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印度思想家
关于正义,他的政治哲学是:重要的是减少明显的不义,而不是追寻一个完全正义的空中楼阁。
《正义的理念》是自罗尔斯以后最重要的正义理论,作者的论证和分析超越了当代学术圈,甚至可能取代了《正义论》的地位。沈恩认为,在我们混乱的世界里,当务之急不是建构一个理想正义国家的理论,而是一个可以判断比较性的正义(更多的或更少的正义,正义有程度的差别)的理论,让我们明白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离正义的实现有多远。
沈恩认为罗尔斯的理论把政治哲学带到死胡同去。以罗尔斯的理想正义体制,是无法想像社会的不义,诸如长期营养不良、疾病、性别人口的不平衡,都必须以正义的角度去分析。《正义的理念》结合了经济和政治分析、以及道德判断。大幅超越了政治学传统,他也扬弃了欧洲中心的正义理论,把东方的正义思想也纳入他的研究。
沈恩认为,正义以及完美的社会秩序,必须是心胸开阔的、涵括性的、人道的,以论理为基础,旨在消除不公平。正义必须摆脱多数人的意志的宰制,而切中人们真实的生活。正义是有程度差别的,而我们也不必先有抽象的正义理念,有个完美的正义理想,才能判决不同体制是否符合正义。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库马尔.沈恩Amartya Kumar Sen
哈佛大学哲学与经济学教授,印度经济学家,以其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贡献,并且长期关心社会穷人问题,于一九九八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奖;一九九八至二○○四年担任剑桥三一学院校长。他探讨饥荒原因的研究,在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上有实际的成效。
沈恩着作等身,包括:Choice of Techniques, 1960、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1970、On Economic Inequality, 1973、Poverty and Famines : An Essay on Entitlements and Deprivation, 1981、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 1982、Resources, Values, and Development, 1984、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1985、On Ethics and Economics, 1987、Hunger and Public Action, 1989、Inequality Reexamined, 1992、The Quality of Life, 1993、Indi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Opportunity, 1995、Social Choice Re-Examined, 1997、Development as Freedom, 1999、Freedom,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hoice: The Arrow Lectures and Other Essays, 2000、Rationality and Freedom, 2002、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2005、Identity and Violence: The Illusion of Destiny (Issues of Our Time) , 2006、Mismeasuring Our Lives: Why GDP Doesn't Add Up, 2010、Peace and Democratic Society, 2011。
译者简介
林宏涛
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弗来堡大学博士研究。译着有:《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菁英的反叛》、《诠释之冲突》、《体会死亡》、《美学理论》、《法学导论》、《爱在流行》、《隐藏之泉》、《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与改变对话》、《死后的世界》等作品。
