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国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与唯一探索时间性这一维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论。但这是一种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的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着,但有八篇重要着作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增订版)》包括这八篇着作的中译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研究者参考之用。透过本译作,读者可了解康德的历史观,他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学体系中「自然」的最终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历史」,并非以作为生物种属的人类为对象,而是将全人类当作整体,进而探讨自由的进展;这便是他所谓的「普遍历史」。这种「历史」可以预示:人类就整体而言,将在道德上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而历史应以「人类意志的自由之活动」,也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在现象界中的表现为主要探讨对象。对康德而言,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设定目的之物种。
此外,康德将追求永久和平视为人类的一项「义务」,但这项义务并非严格意义的道德义务,它的实践仅要求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时,它并不与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实现,而是具有历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实现并非直接依靠道德动机的力量,反倒是从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后,康德基于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将人视为自然的「最终目的」。对他而言,历史意识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正是作为自然的「最后目的」的人类。由于历史仅存在于历史意识之中,故唯有已启蒙的民族才有历史可言;单凭史料并不足以构成历史,只有通过历史意识之反省,史料才有意义。因此,他的历史哲学不属于纯粹的道德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亦不属于自然哲学,而是如黎德尔所言,属于「道德哲学的经验部分」或「应用的实践哲学之一章」
作者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注者简介
李明辉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暨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现代中国儒学》(德文本,即将出版),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及《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前言(节录)
康德底「历史」(Geschichte)概念与历史哲学对于中国的知识界而言,甚为陌生。中国的知识分子谈起西方人底「历史」概念与历史哲学,首先一定想到黑格尔和马克思,也许还会想到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史本格勒(Oswald Spengler),乃至于兰克(Leopold von Ranke)。尽管康德在中国的知识界中名气不小,但是很少人了解他的历史哲学,更不用说去讨论了。在西方,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德国学者朗格雷贝(Ludwig Land- grebe)在其五十年代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便指出:在有关康德研究的众多文献当中,讨论康德历史哲学的极少;甚至连新康德学派试图根据康德哲学底基本方向发展出一套文化哲学及关于历史知识的理论时,也不重视康德底历史哲学着作。
康德历史哲学之所以未受到重视,其部分原因在于康德本人并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着,譬如《纯粹理性批判》之于知识论,《实践理性批判》之于道德哲学,《判断力批判》之于美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之于宗教哲学。康德只有几篇短文,专门讨论历史哲学底问题,其篇目如下:
1)〈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1784年发表)
2)〈评赫德尔《人类史底哲学之理念》第一、二卷〉(1785年发表)
3)〈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1786年发表)
4)〈万物之终结〉(1786年发表)
5)〈重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1797年所撰,收入次年出版的《学科之争论》一书)
此外,其《论永久和平》一书(1795年出版)及〈答「何谓启蒙?」之问题〉(1784年发表)、〈论俗语所谓: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于实践〉(1793年发表)二文,亦部分或间接地涉及历史哲学底问题。又由于其历史哲学预设一套目的论,故欲了解其历史哲学,亦不能不参考其〈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运用〉(1788年发表)一文及其《判断力批判》(1790年出版)第2卷〈目的论判断力之批判〉。最后,康德还有一些未发表过的札记,亦涉及历史哲学底问题。
