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国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与唯一探索时间性这一维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论。但这是一种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的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着,但有八篇重要着作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增订版)》包括这八篇着作的中译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研究者参考之用。透过本译作,读者可了解康德的历史观,他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学体系中「自然」的最终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历史」,并非以作为生物种属的人类为对象,而是将全人类当作整体,进而探讨自由的进展;这便是他所谓的「普遍历史」。这种「历史」可以预示:人类就整体而言,将在道德上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而历史应以「人类意志的自由之活动」,也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在现象界中的表现为主要探讨对象。对康德而言,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设定目的之物种。
此外,康德将追求永久和平视为人类的一项「义务」,但这项义务并非严格意义的道德义务,它的实践仅要求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时,它并不与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实现,而是具有历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实现并非直接依靠道德动机的力量,反倒是从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后,康德基于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将人视为自然的「最终目的」。对他而言,历史意识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正是作为自然的「最后目的」的人类。由于历史仅存在于历史意识之中,故唯有已启蒙的民族才有历史可言;单凭史料并不足以构成历史,只有通过历史意识之反省,史料才有意义。因此,他的历史哲学不属于纯粹的道德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亦不属于自然哲学,而是如黎德尔所言,属于「道德哲学的经验部分」或「应用的实践哲学之一章」
作者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注者简介
李明辉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暨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现代中国儒学》(德文本,即将出版),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及《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