第一部 正义的需求
第一章 理性和客观性
第二章 罗尔斯及其超越
第三章 体制和个人
第四章 声音和社会选择
第五章 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六章 封闭的和开放的公正性
第二部 论理的形式
第七章 立场、相关性和幻觉
第八章 合理性和他人
第九章 公正的理由的多元性
第十章 现实、结果和行为能力
第三部 正义的实质
第十一章 生活、自由和能力
第十二章 能力与资源
第十三章 快乐、幸福和能力
第十四章 平等和自由
第四部 公共论理和民主
第十五章 作为公共理性的民主
第十六章 民主的实践
第十七章 人权和全球规范
正义和世界
序
导读沈恩着《正义的理念》
这本书有两个特色:一、要读懂读通很不容易;二、一旦读懂读通了,你心里要产生可能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却是非常容易,这并不奇怪,而是政治哲学常有的判断差异。以下,待我逐步解说这两个特色。
这本书谈的是政治哲学,作者想要比较罗尔斯(John Rawls)正义论所代表的先验体制理论(transcendental institutionalism)与经济学家亚罗(Kenneth Arrow)所代表的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 theory)之差异。依据沈恩的分类,先验体制论寻觅一个理想的正义典型,而为了让这个典型浮现,罗尔斯就设计了「无知之幕」等等想像,逼使大家有将心比心的混同感。此外,罗尔斯强调「体制」对维系正义的重要性,于是沈恩就冠之以「先验体制论」的名号。
要了解罗尔斯的理论并不太难,毕竟其学说也推出四十余年,诠释、注解、批判不计其数。沈恩在此书中对罗尔斯的批判(诸如未考虑国际因素、无知之幕所推导出来的平等原则没有说服力、社会成员文化背景无法影响推论等等),在以往文献中也曾被人提出,读来并不生涩。但即使是哲学系教授学生,真正了解亚罗社会选择理论的比例恐怕也不高。原因是,理解社会选择理论需要相当多的数学根底,进入门槛颇难攀越。此处,让我尝试用白话文做一解说。
假设社会上有甲、乙、丙三个人,而社会上的资源要分配于甲乙丙三人之间,共有A、B……Z等二十六种资源分配组合。所谓社会选择,就是要在任意两个资源分配(例如Evs. K,B vs. X)之间,做出何者较佳、何者较差的排列。例如,在E与K之间,社会认为K比E好,这就是一种社会选择。以实例而言,社会可能认为「甲乙丙各得三十元」比「甲乙各得二十元、丙得五十元」要来得好。在数学上,这种E与K之间的选择是一种二元排列(binary ordering);之所以称为二元,就是因为社会每次仅在两个选项(如E与K)之间做选择。正因为二元排列只讨论两个选项之间何者较佳、何者较为改善,所以沈恩说,他的正义理论善于做比较分析,可以探讨「由E改至K正义是否有改善」。此外,二元排列只比两个选择,根本不过问A、B……Z这而二十六个选项之间哪一个「最佳」、哪一个「最为正义」。沈恩认为,罗尔斯要定义全面性的正义,就像是要寻找一个最佳;那是不必要的。总之,两两相比容易,寻求最佳困难,这就是沈恩对罗尔斯先验论的批评。
沈恩一定对吗?两两比较真的比寻觅最佳容易吗?恐怕读者未必同意。任何人要在E与K两个选项之间做正义的比较,难道不需排除自身背景的羁绊?难道不需要一些「无知之幕」的想像?当E与K选项之间牵涉到某些社会成员自由、平等权利的取舍,难道德沃金(Ronald Dworkin,罗尔斯最佳发扬者)「权利如王牌」的论述不值得考量?我想说的是:在A、B……Z这二十六个选项中任取两个相比,虽然不必回答这二十六个选项哪个「最佳」,但这两两相比的概念上却一点都不见得容易。沈恩对罗尔斯先验方法论的诸多批评,恐怕自己的二元比较论也难以倖免。
至于「体制」,沈恩认为罗尔斯太形式化了,忽略了社会操作面的相对重要性。例如,饥馑不直接关系罗氏所说的体制、未明显涉及人权,故不在罗尔斯平等原则的优先名单之列。但沈恩正确地指出,对饥饿之中的人民而言,什么人权都是次要的。这确实凸显出罗尔斯自己「未曾饥饿」的生长环境,压缩了他对于困顿环境的想像,也压缩了他正义的推论。
在社会选择理论架构中,社会选择是依伴在社会成员(甲乙丙)的偏好而建构的,所以在形式上、逻辑上,社会选择是对社会环境敏感的,这一方面该理论并无可挑剔之处。但进一步言,社会选择理论对社会成员偏好的敏感性,其实也等同于无知之幕设计背后的敏感性。罗伯特.考特(Robert Cooter)说,在无知之幕背后的人 knows everything in general but nothing in particular;这 everything in general 数字,对于在饥馑中勉强存活的人而言,不也正是沈恩所期待的偏好敏感?由此观之,体制论与操作论的差异,几希?