康德有关历史哲学的论着之所以如此分散,实有其进一步的原因。这是由于历史哲学在其整个哲学系统中居于几个主要领域交界之处:大略而言,其历史哲学涉及形上学、知识论、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及法哲学。因此,除非对康德底哲学系统有完整的理解,否则几乎不可能正确地把握其历史哲学,遑论对它提出恰当的评价。举例而言,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R.G. Collingwood)在其《历史之理念》一书中对康德历史哲学所提出的批评便无多大的价值,因为他竟然将康德哲学中「现象」(Erscheinung)与「物自身」(Ding an sich)之区分误解为「自然」与「心灵」之区分。
康德历史哲学之所以遭到忽视,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朗格雷贝还归因于一种流传已久的看法,即是认为:康德哲学是「非历史的」,而其历史哲学系停留在启蒙运动及其理性乐观主义之基础上。由于这种成见,康德历史哲学之光彩遂为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和黑格尔底历史哲学所掩盖。再者,由于康德底历史哲学包含一套目的论的历史观,不少学者往往未加深究,便将它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底历史哲学归于同一类型。这使得康德底历史哲学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之故,本文拟透过对康德底「历史」概念之勾勒,凸显出其历史哲学之特点。
在进一步讨论康德底「历史」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澄清「历史」一词所包含的歧义。在德文中,Historie和Geschichte 这两个字都可译为「历史」。从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的人文学界逐渐将这两个字底意义加以区别,以前者指关于人类过去活动的记录,以及这些记录之编纂,以后者指存在于人类底精神或意识中的「历史本身」。其实,这种用法上的区别可溯源于康德。他在其〈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运用〉(以下简称〈目的论原则〉)一文中,为了界定「自然史」(Naturgeschichte)--有别于「对自然的描述」(Naturbeschreibung)--底意义,写道:「人们将Geschichte一词当做希腊文中的Historia(陈述、描述)之同义词来使用已太多、太久了, 因而不会乐意赋予它另一种意义,这种意义能表示对于起源的自然探究〔……〕」康德所理解的「自然史」是从人类理性底有限观点对于自然世界底起源所作的追溯;它不是「神祇底学问」,而是「人类底学问」。为了追溯自然世界底起源,它必须引进目的论原则。对康德而言,我们之所以必须将目的论原则引进自然研究中,正是由于我们人类底理性是有限的;反之,在上帝底全知观点之下,目的论原则根本是不必要的。
同样的,康德亦将目的论原则引进其历史哲学中,而言历史底目的。这种意义的「历史」是依人类底有限观点来理解的历史,因为依其看法,「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知性--亦即为自己任意设定目的的一种能力--的存有者。」康德与黑格尔底「历史」概念正好在这一点上显示出其根本歧异。因为依黑格尔底理解,世界史是「绝对精神」(或称为「绝对理性」)在时间中的展现,换言之,是全知观点下的历史。这点分判至为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助于把握康德底「历史」概念,亦有助于区别康德与黑格尔底历史目的论。尽管康德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上未必严格遵守Geschichte与Historie之区别,但其历史哲学系以Geschichte为主要对象,殆无疑问。
若说康德所理解的「历史」是依人类底观点来理解的历史,这项观点是什么呢?他在〈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以下简称为〈普遍历史之理念〉)一文开宗明义便写道:
无论我们在形上学方面为意志底自由形成怎样的一个概念,意志底现象(即人类底行为)正如其他一切自然事件一样,仍然按照普遍的自然法则而被决定。历史以记述这些现象为务,而无论这些现象底原因隐藏得多么深,历史仍可使人期望:当它在大体上考察人类意志底自由之活动时,它能发现这种自由底一个有规则的进程;而且在这种方式下,就个别主体看来是杂乱无章的事物,就人类全体而言,将可被认为其原始禀赋之一种虽然缓慢、但却不断前进的发展。
根据这段说明,历史系以「人类意志底自由之活动」为主要探讨对象,而它依据的观点即是「人类意志底自由」之观点。如果人类像其他的自然物一样,不具有自由意志,便无历史可言。但是在另一方面,自由意志并非历史底直接对象,而是形上学(更精确地说,道德底形上学)之对象。历史所要探讨的主要对象是「意志底现象」,亦即人类的自由意志在现象界中的表现。这种「历史」概念预设了现象与物自身之区分,以及人之双重身分说。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底历史观是从人作为物自身的身分(自由的主体)底观点来看他在现象界中所表现的行为。
在〈重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以下简称〈重提的问题〉)一文中,康德以另一种方式来说明其历史观。他开宗明义表示:「我们期望有一部人类史,而这并非关于过去、却是关于未来的人类史,亦即一部预测的(vorher- sagende)人类史。」但是所谓「预测的人类史」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果这种预测并非以已知的自然法则(如日蚀和月蚀)为依据,便构成「预言的(wahrsagende)、而却自然的」人类史;如果它是以超自然的感通或启示为依据,便构成「先知的 (weissagende)人类史」。康德自己举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底女祭司与吉卜赛女卜者为前者之例,或许我们还可以将中国历史上的谶纬、推背图、烧饼歌也归于此类。后者之例则如《新约.启示录》中的「千年至福说」(Chiliasmus)。这两种人类史都预设一种决定论(determinism),乃至于命定论(fatalism)。康德在此文中所要讨论的虽然也是「预测的人类史」,但完全属于另一种形态。他写道:
