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增订版)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mmanuel Kan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国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与唯一探索时间性这一维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论。但这是一种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的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着,但有八篇重要着作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增订版)》包括这八篇着作的中译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研究者参考之用。透过本译作,读者可了解康德的历史观,他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学体系中「自然」的最终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历史」,并非以作为生物种属的人类为对象,而是将全人类当作整体,进而探讨自由的进展;这便是他所谓的「普遍历史」。这种「历史」可以预示:人类就整体而言,将在道德上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而历史应以「人类意志的自由之活动」,也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在现象界中的表现为主要探讨对象。对康德而言,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设定目的之物种。

  此外,康德将追求永久和平视为人类的一项「义务」,但这项义务并非严格意义的道德义务,它的实践仅要求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时,它并不与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实现,而是具有历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实现并非直接依靠道德动机的力量,反倒是从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后,康德基于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将人视为自然的「最终目的」。对他而言,历史意识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正是作为自然的「最后目的」的人类。由于历史仅存在于历史意识之中,故唯有已启蒙的民族才有历史可言;单凭史料并不足以构成历史,只有通过历史意识之反省,史料才有意义。因此,他的历史哲学不属于纯粹的道德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亦不属于自然哲学,而是如黎德尔所言,属于「道德哲学的经验部分」或「应用的实践哲学之一章」

作者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注者简介

李明辉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暨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现代中国儒学》(德文本,即将出版),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及《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导论:康德的「历史」概念及其历史哲学
凡例
康德着作缩写表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译注
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
答「何谓启蒙?」之问题
评赫德尔《人类史底哲学之理念》第一、二卷
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
论俗语所谓: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于实践
万物之终结
论永久和平--一项哲学性规画
第一章 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底临时条款
第二章 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底确定条款
第一项附释 论永久和平之保证
第二项附释 永久和平底祕密条款
附录
Ⅰ 就永久和平论道德与政治间的分歧
Ⅱ 依公法底先验概念论政治与道德之一致
重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图书序言

在世界公民的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

译者识


在《哥达学报》(Gothaische Gelehrte Zeitungen)第12期(1784年2月11日出刊)的〈简讯〉中有一节提到:宫廷牧师长苏尔泽(Schulze)正致力于以通俗的文笔改写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它能为大众所理解。在同一节的另一处则出现以下的文字:「康德教授先生所喜爱的一个理念是:人类之终极目的是达到最完美的宪章;而且他期望:一位哲学的历史学家愿意着手从这项观点为我们提供一部人类史,并且揭示,人在不同的时代已接近或离开这个终极目的到什么地步?再者,为达到这项目的,还有什么事要做?」正如康德在本文标题的註解中所提到,他是特地针对这段文字所提出的问题而撰写本文。本文最初发表于《柏林月刊》(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第4卷第11期(1784年11月出刊)。本译文系根据普鲁士王室学术院的《康德全集》译出(第8册,页15-31)。

「普遍历史」即是allgemeine Geschichte,亦可写作Univer- salhistorie, Universalgeschichte或historia universalis。此词可上溯至14世纪初,后来逐渐与「世界史」(Weltgeschichte/Welthistorie/ historia mundi)一词混用,到18世纪才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思想界流行。大体而言,「普遍历史」试图超越地域与时代之不同,将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活动当作一个整体来探讨。对康德而言,「普遍历史」有别于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历史研究,是要根据一个先天的理念来理解人类历史;它是一种「引导的学问」(Leitwissenschaft),可以统摄各种特殊的历史。关于此词的演变,请参阅Otto Brunner, Werner Conze & Reinhart Kosellek (Hg.):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Stuttgart: Ernst Klett 1972), Bd. 2, S. 686-691。

无论我们在形上学方面为意志的自由形成怎样的一个概念,意志的现象(即人类的行为)正如其他一切自然事件一样,仍然按照普遍的自然法则而被决定。历史以记述这些现象为务,而无论这些现象的原因隐藏得多么深,历史仍可使人期望:当它在大体上考察人类意志的自由之活动时,它能发现这种自由的一个有规则的进程;而且在这种方式下,就个别主体看来是杂乱无章的事物,就人类全体而言,将可被认为其原始禀赋之一种虽然缓慢、但却不断前进的发展。因此,婚姻、随之而来的出生,以及死亡——在此,人的自由意志对它们有极大的影响——似乎不受制于任何规则,而根据这种规则我们才能靠计算事先决定它们的数目;但是各大国关于它们的年度报表却证明:它们系按照恆定的自然法则而发生,正如极不稳定的气候一样——我们虽然无法事先个别地决定气候之形成,但在大体上,气候却不会不将植物之生长、河川之流动,以及自然的其他安排维持在一个齐一的持续进程中。个别的人、甚至整个民族都很少想到:当他们都按照各自的心意,而且往往相互掣肘地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时,他们不知不觉地朝着他们自己所不知道的自然目标,以之作为一项引导而前进,并且为促成这项目标而努力。即使他们知道了这项目标,他们也很少将它放在心上。

既然在大体上,人在其努力当中不仅是像动物那样,依本能行事,也不像有理性的世界公民那样,按照一个约定的计画行事,那么,他们似乎也不可能有任何合乎计画的历史(譬如像蜜蜂或海狸的历史)。当我们见到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的所作所为,又尽管在个人身上有偶而闪现的智慧,但我们终究发现:

在大体上,这一切均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往往由幼稚的恶意和毁灭欲交织而成之时,我们禁不住会有某种不满。在此,我们终究不明白:对于我们这个如此以其优越性自负的种属,我们该形成怎样的一个概念。在此,哲学家的唯一办法是:既然在大体上,他根本无法在人及其活动当中预设任何理性的个人目标,他便探讨他是能否在人类事务的这个荒谬的过程中发现一项自然目的——根据这项目的,不按个人计画行事的受造物却可能有一部合乎自然的一项特定计画的历史。我们想知道,我们是否会成功地发现这样一部历史之一条线索,然后任由自然去产生有能力依此线索撰写这部历史的人。自然便产生了一位克普勒,他以一种出人意表的方式使行星的离心轨道依从于确定的法则。自然也产生了一位牛顿,他以一项普遍的自然原因去解释这些法则。

第一定律

一个受造物的所有自然禀赋均註定有朝一日会有完全且合乎目的的开展。在所有动物身上,外在及内在的剖析性观察均证实这点。在目的论的自然论中,一个不可使用的器官,一项达不到目的的安排是一种矛盾。因为如果我们放弃这项原理,我们便不再有一个合乎法则的自然界,而只有一个无目的地活动的自然界,而且无可指望的机运取代了理性的引导。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