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再版)

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离岛
  • 废墟
  • 旅行
  • 摄影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探索
  • 再版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更多废墟的产生往往来自「人心废墟」之作祟,
  这种无形废墟其实比有形废墟还可怕,
  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
  运作并使之质变成──另一种「残余物」;
  环绕在台湾四周岛屿上的众多废墟,
  就是悲情时代下的产物。

  艺术家姚瑞中「废墟学」第二部,从台湾本岛拉开进入周遭的离岛范畴,探看台湾复杂政治环境与特殊历史背景下,这些岛外之岛、边陲外的边陲,是否宿命地牺牲自身发展、以换取台湾本岛繁华?

  往西边看,介于台湾与中国之间的沿岸纯朴小岛,在国共对垒之下大多被改造成军事要塞;然而随着时间与时代流转,这些前线战地现在多因为西线战事已休而徒剩荒烟蔓草、供人凭弔的二手废墟──它们就像一则历史记忆的荒谬玩笑,背后却彷彿仍然隐着意识形态的幽灵。

  往东边看,台湾东部的离岛则被视为遁世乐园,观光化带来了物质丰裕,却也相对造成后山环境乃至于人心的污染。无论是绿岛的三座已废置监狱、兰屿龙头岩的核废料储存场,在在都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些环绕着台湾周围的卫星岛屿,其边缘化宿命并不因为观光而有所改变,隐含在废弃建筑物背后的无奈感,远比我们所想像要更巨大……

漂泊与凝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边界的探索 引言:失落的风景与人类的遗迹 本书是一部跨越地理边界、深入人类文明边缘地带的考察报告与个人体验合集。它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遗忘、被快速现代性所抛弃的“无人之境”——那些在地图上标记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废弃空间。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遗迹探秘指南,而是一场关于“留存”与“消逝”的哲学思辨,一次对时间刻度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致解剖。 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在人类活动戛然而止后,自然如何重新接管、如何用苔藓、藤蔓与风声来覆盖和重塑的场域。这些地方,是凝固的历史切片,是记忆的物理载体,也是对当下匆忙生活的一种无声反诘。 第一部分:废墟的地理学——空间叙事的解构 本书的开篇,着力于构建一个“废墟的地理学”框架。我们不将废墟视为单纯的“坏掉的建筑”,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空间文本”。每一个倾颓的墙体、每一扇脱落的门框,都包含着复杂的信息流:它们讲述着经济周期的兴衰、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个体命运的偶然性。 我们将考察对象划分为几个关键的类型学范畴: 1. 工业遗址的沉默巨兽: 那些曾经是区域经济命脉的矿场、工厂和码头。它们宏大的尺度与如今的寂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地方的衰败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冲击,因此,废墟中的设备残骸、操作手册的残留,都成为了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活化石。我们分析了锈蚀的金属如何记录下高湿环境对材料的侵蚀,以及这种侵蚀如何象征着资本逻辑的终结。 2. 殖民与权力结构的回响: 深入探究那些作为前哨站、军事要塞或行政中心的废弃建筑群。这些空间的设计初衷是彰显和巩固特定的权力秩序,然而当权力撤离后,这些建筑如何被后续的居民“二次使用”或“自然遗忘”。我们关注其建筑风格、材料选择,以及其中留存的标识和符号,如何揭示不同历史主体之间的张力。 3. 社区的集体失语: 针对那些因自然灾害、资源枯竭或政策调整而整体撤离的村落或聚居地。在这些地方,时间似乎是均匀地凝固在最后的生活瞬间。厨房里的餐具、床铺上的织物、墙上褪色的家庭照片,它们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家园”的定义。我们在这里探讨“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如何因为人口的流失而迅速退化,成为一种易逝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时间的显影——物质的衰变与时间的哲学 时间,是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探讨的不是线性的、可量化的时间,而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勒菲弗尔所提及的“被感知的时间”和“被度量的时间”之间的冲突。 废墟是时间“不平坦的流淌”的物证。在建筑的内部,一个房间可能在二十年内就迅速瓦解,而另一个由更坚固材料构筑的结构却能屹立数百年。我们利用细致的观察记录了这种“时间的不均匀性”: 植物的解构力量: 苔藓、地衣和树根如何成为最有效的“时间代理人”。植物的生长不仅是物理上的侵占,更是一种生物学的重新编码过程,它们将人造的几何形态转化为有机的、流动的结构。 光影与气候的雕塑: 探讨光线如何穿透残破的屋顶,在室内投射出不断移动的图案,这些图案如同自然的钟摆,标记着非人类的时间。风和雨水对墙体的冲刷,被视为一种持续的、慢速的“抹除”行为。 我们引入了“纪念碑性”的概念,但这里的纪念碑性不再是永恒的荣耀,而是对瞬间价值的徒劳坚持。废墟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可逆转的衰败”,它迫使观察者面对自身的有限性。 第三部分:浪游者的介入——观察、记录与伦理 本书作者的身份——一位深入这些边缘地带的“浪游者”(Wanderer),构成了叙事的第三个维度。我们不是考古学家,不带有挖掘和占有的意图;也不是旅游者,不追求猎奇或刺激。我们的介入,是一种克制的、近乎冥想式的观察。 1. 记录的困境: 我们使用了多种记录手段——高分辨率摄影、环境噪音录音、手绘速写。但文字和图像的捕捉能力是有限的。每当我们试图“固定”一个瞬间的景象时,我们都意识到,我们所记录的,只是废墟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随机切面。这种记录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与“消逝”的对抗,但也是对现实的简化。 2. 伦理边界的设定: 在接触这些充满了未竟故事的空间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核心伦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遗物?我们坚持“不带走、不移动、不污染”的基本原则。我们对遗留物品的凝视,是对其前主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使得浪游成为一种“被允许的打扰”。 3. 存在的对话: 最终,在这些空旷的空间中,我们与自我进行了最深刻的对话。废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非反思空间”,即一个没有现代社会压力和期望的场所。在这些地方,物质的衰败反而促进了精神的清晰。它们是关于“留下什么”和“带走什么”的终极课堂。 结论:未来的前奏 这些被遗弃的岛屿、村庄与工厂,并非历史的终点,而是未来形态的孵化器。它们预示着后工业时代人类居住模式的潜在转向,或是对过度开发的反思。通过对这些“被动遗忘”之地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邀请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永恒”与“稳定”,并理解生命与文明的本质——它们都在持续地、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但尚未命名的形式。这是一次对边缘美学的致敬,对人类足迹的深情回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瑞中


