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

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身體意識形態
  • 力比多
  • 漢語長篇小說
  • 當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性彆研究
  • 性研究
  • 文學批評
  • 後現代主義
  • 再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學作品中對身體與欲望的描寫,
是作傢對於社會欲望的觀察、剖析、與展示。
文學中的「身體書寫」,如何透過「力比多」(libido)的實踐與再現,
得到多樣貌的錶現?

  「身體」和「欲望」不是情色文學的專利,而是一種連接主體欲望訴求和社會情緒錶達之間的普遍的象徵物。本書共分十章,通過對一九九○年代以來十部較為知名的長篇小說的文本解讀,深入探討瞭身體意象所含有的各種時代資訊。書中論述的對象包括:賈平凹的《廢都》、王小波的「時代三部麯」、阿來的《塵埃落定》、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陳染的《私人生活》、九丹的《烏鴉》;衛慧的《上海寶貝》、《我的禪》;木子美的《遺情書》;葛紅兵的《沙床》、餘華的《兄弟》等。從「力比多」(libido)理論為齣發點,討論瞭性彆、政治、消費、都市、欲望、後現代、後殖民等問題,提供瞭對這些文本,以至於對這個時代,新的解讀與新的反思。

本書特色

  一九九○年代是一個人欲橫流的年代,縱情聲色的生命狂歡與追逐財富、權力、感官享受的三大欲望噴勃而齣。
  這個時期備受道德批評的文學作品,卻是逼真地描繪瞭這個時期人們普遍的精神狀態。
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 本書聚焦於1990年以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中“身體”與“力比多”議題的復雜交織與深層實踐。在曆史轉摺與社會變遷的宏大背景下,作傢的目光日益轉嚮對個體生命經驗的精微刻畫,尤其是身體作為承載曆史記憶、社會規範與欲望流動的關鍵場域,成為探究現代性睏境與後現代語境下主體性重塑的核心所在。 第一部分:權力、身體與社會結構的張力 本章深入探討瞭自1990年代以來,權力結構(包括國傢、傢庭、市場意識形態)如何通過規訓、塑造與壓抑,在現代漢語小說中的身體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考察小說如何描繪身體在轉型期的異化狀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化身體,到市場經濟衝擊下的消費化、景觀化身體。 具體而言,研究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1. 病理化的身體與社會診斷: 許多作傢藉用疾病、殘缺、衰老等身體敘事,隱喻性地批判瞭特定曆史時期或社會製度對個體生命的戕害。身體的“病變”往往是社會弊病的投射。例如,對慢性病、性病敘事的分析,揭示瞭公共衛生話語與私人經驗的碰撞。 2. 身體的性彆化與能指: 在女性身體的再現中,作品探討瞭父權製、消費主義美學以及女性主義思潮的復雜作用。身體不再是純粹的生物存在,而是被賦予瞭文化編碼和政治意義。我們細緻分析瞭小說如何解構或強化瞭關於“貞潔”、“情欲”、“母性”等傳統觀念的身體錶徵。 3. 勞作與異化: 尤其在關注底層敘事或邊緣群體的作品中,勞動對身體的雕刻與磨損被置於顯要位置。這種勞動不僅是經濟活動的體現,更是主體意誌與外部壓力的對抗場域。被過度勞作所損傷的身體,成為抵抗異化邏輯的無聲宣言。 第二部分:力比多作為批判性能量的介入 “力比多”(Libido)在此處的探討,並非局限於弗洛伊德式的狹隘性衝動理解,而是將其擴展為一種更具廣譜性的、驅動生命、欲望、創造與反抗的原始生命能量。本章旨在揭示作傢們如何利用力比多的復雜運作,瓦解僵化的倫理與審美規範。 1. 潛意識的湧動與非理性衝動: 1990年後,隨著人文精神的迴歸與對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小說中潛意識敘事和非理性情欲的爆發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法。這些衝動往往是社會理性規範失效後的補償或反彈。我們分析瞭夢境、幻覺、邊緣情境中情欲的爆發性敘事,考察其對既定道德秩序的衝擊力。 2. 身體的歡愉與禁忌的邊界: 本部分集中考察小說中對於性愛、情欲實踐的坦誠描繪,以及這些描繪在當時社會語境下所引發的爭議。這些實踐挑戰瞭長期以來被建構的、壓抑欲望的“文化身體”典範。研究涉及非傳統關係、身體探索、以及對情欲壓抑所緻心理障礙的深刻挖掘。 3. 非性化的生命力與創造性升華: 力比多不僅錶現為性,也體現為強烈的生命渴望、對美的追逐、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藝術創造的內在驅動力。小說傢如何將生命力的泛濫引導至文學的構建過程,使文本本身成為一種力比多的升華物,是本章的重點之一。 第三部分:再現的策略與文學形態的演變 文學形式本身如何容納並錶現這些復雜的身體與力比多議題,構成瞭本研究的第三個維度。當代長篇小說在敘事技巧、語言運用和結構布局上的創新,是與其對內在經驗的捕捉能力息息相關的。 1. 身體的非綫性敘事與碎片化重構: 麵對復雜多變的身體經驗與欲望流,傳統綫性敘事逐漸失效。小說開始采用意識流、拼貼、多重視角等手法,模仿身體感受的跳躍性、非邏輯性與多重在場性。我們分析瞭身體感知如何成為組織敘事結構的核心元素。 2. “肉身化”的語言實踐: 考察作傢如何發展齣一種更具感官衝擊力和質感的語言。這種語言試圖剋服抽象概括,直接抵達身體的觸感、氣味、溫度,將“在場性”的體驗植入文本。語言不再隻是意義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種身體的延伸和作用力。 3. 後設的自我審視: 一些作品開始反思“書寫身體”的行為本身。作傢們在小說中嵌入對書寫者主體性、道德責任以及文學介入社會現實限度的探討。力比多實踐的再現,往往伴隨著書寫者對自身凝視權力(Gaze)的自覺反省。 結論:從身體到意識形態的循環 本書最終認為,1990年後漢語長篇小說對身體與力比多的處理,是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精神睏境和主體性危機的一次集體“身體力行”式的探索。這些描寫並非簡單的欲望釋放或感官刺激,而是在新的意識形態縫隙中,對何以為“人”、何為“生命力”的持續性叩問與重構。通過對這些實踐與再現的剖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當代文學如何參與到宏大曆史敘事之外的微觀、內在的意識形態鬥爭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崇科


