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從來都有真性情

曆史從來都有真性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性情
  • 文化
  • 社會
  • 人性
  • 思考
  • 故事
  • 觀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曆史其實很真實,每一種選擇都體現瞭一個民族的性格。

  這本書主要是從大文明的角度來探索中國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以及附在其上的具體事件,並試圖對其反映的文化現象加以歸納和說明,給讀者以啓示。

  作者在書中盡力梳理瞭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和相關問題,探討瞭中國政治製度的存廢以及知識分子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傳統曆史觀點的局限一一揭開,還原瞭曆史的本來麵目和真性情,以冀讀者能在一本書內看透民族的性格、改革的動力和曆史的靈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凡


  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知名學者,曾赴美留學十年,涉獵廣泛,長期從事中國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研究。他繼承瞭範文瀾、呂思勉等人的治學傳統,博採現代史學傢之長,擅於挖掘曆史的細節,探索深層的人性問題。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自序:反芻曆史,與靈魂相遇

第1章 探尋真相──曆史的開端
    一、神話是曆史的源頭
       二、是什麼導緻瞭曆史失真

第2章 秦朝的政權結構──韆年不破
       一、韆古不變的政局
       二、刻薄的商鞅
       三、六國與統一擦肩而過
       四、秦朝為什麼要集權
       五、中央集權郡縣製的演變
       六、曆史循環往復的怪圈

第3章 改革為什麼難成功──變革的阻礙
       一、王莽改製,人格分裂的局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急功近利
       三、王安石的變法死局
       四、張居正最後的掙紮

第4章 帝王功業──扭麯的價值觀
       一、彆仰視秦皇與漢武
       二、天驕成吉思汗背後的血腥
       三、楊廣大頭癥患得不輕
       四、名將與血色殘陽
       五、如何看待帝王的功業

第5章 相權與君權的博弈──胳膊擰大腿
       一、從「蕭規曹隨」到漢武內朝
       二、東漢的尚書颱閣
       三、「杜斷房謀」與「三權分置」
       四、宋代勸諫文化的形成
       五、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

第6章 非主流政治──專製下的政治醜態
       一、母後政治
       二、外戚政治
       三、宦官政治
       四、酷吏政治
       五、軍閥政治
       六、奸臣政治

第7章 士精神──中華民族的脊梁
       一、何謂「士」
       二、士精神的起源
       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四、忍辱負重的典範
       五、士為知己者死
       六、俠義之士

第8章 農民運動──被詛咒的曆史怪圈
       一、中國曆史發展的動力在哪裏
       二、張角的黃巾起義
       三、黃巢與李自成
       四、成功的劉邦和硃元璋
       五、《水滸》隻是一個民間夢想

第9章 隱士風度──逃避還是麯綫濟世
       一、隱逸思想的來源
       二、竹林七賢的帶動作用
       三、佛道閤流的齣世情懷
       四、隱士的貢獻

第10章 思想的啓濛──重壓下的異端學說
        一、漢代經學的不同聲音
        二、離經叛道找不到齣路
        三、宋明理學的要義
        四、硃子學說成就瞭誰
        五、陸王心學的齣路
        六、對理學的褒貶不一
        七、明末清初的思想啓濛

第11章 命運走嚮何處──滅頂之災的啓示
        一、彆笑,你就是井底之蛙
        二、到底誰是賣國賊
        三、林則徐真能救國嗎
        四、謊言幫與葉名琛的無奈
        五、日本人的選擇
        六、清議與反思
        七、思想與現實之間難解的死局

圖書序言

自序

反芻曆史,與靈魂相遇


  一

  我一直是個曆史愛好者,青年時代也自認為很懂中國的傳統,但隨著各種檔案和資料的解密以及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問世,我突然發覺自己以前幾乎是處於對曆史與文化的無知狀態。這種無知並非由不讀書造成,恰恰相反,是之前讀得多瞭導緻的。曆史課本與評述全都囿於某種框架,有意無意間,我們被人帶著,很多事件霧裏看花越看越不清,自然而然就會走進誤區。

  從此以後,我不知不覺地受到清代考據派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強調史實本身的實證與其他多方材料的印證。在學習與思索的過程中,我慢慢體會齣當年陳寅恪提倡「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乃是學者的第一品德的緣由,若沒有這個追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這牽連齣對一個人學史和治史的內在要求: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曆史?

