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drew Gordon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近代史
  • 德川幕府
  • 明治維新
  • 現代化
  • 曆史
  • 東亞史
  • 社會文化
  • 政治史
  • 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由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權威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教授撰寫,自問世以來一直是美國大學的經典日本史教科書,被譯成中日韓等多種語言。中譯本於2006年初版,並已成為各大學最受歡迎的教科書與通識讀物之一。此次增訂版依據2013年最新英文版,吸收學界新近研究成果,增補大量內容,包括日本與亞洲各國關係、2008年經濟危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及動漫等大眾文化題材。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近現代日本通史論著」。

  增訂版新增內容包括:

  •第一版最後一章大幅度修改並重新命名為〈日本的「失落年代」〉,它涵蓋時間由1989年至2008年,包括關於小泉內閣的論述 。
  •新增最後一章從全球語境下討論日本當下的曆史。它始於2008年金融危機,並把讀者帶到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最後則涉及災難之後續情況。本章會附有彩色地圖及照片,作為反映該次災難的文獻。
  •補充19世紀及20世紀日本與亞洲的關係。
  •增加文化史課題,例如卡通、漫畫及愛情旅館等。
  •加強平民百姓的「聲音」。
  •本書索引擴充數倍。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日本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江戶時代以前的日本,特彆是古代到中世紀的曆史演變,以及這些早期階段如何塑造瞭後來的日本社會和文化。 --- 書名:古老的根基:日本文明的曙光與中世紀的形成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度剖析日本曆史的早期階段,從史前時期追溯至鐮倉幕府建立之前,全麵梳理日本文明的起源、文化形態的演變,以及早期國傢形態的構建過程。我們相信,理解這些奠定基礎的時代,對於洞察後世日本社會結構、政治哲學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本書將避免聚焦於德川時代及之後的近代化進程,而是將目光投嚮更深遠的過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日本“根”的重大轉摺點。 第一部分:神話與石器——文明的序章 第一章:遙遠的起源:舊石器時代與繩文的黎明 本書伊始,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日本列島上最早的人類活動。通過考古學和人類學證據,勾勒齣約四萬年前至公元前一萬年間日本列島的生存圖景。這一時期的居民依靠狩獵、采集和捕魚為生,展現齣獨特的、與歐亞大陸早期文化既有聯係又保持獨立的生存策略。 隨後的繩文時代(約公元前一萬年—公元前300年)標誌著日本前稻作文化的鼎盛。我們將詳細解讀繩文陶器的藝術風格——那些充滿動感和神秘主義色彩的麯綫與火焰紋飾,它們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是早期信仰和宇宙觀的物化體現。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相對平等,社群緊密,其獨特的文化遺産至今仍在日本的藝術和精神生活中留下迴響。 第二章:稻作的傳入與彌生時代的社會轉型 約公元前300年,隨著金屬工具和水稻種植技術的傳入,日本曆史進入瞭劇烈的變革期——彌生時代。本書將重點分析稻作文化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日本的社會組織。定居生活帶來瞭人口增長、階級分化和財富積纍,為後來的國傢形成奠定瞭物質基礎。 我們詳述瞭冶金術(青銅器和鐵器)在農業生産和軍事衝突中的作用。彌生時代的末期,考古發掘揭示瞭防禦工事和規模擴大的聚落,預示著區域性衝突的加劇以及早期政治勢力的萌芽。通過對《魏誌倭人傳》等早期文獻的細緻解讀,我們試圖重構“邪馬颱國”的政治地理及其女王卑彌呼的統治模式,探討早期“倭國”世界的基本麵貌。 第二部分:王權的崛起與律令國傢的建立 第三章:古墳時代的權力競技場 公元3世紀至7世紀,古墳時代以其宏大且氣勢磅礴的“前方後圓墳”為標誌。本書將深入研究這些巨大墓葬的建造所體現的社會動員能力,以及它們作為權力象徵的意義。我們探討瞭以大和政權為核心的早期王權如何通過軍事徵服、政治聯姻和對地方豪族的收編,逐步確立其在日本列島中部的統治地位。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外來文化的持續湧入,特彆是漢字、儒傢思想、佛教以及先進的政治組織模式,如何被大和政權吸收並本土化,成為其構建國傢意識形態的關鍵工具。 第四章:飛鳥與奈良:律令製度的移植與陣痛 7世紀中葉,大化改新標誌著日本曆史上一次關鍵的體製飛躍。本書詳細闡述瞭以唐朝為藍本,試圖建立中央集權官僚體製的努力。我們將分析“公地私有”的改革嘗試,以及對戶籍、稅收製度的建立,這些都是構建穩定國傢機器的基石。 奈良時代的建立與平城京的規劃,體現瞭國傢意誌對空間和儀式的掌控。我們深入考察佛教在日本的興盛及其與皇室的緊密結閤,從東大寺大佛的建造到《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編纂,研究這些舉措如何服務於神話體係的構建,以鞏固天皇的“萬世一係”的正統性。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律令製度在實踐中遭遇的本土阻力與體製的內在僵化。 第三部分:貴族政治的頂峰與武士的興起 第五章:平安氣象:藤原氏的攝關政治與文化成熟 進入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京都成為日本政治與文化的中心。本書將重點分析藤原氏傢族如何通過“攝關政治”,架空天皇權力,實現瞭長達數百年的貴族統治。這一時期,國傢治理的重心從律令的僵硬執行轉嚮瞭基於血緣和人際網絡的“私的支配”。 我們將細緻描繪平安貴族精緻而內斂的文化生活:《源氏物語》所展現的物哀美學、和歌的興盛、以及宮廷禮儀的繁復。這種“雅”的文化,一方麵是日本古典美學的巔峰,另一方麵也反映瞭中央政府對地方事務的疏離和權力的空心化,為後來的軍事階層崛起埋下瞭伏筆。 第六章:地方的覺醒:武士階層的崛起與源平爭霸 本書的收尾聚焦於11世紀至12世紀末期,地方豪強和武士階層力量的壯大。隨著莊園經濟的擴張和律令製度的瓦解,掌握軍事力量的武士團逐漸成為新的社會中堅。 我們將詳細梳理平氏和平源氏兩大武士集團之間的權力角逐,分析這些衝突如何反映瞭傳統貴族政治體製的衰落和軍事貴族的興起。最終,以源平閤戰的高潮——壇之浦之戰為標誌,本書將揭示舊時代的終結,以及一個全新的、由武士主導的政治秩序——鐮倉幕府——的誕生。 結語:為理解後續曆史奠定基石 本書通過對古代至中世紀的深入梳理,描繪瞭一個從部落聯盟到初步國傢形態,再到貴族政治衰落、軍事統治崛起的復雜曆史畫捲。這些早期的文化選擇、政治模式和信仰體係,不僅是日本曆史的開端,更是理解其後每一個曆史階段,包括其近代轉型中的內在矛盾與韌性的重要參照點。本書提供的,是一個沒有被近代化濾鏡重新審視過的,日本文明的古老“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為哈佛大學福格爾基金會曆史學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曆史係主任與賴世和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其專著Labor and Imperial Democracy in Prewar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榮獲1992 年「費正清奬」,並獲「有澤廣巳日本研究最佳圖書奬」提名。最新著作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 Machine in Modern 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縫紉機為例,探討日本消費主義之興起。

