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drew Gordon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近代史
  • 德川幕府
  • 明治维新
  • 现代化
  • 历史
  • 东亚史
  • 社会文化
  • 政治史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由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权威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教授撰写,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美国大学的经典日本史教科书,被译成中日韩等多种语言。中译本于2006年初版,并已成为各大学最受欢迎的教科书与通识读物之一。此次增订版依据2013年最新英文版,吸收学界新近研究成果,增补大量内容,包括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2008年经济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动漫等大众文化题材。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近现代日本通史论着」。

  增订版新增内容包括:

  •第一版最后一章大幅度修改并重新命名为〈日本的「失落年代」〉,它涵盖时间由1989年至2008年,包括关于小泉内阁的论述 。
  •新增最后一章从全球语境下讨论日本当下的历史。它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并把读者带到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震灾,最后则涉及灾难之后续情况。本章会附有彩色地图及照片,作为反映该次灾难的文献。
  •补充19世纪及20世纪日本与亚洲的关系。
  •增加文化史课题,例如卡通、漫画及爱情旅馆等。
  •加强平民百姓的「声音」。
  •本书索引扩充数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江户时代以前的日本,特别是古代到中世纪的历史演变,以及这些早期阶段如何塑造了后来的日本社会和文化。 --- 书名:古老的根基:日本文明的曙光与中世纪的形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日本历史的早期阶段,从史前时期追溯至镰仓幕府建立之前,全面梳理日本文明的起源、文化形态的演变,以及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过程。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奠定基础的时代,对于洞察后世日本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本书将避免聚焦于德川时代及之后的近代化进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过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日本“根”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部分:神话与石器——文明的序章 第一章:遥远的起源:旧石器时代与绳文的黎明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日本列岛上最早的人类活动。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勾勒出约四万年前至公元前一万年间日本列岛的生存图景。这一时期的居民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展现出独特的、与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既有联系又保持独立的生存策略。 随后的绳文时代(约公元前一万年—公元前300年)标志着日本前稻作文化的鼎盛。我们将详细解读绳文陶器的艺术风格——那些充满动感和神秘主义色彩的曲线与火焰纹饰,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早期信仰和宇宙观的物化体现。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相对平等,社群紧密,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日本的艺术和精神生活中留下回响。 第二章:稻作的传入与弥生时代的社会转型 约公元前300年,随着金属工具和水稻种植技术的传入,日本历史进入了剧烈的变革期——弥生时代。本书将重点分析稻作文化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定居生活带来了人口增长、阶级分化和财富积累,为后来的国家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详述了冶金术(青铜器和铁器)在农业生产和军事冲突中的作用。弥生时代的末期,考古发掘揭示了防御工事和规模扩大的聚落,预示着区域性冲突的加剧以及早期政治势力的萌芽。通过对《魏志倭人传》等早期文献的细致解读,我们试图重构“邪马台国”的政治地理及其女王卑弥呼的统治模式,探讨早期“倭国”世界的基本面貌。 第二部分:王权的崛起与律令国家的建立 第三章:古坟时代的权力竞技场 公元3世纪至7世纪,古坟时代以其宏大且气势磅礴的“前方后圆坟”为标志。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巨大墓葬的建造所体现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它们作为权力象征的意义。我们探讨了以大和政权为核心的早期王权如何通过军事征服、政治联姻和对地方豪族的收编,逐步确立其在日本列岛中部的统治地位。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外来文化的持续涌入,特别是汉字、儒家思想、佛教以及先进的政治组织模式,如何被大和政权吸收并本土化,成为其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工具。 第四章:飞鸟与奈良:律令制度的移植与阵痛 7世纪中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历史上一次关键的体制飞跃。本书详细阐述了以唐朝为蓝本,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努力。我们将分析“公地私有”的改革尝试,以及对户籍、税收制度的建立,这些都是构建稳定国家机器的基石。 奈良时代的建立与平城京的规划,体现了国家意志对空间和仪式的掌控。我们深入考察佛教在日本的兴盛及其与皇室的紧密结合,从东大寺大佛的建造到《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编纂,研究这些举措如何服务于神话体系的构建,以巩固天皇的“万世一系”的正统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律令制度在实践中遭遇的本土阻力与体制的内在僵化。 第三部分:贵族政治的顶峰与武士的兴起 第五章:平安气象:藤原氏的摄关政治与文化成熟 进入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京都成为日本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本书将重点分析藤原氏家族如何通过“摄关政治”,架空天皇权力,实现了长达数百年的贵族统治。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重心从律令的僵硬执行转向了基于血缘和人际网络的“私的支配”。 我们将细致描绘平安贵族精致而内敛的文化生活:《源氏物语》所展现的物哀美学、和歌的兴盛、以及宫廷礼仪的繁复。这种“雅”的文化,一方面是日本古典美学的巅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疏离和权力的空心化,为后来的军事阶层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地方的觉醒:武士阶层的崛起与源平争霸 本书的收尾聚焦于11世纪至12世纪末期,地方豪强和武士阶层力量的壮大。随着庄园经济的扩张和律令制度的瓦解,掌握军事力量的武士团逐渐成为新的社会中坚。 我们将详细梳理平氏和平源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的权力角逐,分析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传统贵族政治体制的衰落和军事贵族的兴起。最终,以源平合战的高潮——坛之浦之战为标志,本书将揭示旧时代的终结,以及一个全新的、由武士主导的政治秩序——镰仓幕府——的诞生。 结语:为理解后续历史奠定基石 本书通过对古代至中世纪的深入梳理,描绘了一个从部落联盟到初步国家形态,再到贵族政治衰落、军事统治崛起的复杂历史画卷。这些早期的文化选择、政治模式和信仰体系,不仅是日本历史的开端,更是理解其后每一个历史阶段,包括其近代转型中的内在矛盾与韧性的重要参照点。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被近代化滤镜重新审视过的,日本文明的古老“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