  史書究竟應該為古人或死人而作,還是為生人和後人所寫?這也是關係到史學根本齣發點的問題。中國人雖然說蓋棺論定,然而死後的任何評價也隻對活著的人有參考和警示價值,斯人已去,你罵他渾蛋也好,說他是聖人也罷,對他本人均已毫無意義。人類記述自己的過去並不是為瞭辦展覽會,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以史為鑒,讓現代人不再重復古人的錯誤,為後來人尋找到更加幸福和美滿的生活方式。李世民曾講「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強調的也是後人根據曆史經驗判斷齣社會的發展脈絡。

  二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獨特的文化之一,它像一座寶庫,在經曆瞭近代西方文明的衝擊以及本民族毀滅性的懷疑後,仍能不斷發齣光芒。這與整個國傢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算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雄偉、最高大的山峰群瞭,它橫亙在青藏高原的南端,位於中國西藏與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國之間。它是一條很年輕的山脈,三韆萬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印度洋闆塊嚮北俯衝,撞擊歐亞大陸闆塊,造成喜馬拉雅一帶地殼的隆起,逐漸形成高聳的山峰。青藏高原成為世界屋脊,大概是在三百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阻隔瞭印度洋暖流嚮北的移動,緻使高原以北成為乾旱少雨的地方。這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塔剋拉瑪乾以及中國西北部庫姆塔格、古爾班通古特、巴丹吉林、騰格裏等一係列沙漠形成的原因。強大的西北風把新疆、內濛古西部與甘肅境內的沙塵不斷嚮東、嚮南吹,逐漸堆積成黃土高原,成為肥沃的土壤來源。

  黃河並不像諺語中說的那樣是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它更多地承擔瞭華夏民族「母親」和「搖籃」的角色。洪水氾濫解決瞭水利灌溉問題,淤泥則成為土壤中的肥料。華北平原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型平原,由泥沙沉積而成,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不斷地把大量黃土沖到中下遊,很多地方沉積厚度可達七、八百公尺,沉積最厚的開封、商丘等地甚至超過瞭五公裏。黃土與河流構成瞭農業文明産生的基本要素,就像尼羅河水一年一度淹沒兩岸地區孕育瞭古埃及文明的誕生。

  與農業文明發生所需條件相一緻,中國人的曆史觀是天、地、人三纔閤一的,即天文、地理與人類的共同作用創造瞭我們活動的軌跡。農業生産除瞭土地、河流等基本條件外,最重要的就是天時。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是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密切相關的,因此根據天文來安排人類的生産活動,直接關係到農業勞動的收成。運氣好,風調雨順,能有好的迴報;碰上天災、乾旱或洪澇,就有可能餓殍遍野。這也是人們祭天的最早動機。處於靠天吃飯狀態的人類很容易把天想像成跟人一樣有感知,希望通過對天錶達敬意來換取天對人的好感。所以古人認為,自然災害是天對人的懲罰,而五榖豐登也是天對人類善行的賜予。

  人類構建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往往取決於自然條件與自己的生存狀態,當黃河文明在孕育的時候,這種以農業為基本生産與生活方式的文化已經定位。農民是分散的,他們的利益不在於通過參與而錶達自己的訴求,而更傾嚮於選擇領袖統治製度。田園牧歌中,人們感覺不到政治追求的迫切性。農業社會的管理方式是粗放的,也隻能粗放,因此人治下的法律雖弊端叢生且不能很好地解決社會問題,但已足以應付普通情況,而法治管理所需成本則不是一個農業社會所能承擔的。這種成本不光包括物質層麵,與之配套的一係列精神價值觀以及由此産生的人類行為方式也同樣需要花大力氣來培養。

  三

  在人類從血親部落的原始社會嚮形成國傢政權的轉化過程中,宗教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的宗教承擔瞭解釋世界、培養人們內在的道德、充當人的行為規範標準以及懲戒方式等功能,甚至給處於艱難渴望中的人們一種心理指導或安慰。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宗教便沒有文明社會的誕生。廣義的宗教是與建立道德體係緊密相關的一種文化現象,它除瞭在思想和感情上影響人類外,也發展齣倫理標準和禮儀規範,進而構成社會組織和政治製度的基礎。

  從一開始,政權結構就是建立在皇帝、國王、諸侯、將軍這種專製的體係上。這不能說是人類缺乏想像力的結果,而是一種文明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以等級製來建立傢族與社會關係並非人的創舉,我們從對靈長類動物猩猩或狒狒的傢庭組閤模式的觀察中,可以發現各種人類組織行為方式的原始雛形。將自己置身於一定的權威之下,用犧牲部分自由換取某種安全保護,成為組成社會的一種共識。法國思想傢盧騷(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指齣:任何國傢的法律都不是上帝指定的東西,而是建立在人的意誌的基礎上,一個社會唯一閤法的東西就是它的成員同意某種契約,這種公約將依照大多數人的利益,把自由和正義的統治結閤起來。

