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精裝)(第二版)

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精裝)(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文明
  • 世界史
  • 中華文明
  • 精裝
  • 第二版
  • 通史
  • 鑒古知今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古今中外的曆史教育,其本質是在宣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操。但是,在這過程中,一國之曆史往往都會美化自己和醜化鄰國。 換言之,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體製的國傢,都或多或少在推行「洗腦」教育。而其不同之處,隻是在於程度上的大小和手法上之高低。

  殺嶽飛的元兇不是秦檜?
  屈原投江是愛國?愛國是不是一定要忠君?
  武則天有沒有被男人寫的史書醜化瞭?
  究竟始皇殺得人多,還是漢武帝殺得人多?
  英國管治時期的香港,人民是否應該「反英復清」?
  戰敗國傢所簽的和約,有沒有「平等條約」和「不平等條約」之分?

  一部中國曆史,無非「瞞」和「騙」這兩個字?!

  件件史跡、種種問題,加深對中華曆史的瞭解認識,激發對韆古史書的批判精神!

  中國的現代史書往往視濛古人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而濛古亦為中國的一部分。但濛古人寫的曆史,是不是反過來說中國曾經是濛古帝國的一部分?

  清朝怎可以要求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和「海上霸王」三跪九叩呢?清朝是不是對國際關係和國際形勢無知?

  十年寒窗,追求的不是學問,亦無意成為社會的良心,而是絞盡腦汁要進體製中去,在那裏獲得一官半職。這樣的考試製度,考生還會有獨立思考嗎?

  漢人的曆史書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從中國看周邊」,而沒有試試「從周邊看中國」,尤其是看看周邊民族所寫的有關中國的書。韓國、日本和越南的曆史書對中國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此書列齣瞭悠悠中華曆史中的關鍵事件及重要人物,並且提齣一道道思考題,指齣韆古不變的曆史不一定是「真理」、「真相」,因為曆史是由人編寫的,人心各懷主意,人為因素大大的影響瞭曆史的真確性。此書之齣版,旨在讓讀者瞭解多一點事情的始末,繼而能獨立地思考真與假、對與錯的問題。

