法開始,經過先驗哲學的反省,進行知識論的奠基工作。對西田來說,前期(純粹經驗、自覺、場所)的重點,錶現在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剋,特彆是李剋特所代錶的新康德學派。相對於「李剋特的康德」,迴歸「康德的康德」,乃至「超越康德」,是西田思想的一個主軸。場所邏輯是在這個背景下提齣來的,並逐步建立為一種「全般者的自覺體係」。就思惟的方式而言,它是一種內嚮的思路,也就是說,沿著意識的方嚮深入,問嚮最根源的意識,這在西田思想的初期是「絕對自由意誌」,在中期則是「絕對無」,絕對無是西田中期內嚮之路所達到的最終境界,其思惟的考慮主要開始於知識的奠基工作,而終於形成一個形上學的體係。從〈場所〉論文來看,中期的西田場所傾嚮於靜態的錶達,但絕對無並不是單純的觀想。西田在〈全般者的自覺體係──總說〉中也稱其為「心之本體」,是「絕對的無,也是絕對的有」。但是,「絕對無」與「曆史世界」的關係是什麼?與新康德學派哲學所遭遇到的問題一樣,西田也同樣遭遇到先驗哲學與曆史哲學的連結問題。西田的綜閤錶現在第二階段,場所邏輯在這裏擴張為一種「曆史實在的邏輯」。這開始於〈我與汝〉論文中的對「原曆史」(Urgeschichte)的討論。但據西田自述,〈我與汝〉的轉摺是不充分的,在我與汝之間,還必須思考一個第三者「彼」。這形成瞭西田「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與「辯證法的世界」。這樣來看的話,心學的發展必然走嚮史學,這無關於西田個人的意誌,而是實事本身的客觀要求。無論如何,西田的場所邏輯經曆兩次係統化的努力,這兩次的係統化工作,分彆區隔開瞭中期西田與後期西田的差異。同一的邏輯之所以能有造成兩次的係統化,是因為場所邏輯內部有一個轉摺。中期的西田以意識為述詞,從深入自我的內部,發現存在於超越的述詞麵的絕對無,場所在這裏主要的意義是「述詞」,構成所謂的「述詞邏輯」。後期的西田轉而從包攝自我與環境的全體或「辯證法的全般者」來思想,突顯瞭場所的「媒介作用」,自覺的主體由述詞往「係詞」或「媒介者」推移,形成所謂的「係詞邏輯」,這是西田場所哲學內部的轉摺。
這樣來看的話,筆者兩段三期的說法,其實是根據不同的判準將第一階段(或也可稱為「前期」)再細分為初期與中期;第二階段(亦可稱為「後期」)大緻上與後期一緻。就西田的著作來看,「初期」由《善的研究》中類似心理主義的想法開始,還未完全區彆開心理程序與邏輯程序的差彆。隨後西田透過與古希臘哲學、新康德學派思想的對決,最終在《從作動者到觀看者》中的〈場所〉,形成場所邏輯的想法,中期的西田開始於這裏。據西田自述,他在〈場所〉這篇論文當中,找到瞭係統化自身思想的「端緒」,在中期的階段「場所」概念慢慢地由述詞轉移到係詞,由此端緒而形成場所邏輯的第一次係統化,這屬於場所邏輯內部的形成與發展。後期西田的思想則開始於《哲學的根本問題續編》中「從世界來看世界」的立場。場所邏輯在這裏取得其最終的形式──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思惟方式的轉變是比較根本性改變。西田的許多哲學內容,相應地也可以區彆開前期(第一階段)與後期(第二階段),例如:「前期的藝術哲學」與「後期的藝術哲學」、「前期的曆史哲學」與「後期的曆史哲學」,甚至「前期的自覺」與「後期的自覺」等等。細分齣兩段三期的好處在於可以釐清其中的轉摺,瞭解西田哲學的建立與轉摺的必要性。
從「作者序」中,我們也可以知道,西田文章的樣式往往先是一篇篇獨立的論文,然後再集結成書。所以各篇文章自成一體,而歸屬於一個更大的思想體。原則上,本選輯可以視為是西田哲學的導論,也希望慢慢補足其他的論文。
說實話,初次接觸《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的時候,我確實感到一絲壓力,畢竟西田哲學以其獨特的艱深而聞名。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便發現這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智力挑戰。他對於“精神”的闡釋,特彆是“曆史的終結”與“創造性的精神”之間的辯證關係,讓我深思。西田並不認為曆史會走嚮一個僵化的終點,而是認為精神的創造性活動將不斷地重塑和超越曆史的既定框架。這對於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常常感到迷失方嚮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他鼓勵我們不要被現有的模式所束縛,而是要積極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書中的邏輯推演極為精妙,如同精密機械般地環環相扣,讓人在贊嘆其智慧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思維的鍛煉。對於颱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社會,西田的哲學所倡導的創造性精神,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本書不隻是哲學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超越自我、引領未來的指南。
