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诗

练习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德昌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练习
  • 创作
  • 文学
  • 技巧
  • 入门
  • 写作
  • 现代诗
  • 古典诗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觉得一首诗里所要表现的内容, 应该注重在所要说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外表的形式。 我也希望能够借着比较简单的文字, 来表达一些生活上所知道的故事,所看到的景色, 所以感受到的心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想。──郑德昌 他可以看到巨大的事物,也可以有很细微的感触。 同时,他也写了不少日常,写了不少抒情的诗,也都是很细腻的。──郑清文 日中时∕街上人家传来钢琴声∕古典的宁静 活着是好的 这是一个长年身在他乡的台湾屏东人,以诗记录回望故乡、观照心灵的日记。自二○○二到二○一三年,跨越十载春秋,从宇宙洪荒的探索;思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踏寻家国历史的轨迹;旅行中的感怀,直到对亲友们的想念,天、地、人、情,无一不能入诗,生命点滴自有滋味。 从故土出发,遍走世界之后,最后落脚歇憩之地,犹是诗行里。在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真实感受着诗人的真实;在每一首诗的背后情感,便是读诗人的情感。
书名:星辰的低语 内容简介 《星辰的低语》并非一本探讨诗歌技艺的书籍,它是一场深入人类情感深处、穿越宇宙浩瀚图景的精神漫游。本书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引导读者审视那些被日常喧嚣所掩盖的、构成生命本质的微妙体验。 第一部分:尘世的微光与阴影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存在”的具象化表达。作者精心选取了十八个日常却极富张力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描绘了现代人游离于物质丰盈与精神荒芜之间的矛盾状态。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一个关于“等待”的空间。它不是机场的候机厅,也不是医院的病房,而是一种内在的、对某种未可知事物永恒的期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清晨第一缕光线穿透百叶窗时的光影变幻,将物理现象与心理感受进行嫁接,探讨了“希望”这种情感是如何在最不经意的瞬间被唤醒的。 随后,叙事转向对“记忆的碎片化”的反思。在一个虚拟的旧书店场景中,时间仿佛凝固。每一本泛黄的书页都代表着一段被遗忘的对话、一次错失的握手。作者通过对气味——旧纸张特有的霉味、皮革的微涩——的精准捕捉,构建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怀旧维度。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讲述具体的故事,而在于重现“被遗忘的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沉重与释然的交织感。 在这一部分,还特别探讨了“沉默的力量”。书中描述了一场发生在雪夜的独处。雪花消融于地面,声音被完全吸收,留下的是一种绝对的寂静。这种寂静并非虚无,而是一种信息密度极高的存在状态。它迫使读者直面内心的回响,那些白日里被噪音压制的恐惧、渴望和未竟的决定,都在此刻浮现。作者的文字追求的,是捕捉到那种“灵魂在真空中的振动频率”。 第二部分:宇宙的冷峻与宏大 视角随即拉升,离开了具体的尘世场景,投向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领域。《星辰的低语》的第二部分,是一次对“尺度感”的重塑。 作者运用了大量天文现象的隐喻,并非为了科普,而是为了探究人类在面对“无限”时的渺小与壮阔。书中有一章详细描绘了“光年”的含义,但这光年并非数字,而是情感的距离——两个相爱之人,即便在物理空间上咫尺天涯,其精神的共振也可能跨越亿万年的孤独。 书中对“黑洞”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它被塑造成一种终极的“吸收体”,它吞噬光线,也吞噬意义。然而,作者并未将其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毁灭者,而是一个重塑者的角色。在绝对的黑暗面前,所有表面的伪装都被剥离,留下的,是对“真实自我”的最后审视。这部分文字的风格趋于冷静、理性,充满了对物理定律下生命必然性的敬畏。 随后,文字转向对“熵增”的哲学思辨。宇宙万物终将趋于无序和衰亡,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影响我们对“意义”的建构?作者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赞美了生命在走向衰亡过程中所爆发出的、短暂却极致的“有序性”——比如一朵花在盛开的瞬间,或是一次毫无保留的付出。这种对“必然终结”的清醒认知,反而赋予了当下行动以无可替代的重量。 第三部分:连接与回响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尝试将宏大的宇宙视角重新收束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接”上。这不是关于爱或友谊的传统歌颂,而是对“共振点”的探索。 作者探讨了一种被称为“平行经验”的现象:两个人从未谋面,却对同一件艺术品产生完全一致的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被解读为人类意识场域中的某种未被完全理解的连接点。书中通过对“声音的反射”这一物理概念的比拟,来阐述情感的传递:我们的每一次表达,即便没有即刻的回应,也会在某种看不见的介质中持续回响,并最终影响到另一个未知的存在。 最后一章,主题聚焦于“未完成的对话”。书中没有提供任何解决冲突或弥合裂痕的方案。相反,它颂扬了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充满张力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存在着未被说出口的话语、未被解开的谜团,生命的故事才得以持续演进。 《星辰的低语》旨在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感知方式。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不教授明确的技巧,它只负责清理感官的灰尘,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辽阔、更具穿透力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空间、以及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波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德昌


  笔名新昌,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市。
  屏东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和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生校区,得到核子工程博士学位,并从事核融合能源的研究工作。
  他和太太赖淑卿现居加州圣地牙哥。
  二○○二年开始写诗。
  二○○五年曾经出版第一本诗集《绿色瞬间─诗与摄影集》(麦田出版社)。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一首诗的完成─情感与故事的结合


  首先,我要感谢江宝钗教授的建议这个题目,让我有机会自己想想,在过去几年里,我是如何写成一首诗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受过研究文学的训练,所以只能说说自己的经验,到底我是如何写成一首诗。