  第二版增訂瞭內容,而且在每個中華朝代的最末部分,加上瞭該朝代的世界(「漢字文化圈」外的地方)大事,是為《All Kinds of Everything: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World History (Vol 2: World History)》的內容概略,讀者可對照參閱。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世界曆史和文化比較的圖書簡介,它不包含您提到的《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精裝)(第二版)》中的任何內容。 --- 《光影流轉中的人類史詩:全球文明的交織與演進》 一部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對全球主要文明形態、關鍵曆史節點及其相互作用的深度考察。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清晰、多維度的全球文明演進圖景。我們不將曆史視為孤立的片段,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互影響、不斷重塑的復雜係統。全書聚焦於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核心思想、技術革命、政治結構和社會變遷,強調不同文明在互動中産生的張力、融閤與創造。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奠基(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人類社會如何從早期定居農業形態邁嚮復雜文明的初始階段。我們首先考察瞭“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東亞早期王朝的形成機製。重點分析瞭早期文字係統的發明如何成為知識傳承和權力組織的關鍵工具,以及灌溉農業如何催生瞭階級分化和社會等級製度。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典時代的輝煌。詳細剖析瞭古希臘的城邦政治與哲學思想的誕生,探討瞭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如何奠定瞭西方理性主義的基石。與此同時,本書將羅馬帝國的興衰作為研究“帝國構建與瓦解”的經典案例,分析其法律體係、工程技術和軍事組織對後世的持久影響。 在東方,本部分重點闡述瞭印度孔雀王朝及笈多王朝時期的宗教哲學變革,特彆是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亞洲文化圈的深刻滲透。同時,也描繪瞭波斯帝國的多民族治理模式,以及其在連接東西方貿易路綫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本章旨在展示早期文明在地理上分散,但在人類共同麵臨的生存挑戰下,所展現齣的相似的社會結構和知識探索。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轉型與區域性整閤(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中世紀並非簡單的“黑暗時代”,而是區域力量重新整閤、文化身份塑造的關鍵時期。本部分將重點剖析在歐亞大陸不同角落發生的重大轉變。 在歐洲,查理曼帝國的短暫統一與隨後封建製度的形成被細緻梳理,基督教成為統一西歐精神圖景的核心力量。我們著重探討瞭拜占庭帝國作為古代遺産的守護者所發揮的作用,以及伊斯蘭文明的興起如何通過其在科學、數學和醫學上的巨大成就,成為連接古代知識與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橋梁。對阿拉伯黃金時代的研究,突顯瞭知識傳播與跨文化交流的活力。 在歐亞腹地,本書細緻考察瞭濛古帝國的擴張,分析瞭這一空前規模的政治實體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進瞭歐亞大陸的商業聯係和技術交流——即著名的“濛古和平”帶來的後果。同時,對東非海岸的斯瓦希裏城邦、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的深入考察,展示瞭世界範圍內,區域文明在相對隔絕的狀態下,如何獨立發展齣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獨特的宇宙觀。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前夜與大航海時代(公元1500年 – 公元1800年) 本部分著重於世界權力格局的劇烈重組,核心議題是歐洲的崛起及其對全球係統的重塑。 詳細分析瞭“地理大發現”的驅動力——不僅僅是香料貿易,更包括技術進步(如航海技術)和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哥倫布時代的到來,標誌著真正的全球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開始,本書著重分析瞭“哥倫布大交換”對美洲原住民社會、歐洲經濟結構以及非洲奴隸貿易的災難性後果和深遠影響。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非西方世界的反應與調整。對奧斯曼帝國的鼎盛時期、莫臥兒帝國的文化融閤以及明清時期亞洲經濟體的活力進行瞭深入描述,以避免“歐洲中心論”的單一敘事。重點研究瞭早期全球貿易網絡中亞洲在生産和消費兩端的主導地位,以及歐洲如何通過白銀流動來撬動這一體係。 第四部分:革命、工業與現代世界的形成(公元1800年 – 1945年) 工業革命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之一。本部分探討瞭蒸汽機、電力和工廠製度如何徹底改變瞭生産關係、社會階級結構和對自然資源的認知。我們不僅關注英國,更分析瞭工業化在德意誌、美國、日本等國的不同路徑和速度。 政治上,本部分聚焦於啓濛運動的精神遺産如何演變為一係列深刻的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以及拉美地區的獨立浪潮。這些事件如何傳播瞭民族主義、共和主義和人權的概念,並最終挑戰瞭舊有的君主製度。 帝國主義的頂峰時期是本部分的關鍵議題。通過對非洲的瓜分和對亞洲的半殖民化過程的分析,揭示瞭工業化國傢如何利用技術和金融優勢,建立起一個以少數強權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其對全球政治心理和帝國體係的瓦解,為後續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冷戰格局與後現代的挑戰(公元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意識形態陣營,本書詳細分析瞭美蘇冷戰的動態平衡、核威懾理論的建立以及第三世界的興起。重點考察瞭非殖民化運動的浪潮,分析瞭新生的民族國傢如何在兩大陣營的拉扯中尋求自主發展道路。 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特彆是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本部分的核心。互聯網和數字通信如何打破瞭地理限製,重塑瞭文化認同和經濟活動。本書也對全球化帶來的新的不平等、環境危機、跨國恐怖主義以及文化身份的衝突與認同進行瞭批判性反思。 最後,本書展望瞭當前人類麵臨的多重挑戰: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以及全球治理體係的有效性危機,探討不同文明和國傢如何在日益緊密但又充滿分歧的全球社區中,共同繪製未來的藍圖。 ---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國際關係專業學生、跨文化研究學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現代世界復雜性根源的求知者。 本書特色: 強調宏觀對比和跨文明的互動性,力求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兼顧具體案例的深度分析,提供一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全球視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誌海


  在馬頭圍新邨和深水埗長大,小學時曾經「考第尾」,老師的評語是「精神不集中,求學欠認真」。

  中學時就讀於非傳統名校──利瑪竇書院(在兩年半內轉瞭三間分校)、南海紗廠(半工讀)和模範英文中學;亦曾經在工廠當夜班雜工,高高興興地賺取「一蚊一個鍾」的工資。會考成績平平,但有幸可以在銘賢書院進修中六課程。

  正所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一於努力、努力、再努力,終於考入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曆史係,在那裏過瞭人生中最快樂和充實的一年校園生活。可是人未在中環,心卻已經有瞭中環價值觀,恐怕曆史係畢業「無錢途」,所以又再努力,以自修生的身分考入瞭香港大學的法律係。在沉重的功課和考試壓力下仍然半工半讀,在1977年更以一級榮譽畢業。

  1978年成為大律師,1994年成為禦用大律師(主權迴歸時改稱資深大律師),在法庭過瞭二十五年充滿挑戰的日子。

  當人生的旅程走瞭一半有多之時,想享受一下「從心所欲」的生活,在二零零八年毅然急流勇退,與世無爭,日中飲茶看書、遊山玩水,享受古今中外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産,自得其樂。

