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遗嘱课」,让个人意志无限延续……
∞选定遗嘱执行人,是撰写遗嘱的重要步骤
∞拍摄影音立遗嘱也有效
∞随心所欲分配财产 vs. 继承的特留分保障
∞规划遗嘱信託,纵使孤身也能託付遗爱…… 是的,人生有太多美好、太多回忆,也有太多积累、太多爱,有些深深烙印在脑海成为人生远行的回忆,有些带不走的则希望留下来让最爱的人、最挂念的人、最想帮助的人过得更好、更幸福。所以在人人终将面对的人生毕业典礼上,能够毫无恐惧、无所牵挂地依自己的自由意志,清楚撰写最后一份人生作业──遗嘱,将此生努力累积的有形、无形资产作最妥适的安排,照顾至亲至爱的家人,甚至泽及需要照顾、关怀的陌生人,都是十分勇敢、无上慈悲的作为。
本书以感性的口吻记录了15个不同的故事来呈现遗嘱的表达方式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迈入老年更是人生重要的必修课。面临死亡,人人都希望能放下心中畏惧,在无纷扰的情况下完成遗愿,安然阖眼。但人性贪婪引发丑陋的家族恶斗,或者生前的缺乏规划、遗嘱订立时的疏失……等,都可能让遗愿,到生命尽头时无法实现,徒留人生缺憾。其实,预先立订遗嘱,为临终提早做功课的观念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还要拥有更正确的观念,才能彻底落实遗愿。
本书由专业律师写就,带领读者从十五个法律案例中,探讨订立遗嘱时可能疏忽的缺漏、并釐清一般人常有的错误观念,借由书中可能出现在你我身旁的故事分享与律师详析,让读者在享受阅读趣味中,培养更有条理且冷静面对身后事的知识。
为什么了解遗嘱如此重要? 您知道吗?其实,写遗书≠立遗嘱──
或许您还在想,「不过就是写写文章交代身后事,哪有那么困难?」其实,遗嘱的学问之所以大,需要另书说明,是因为遗嘱属于法律上的「要式行为」,意思是说,遗嘱只能用某种固定的形式写就,法律才会承认它的效力。一般大家常听到的「遗书」,内容即便交代了遗愿、希望採取的财产配置方式,但是因为不符合要式规定,所以其实并不具强制的法律效力。因此,具备遗嘱的观念及预立遗嘱,才会显得如此重要。
遗嘱有5种立订方式,每种注意事项都不同,不能一体适用──
例如,在紧急状况时使用的口授遗嘱、录音遗嘱,除了要指定两人以上的见证人,且口述遗嘱意旨全部录音、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外,还要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且为怕造假,法律规定过了三个月口述录音遗嘱即失效,因此要由利害关系人在三个月内向亲属会议提出认定真伪的请求。但其他如自书遗嘱就没有这样的规定。
高龄化下的「无缘社会」里,遗嘱保障未竟遗愿 「无缘社会」中,民众孤身一人,没有配偶、子女、亲友,一人独居,鲜少与社会、他人互动,最后一个人死在住所,久久才被邻人发现。这是高龄社会很可能发生的状况。不少老人家一人独居老家独自生活,当无力料理生活时只好转往养老院走向人生终点,一生累积的资产因无人继承最后全数充公,无缘留下些许遗爱,殊为残念。如能在生前了解并正确应用遗嘱信託的观念,就能无憾地遗爱人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未竟的遗愿:十五堂遗嘱课,教我们无憾而微笑地离开》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探讨与“遗嘱”和“生命终结准备”相关的主题,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 未竟的遗愿:十五堂遗嘱课,教我们无憾而微笑地离开 探寻生命终点的蓝图:一场关于爱、责任与告别的深度对话 生命是一场单程的旅行,当我们抵达旅途的终点时,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遗产,更是情感的印记和未尽的责任。面对“终点”这个我们都试图回避的议题,我们往往选择沉默、拖延,直到最后一刻才仓促应对。然而,真正的无憾告别,需要的不是临终前的慌乱,而是一份周详、充满智慧的预先规划。 《未竟的遗愿》并非一本沉重的死亡教科书,而是一份关于如何“活得更完整”的生命指南。它引导读者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有一天必须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希望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局”? 超越法律文书:遗嘱的深层意义 传统的“遗嘱”概念,往往局限于财产的分配和法律的约束。但本书所探讨的“遗嘱”,其内涵远超于此。它是一份涵盖了人生哲学、价值观传承、人际关系和情感和解的综合蓝图。 我们如何确保我们最珍视的记忆、最坚定的信念,能够穿越时间的河流,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代?当我们面对挚爱亲朋时,我们希望用怎样的方式完成最后的告别,既是对他们爱意的确认,也是对自身生命旅程的圆满句点?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探讨了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对“离开”的理解是如何变化的。年轻时,我们可能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中年时,责任感让我们开始审视;而步入晚年,对“意义”的追问则变得愈发迫切。 构建无憾的“告别清单” 无憾地离开,意味着减少留给亲人的负担——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这份负担,往往源于我们生前没有清晰表达的意愿,或是我们未能处理妥善的未竟心愿。 本书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准备“遗愿”的实践路径: 一、财产与责任的清晰界定: 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确保资产的分配既符合个人的意愿,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纷争。这不仅仅关乎“给谁多少”,更关乎“为什么这样分配”,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家庭成员的理解至关重要。 二、情感遗产的精心策划: 这是本书着重探索的领域。情感遗产,包括未曾说出口的感谢、需要被原谅的歉意,以及对后代人生的期许和忠告。如何以一种不具压迫感、却又深刻有力的方式,将这些精神财富交付?它倡导提前进行“意愿沟通”,而非等到追思会上才被动接受。 三、医疗与照护的自主权: 随着生命科技的发展,关于“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的讨论变得尤为重要。本书触及了医疗代理人指定、生前预嘱的重要性,确保我们的身体和尊严在生命尽头得到最恰当的尊重,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爱的人最大的慈悲。 四、未竟事业与梦想的延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如果时间足够,我一定会做的事”。这些未竟的遗愿,可能是对某个慈善事业的持续支持,对某个爱好(如创作、研究)的最终整理,或是对某个未完成的社会贡献的承诺。本书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未完成的篇章,转化为激励后人的动力,而非成为空留遗憾的遗憾。 从恐惧到掌控:重新定义生命的终局 许多人对处理遗嘱事宜抱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对死亡的屈服。然而,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准备遗嘱,是对生命最大的掌控欲的体现。 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接受。通过系统的规划,我们把原本充满不确定性和痛苦的告别过程,转化为了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交接仪式”。 当我们清晰地列出自己的意愿,当我们勇敢地与所爱之人进行坦诚的对话,我们将不再被恐惧所驱使。相反,我们会发现,这种对终点的预先准备,反而让人更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天。它释放了我们对未来的焦虑,让我们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去体验、去创造、去爱。 《未竟的遗愿》正是要教我们,如何将生命收尾的“任务”,转化为一场庄严而美好的“告别仪式”,最终,让我们能够带着清晰的良知和满足的微笑,真正地与世界和解,优雅地谢幕。这份准备,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更好地、无憾地“活着”,直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