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彩至极,却绝对令读者坐立难安的第一手观察报告!
邪恶…可以平凡无奇地展现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历史、纳粹德国,甚至正义与邪恶问题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六年后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开一场令全球瞩目的纳粹战犯审判。审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纳粹德国在东部佔领区内「尤太问题」的执行者之一,虽然并非纳粹政权的高层决策者,但在尤太人灭绝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国际着名政治学者汉娜.鄂兰全程参与此次的审判活动,透过现场的实际观察,以及对历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恶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恶本身并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无奇地展现在任何人身上,并且其发挥的作用绝对不亚于血腥屠夫。本书在1963年出版后,受到广大注意,也引起许多反弹。但即使经过数十年后,这本书依然是理解尤太历史、纳粹德国,甚至正义与邪恶问题的经典作品。
本书特色
◎ 本书由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黄默老师审订、东吴大学人权学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师专文导读。
◎ 透过政治学者汉娜.鄂兰的深入分析,颠覆一般对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让读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历史、社会的最佳入门书。
◎ 对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更让我们可以去思考,当一个国家机器假以「公」的名义进行非正义行为时,决策者、执行者、社会群体在公义、在道德、在责任上,该如何去面对。
作者简介
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
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曾就读于马堡(Marburg)与弗莱堡(Freiburg)大学,后转至海德堡大学哲学家亚斯培(Karl Jaspers)的门下,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政府掌权后,鄂兰流亡到法国,1941年到了美国,并于十年后成为美国公民。
她曾任尤太关系研讨会的研究主任、萧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主编、纽约尤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执行长,也曾至数间大学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包含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后来担任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1952年,鄂兰获得古根海姆研究奖(Guggenheim Fellowship),1954年并获全国艺术与文学院文学奖的殊荣。
汉娜.鄂兰着作包含《极权主义的起源》、《共和危机》、《黑暗时代的人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等。于1975年12月去世。
译者简介
施奕如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曾任职翻译公司、证券机构、报社。译有《大家的经济学—给年轻人的入门经济学课程》、《窃盗城》等书。
导读 雷敦龢
第一章 正义的殿堂
第二章 被告
第三章 尤太问题的专家
第四章 第一个解决方案 —强制驱离—
第五章 第二个解决方案 —集中营—
第六章 最终解决方案 —屠杀—
第七章 万湖会议 —本丢.彼拉多—
第八章 守法公民的职责
第九章 大德意志帝国的驱逐行动 —德国、奥地利和保护国—
第十章 西欧的驱逐行动 —义大利、比利时、荷兰、丹麦—
第十一章 巴尔干半岛的驱逐行动 —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
第十二章 中欧的驱逐行动 —匈牙利、斯洛伐克—
第十三章 东陆屠杀中心
第十四章 证据和证人
第十五章 判决、上诉、行刑
结语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导读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尤太人大屠杀,台湾的一般读者也许对这场远在欧洲的大浩劫所知不深,只单纯解读为恶人(希特勒与纳粹党员)杀害无辜好人(欧洲尤太人註1)的事件,虽然过程极其残忍,但至少纳粹在二战后便已失权,许多纳粹战犯也接受审判,而这场灾难已经走入历史。对欧洲历史认识更深入的读者可能认为,尤太人大屠杀只是欧洲反尤史中的一章(希望也是最后一章),而且,这段历史的发生地与中国或台湾的距离非常遥远,与我们几乎无关,既然如此,便不妨将之视为一桩历史奇事。
要重新思考这段历史,以鄂兰的书作为出发点也许会让人感到奇怪。本书虽以尤太人大屠杀为主轴,但对于这段历史的说明,并不如后续出版的其他专书来得详尽,而鄂兰的卓着声誉主要是来自其政治哲学领域的成就,并非历史学,但话说回来,政治哲学家可能也会觉得本书差强人意,因为书中所阐明的理论都隐藏在历史叙述之中,而历史叙述着重于细究已发生的事实、已说过的话,因此让普遍性的哲学思考沦为对特定纳粹分子行为的省思。