  1975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華語語係文學、文學理論等。著有:《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實人生」的梟鳴》、《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廣州魯迅》。並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錶單篇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新版自序
文學中的「身體」象徵瞭什麼?

緒論
一、緣起
二、 名詞解釋: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身體政治、力比多實踐、   身體意識形態
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力比多實踐曆史考古以及文獻綜述
四、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第一章 欲望的弔詭─賈平凹《廢都》情色書寫的悖論
一、書寫轉型的弔詭:都市性愛的鄉土迷戀
二、補償功能的弔詭:性愛敘事在場的缺席
三、錶徵的弔詭:浮躁/失範社會語境的虛泛再現

第二章 規訓的悖謬與成長的激情─論王小波長篇中的性話語
一、性話語譜係:戲謔中的原生態連綴
二、直麵規訓:戳穿道德的邏輯謬誤
三、稀釋規訓:反襯意識形態的偏執

第三章  身體漂移中的權力撒播及其後果─論阿來《塵埃落定》中的性話語
一、欲望變異插入後的焦慮身體
二、性交身份政治中的權力撒播
三、性商指數與集體潰敗:以傻子為中心

第四章 主義、用/被用在身體政治中的辯證─以《一個人的聖經》為中心
上篇:沒有主義還是主義的狂歡
一、沒有主義:界定與層次
二、「一個人的聖(性)經」:欲望的展覽
三、眾聲喧嘩:敘事的策略
下篇:身體政治:用與被用
一、一個人的「性」經:狂歡的力比多
二、(性)政治:享用(女)身體
三、被用的身體:敘述壓抑的弔詭

第五章 「傢庭暴力」的隱喻及其後果─以《私人生活》中的力比多實踐為中心
一、性彆政治常規:男權壓製女人
二、性屬規範譜係:從政治/經濟到欲望/意識
三、暴力因應後果:迴歸、對抗與疏離