〔……〕如果问题是:人类(大体上)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这里所涉及的也不是人底自然史(例如,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人种?),而是道德史,并且不是依据种属概念(singulorum),而是依据在地球上结合成社会、分散为部族的人底整体(universorum)。
因此,康德所理解的「历史」并不是以作为一个生物种属的人类为对象,而是将全人类当做整体,来探讨其自由底进展。这便是他所谓的「普遍历史」。这种「历史」可以预示:人类就整体而言,在道德上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
然而,这种预测如何可能呢?或者用康德底话来说,「一部先天的 (a priori) 历史如何可能呢?」康德自己回答道:「如果预言者自己造成并且安排了他事先宣告的事件。」换言之,这是因为人是行为底主体,可以借其行为产生一定的结果;既然这种结果是他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他自然可以预测。康德在此举了三个例子:一是犹太先知预言以色列之灭亡,二是当时的政治家预言人类之冥顽不灵与反叛成性,三是当时的教士预言宗教之没落与反基督者之出现。在这三个例子当中,预言者本身必须为它所预言的结果负责,因为正是他的行为造成了这些结果。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底殷鑑」或「历史底教训」。为取得历史底殷鑑或教训而撰写的历史,康德称为「实用的历史」(pragmatische Geschichte)。康德在此强调人在历史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即是承认人在历史中的自主性,这其中便隐含着一个非决定论的观点。
然而,纵使我们承认人在历史中的自主性,我们是否能对「人类就整体而言,在道德上是否有进步」这个问题有所论断呢?这就要看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三种可能的答案:一是认为人类日益堕落;二是认为人类日趋于善;三是认为人类永远停顿在目前的状况,或者是始终绕着同一点兜圈子。康德称第一项看法为「道德的恐怖主义」(moralischer Terrorismus),称第二项看法为「幸福主义」(Eu- damonismus)或「千年至福说」,称第三项看法为「阿布德拉主义」(Abderitismus)。依康德之见,这三种看法都无法直接从经验得到证明。「因为我们所涉及的是自由的行动者;他们应当做什么事,固然能事先规定,但是他们将会做什么,却无法预言。」康德底意思是说:我们无法根据经验法则去预测人底行为,因为这无异于否定人类意志底自由,而陷于决定论。
但是,承认我们无法根据经验去预测人底行为,是否即意谓人类史是一出荒谬剧,其中毫无道理可言?康德当然不会接受这种看法。他建议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正如他在知识论中一样,他在历史哲学中也提出一种「哥白尼式的转向」。他写道:
或许这也是由于我们在看待人类事务底进程的观点上作了错误的选择,而使这个进程在我们看来是如此荒谬。从地球上看来,诸行星时而后退,时而停止,时而前进。但若从太阳底观点来看(唯有理性才能做到这点),根据哥白尼底假说,它们始终有规律地在前进。但是有些在其他方面并非无知的人却喜欢固执于他们说明现象的方式,以及他们曾採取过的观点--纵使他们在这方面会纠缠于第谷之圆与周转圆,而至于荒谬的地步。但不幸的正是:当问题牵涉到对于自由行为的预测时,我们无法採取这项观点。因为这是神意(Vorsehung)底观点,而它超出人底一切智慧。神意也延伸到人底自由行为上面。人固然能见到这些行为,但却无法确切地预见它们(在上帝眼中,这其间并无任何区别);因为他要预见这些行为,就需要有合乎自然法则的关联,但对于未来的自由行为,他必然欠缺这种引导或指示。
换言之,人类史中的预测不但不能根据自然法则,亦不能根据超自然的启示或感通。因为前者意谓对人类底自由的否定,后者意谓一种僭越,即以神明自居。这两种预测虽有不同的依据,最后必然流于决定论,乃至于命定论。因此,康德视为可能的「预测的人类史」显然不属于波柏(Karl R. Popper)所批评的「历史预定论」(historicism)。然则,我们还能依据什么观点来建立这种「预测的人类史」呢?康德底答案是:依据目的论底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讨论康德对于目的论的看法。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哲學,就是在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他們對未來有怎樣的期許。康德,毫無疑問是一位定義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巨人。這次看到《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出了,我毫不猶豫地決定要入手。我的興趣點在於,康德如何將他那套嚴謹的、充滿結構性的理性哲學,應用到一個看似混沌、充滿偶然的領域——歷史。他會不會認為,即便歷史充滿了衝突與變遷,但其中依然存在著某種理性設計或發展的規律?「增訂版」的出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更高,它可能代表著學術界對康德思想的持續關注與深化,也可能為我們這些非專業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康德的論點。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將他的「物自身」與「現象界」的概念,與歷史的發展進程聯繫起來的,以及他對「目的」在歷史中是否存在有什麼看法。在現今這個訊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回頭去讀康德這樣偉大思想家對歷史的思考,感覺就像是在尋找一種思考的定錨,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洞察。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這樣的體驗。