我与沈恩有数面之缘;他是绝顶聪明之人,要学什么就一定像什么。四十年前当亚罗的社会选择理论兴起时,沈氏能够在数理挂帅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当然非常不容易。此外,他看到罗尔斯无法体验饥馑人民对人权体悟之不同,也发人深省。但是若要从亚罗的社会选择论出发去挑战罗尔斯的正义论,我认为此中的跳跃大了些、理论的断层也大了些。罗尔斯无知之幕的设计也许有些抽象遥远,但相对而言,社会选择理论背后那极其艰深(甚至不在乎人民是否理解)的数学,我认为其遥远度不遑多让。沈恩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上所发表的几篇社会选择论文,看得懂的政治哲学家屈指可数;沈恩、罗尔斯与人民的距离孰近,予岂敢断言哉?
如今,罗尔斯已经去逝,最有资格与沈恩哲思对话的政治哲学家已然远去。我个人认为沈恩所批评的其实不是罗尔斯学派,而是罗氏第一次提出的理论架构。其实,罗尔斯原着中的各种大小漏洞,都已经被其他后续学者弥补、填平。诚如秦力克(Wil Kymlica)所说,罗尔斯对政治哲学的贡献不在其论着本身,而在其开风气之先的气势,使后继几乎所有论着,都要从「与罗尔斯对照比较」做切入;沈恩的这本书也不例外。我想要提醒读者的是:沈恩是卓越的社会选择理论家,而罗尔斯是近一世纪最了不起的政治哲学家。你仔细阅读,就能体会我所言不虚。
朱敬一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暨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义的理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正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关于正义的论述,梳理得条理清晰,并且能够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现代社会的语境中。我在读“惩罚与报复”那一章的时候,尤其感到震撼。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下,对于惩罚的理解差异,以及“报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威慑?是为了改造?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报复心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严惩不贷”来解决所有问题,而需要更加理性地去审视惩罚的本质和效果。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但他又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生硬,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关切,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
评分「正义的理念」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解惑书”。我一直觉得,社会上的很多矛盾和冲突,根源都在于大家对于“正义”的理解不同。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一步步地深入“正义”的殿堂,去探索它的各种形态和运作机制。作者在分析“程序正义”的时候,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他强调的不仅仅是规则本身是否公平,更重要的是,执行规则的过程是否透明,是否给了当事人充分的辩护机会。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纠纷,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不公,并不是因为规则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规则被扭曲,或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偏颇。书里还提到了“矫正正义”和“社会正义”,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联系,作者解释得非常到位。他让我们看到,在追求社会整体的公平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对那些曾经遭受不公的人的补偿和救济。
评分「正义的理念」这本书,我真的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读的。毕竟,在这个社会里,多少人都在为了“正义”二字奔波,多少事件都围绕着“正义”展开,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关于“正义的理念”的书时,直觉就告诉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字给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来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案例,像是某个著名的判决,或者某个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会对“正义”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正义”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正义”,可能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多维的面向。作者对于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也非常清晰,像是功利主义、康德的道义论、罗尔斯的社**义理论等等,他都做了非常深入的介绍,并且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劣之处。对我而言,这部分内容非常宝贵,它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社会问题。
评分读完「正义的理念」,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许多画面和思绪,感觉像是走了一趟思想的探险。作者的叙事风格很特别,不像一般的哲学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他经常会穿插一些个人的故事,或是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让那些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讨论“分配正义”那部分,我真的觉得很有启发。他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分配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辩论,我读得特别认真。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呈现了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的选择会基于什么样的“正义”原则?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作者在讲,而是我们共同在进行一场关于“正义”的对话。
评分这本「正义的理念」,绝对是近期我读过最值得推荐的书籍之一。作者的学识渊博,但叙述却异常清晰流畅,一点也没有学究气。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哲学思辨变得浅显易懂,仿佛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正义”的认知,受到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了。作者在探讨“社**义”的时候,非常巧妙地将它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理想的“正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才能生长。他批判了一些不加区分的“公平”论调,指出真正的公平,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社会背景。比如,在讨论“能力”和“需求”在分配中的作用时,作者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向不同的结论。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所坚持的“正义”原则,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