第六章 民族身體的跨國置換及歸屬的曖昧─論九丹《烏鴉》中的力比多實踐
一、再現力比多實踐:審醜及其悖論
二、交換與偏至:從民族身體到身份認同
三、虛弱的曖昧:物質性的權力邏輯重復

第七章 新東方主義:力比多實踐中的認同政治─從《上海寶貝》到《我的禪》
一、兜售上海:邊緣/另類的過度釋放
二、兜售自我:身體享用中的認同媚俗
三、精神調試:點綴與悖論

第八章 插入的退讓:從情/遺書到遺性/書─論木子美《遺情書》中的性愛關切
一、插入的姿態:形而下的愉悅
二、插入的敘述:淡化式煽情
三、插入的意義:自我日常、另類與大眾的邊界

第九章 身體意識形態:疊閤的悖論─論《沙床》中的力比多實踐
一、知識身體的操守譜係
二、沉重的肉身:身體意識形態
三、功用的悖論:釋放、對抗抑或超越及其損傷

第十章 性‧人性‧兄弟性─論《兄弟》中的性話語
一、敘事的悖論:暴力的溫情與溫情的暴力
二、性話語譜係:成長、成熟抑或腐化
三、性話語指嚮:人性(兄弟性)及其他

結論及餘論
一、敘述發散與曖昧
二、整體性批判
三、餘論

附錄一:想像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以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
一、高行健:故國離散與糾結
二、李碧華:祖國的批判與親近
三、張貴興:原鄉疏離與遊蕩

附錄二: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
一、身體的局部哲學:以頭發為中心
二、身體的話語轉換:生理與精神的迴環
三、身體的狂歡:超越的毀滅或尷尬

附錄三:書評一 力比多實踐中的文化政治─《身體意識形態》評介
一、長篇小說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其話語分析
二、錶述的技藝:理論與智性的威力
三、結論

附錄四:書評二 身體書寫的範式及其意義─評硃崇科《身體意識形態》
一、網羅知名作傢知名文本
二、文化學角度與譜係學方法
三、時代語境與自我意識
四、跨學科視野與跨國界文論

參考書目

後記

圖書序言



  二○○一年七月十六日,我抵達新加坡國立大學,隨後開始瞭我接近四年的博士學位攻讀。雖然新加坡屬於華人為主的城市國傢,但其混雜風格、國際化特質以及語言政治現狀總讓人察覺自己的外來者身份。不必諱言,我或多或少在一開始有些身心的輕微焦慮,這種焦慮的釋放一方麵是細心觀察新馬社會、形成各色文字加以抒發,而另一方麵則是好好讀書,從閱讀中找尋快樂並平復心情。

  彼時,法籍華裔文學傢高行健(一九四○- )獲得二○○○年諾貝爾文學奬的衝擊力和爭議性依舊如火如荼,新加坡國立大學良好的中、港、颱、新、馬、歐美等地齣版的中文藏書讓我順利拜讀瞭他幾乎所有的書寫和相關研究。而其《一個人的聖經》的書寫方式,糾纏瞭政治創傷與療治、身體壓抑與釋放的巨大張力,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偶爾瞠目結舌。於是那時我把這種感想形成論文,還曾經在國大中文係博士生內部的沙龍上和大傢一起分享。同樣,彼時依舊轟轟烈烈流行的九丹《烏鴉》風波令人忍不住繼續反省跨國語境中身體的置換和復雜性,同時可以勾連的還有衛慧的書寫。易言之,身體、身份(國籍)、身份認同(政治、文化、種族)、身/心和欲望的繁復糾葛讓人眼花繚亂,都想從中找尋一條解脫之路。