  为哈佛大学福格尔基金会历史学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与赖世和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其专着Labor and Imperial Democracy in Prewar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荣获1992 年「费正清奖」,并获「有泽广巳日本研究最佳图书奖」提名。最新着作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 Machine in Modern 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缝纫机为例,探讨日本消费主义之兴起。

译者简介

李朝津教授


  早年就读于国立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国立台北大学历史学系。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

图书目录

地图、表、图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增订版作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增订版译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
第一版译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ii
序言(英文第三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xi

绪论:历史长河的绵延烙印 1
一、地理与气候 1
二、政治制度 3
三、早期对外关系 4

第一部分 德川政权的危机

第一章 德川体制 11
一、统一天下 11
二、德川幕府之政治设计 14
1. 大名 15
2. 天皇制度 17
3. 武士 18
4. 村民及町人 19
5. 日本边缘人与日本 20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 . 25
一、17 世纪之昌盛繁荣 25
二、停滞与活发并存之谜 33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 41
一、德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 4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44
三、改革、批判及反乱各种思想 50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55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56
二、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 60
三、暗杀与协调的政治 65
四、幕府复兴、萨长反叛及国内动盪 67

第二部分 现代革命:由明治维新至日俄战争

第五章 武士革命 75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种政策 77
1. 政治统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77
2. 四民平等 79
3. 征兵令 82
4. 义务教育 83
5. 一君万民 85
二、富国强兵之道 85
三、开国进取 90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 . 95
一、政治论述及其争论 96
二、自由民权运动 99
三、武士反乱、农民起义及新宗教 104
四、妇女的参与 108
五、条约改正与国内政局 112
六、明治宪法 113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117
一、地主与佃农 118
二、产业革命 120
三、工人队伍及工作环境 125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131
五、文化与宗教 135
六、加强日本的认同及命运感 140

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 145
一、帝国的进程 145
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脉络 157
三、国会政治的纷扰 160
四、民众抗争的年代 167
五、操控民族主义 173