  1969年生于台湾台北,1994年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布里斯班亚太三年展、台北双年展联动计划、上海双年展、纽约网路双年展、北京摄影双年展、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国际大展,2013年获首届集群艺术奖。曾担任杨德昌电影「独立时代」美术指导、非常庙艺文空间执行长等工作。其作品涉猎层面广泛,主要探讨人类历史命运的荒谬处境。着有《台湾装置艺术》、《台湾当代摄影新潮流》、《台湾废墟迷走》、《台湾行为艺术状况》、《流浪在前卫的国度》、《废岛》、《姚瑞中》、《人外人》、《幽暗微光》、《逛前卫》(合着)、《恨缠绵》、《万岁山水》、《万万岁》、《小幻影》、《海市蜃楼Ⅰ&Ⅱ&Ⅲ》(编着)等书。

图书目录

再版序/姚瑞中

自序:缄默浪滔近

第一章    飞檐颓壁残
Ⅰ十二金汤古洋楼
Ⅱ三十六屿一颗印
Ⅲ九十岛群雄咾咕石

第二章    西线战事休
Ⅰ不动如山金刚堡
Ⅱ雾锁海角澎湃潮
Ⅲ隐伏边陲要塞潜
Ⅳ无所不在标语驳

第三章    孤寂十万年
Ⅰ新生训练绿洲锁
Ⅱ立德感化龙岩颓

后记
感谢志
附录台湾离岛一览表

图书序言

「废岛」再版序

  年少轻狂时所拍摄之众多离岛废墟,因近年来裁军、都更、观光……等政策性因素引导,外在环境变迁剧烈,众离岛们随着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大举入侵,岛上弥漫着政府贱卖土地、财团大举开发的商业气息,被人们遗忘的废墟或遗迹如今看来似已不可多得,回望这些废墟逐渐消失,复杂心情竟有种说不出的哀愁。

  每每在废墟前频频回首,留下无人空景之影像,内心宛若填不完的黑洞,总是与废墟相对无言;虽不甚清楚东奔西跑是为了欣赏废墟、还是被废墟观看,若说「对象物」是面镜子的话,也许是想借此逃避不愿面对镜像的那个「我」,遁入镜内无人幻境中放逐。借由追寻废墟,观照内心深处那座半颓圮的孤独心灵,也展开疗伤式对话,但在看尽世间众多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后,却更加无语问苍天……。