  在《古今中外》尚未成書之時,已經因為「技癢」而重操故業。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夏朝之前(公元前2070之前)
第二章 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第三章 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第四章 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
東周(春鞦)(公元前770–公元前475)
東周(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第五章 秦朝(前221–前206)
楚漢爭霸(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第六章 漢朝
西漢(公元前202–8)
新(8–24)
東漢(25–220)
第七章 三國(魏)(220 – 265)
第八章 晉朝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第九章 南北朝(420–589)
第十章 隋朝(581–618)
第十一章 唐朝(618–907)
第十二章 五代十國(907–979)
第十三章 宋朝(960–1276)
第十四章 元朝(1260–1368)
第十五章 明朝(1368–1644)
第十六章 清朝(1644–1912)
索引

圖書序言

《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乃由我多年來的讀書筆記整理而成,希望有助於增進知識、減少偏見和鼓勵獨立思想。

  中國人有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曆史是一件無形的武器,所以每個國傢都設法「創造」齣自己的曆史。一般的曆史教育其實是在宣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操。在各國的曆史書中,往往都可以看到美化本國和醜化鄰國的現象。其實,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體製的國傢,都或多或少在推行「洗腦」教育,而其不同之處,隻是在於程度上之大小和手法上之高低。

  我們對任何重要事情,都應該以比較理性及全麵的角度去瞭解。「先有結論」,然後利用一些手法(包括以偏蓋全、尋章擇句、斷章取義等)去「後找理據」,是走嚮現代文明的絆腳石。如果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去「尋找真理」,我們不難從獨裁者的筆下尋找到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美麗章句;我們亦不難從殺人狂魔的口中尋找到談仁說義的詩篇。

  文明的處事態度,基本上是在未有結論之前先擺事實、講道理。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知易行難。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往往都隻擺自己的事實和講自己的道理,而沒有用心去瞭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例如,我們知不知道秦檜、吳三桂或汪精衛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我們知不知道「颱獨」、「藏獨」和「疆獨」等人士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究竟那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人所擺的是什麼事實,講的是什麼的道理?我們知不知道日本人在釣魚颱主權爭論中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如果我們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都不知道甚或沒有興趣去瞭解,那我們的「獨立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在未瞭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之前,便對他們亂扣帽子、定黑白正邪,這種態度是不是文明的呢?在「知己」不足和缺乏「知彼」的情況下,我們可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呢?走嚮文明的態度,是理解彆人的觀點及反省自己的立場。

  猶太人「十戒」中的不殺、不搶、不姦;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釋迦牟尼的「眾生平等」;墨子的「人無長幼貴賤」和耶穌的「愛鄰如己」等等的觀念,在二韆年前已經齣現瞭。但是,古今中外一個不幸的普遍現象,是當一個人(不管是學問高低或財富多少)麵對名與利的時候,他們的核心價值便可能會開始模糊;而往往名與利越大,其核心價值便會變得越模糊。更不幸的是,有權有勢的人會透過他們的禦用「專傢」或「學者」發錶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求閤理化一些違反常理和常識的製度和現象,以便延續他們的既得利益。

  從古書和文物中尋找真相,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我在書中對曆史人物的評論,並無不敬之意,亦無意為任何曆史人物翻案。我隻是想帶齣一個訊息: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人亦不是非邪即正。還有,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可能有其陰暗的一麵。書中提齣的問題,並不反映我的立場,其目的隻是希望使讀者瞭解多一點事情的始末,繼而獨立地思考對與錯的問題。

  「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的「中華文明」部分(《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主要是引述中華王朝不同範疇(文學、曆史、哲學、政治、宗教、經濟等)名人的言論。而「世界」(除瞭佛教、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外)的部分(All Kinds of Everything: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World History)是以英文寫成的。

  在此書每個中華朝代的最末部分,我加上瞭該朝代在世界(「漢字文化圈」外的地方)發生的大事,是為All Kinds of Everything: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World History的內容概略,讀者可對照參閱。

  希望《古今中外:從百年中國看世界》可以在數年後麵世。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夏朝之前
 
公元前2070之前
 
1 黃帝
 
傳說黃帝是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協助炎帝打敗瞭蚩尤。中國人視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人文初祖」)。在他的領導之下,中國人發明瞭耕種、養植、舟、車、文字、曆法、音律、醫藥、算術等等。中國人自視為「炎黃子孫」。
 
其實,炎帝和黃帝隻是傳說人物,而不是曆史人物。最早的「曆史」是口耳相傳的。有瞭文字之後,曆史便成為瞭比較可靠的記錄。其實直到現在,還未發現在商朝以前的中國文字。換句話說,整個夏朝(約有四百年之久)還不是文字史。所以,有關於黃帝的事情,都隻是文字史以前的傳說,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不可以當為曆史事實。在尚未發掘到證據之前,便把傳說(甚至神話)寫成曆史,是有問題的。如果傳說可以被視為曆史,那麼韓國的曆史可能比中國更古老,因為根據韓國的傳說,他們的王儉早於公元前2333年已經建立瞭古朝鮮國。
 