第三部分 日本帝国的兴衰

第九章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 . 179
一、战时景气及战后衰退 179
二、地主、佃农及农村生活 185
三、城市生活: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190
四、社会变动中的文化回响 199

第十章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与民主 . 209
一、政党内阁的出现 210
二、议会政府的结构 214
三、意识形态的挑战 216
四、帝国民主主义的各种统治策略 220
五、日本、亚洲与西方列强 224

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 . 235
一、经济及社会危机 235
二、打破瓶颈:国外新出路 240
三、走向新社会及新经济的体制 248
四、走向新的政治体制 252

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 263
一、中日战争的扩大 263
二、往珍珠港之路 265
三、太平洋战争 269
四、总体战的动员 273
五、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280
六、战争的结束 286
七、战争的责任及遗产 289

第十三章 美国佔领下的日本:新出发点及延续的旧结构 293
一、忍其难忍 293
二、美国的佈局:非军事化及民主化 297
三、日本人的回响 304
四、逆转的过程 310
五、走向复甦及独立:另一个不平等条约? 312

第四部分 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战后经济及社会的转变 . 319
一、战后的「经济奇蹟」 320
二、「跨战争」模式的社区邻里、家庭、学校及职场 326
三、战后的共同体验及一体化生活方式 330
四、分歧的持续与重组 336
五、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其变迁 340
六、社会安定及变迁下的各种意象与意识形态 343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长时代的政治斗争及其调解 351
一、政治斗争 351
二、调和政治 362
三、全球关联性:石油危机与高度成长的终结 373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1980 年代的日本 . 379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冲突 379
二、经济:石油危机底下的繁荣 389
三、政治:保守派的风光日子 393
四、八十年代富庶中的社会与文化 398

第十七章 日本的「失落年代」:1989–2008 . 405
一、昭和时代的终结 406
二、社会分裂的阴影 408
三、第一个「失落十年」的经济 416
四、自由民主党的衰落与复兴 423
五、评估改革、说明复甦 433
六、在亚洲与西方之间 435

第十八章 震盪、灾难及其后续:2008 年以来之日本 . . . . . . . . . . 443
一、雷曼震盪 443
二、希望政治与迷惘政治 448
三、在衰颓的气氛中寻找意义 451
四、「3.11」核灾及核灾后 454

附录一 记忆东日本大震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7
附录二 1885–2014 年日本历届总理大臣 . . . . . . . . . . . . . . . . . . . 473
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7
参考书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9
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图书序言

译者增订版序摘录

  若要了解日本近代发展,以至最近事态,本书可以说日本研究不可或缺的着作⋯⋯同情的理解在探讨异国历史时特别重要,由于文化、时间及空间的差异,要确切理解另一国人民并不容易,甚至容易产生误会。中国对日本历史的理解,尤其是近代历史,往往过份注重本身所受伤痛,不容易深入近代日本历史的复杂性,田中义一是对华强硬政策的代表,但不了解陆军在田中时代的处境,纯粹用善恶标准观察,便不易谈田中外交的意义。因此戈登教授所提之同情理解方式,应可以作为中国了解日本一个新的切入点,也是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途径。