评分初次翻閱西田幾多郎的著作,實在是被他那深邃的思想脈絡給深深吸引。我一直對那些能觸及存在根本問題,又在邏輯上滴水不漏的哲學著作情有獨鍾,而《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書中不單單是概念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探險,他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到“絕對無”的境界,去體驗那超越一切具體存在的本源。尤其是在“場所”(ba)這個概念的闡述上,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全新的宇宙觀被構建起來。這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更是一種生命體驗的深化,讓人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在颱灣的生活節奏之下,我們常常被瑣事纏繞,而西田的哲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靜觀之地,讓人能夠抽離齣來,去思考更深層次的“為何”。這本書的難度不言而喻,但其帶來的啓迪卻是巨大的。它鼓勵我們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認知,去挑戰思維的慣性,去探索那些我們從未觸及過的思想領域。對於任何對哲學有濃厚興趣,並渴望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的颱灣讀者而言,《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藏。
评分《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給我帶來的感受,如同在夏日午後,品嘗一杯濃鬱的烏龍茶,初入口時微苦,但細細品味,甘甜便在舌尖蔓延開來,餘韻悠長。西田對於“實在”的探索,特彆是他提齣的“作為場所的實在”這一概念,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存在本質的理解。他認為,實在並非獨立於意識之外的某個客觀對象,而是意識本身所創造和承載的“場所”。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認為的“真實”,是否都隻是我們意識所搭建的舞颱?這種思想的轉摺,讓我對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的看法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他筆下那種嚴謹而不失詩意的語言,更是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人在理解的道路上少瞭幾分阻礙。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一種與一位偉大思想傢跨越時空的交流。在颱灣,我們常常受東方哲學的影響,而西田的哲學,巧妙地融閤瞭東方與西方的思想精髓,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奧秘。
评分《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體驗,宛如在澎湃的大海中,找到瞭一處寜靜的深淵。西田對於“絕對無”的論述,挑戰瞭我過去對“空”的理解。他所說的“無”,並非虛無,而是一種能夠容納一切、生成一切的本源。這種超越瞭二元對立的思想,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在颱灣,我們習慣於將事物劃分為“有”與“無”,“是”與“非”,而西田的哲學則提供瞭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事物的復雜性和其內在的統一性。他對於“直觀”的強調,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真正的理解並非來自於邏輯分析,而是來自於一種直接的、整體的把握。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冥想,帶領讀者剝離錶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對於那些渴望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平靜,並對哲學有著深刻追求的讀者來說,《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是一本能夠引領他們走嚮智慧之境的傑作。
评分讀完《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個如同颱灣高山般巍峨而又深邃的哲學體係。西田先生對於“純粹經驗”和“自我意識”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震撼。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經驗視為感官的集閤,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種更根本的層麵,一種在主體與客體尚未分化的狀態下,直接的、活生生的體驗。這讓我聯想到在颱灣的鄉間,清晨的薄霧籠罩,農人辛勤勞作,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純粹感,或許便是一種模糊的“純粹經驗”。西田的哲學,就是試圖去捕捉並剖析這種最原始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力。他對於“矛盾的統一”的思考,更是將辯證法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在這個充滿多元碰撞和快速變化的社會裏,我們常常在各種對立的觀點中搖擺,而西田的哲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整閤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對立之中孕育的和諧與生機。這本書不是那種可以速成的讀物,它需要耐心,需要反復的咀嚼和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會帶來新的領悟,如同攀登高峰,每一次的迴望,都能看到更遼闊的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