  天上繁星如此灿烂,有些新星正在膨涨,某些白矮星已然毁灭,在宇宙悠悠洪荒里,各形各色「废墟」无所不在;在我等凡人存在的短暂瞬间,虽无物不废,但或许废墟之无言,正揭示了自然中不变的生灭法则,过多留念与再造,皆扭曲暗藏其中之寓言。若能有所顿悟,废墟也就不再只是废墟而已,而是人生必经的某种体悟。

  也许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或在时间流逝下终将全军覆没的建筑,不都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对于物质性存在都应视为「如露亦如电」的如是观;大如星辰、小至沙砾,巨如殿堂、陋如废墟,都不过是起心动念的一个瞬间,反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个秘密风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14年端午姚瑞中改写于幻影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再版)》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这个标题组合起来,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荒凉的岛屿,被时间侵蚀的建筑,以及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这些遗迹中穿梭、感悟。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历史感和故事性的地方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我相信,那里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记忆。台湾的离岛,我通常联想到的是碧海蓝天、热带风情,但“废岛”这个词,却为它们增添了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废岛”的,它们曾经是什么样子?如今又为何成为“废墟”?在作者的镜头和笔下,这些废墟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是破败中的壮丽,还是宁静中的哀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让我深入了解这些被遗忘的岛屿,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寂静,以及在寂静中依然顽强存在的生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深入历史、触碰灵魂的旅程。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些略显沧桑却又充满故事感的图片,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尤其偏爱那些不为人熟知、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地方。台湾的离岛,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的是它们地理上的位置,陌生的是它们深藏的故事和风貌。这本书的“废墟浪游”主题,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探索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废岛”的,又是如何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捕捉到那些被时间定格的画面和情绪。我特别想了解,在作者的镜头和笔触下,这些废墟会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是荒凉的孤寂,还是别样的生机?是被遗忘的悲伤,还是时间赋予的宁静?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地理介绍,让我对这些离岛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分享在这些地方的真实经历和感受,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挑战,遇到的惊喜,以及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一次对过去的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再版)》,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废弃空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这些被遗弃的景物中,隐藏着最真实的故事,最动人的情感。台湾的离岛,对很多人来说,是度假胜地,是风景如画的场所,但“废岛”和“废墟”的概念,却为这些地方注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带着探险意味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些看似荒凉的离岛上,发掘出那些引人入胜的“废墟”的。是偶然的发现,还是有目的的探寻?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细致的文字描述,能够描绘出那些破败的建筑、荒芜的土地,以及它们背后可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在这些“废岛”上的个人经历和感悟,那种在寂静中探索的孤独感,那种面对历史痕迹时的敬畏感,以及在废墟中发现的独特美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一次对过往的追寻,一次对生命轮回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去探索。 “废岛”,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仿佛暗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隐匿的风景。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充满好奇,总觉得在那些斑驳的墙壁和荒芜的土地上,沉淀着厚重的故事和无法言说的情感。台湾的离岛,在我的认知里,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但“废岛”的概念,却为这些地方注入了全新的维度。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寻找到这些“废岛”的,又是如何深入其中,去发现那些被世人遗忘的痕迹。这本书的“再版”,也说明了它曾经的受欢迎程度,这让我更加期待它所能带来的阅读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废墟的景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和生命力的顽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作者在这些废墟中遇到的独特场景,那些可能只有深入探索才能发现的细节,那些可能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发现、关于感受、关于理解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再版)》,光是“废岛”、“废墟”、“浪游”这些词语,就勾勒出一种神秘、遗世独立的画面感。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遗忘、被人文气息浸染的废弃空间充满好奇,总觉得那里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甚至是一种别样的美学。这本书的再版,让我有机会踏上这些隐秘的旅程,去感受台湾离岛那些曾经繁盛又归于沉寂的角落。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深沉而又不失灵动的笔触,带领我穿越那些斑驳的墙壁、断裂的屋顶,去倾听风的低语,去触摸岁月的痕迹。我很好奇,这些“废墟”在作者眼中,究竟是衰败的象征,还是生命轮回的见证?是历史的残骸,还是等待被重新发现的宝藏?我想象着,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岛屿上,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的欢笑与泪水,又是什么让它们最终沉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探险,更是关于历史的回溯,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将这种深邃的思考融入到文字中,让我不仅看到废墟的景象,更能感受到废墟背后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