  二○○五年六月我開始執教於母校廣東中山大學中文係,講授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一九四九- ),同時也在全校開設新馬華文文學課程,這都讓我重新思考一九九○年代以後欲望、身體的強勢崛起和熱門現象,除瞭可以深入探討的全球化語境以外,背後的深意則是探討和反思後「六四事件」(一九八九年)的中國大陸的文化態勢和自由真相,同時也把眼界拓展到華語語係文學中的港、新、馬語境。為此,賈平凹《廢都》中對彼時中國傳統崩壞、文化浮躁、欲望泛起的感受既敏銳又絕望,一貫長於書寫鄉村的賈平凹(一九五二- )在書寫都市時自然也有一種用力過猛的缺憾;王小波(一九五二至一九九七)對革命、意識形態規訓的深切再現與反思經由身體後則顯得荒誕而又令人哭笑不得,但更能讓人在超越生殖器關注後獲得嚴肅的反芻;阿來(一九五九- )的種族文化身份中的性書寫讓他平添瞭一絲獨特文化底蘊,陳染(一九六二- )的《私人生活》則通過內轉呈現齣彆樣的權力話語壓迫與對抗。

  對木子美(一九七八- )的關注和研究並非為瞭彰顯我的重口味,而是藉助後現代元素介入的大陸現實社會中的一個裸露個案(插入話語)明鑑女權主義誤判下的內在弔詭,它的文化意義遠勝於文學水準張揚;而葛紅兵教授(一九六八- )作為學院內的作傢對學院內同行的驚人反省和批判固然彰顯其勇氣,同時也錶明瞭僞現代知識和學院體製對人的異化和操控。同樣,餘華(一九六○- )當年沸沸揚揚的《兄弟》書寫及其炒作也和性的復雜化息息相關。

  或許是當代中國大陸過於復雜,身在其中的我們很難徹底看清楚其本來麵目,仔細探勘相關文學中的性描寫就好比是藉助一麵鏡子,可以鑑照齣可能的經濟粗暴、政治扭麯、文化崩壞、權力操控、身份尋找以及自我宣洩等等,這當然不是單純為瞭吻閤「去政治化的政治」論調,而更多是探查文學之眼的獨特進路。

  二○○九年二月,經由中山大學齣版社嵇春霞老師的精心編輯,此書在該社順利齣版。從心底裏說,我覺得這本小書在我的係列論著中有其獨特的位置:它沒有大陸學者常見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風格,不是在宏大觀點下隨意列齣集體性文本例證,而更多是採用瞭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的方式鎖定目標、集中火力精心論述某部長篇,熟悉有關文本的讀者會覺得愜意和舒爽(當然沒讀過有關文本的人可能也會覺得煩悶);同時,在這本論著裏,採用瞭(更多是化用瞭)不少當時有趣、深刻而繁復的身體/後現代理論,而且緊密結閤文本,這對文本的解讀又是一種牽引、跨越和提升,也就部分超越瞭單純書評的風格和就事論事的局限。

  在拙著齣版後,其實有關主題的論述一直未曾或缺,比如,按照曆時性順序隨手拈來,馬藜著《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四川大學齣版社,二○○九年)、柯倩婷著《身體、性彆與創傷:中國當代小說的身體書寫》(廣東人民齣版社,二○○九年)、尹小玲著《消費時代女性身體形象的建構》(黑龍江人民齣版社,二○一○年)、廖述務著《身體美學與消費語境》(上海三聯書店,二○一一年)、徐仲佳著《中國現代性愛敘事論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二○一二年)、楊秀芝著《身體‧性彆‧欲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敘事》(武漢大學齣版社,二○一三年)等。這些論述,自然開拓瞭筆者的眼界,讓人獲益,但如果從論述主題的偏重、方法論上來看,拙著依舊有存在的價值,很多論述並不過時。實際上,也頗有一些引用者。

  颱灣秀威學術研究叢書主編、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宋如珊博士對《身體意識形態》這本小書青眼有加,承濛不棄,她樂於將之拿到颱灣齣版。這是十年內我在美麗颱灣齣版的第二本論著(第一本是由唐山齣版社二○○四年齣版的有關新馬華文文學論述的《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這是我的榮幸,也頗有些惶恐―畢竟,認識的讀者/論者越多,接受檢閱和批評的機會就越大。但無論如何,雖然未必能夠達到聞過則喜的境界,但作為學者的我更開心於有機會繼續提升自我,歡迎大傢不吝有教於我。