评分哇,這本《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光是書名就很有份量,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輕鬆讀物。我本身對哲學沒有特別深入研究,但對一些比較宏大的思想議題很好奇,康德的名字聽起來就跟「偉大」、「深刻」劃上等號,所以一直有點想找他的東西來讀讀看,只是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次看到有論文集的增訂版,心裡想說,或許這會是個不錯的入門管道,而且「增訂版」聽起來比較有更新、更全面的感覺,不知道裡面會不會有針對現代讀者的一些解釋或補充。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康德的著作其實不少,但很多都是比較學術、比較艱澀的版本,像這種論文集,我猜想會比直接讀《純粹理性批判》來得容易一些,或許能從中窺見康德是如何思考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以及他對「進步」或「理性」在歷史中的角色有什麼看法。我很期待裡面能有關於「永久和平」的概念,那是我對康德比較有印象的部分,不知道這本論文集會不會深入探討。總之,這本書散發出一種讓人想要深入探索的學術魅力,即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希望能透過它,對康德的歷史哲學有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識,也希望它能激發我對歷史和人類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身為一個對西方啟蒙思想有濃厚興趣的業餘讀者,康德的名字是我繞不開的標竿。這次《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出版,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康德的「先驗」範疇,不只在認識論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應用到歷史哲學,肯定也別有一番洞見。想像一下,他如何從「普遍」的角度去審視歷史,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個別事件的描述。這本書的「論文集」形式,讓我預期能看到康德思想不同面向的展現,或許有他對進步觀的論述,也有他對自由意志與歷史必然性的辯證。更不用說「增訂版」這個關鍵字,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史上的回顧,更有可能加入了當代學者對康德歷史哲學的最新解讀,或是提供了更易於理解的闡釋。我最想了解的,是康德是如何看待「理性」在歷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以及他對人類最終能否達到一個更理想的狀態,比如「永久和平」,是否抱有某種程度的信念。在探究康德深邃思想的同時,我也希望能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我們所處時代的歷史軌跡,並從中獲得啟發。
评分收到這本《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心情真的蠻興奮的。我之前有接觸過一些哲學史的介紹,知道康德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無可取代,但他關於「歷史哲學」的部分,我其實還沒有很系統地了解過。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歷史,可能停留在事件的敘述,或是人物的評價,但康德這種層次的思想家,一定會從更根本、更具結構性的角度來剖析。書名中的「論文集」聽起來就很紮實,涵蓋的應該是康德不同時期、不同面向的思考。而「增訂版」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指標,它代表這本書不只是舊資料的堆疊,很可能包含了作者或編者對康德思想的新詮釋,或是回應了學界近年來對康德歷史哲學的新研究。我特別期待能從中了解康德對「自由」與「必然」在歷史中的辯證關係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線性的還是循環的。要知道,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對於歷史的看法差異很大,而康德的觀點,勢必帶有他獨特的理性主義色彩。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讓我對康德的歷史哲學有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在理解他的思想的同時,也激發我對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定位的思考。
评分身為一個對社會科學與歷史脈絡有點興趣的上班族,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個人的意志,還是某種更大的、不可見的結構?康德的名字,在我腦海裡總是跟「啟蒙」、「理性」這些詞彙連結在一起。這次看到《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出版,我眼睛都亮了。老實說,康德的原著我讀起來有點吃力,畢竟不是我的專業,但如果能有一本收錄了他關於歷史哲學的精華論文,並且是「增訂版」,那感覺就像是經過學術界一層層的篩選和整理,再加入新的觀點,對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是個非常友善的選擇。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看待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他會不會認為歷史有一個必然的走向,或者說,人類是否有能力透過自身的理性來塑造歷史?「永久和平」這個概念,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在現今充滿衝突的國際局勢下,康德兩百多年前的設想,或許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提供我一些清晰、有邏輯的框架,幫助我理解康德對人類歷史的宏大構想,進而思考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在歷史長河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