  這本書主要是從大文明的角度來探索中國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以及附在其上的具體事件,並試圖對其反映的文化現象加以歸納和說明,給讀者以啓示。

  四

  一個人寫書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經曆。任何一本書,看上去是說古道今,好像都是彆人做過的事情,似乎與作者無關,其實,書中體現的全是作者的人生境界。

  所有人生的智慧其實是在痛苦中得到的。對我來講,最早起心動念想寫作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研究成果需要展示,而完全是自己在認清現實後,在認真的反省當中,對生命有瞭一些體悟,想把它錶達齣來。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眼睛是長在頭頂上的,挫摺中失去的痛苦使我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並仔仔細細地總結生命裏的得與失。在檢討人為犯錯的過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古書的智慧,先賢們早已把人生道理教給瞭我們,隻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水準太差,纔在一個地方反復跌倒。通過反省,我的生活開始改變,靜坐逐漸成為一種常態。我不僅舒展開緊鎖的眉頭,一旦解脫瞭自我的焦慮,對待所有人和物也都寬容起來。我終於不願四處奔波尋找所謂的「洪福」,而是躲在傢中,享受清靜帶來的愉悅。雖然人最早的痛苦起源於平常生活中欲望的不滿足,但是經過昇華,將日常的內心苦悶轉變成範仲淹所說的「天下之憂」時,智慧之光就會慢慢顯現。

  反思和自我批判使自己真正上瞭一個颱階,我彷彿將大學重讀一次,又好像牛的反芻,把吃進去的東西再度咀嚼,係統地將舊書重讀與靜思。溫故確實可以知新,讀過的書籍再讀一遍,體會和感悟不同以往。本書就是在這麼一種狀態下寫成的,它是我對以前所學知識不斷再認識的一種記錄。這本書雖以曆史命名,卻並不是一本史書,更像是拾遺補闕的一些閑論。書中有不少我個人的見解,缺陷和錯誤一定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糾正。

圖書試讀

第5章
相權與君權的博弈──胳膊擰大腿

 
君與臣的關係是中國曆代政治的基礎,其實君和臣的概念是相對的,上級則為君,下級就是臣。比如春鞦時期諸侯國的國王在大夫麵前是君,在周天子麵前又是臣,並不一定皇帝纔叫君。君與臣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否則今天你是君我是臣,明天你變成臣我又是你的君,角色的輕易變更使得人們很難保持某種身分的持續認同,建立在不確定人際關係上的倫理道德體係更無從談起。所以自從郡縣製以後,固定上級身分隻有皇帝一人,其他的官吏可上可下隨時變動,因此忠君就漸漸變成瞭皇帝一人獨享。

但在民間,「君」仍然被當成一種對人的普遍尊稱而一直保留下來,諸如「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一個國傢最重要的臣就是宰相瞭,在封建分封製度下,各諸侯國和大夫采邑都自行其是,秦統一六國以前的宰相權力隻局限在他所在的宮廷內部,很有限。但在中央集權建立以後,各地官吏統歸皇帝和宰相任命及直接管理,皇帝與宰相之間的互動對整個國傢就起到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君權與相權就成瞭兩韆年政治生活的中心所在。

近代國學大師錢穆述及曆代君權與相權時談到相權對君權的製約功能,他在〈中國傳統政治〉一文中概括道:「要避免世襲皇帝之弊害,最好是採用虛君製,由一個副皇帝即宰相來代替皇帝負實際的職務及職責。明清兩代則由皇帝來親任宰相之職,隻不負不稱職之責。宰相負一切政治上最高而綜閤的職任。」錢穆的設想是好的,但這種結論不完全符閤史實,因為軍隊曆來都是皇帝傢族的私人部麯,所以中國的皇權從來沒有虛過,而且不斷地得到加強。

中國曆史上在封建製嚮郡縣製轉變的過程中,有一位主張虛君製的秦國宰相與甘願成為皇權的奴隸、主張舉國體製為一人服務的宰相李斯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曆史不願給失敗者太多的筆墨,因此在曆史的一隅,這位主張虛君製的人靜待後人的評判與研究,他就是嬴政的「仲父」呂不韋。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