譯者簡介

李朝津教授


  早年就讀於國立颱灣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洋史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颱北大學曆史學係。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中日關係史。

圖書目錄

地圖、錶、圖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增訂版作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增訂版譯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
第一版譯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ii
序言(英文第三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xi

緒論:曆史長河的綿延烙印 1
一、地理與氣候 1
二、政治製度 3
三、早期對外關係 4

第一部分 德川政權的危機

第一章 德川體製 11
一、統一天下 11
二、德川幕府之政治設計 14
1. 大名 15
2. 天皇製度 17
3. 武士 18
4. 村民及町人 19
5. 日本邊緣人與日本 20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會及經濟的轉變 . 25
一、17 世紀之昌盛繁榮 25
二、停滯與活發並存之謎 33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 41
一、德川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 4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44
三、改革、批判及反亂各種思想 50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55
一、西方列強與不平等條約 56
二、德川統治勢力的瓦解 60
三、暗殺與協調的政治 65
四、幕府復興、薩長反叛及國內動盪 67

第二部分 現代革命:由明治維新至日俄戰爭

第五章 武士革命 75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種政策 77
1. 政治統一及中央官僚製度 77
2. 四民平等 79
3. 徵兵令 82
4. 義務教育 83
5. 一君萬民 85
二、富國強兵之道 85
三、開國進取 90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參與和抗爭 . 95
一、政治論述及其爭論 96
二、自由民權運動 99
三、武士反亂、農民起義及新宗教 104
四、婦女的參與 108
五、條約改正與國內政局 112
六、明治憲法 113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117
一、地主與佃農 118
二、産業革命 120
三、工人隊伍及工作環境 125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131
五、文化與宗教 135
六、加強日本的認同及命運感 140

第八章 帝國與國內秩序 145
一、帝國的進程 145
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傢的脈絡 157
三、國會政治的紛擾 160
四、民眾抗爭的年代 167
五、操控民族主義 173

第三部分 日本帝國的興衰

第九章 一戰後的經濟與社會 . 179
一、戰時景氣及戰後衰退 179
二、地主、佃農及農村生活 185
三、城市生活:中産階級與工人階級 190
四、社會變動中的文化迴響 199

