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韦伯生平为经、学术作品为纬,交织出波澜壮阔的学术人生
韦伯的学术生涯起步于法律史与经济史研究,并曾组织农业状况大调查,30岁即取得教授职位。但后来却饱受忧郁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学教职,大半生都安于私学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发间歇期间仍同时着手数个研究计画,最终交出令人眩目惊心的丰硕成果。此外,在筹组德国社会学学会、力挺国会改革、批判种族歧视、反对军事扩张等行动中,都能看见他的实践身影。56岁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体现了生命的挣扎与奋进。
Fritz Ringer作为社会史与思想史学者,教授韦伯着作超过四十年,他以极大的热情为年轻学子提供汲取韦伯知识遗产的路径。《韦伯学思路》不仅让韦伯和作品回到其时其地的脉络中,也让韦伯和作品向此时此地的我们说话。这样的呈现令我们相信,韦伯不只是德国的、欧洲的、西方的。这位二十世纪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想启发与精神鼓舞。他对于官僚制和资本主义的反省批判、对「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恳切倡议,将永远回盪在我们的阅读中。
作者简介
Fritz Ringer
1934年出生于德国,1947年移居美国,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印地安那大学、波士顿大学及匹兹堡大学。主要研究兴趣为德国及欧洲的社会史与思想史,早年着有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Modern Europe、The Rise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Fields of Knowledge等书。1990年代起,研究范围集中于韦伯的生平与学说,相关作品包括Max Weber's Methodology,以及这部集其心血之作《韦伯学思路》(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译者简介
简惠美
台湾大学历史系、史研所毕业,硕士论文《韦伯论中国:〈中国的宗教〉初探》。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系研究,译有韦伯着作多种。
谢辞
导言
第一章 其人其时
.韦伯的知识场域
.德国史学传统
.德国古典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章 韦伯的政治
.农业问题与韦伯的民族主义
.韦伯的自由主义
.迈向民主联盟
第三章 韦伯的方法论
.单一因果分析
.诠释的个体主义与理想型
.客观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多元论
第四章 基督新教伦理
.定稿文本
.争论:韦伯与宋巴特
.基督新教教派:韦伯在美国
第五章 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
.比较世界史的构想
.宗教与世界
.中国与印度的宗教
第六章 从史学到社会学
.经济与社会
.权威的类型
.法律社会学
第七章 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
.西方城市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
.官僚制的两面性
第八章 教育、知识与志业
.涵养与专业化,阶级与身分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结论 其人此时
译后记
註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二十几年来一直在译韦伯原典,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时代开始对韦伯学说产生兴趣时,译出了纪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再就是这次译出林格(Fritz Ringer)所着的这本《韦伯学思路》。
德裔的林格早年以研究德国现代学术中人的独特性而闻名,而后扩及英法德欧洲学圈的比较研究,九○年代起专致于韦伯的生平与学说,最后写出了这本集其心血的着作,然后不到三年便过世了。读过此书便可知他有多么了解如何为学生吸收韦伯知识遗产提供方便法门,而他四十年的讲坛经历也可在书中对美国多所着墨这点上窥得端倪——他一心想让台下的美国学生理解非常德国特色的韦伯。
当然,韦伯不止是德国的、欧洲的、西方的。通过林格的苦心安排、浓缩取萃,让我们感受到韦伯并未因其作品卷帙浩繁而造成财富的梦魇(cauchemar de richesse),反倒是要让我们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一个人的心智可以宏大到什么程度?林格让我们认识,韦伯既深沈又宽广,面对世情,是那么清醒明静,一腔热血总透过才学而冷凝为严正的论述,一篇篇的作品却又让人读来讶然叹服不已。二百多页的篇幅里,概念的涌现如潮水奔来,我们看到韦伯从社会学家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用概念与模型的建构来阐述各个领域的实质内容,得出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与发展方向,再将之应证于真正的历史场景而让来龙去脉「立体」呈现,从而企及历史学家的事业。一本书里含摄这样丰盛的知识内容,这么紧凑的知识密度,可能会令人读得换不过气来或者消化不良;所幸,书中征引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出版,读者可以在自觉精彩处或紧要处按图索骥,细细品味原文脉络,既可缓一口气,也当会更有所得。
此外,本书中凡征引韦伯作品《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的段落,大致不出康乐先生和笔者先前译出中文本的范围(前者包括《宗教与社会》、《中国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基督新教伦理与与资本主义精神》,后者包括《支配的类型》、《支配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城市的类型学》、《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最重要的是,由钱永祥先生操刀的韦伯两篇演讲稿中译文着实精彩(见《学术与政治》),笔者才情不足以有所更易,凡征引处只能拜服迻用。
从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到决定将它译出,再到把书译完,编校审对,匆匆五年已过。由于读书习惯使然,每遇好书总要细细地读,读着读着自然就有了翻译的冲动。康乐先生因此规劝我,要把工夫精力花在经典上。这本导论性的着作自非经典,而是经典的导读引介,借由经典着作的贯穿而带出对经典人物的诠释。相对于为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学者,翻译者顶多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把一本好书译坏了,是莫大的罪过,不仅辜负了学者对知识的贡献,也阻挠了知识的传播,甚至扭曲破坏知识,从而误导了他人,良心事业变成了一桩煳涂事。但愿自己并未犯下这种既浪费笔墨纸张又白耗读者时间心神的坏勾当。更愿多方严加批评指教,让笔者「与人分享学问,便是个幸福人」的愿景更趋真实。
在2013年春雨解渴解旱的4月中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感觉到,光是“知道”一些东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么去想”。《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个书名,就戳中了我的点。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逻辑和动力,而韦伯的学术思想,正是帮助我们去洞察这些深层逻辑的利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学会如何运用韦伯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比如,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我们能不能用韦伯的视角,去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价值冲突,以及理性化进程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框架或者案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思考社会问题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不能只看他的理论,更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本书,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更注重“思路”的梳理,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韦伯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与他的学术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读者能够更立体地去感受和理解韦伯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特别是他在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理性化带来的“铁笼”效应时,他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这些“人性”的一面,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鲜活、更具思想深度的韦伯,而不是一个冰冷枯燥的理论符号。
评分我一直对“价值中立”这个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韦伯在这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论述,而《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本书,听书名似乎就把“学术”和“志业”联系在一起,这让我联想到,或许书中会探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一名读者,我非常希望能了解,在追求客观性的同时,学者如何处理自身的主观价值和情感,如何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而且,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困境有着深刻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清晰地解释这两者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术研究的伦理和边界,以及如何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志业”。
评分《韦伯学思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本书,听书名就觉得很有份量,关于韦伯的学术思想,虽然在大学时期有接触过,但总是觉得有些零散,不够系统。这次看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满心期待能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韦伯这位思想巨擘的学术脉络。我尤其对他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理解社会学”的概念非常感兴趣,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和阐释这个复杂而深刻的理论的。毕竟,如何“理解”一个社会,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学术任务。而且,韦伯的“卡里斯玛”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似乎也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不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探讨这一点。总而言之,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韦伯的学说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更能体会到他思想中的那种批判性和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很符合学术著作的调性。虽然我不是韦伯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一直对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一些经典思想家抱有浓厚的兴趣。韦伯在我心中,一直是那种“大师”般的存在,他的很多理论,比如“理性化”、“科层制”等等,都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帮我理清他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他的思想体系的。而且,书中提到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启发性,让我思考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态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坚守学术的纯粹性,如何去追求真正的知识?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一些答案,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某个领域有更深造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