  附錄內有兩篇論文,錶麵上看,似乎和該書主題並無直接關聯,但背後似乎也有可能的深意存焉。《想像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恰恰是憑藉三個不同時空作傢(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對中國的獨特想像來呈現他們的獨特身份認同,而其中,有關身體的暴力、性彆政治和身份的糾纏無疑耐人尋味;《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恰恰是從一個更大的空間和視角,也即,有關現代文學尤其是小說中的身體的話語的形成作為論述對象,而不是單純考察力比多實踐的主題,對比來看,或許有其可取之處,它對該書的其他論述方法提供瞭藉鑑。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方法論和實踐操作本身也是一種證明和補充,說明多元主義視角和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該書颱灣新版的變動不大,除瞭修訂之前的少許錯漏之外,主要是刪除瞭之前附錄的兩篇論文《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後殖民老捨:洞見或偏執?―以《二馬》和《小坡的生日》為中心》﹝因為它們都已收入到拙著《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二○一二年)中去,而且主題關聯上不太密切﹞而代之以兩篇書評,分彆是範穎教授、嵇春霞編輯的大作,她們的解讀和評介不隻是推廣瞭本書的流動,而且也提供瞭作為女性專業讀者(無論是學者,還是資深編輯)的觀察和建議。徵得她們的同意,我把它們附在這裏,也是一種美麗的紀念和自我鞭策與激勵。

圖書試讀

規訓的悖謬與成長的激情―論王小波長篇中的性話語

作為「文壇外的文學高手」,王小波(一九五二至一九九七)生前身後所引發的熱浪以及現象無疑耐人尋味,比如其不斷經典化(canonization)和過分「象徵化」(判斷的不正確性和意指範圍的無限廣闊)的過程。尤其是,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傢,他豐富奇詭的想像力、幽默灑脫的筆觸以及驚世駭俗的性書寫等等在在引起熱烈的討論。

王小波曾經頗有體會地指陳國人批評文學的道德傾嚮:「在文學藝術及其他人文的領域之內,國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是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而麵對王小波小說中屢屢可見的貌似粗俗的性描寫,這種皮相的道德評價似乎更順理成章,甚至一再引起誤讀。而實際上,據王小波自己所言,寫性不是為瞭找些非議,「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對過去時代的迴顧。眾所周知,六七○年代,中國處於非性的年代。非性的年代裏,性纔會成為生活主題」,他在「性道德上是無懈可擊」的。

目前有關王小波性描寫的研究主要錶現為如下幾個方麵:比如(1)探討性的三重意義:性與愛關係的再解釋、性對專製和壓抑的反抗、性作為人之存在;(2)強調要從性差異的角度解讀性和權力的復雜關係以及性的顛覆意義;(3)強調要迴歸性本身,或藉「性」研究人存在的寓言等等。

上述研究多能新人耳目,增益我們對王小波性主題實踐意義的認知。當然,也存在可拓展的論述空間,比如,如何係統地考察王小波小說中性話語(sexual discourse)被形塑的過程及其悖論,以及壓製中可能的權力過度反彈等等論題。

本章的問題意識在於:王小波如何通過性話語來探尋規訓與激情的張力關係。更具體一點,他如何利用性話語探勘規訓中的悖謬:道德邏輯的謬誤,以及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僅如此,他同時也探討瞭性作為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生態意義及其可能弊端―性話語是否又成為一種去蔽過程中的新型權力話語?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標題《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聚焦於“身體”,而更多的是因為它將“意識形態”與“身體”相結閤,並延伸到“力比多實踐”。在我看來,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承載著一種意識形態,它在社會、文化、曆史的長期塑造下,形成瞭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期待和禁忌。而“力比多”,作為生命中最原始的驅動力,它如何在這種意識形態的框架下被錶達、被壓抑、被重塑,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猜想,書中會梳理1990年以來漢語長篇小說在這一領域的探索,或許會看到一些曾經被認為“大膽”或“禁忌”的描寫,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如何演變成一種常態,或者又如何被賦予瞭新的意義。我想象中的內容,可能會涉及到身份認同的構建、性彆觀念的變遷、權力關係的滲透,以及這些都如何通過對身體的描繪而得以呈現。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否揭示齣,文學中的“身體意識形態”是如何與現實社會中的意識形態相互作用,甚至相互顛覆的。它是否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反思當下社會文化以及個體存在的方式?這本書能否讓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不再僅僅關注情節和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是更深入地去體察那些潛藏在身體敘事中的文化邏輯和權力符號?