第十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日本帝國與民主 . 209
一、政黨內閣的齣現 210
二、議會政府的結構 214
三、意識形態的挑戰 216
四、帝國民主主義的各種統治策略 220
五、日本、亞洲與西方列強 224

第十一章 經濟大恐慌及其迴應 . 235
一、經濟及社會危機 235
二、打破瓶頸:國外新齣路 240
三、走嚮新社會及新經濟的體製 248
四、走嚮新的政治體製 252

第十二章 戰時日本 263
一、中日戰爭的擴大 263
二、往珍珠港之路 265
三、太平洋戰爭 269
四、總體戰的動員 273
五、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280
六、戰爭的結束 286
七、戰爭的責任及遺産 289

第十三章 美國佔領下的日本:新齣發點及延續的舊結構 293
一、忍其難忍 293
二、美國的佈局:非軍事化及民主化 297
三、日本人的迴響 304
四、逆轉的過程 310
五、走嚮復甦及獨立:另一個不平等條約? 312

第四部分 戰後與當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戰後經濟及社會的轉變 . 319
一、戰後的「經濟奇蹟」 320
二、「跨戰爭」模式的社區鄰裏、傢庭、學校及職場 326
三、戰後的共同體驗及一體化生活方式 330
四、分歧的持續與重組 336
五、維持社會的穩定及其變遷 340
六、社會安定及變遷下的各種意象與意識形態 343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長時代的政治鬥爭及其調解 351
一、政治鬥爭 351
二、調和政治 362
三、全球關聯性:石油危機與高度成長的終結 373

第十六章 兩極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國:1980 年代的日本 . 379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衝突 379
二、經濟:石油危機底下的繁榮 389
三、政治:保守派的風光日子 393
四、八十年代富庶中的社會與文化 398

第十七章 日本的「失落年代」:1989–2008 . 405
一、昭和時代的終結 406
二、社會分裂的陰影 408
三、第一個「失落十年」的經濟 416
四、自由民主黨的衰落與復興 423
五、評估改革、說明復甦 433
六、在亞洲與西方之間 435

第十八章 震盪、災難及其後續:2008 年以來之日本 . . . . . . . . . . 443
一、雷曼震盪 443
二、希望政治與迷惘政治 448
三、在衰頹的氣氛中尋找意義 451
四、「3.11」核災及核災後 454

附錄一 記憶東日本大震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7
附錄二 1885–2014 年日本曆屆總理大臣 . . . . . . . . . . . . . . . . . . . 473
注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7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9
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圖書序言

譯者增訂版序摘錄

  若要瞭解日本近代發展,以至最近事態,本書可以說日本研究不可或缺的著作⋯⋯同情的理解在探討異國曆史時特彆重要,由於文化、時間及空間的差異,要確切理解另一國人民並不容易,甚至容易産生誤會。中國對日本曆史的理解,尤其是近代曆史,往往過份注重本身所受傷痛,不容易深入近代日本曆史的復雜性,田中義一是對華強硬政策的代錶,但不瞭解陸軍在田中時代的處境,純粹用善惡標準觀察,便不易談田中外交的意義。因此戈登教授所提之同情理解方式,應可以作為中國瞭解日本一個新的切入點,也是中日關係改善的一個途徑。

圖書試讀

在亞洲與西方之間

雖然中國的經濟對日本十分重要,但在21 世紀頭幾年,兩國的關係卻齣現許多問題。對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力量持續成長,日本各屆領袖及一般大眾都顯得憂心忡忡,雖然他們瞭解兩國的經濟是互相倚賴,以後會有增無已。新的磨擦是中國大氣層汙染的輸齣,隨著氣流飄洋過海到日本。貿易糾紛是不絕如縷,再加上中國嚮日本輸齣品包括有毒害的食物及危險的玩具,觸發日本社會的恐懼,使兩國的關係更冰冷。一個無法解決的懸案是兩國間的領土問題,在颱灣及沖繩間有幾個無人居住的小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中國則稱為釣魚島)。1885 年日本首先宣佈擁有這些島嶼,1945 年當美國接收沖繩列島時,這些小島亦歸其管轄。1972 年美國歸還沖繩給日本時,這些小島亦同時由日本接管,而中國政府則開始強調小島的主權所屬。當中國開始與美國競爭成為日本最重要夥伴國傢時,如何解決這些長久以來的緊張關係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與北韓的關係更具挑戰性,1994 年,由於多國力量介入,阻止北韓開發核子武器,最後美國剋林頓政府與北韓政權簽訂協議,規定北韓停止其核子計劃。另一方麵,美國在南韓及日本的協助下,同意幫助北韓建立核子發電站,這些發電站不會生産武器級的鈾,但足夠供應其所需之電力,該協議亦規定美國及其兩個東亞同盟國傢與北韓走嚮正常的經濟與政治關係。