虽然如此,但本书将颠覆你对历史的刻板观念,可能是你遇过最严峻的阅读挑战。鄂兰并不认为本书所讨论的纳粹分子艾希曼是十恶不赦的魔头,甚至,她也不觉得尤太人大屠杀是欧洲中世纪以来迫害尤太人传统的延续,这一点让当时的尤太人非常难以接受。她认为大屠杀有可能重演,而不仅是侷限于特定的国家或时代,一旦人停止思考,大屠杀就有可能重演。
本书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或亦可说是恶名昭彰,原因来自鄂兰于本书中提出的「邪恶的平庸性」,她认为邪恶根本平庸无奇:邪恶无根,像是细菌沿着潮湿的表面扩散;邪恶亦无本,缺乏深度,连恶的深度也没有。但如此无根无本的邪恶,会引起的血腥杀戮比千万头恶兽更惊悚骇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只将尤太人大屠杀视为二十世纪初德国一段独特的历史。确实,这场浩劫是在德国爆发,攻击的对象是尤太人,而非波兰人或中国人,这与欧洲历史(尤其是德国历史)有所关联,但大屠杀事件的规模是史无前例,而任何历史先例都无法确保这种灾难只会在当时当地发生。
鄂兰认为大屠杀可能在任一地重演,此论点让读者颇为坐立难安,我们不能仅从中立角度阅读本书,鄂兰要引导我们进行思考,依照她的观点,思考便等同于做评断、分别善恶对错。鄂兰认为若要以这种方式思考,必须先学会从他人角度切入问题,她期望艾希曼能假设自己是尤太人并说出这番话:「我是德国尤太人,跟数百年前的祖先一样,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跟其他德国人具有同等的居住权,政府无权剥夺我的公民身分、工作、甚至性命。」但实际上艾希曼则追随当时的主流偏见:既然政府说尤太人不是德国人,那当然不能把他们当成德国人,政府说尤太人是坏人,他们当然绝非善类。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认为凡是被判死刑的人,便必定是穷凶恶极的坏蛋,或凡是原住民,就必定是酒鬼,或凡是外籍劳工,便一律属鸡鸣狗盗之辈,如果我们这样想,那便与艾希曼犯了相同的错误,「道听途说」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此外,既是道听途说便没有人需要负任何责任。
但是,鄂兰期待看到具有思考能力、愿意负责、勇于质疑的人民,愿意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所在的人民。而实践这种思考模式的首要条件,便是与他人建立关系,所以鄂兰鼓励我们学习与他人相处,对需要援助的人伸出双手,在她一系列有关道德命题的演讲中,最后一堂课谈到邪恶的平庸性:「在最后的分析中可发现……我们判断是非对错时,关键在于我们选择的同伴……如果不愿或无法选择理想的学习典范或同伴、不愿或无法决定该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这便形同一块绊脚石,单靠人类无法撼动这块绊脚石,原因是构成这块绊脚石的并非人类或人为动机,这就是邪恶的可怕与平庸。」註2只要我们不再质疑那些令人安心的政治常态、只要我们不再关心那些事不关己的议题、只要我们漠视他人需求,邪恶的势力便会开始大举扩张。
因此,我期待读者能敞开心胸接受鄂兰的挑战,让她颠覆你脑中的刻板观念,学习以批判性眼光检讨社会现象,这样你便知道该选择与哪些人在这块土地上共存共荣,这便是本书最重要的意旨。当然,本书的其他层面亦让人获益良多,如可增进对于尤太人大屠杀事件或尤太文化的了解。我开始研究尤太人大屠杀事件,便是受到本书的启发,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尤太文化的认识,进而改变许多长久以来的既定认知。本书更是了解鄂兰这位杰出政治哲学家的绝佳入门书,其思想观点之独特,难以归属于任何学派。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人权议题的初学者,尤其是种族灭绝议题。鄂兰写作本书时,种族灭绝罪已载明于国际公约中,但大家都认为尤太人大屠杀会成为历史绝响,而这种浩劫不可能再重演,却没预料到后来柬埔寨赤柬领袖波尔.布特(Pol Pot)会发动种族灭绝,波士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非洲卢安达(Rwanda)会爆发集体屠杀。这些近代的种族灭绝事件促使国际社会设立数个国际人权法庭以及常设国际刑事法庭,证明人权议题应超越国界、并凌驾于各国利益之上。因此,虽然本书某些细节仍有待历史学者、政治哲学专家或人权律师进一步斟酌,但在研究尤太人大屠杀、政治思想以及人权等领域,本书已奠定无可取代的经典地位。
雷敦龢,东吴大学人权学程教授
長久以來,我對那些能夠挖掘人性深層次,同時又與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的書籍,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本《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正是這樣一本讓我期待已久的著作。書中探討的「平凡的邪惡」概念,對我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顛覆了我們對於邪惡的刻板印象,不再將其歸結於少數極端分子,而是揭示了它可能就隱藏在那些遵守指令、看似毫無個人情感的普通人身上。這種對人性弱點的洞察,令人不寒而慄,卻又充滿了反思的價值。我認為,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在極端環境和強大體制下,個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道德判斷的能力,又如何在「執行命令」的幌子下,成為巨大罪惡的執行者。這不僅是對納粹歷史的深入解讀,更是對現代社會中,官僚體系、集體主義思潮,以及個人責任邊界的深刻探討。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極大的啟發,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保持獨立思考和道德勇氣的重要性。