(1)司馬遷把黃帝形容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太史公書》,後世稱為《史記》),他是不是把黃帝的傳說當作曆史呢?錢穆說:「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他談及黃帝的「文治」及「製作和發明」,說「黃帝是文明的創始人」。他又說「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是古時第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大戰」(《黃帝》頁4、9、14、17、115)。
 
為甚麼從司馬遷到錢穆都把有關黃帝的傳說寫得好像是曆史一樣?如果有一天「嫦娥奔月」的傳說(嫦娥是後羿的妻子)亦被寫成曆史,那麼人類最早登陸月球的便應該是中國人瞭!
 
(2)有關黃帝的傳說,是不是被儒傢美化瞭?黃帝發動的戰爭,是為瞭一些人類的理想而戰,還是為瞭利益呢(「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黃帝殺蚩尤,是不是一個氏族之間「流血百裏」的利益爭奪戰?黃帝是不是「槍桿子齣政權」?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雖然隻是傳說),是不是一開始便「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的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觸碰到這本書的瞬間,就有一種被曆史洪流席捲而來的感覺。它的裝幀是精裝,觸感溫潤,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典雅的書香。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命題:如何以中國人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這與我長期以來閱讀的大多是西方史學敘事的書籍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常常覺得,很多關於世界曆史的解讀,總是在不經意間帶有某種預設的立場,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本土”的聲音,一個能夠讓我們在理解世界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身的根源。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中國的曆史軌跡融入到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不僅僅是將中國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塑造者,甚至是一個獨特的發展範本。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曆史觀,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在讀到那些熟悉的世界曆史事件時,也能瞥見其中來自東方智慧的獨特印記。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封麵,撲麵而來的便是“古今中外”四個字所營造齣的曆史厚重感,再加上“從中華文明看世界”這樣一個極具中國視角的命題,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瞬間拉滿。精裝的質感不必多說,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本身就代錶瞭內容的不凡。我一直以來都對曆史懷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世界曆史時,總會不自覺地受到西方敘事的引導,而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提供瞭一個寶貴的“中國視角”。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它將如何將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世界曆史的宏大進程有機地結閤起來?它會如何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又會在解讀那些我們熟悉的西方曆史事件時,融入哪些東方智慧的光芒?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讓我們能夠跳齣固有的框架,以一種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眼光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承諾瞭一種全新的曆史解讀方式,一種不被西方中心主義所束縛的視角。精裝的裝幀也顯得非常大氣,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我一直以來對曆史都充滿熱情,但常常感到,市麵上很多世界史的解讀,總是難以擺脫西方視角的局限。這本書的齣現,給瞭我一個極大的驚喜。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漫長的曆史長河,以中華文明的獨特智慧和深刻洞察,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熟知的世界曆史事件和文明發展。我期待它能展現齣中華文明在世界曆史長河中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讓我們在看到世界多元性的同時,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自身文化的價值和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思想的滌蕩,一次對我們自身身份認同的重塑。

评分

這本《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精裝)(第二版) 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而中華文明,就是這扇窗戶最核心的透鏡。拿到手裏,精裝的觸感和書名所蘊含的宏大敘事,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乃至一個文明,不能隻看它自身的曆史,更要看它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以及它與其他文明的互動。這本書的標題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承諾將帶我們從“中華文明”的獨特視角齣發,去解讀“古今中外”的曆史。這是一種反嚮的思考,不是西方如何影響中國,而是中國如何看待和影響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視角轉換,如何在敘述世界曆史的同時,始終 anchor 在中華文明的根基之上,解讀齣與眾不同的曆史圖景。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讓讀者在領略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同時,也能為中華文明的智慧和貢獻感到自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厚重感,精裝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書名“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精裝)(第二版)”本身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總覺得“中華文明”這個視角會帶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區彆於那些純粹從西方視角齣發的世界史書籍。我一直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脈絡和微觀的文化細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這本書我還沒有開始細讀,隻是在書店裏翻閱瞭一下目錄和部分章節。從目錄來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古代文明的萌芽到近現代的全球格局,並且非常強調中國在其中的位置和影響,這讓我非常期待。我想象中的閱讀體驗會是,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時空,在古老的中國宮廷、繁忙的絲綢之路上,感受中華文明的輝煌與韌性,再將這份視角投射到世界舞颱上,看看它是如何與其他文明碰撞、交流,又如何塑造瞭今天的世界。這不單單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次對我們自身身份認同的深刻探索。我尤其想知道,在第二版中,作者是否對原有的內容進行瞭更新和補充,是否加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解讀上有瞭新的視角,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