图书试读

在亚洲与西方之间

虽然中国的经济对日本十分重要,但在21 世纪头几年,两国的关系却出现许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及军事力量持续成长,日本各届领袖及一般大众都显得忧心忡忡,虽然他们了解两国的经济是互相倚赖,以后会有增无已。新的磨擦是中国大气层污染的输出,随着气流飘洋过海到日本。贸易纠纷是不绝如缕,再加上中国向日本输出品包括有毒害的食物及危险的玩具,触发日本社会的恐惧,使两国的关系更冰冷。一个无法解决的悬案是两国间的领土问题,在台湾及沖绳间有几个无人居住的小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中国则称为钓鱼岛)。1885 年日本首先宣佈拥有这些岛屿,1945 年当美国接收沖绳列岛时,这些小岛亦归其管辖。1972 年美国归还沖绳给日本时,这些小岛亦同时由日本接管,而中国政府则开始强调小岛的主权所属。当中国开始与美国竞争成为日本最重要伙伴国家时,如何解决这些长久以来的紧张关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与北韩的关系更具挑战性,1994 年,由于多国力量介入,阻止北韩开发核子武器,最后美国克林顿政府与北韩政权签订协议,规定北韩停止其核子计划。另一方面,美国在南韩及日本的协助下,同意帮助北韩建立核子发电站,这些发电站不会生产武器级的铀,但足够供应其所需之电力,该协议亦规定美国及其两个东亚同盟国家与北韩走向正常的经济与政治关系。

在其后数年中,建造工程远落后于规定进度,正常化关系亦没有太大进展。最重要是北韩必须面对长久以来的经济危机,对它的损害是相当严重。2002 年,北韩与日本重新打开停滞后的关系正常化协商,目的希望在妥协达成后能得到经济援助。对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长期目的是消除北韩的攻击威胁,但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掳掠日本人人质,估计在1978 年到1980年代初间,至少有十三名日本男女性在日本西岸被挟持至北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日本历史的看法。我之前对日本近代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上,而这本书则将这些碎片串联成了一条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长河。作者在梳理从德川幕府衰落到日本崛起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真实的逻辑和动力。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思潮的介绍。在近代日本,各种西方学说、政治理念层出不穷,而日本的精英阶层是如何选择、融合、甚至改造这些外来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国家建设中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书中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不同思潮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都有着详尽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近代日本思想界的活力与碰撞。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影响。这种客观而又审慎的态度,让整本书显得更加有分量。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日本的历史,更是在思考一个民族如何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道路,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承担相应的后果。

评分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这本书,实在是让我对日本的近代转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这段历史似乎是既定的,但这本书却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变数和抉择的时代。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他善于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穿插讲述一些具体的人物故事,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大正民主时期的一些描写。在经历了明治时代的强力改革后,大正时期似乎出现了一段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文学、艺术、社会思潮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但作者也清晰地指出了,这种繁荣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以及最终是如何被后来的军国主义所吞噬的。这种对历史的辩证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书中对战争责任的探讨也十分深入,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政党,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这种成熟的历史观,让我对日本近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评分

这本《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绝对是近期我读过的最令人着迷的历史读物之一,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我原本以为我对日本近代史的了解已经不算肤浅,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和脉络。作者在梳理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再到二战后的历史进程时,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述日本如何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时,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改革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亲历其境。 书中对于明治维新时期,那些改革派人士在国家存亡的关头,如何大胆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以及在其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明开化”运动的论述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西化,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融合与自我重塑。作者并没有回避近代化过程中所伴随的代价,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殖民扩张的阴影,这些都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在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类似的选择与挣扎。

评分

读完《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我感觉自己对日本这个民族的韧性与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像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它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和个体命运的描绘,都非常生动,让人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章节。在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后,日本能够迅速重建,并在短时间内成为经济大国,这其中的原因绝对值得深思。作者分析了当时日本政府的政策、国民的勤奋努力,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并试图揭示其成功的内在逻辑。虽然经济发展的主题很大,但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人物的经历,使得这些宏大的叙述变得具体可感,让人觉得并不遥远。 这本书也促使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化”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民族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作者在分析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巧妙地引申出一些普遍性的历史规律,让人在阅读日本史的同时,也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联想。

评分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来的近代化进程》这本书,确实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史学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日本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国家转型、现代化进程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结合,让历史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经济发展的章节,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如何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建立起工业体系,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对于财阀的形成、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解读。我从中看到了日本人在经济领域展现出的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 但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近代化过程中的阴暗面。他对军国主义的兴起、对外侵略的扩张,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根源,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对历史的全面审视,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走向强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诱惑与陷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近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历史发展有着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