评分

《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僅憑這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同時又不失對文學本體的深刻關照。我非常著迷於“身體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它將抽象的意識形態與具象的身體緊密聯結,暗示著身體的經驗和錶現並非純粹的生理活動,而是深受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而“力比多實踐及再現”,更是將這一視角聚焦於文學創作,尤其是在“1990年之後”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學發展節點。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剖析漢語長篇小說是如何在這一時期,對個體身體的欲望、衝動、情感以及它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進行多維度的呈現與再造。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閱讀路徑,引導我去關注那些在文本中可能被忽略的身體細節,去解析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關係、性彆觀念、身份認同以及對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理解,在經曆瞭社會巨變和觀念革新之後,漢語文學中的身體敘事是如何從最初的壓抑、隱晦,逐漸走嚮更加多元、復雜和具有批判性的錶達,並最終構成瞭我們理解當下中國社會文化景觀的獨特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深思,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但僅僅是“身體意識形態”和“力比多實踐及再現”這樣的關鍵詞,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我非常期待它能在漢語長篇小說的創作中,挖掘齣那些被忽視或被淺嘗輒止的身體經驗。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關注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敘事,而對於個體生命中最直接、最本真的體驗——身體——卻常常選擇性地忽略。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打破這種隔閡,將身體拉迴到文學的中心舞颱,探討它如何成為我們理解世界、構建自我的一種獨特視角。尤其是“力比多實踐及再現”這一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力比多,這個弗洛伊德式的概念,在文學中常常與情欲、欲望緊密相連,但它是否僅僅局限於此?它是否也滲透在我們的日常行為、情感錶達、甚至是我們對社會結構的認知之中?它在漢語長篇小說中又是如何被描繪、被轉化、被演繹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分析一些經典的或新興的作傢作品,解剖他們筆下人物的身體,以及這些身體所承載的、無法言說的衝動和渴望,或許還包括那些壓抑、扭麯,又或是釋放的掙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框架,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熟悉的小說,發現其中隱藏的關於身體和欲望的深刻洞見。

评分

讀到《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文學中那些隱秘的角落,那些關於身體的觸碰、感受、以及它們背後所指嚮的深層心理和文化密碼。 “身體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它似乎暗示著,我們對於身體的認知和理解,並非自然而然,而是受到瞭一定的意識形態建構的影響。而“力比多實踐及再現”,則將這一概念與文學創作緊密聯係起來,探討瞭在1990年至今的漢語長篇小說中,這種身體的“意識形態”是如何通過各種“實踐”被呈現,又如何被“再現”的。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分析一些具體的文學案例,例如,小說中對於性描寫、身體變形、疾病、衰老等主題的處理,是如何反映齣當時社會文化對於身體的某種普遍認知或集體無意識?它是否會揭示齣,文學中的身體敘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權力關係和價值觀念的一種摺射?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敏銳的視角,讓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超越錶麵的情節,去感受那些被身體言說、被欲望驅動的、更為本真的生命體驗,並進一步理解文學如何在塑造我們對身體的認知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身體意識形態”與“力比多實踐及再現”的組閤,激起瞭我極大的閱讀欲望。我總是覺得,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生物性的存在,它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承載著社會規範、曆史記憶和個人欲望的復雜空間。而“意識形態”一詞,則將這種身體的復雜性進一步深化,暗示著身體的體驗和錶述,往往與某種權力結構、價值體係息息相關。“力比多實踐”,我理解為文學作品中對於生命能量、驅動力、以及那些與欲望、情感相關的行為和狀態的描繪。而“再現”,則錶明瞭這些實踐如何在文學中被轉化為敘事,被藝術化。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1990年以來的漢語長篇小說,是如何在這些層麵進行探索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對諸如身體的禁忌、身體的解放、身體的異化、身體的政治等等議題的討論,並會引經據典,分析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身體敘事,以及這些敘事背後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和社會意義,讓我能夠看到漢語文學在探索人類經驗的深層維度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