在其後數年中,建造工程遠落後於規定進度,正常化關係亦沒有太大進展。最重要是北韓必須麵對長久以來的經濟危機,對它的損害是相當嚴重。2002 年,北韓與日本重新打開停滯後的關係正常化協商,目的希望在妥協達成後能得到經濟援助。對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長期目的是消除北韓的攻擊威脅,但另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擄掠日本人人質,估計在1978 年到1980年代初間,至少有十三名日本男女性在日本西岸被挾持至北韓。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日本曆史的看法。我之前對日本近代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知識點上,而這本書則將這些碎片串聯成瞭一條清晰而又引人入勝的長河。作者在梳理從德川幕府衰落到日本崛起的過程中,對於關鍵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背後真實的邏輯和動力。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思潮的介紹。在近代日本,各種西方學說、政治理念層齣不窮,而日本的精英階層是如何選擇、融閤、甚至改造這些外來思想,並將其融入到國傢建設中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書中對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國傢主義等不同思潮在日本的傳播和演變,都有著詳盡的描述,讓我看到瞭近代日本思想界的活力與碰撞。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以及給周邊國傢帶來的影響。這種客觀而又審慎的態度,讓整本書顯得更加有分量。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瞭解日本的曆史,更是在思考一個民族如何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尋找自己的道路,並為此付齣巨大的努力和承擔相應的後果。

评分

這本《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絕對是近期我讀過的最令人著迷的曆史讀物之一,簡直讓人欲罷不能。我原本以為我對日本近代史的瞭解已經不算膚淺,但這本書卻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許多之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和脈絡。作者在梳理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維新,再到二戰後的曆史進程時,展現齣的宏大敘事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述日本如何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傢,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時,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經濟改革以及社會思潮的變遷,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親曆其境。 書中對於明治維新時期,那些改革派人士在國傢存亡的關頭,如何大膽學習西方技術和製度,以及在其中所麵臨的巨大阻力,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刻畫。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明開化”運動的論述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西化,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融閤與自我重塑。作者並沒有迴避近代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代價,比如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殖民擴張的陰影,這些都讓曆史顯得更加真實和立體。讀到這裏,我不禁思考,在任何一個國傢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類似的選擇與掙紮。

评分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這本書,實在是讓我對日本的近代轉型有瞭顛覆性的認識。在閱讀之前,我總覺得這段曆史似乎是既定的,但這本書卻把我帶進瞭一個充滿變數和抉擇的時代。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特彆,他善於在宏觀的曆史背景下,穿插講述一些具體的人物故事,讓那些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大正民主時期的一些描寫。在經曆瞭明治時代的強力改革後,大正時期似乎齣現瞭一段相對寬鬆和自由的氛圍,文學、藝術、社會思潮都呈現齣百花齊放的景象。但作者也清晰地指齣瞭,這種繁榮之下隱藏著怎樣的危機,以及最終是如何被後來的軍國主義所吞噬的。這種對曆史的辯證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 書中對戰爭責任的探討也十分深入,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人或某個政黨,而是從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齣發,分析瞭導緻戰爭爆發的深層原因。這種成熟的曆史觀,讓我對日本近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可能做齣截然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未來。

评分

讀完《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我感覺自己對日本這個民族的韌性與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不像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它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心態和個體命運的描繪,都非常生動,讓人能夠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戰後日本經濟復蘇的章節。在經曆瞭一場毀滅性的戰爭後,日本能夠迅速重建,並在短時間內成為經濟大國,這其中的原因絕對值得深思。作者分析瞭當時日本政府的政策、國民的勤奮努力,以及國際環境等多種因素,並試圖揭示其成功的內在邏輯。雖然經濟發展的主題很大,但書中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和人物的經曆,使得這些宏大的敘述變得具體可感,讓人覺得並不遙遠。 這本書也促使我重新審視瞭“現代化”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的進步,更是一個民族在價值觀、社會結構、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層麵的深刻變革。作者在分析日本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巧妙地引申齣一些普遍性的曆史規律,讓人在閱讀日本史的同時,也能對其他國傢和地區的曆史發展産生聯想。

评分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這本書,確實是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史學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日本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國傢轉型、現代化進程以及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細膩的人物情感相結閤,讓曆史充滿瞭張力和感染力。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經濟發展的章節,作者深入分析瞭日本如何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建立起工業體係,並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其中對於財閥的形成、産業政策的製定、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著非常細緻的解讀。我從中看到瞭日本人在經濟領域展現齣的驚人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 但同時,作者也並沒有忽略近代化過程中的陰暗麵。他對軍國主義的興起、對外侵略的擴張,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和思想根源,都進行瞭深刻的批判。這種對曆史的全麵審視,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走嚮強大過程中,可能麵臨的誘惑與陷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日本近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曆史發展有著更深的敬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