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剖析人性,同時又具有宏大歷史敘事的作品情有獨鍾。《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張力,暗示著一場關於道德、責任與集體罪責的深刻辯論。對於我來說,閱讀歷史不僅是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我知道這本書的核心議題是「平凡的邪惡」,這個概念非常吸引人。它挑戰了我們對於邪惡的傳統想像,不再將其視為少數極端分子所為,而是可能潛藏在每一個看似普通、遵守指令的人身上。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不自覺中,成為體制邪惡的一部分。這種對個人責任和道德判斷的質疑,非常具有現代意義。在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的今日,我們更容易被裹挾進某些洪流,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極權體制下,個人是如何被馴化,又是如何失去道德底線的。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我們自身道德觀的嚴峻考驗。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歷史上有名的審判案抱持著高度的興趣,特別是那些牽涉到極端意識形態和巨大善惡衝突的案件。《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這本書,其實我早有耳聞,它在歷史學界和讀書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據說深刻地探討了納粹高官艾希曼在審判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平庸的邪惡」,這是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概念。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理解極權主義的運作模式,以及個人如何在龐大的體制中扮演角色,一直是很有吸引力的主題。每次讀到關於二戰時期的歷史,總會驚嘆於人性的複雜,以及極端環境如何扭曲價值觀。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剖析那些看似平凡、卻造成無數悲劇的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和社會結構。我相信,透過對艾希曼這個個體的審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為何歷史上的悲劇會一再重演,以及我們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應該如何保持警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是了解歷史事件本身,更是對人性和道德的重新審視。
评分這本《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陷入沉思。我平常閱讀的書籍類型比較廣泛,但對於與戰爭、人權、以及極端政治相關的題材,總是特別關注。我知道這本書是關於納粹戰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記錄,但它所探討的「平凡的邪惡」,這個概念本身就極具顛覆性。我們常常傾向於將邪惡歸於那些面目猙獰、明顯懷有惡意的個體,但如果邪惡可以隱藏在一個遵守規則、甚至是被認為是「奉公盡職」的普通人身上,那將是多麼令人不安的現實?這本書很可能會挑戰我們對邪惡的既有認知,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體制的巨大壓力下,個人如何失去獨立判斷能力,甚至成為邪惡的幫兇。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們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對於權力、自由、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有著深刻的體會。因此,閱讀這類書籍,不僅是為了了解遙遠的歷史,更是為了反思我們自身的處境,以及如何捍衛來之不易的價值。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歷史記載本身,它觸及了人類社會最深層次的議題。
评分對歷史事件的深入探究,是我一直以來的閱讀愛好。特別是那些具有深遠影響,並引發廣泛討論的歷史事件,《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絕對是其中之一。這本書觸及的「平凡的邪惡」概念,在我看來,是對人性最為尖銳的拷問。我們習慣將邪惡的執行者想像成扭曲、殘暴的魔鬼,但如果執行滅絕政策的,只是一個看似普通、甚至有點官僚氣息的「執行者」,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正視,在龐大的體制機器中,個人的道德判斷是如何被消磨,又是如何被「奉公守法」的假象所掩蓋。這對於我們理解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例如集體沉默、官僚主義的僵化,以及資訊的操縱,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為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為深入的分析,讓我們看到,在看似合理的制度下,邪惡是如何悄無聲息地蔓延,而我們又該如何保持警惕,捍衛個人尊嚴與道德良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