  我的中文和「国语」的基础都是在学校里学的。我的母语是福佬话的台语,小时候在家里和父母兄长姊妹以及亲戚们讲的话语,都是福台语。到了学校,才使用学校里使用的语言,和同学老师来说话。能够使用文字书写所说的话语,是在学校里才学到的新的经验。在家里使用的说话语言,在那时我是不知道也可以有系统地用文字来表达的。

  念初中三年级时,我的一位同学在校刊上发表了一首新诗,诚心祝贺他父亲五十岁的生日。我读后,惊叹不已,从来没想到这个还在学习中的语言文字,竟然可以用那样的方式来表达心里的情感。从此以后我一直想着,总有一天我也要写一首新诗,来表达心里的一些感想。这个想法一直存在我的心里,只是没想到要到四十年后,我才真正的写成了一首诗。

(一)

  我在写成一首诗以前,那时还在大学里念英美文学的女儿看到我正在阅读一些有关古文明的书籍,曾经给了我一本她在学校里上课时读过的书。这本书是到现在还广泛流传的,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写成的一首史诗─〈纪尔格美斯史诗〉(〈Epic of Gilgamesh〉)。

  根据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地方(Sumer,Mesopotamia,现今伊拉克境内)的国王年表记事(Sumerian King List),纪尔格美斯(Gilgamesh)是大洪水(The Great Flood)发生以后,乌鲁克(Uruk)城邦第一个朝代的第五位国王,活在纪元前二千九百年左右(距今大约四千九百年,比特洛伊战争早了约两千年),在位一百二十六年。根据史诗里所记载的神话,纪尔格美斯的母亲是天神(女神宁顺(Goddess Ninsun);他的父亲(当有难需要保护时,纪尔格美斯称他为父亲)是半神子鹿谷尔般达(Lugulbanda),曾经是乌鲁克城的保护神与第三位国王,在位一千二百年。纪尔格美斯具有三分之二的神性血统。从阅读有关的资料中,我知道纪尔格美斯史诗总共分为十二册,大约四千年以前已经写成,曾经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一带广为流传,并且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在一些近代考古出土的城邦国家图书馆,都有发现其所收藏的各种版本的泥土记事本。我读到的这个版本,是已经翻译成为英文的版本。

  纪尔格美斯史诗的故事内容,简单叙述如下:

  「纪尔格美斯自恃是女神的儿子而专横霸道,乌鲁克的人民祈求天神阿努(Anu)创造了野人恩奇度(Enkidu),和纪尔格美斯成为最亲密的兄弟朋友。纪尔格美斯想立功留名,说服了恩奇度,一起到大雪杉森林(Cedar Forest,现今黎巴嫩境内),杀死为天神看守森林的怪物浑巴巴(Humbaba),砍伐大杉木。女神依席塔(Ishitar)从空中经过时,见到纪尔格美斯强壮的身体和英勇的行为,向他示爱,但纪尔格美斯不接受依席塔的要求。依席塔遭受拒绝侮辱后,甚为恼怒而哭诉于她的祖父天神阿努,放出凶勐的天牛,想要惩罚纪尔格美斯。纪尔格美斯和恩奇度再度联手,反而杀死天牛,并且狂妄不已。天神们因此愤怒而决定处罚他们。但因为纪尔格美斯具有神性血统不宜处死,祂们只能处死恩奇度,来惩罚纪尔格美斯。失去恩奇度后,纪尔格美斯悲痛万分,并为自己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死亡命运而伤心不已。

  纪尔格美斯决定流浪荒原, 寻找传说中大洪水发生后, 得到天神们赐福而得以永生不死的祖先乌特纳辟诗珽(Utnapistim),希望从他祖先那里得到不死的因缘祕密。经过一些奇遇后,纪尔格美斯果然见到了乌特纳辟诗珽。乌特纳辟诗珽非常同情纪尔格美斯。虽然乌特纳辟诗珽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永生不死的因缘,但他告诉了纪尔格美斯有关青春草的祕密。纪尔格美斯果然从水底取到了青春草,但在回到乌鲁克途中,却让一条蛇偷吃掉了。」

  纪尔格美斯虽然没有得到永生,但在历史上确实留了名。

  纪尔格美斯史诗里叙说的故事,牵涉了人类的一些性格和情感。其中有许多是我们在一些历史故事记载里,曾经读到过的。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五千年后)的我们身上,有些还是可以亲身领悟到的,例如友情、纯情、兄弟之情;立功留名的欲望;好大喜功的个性;恐惧、害怕、贪生怕死的心理;对死亡的认识与恐惧;寻求永生不死的愿望;和寻求青春不老的愿望等等。

  因为我所读到的这首史诗是英文版,我因此觉得诗和语言的关系,应该是极为简单的。我觉得一首诗里所要表现的内容,应该注重在所要说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外表的形式。因为语言的结构,如语句和韵律等,只能产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字里。不管使用多华丽完美的文字写成的诗,经过翻译变成另外一种文字后,这些原来的语句结构便不容易继续存在下去。可是原来诗里所要述说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是存在的,而且是比较能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的。

  以下是我所翻译的几段史诗里的文字,让大家欣赏。

  为了激起恩奇度参与大雪杉森林的冒险,纪尔格美斯曾对恩奇度说:

  亲爱的朋友,为何你说话像个胆小的人?
  你刚刚说的话,不像是你这样的人该说的话,让我很伤心。
  我们不是神们,不能到天堂。
  不,我们只是凡人。只有神们才能永生。
  我们在世间的日子屈指可数,
  而且我们在世间的所有成就,
  也只会像一阵微风,轻轻地一吹就过去了。
  为什么要害怕?反正我们迟早都要死的。
  你平常的勇气跑到哪里去了?
  如果只有我单独一个人死在这次的大冒险中,你将会一生蒙羞。
  因为人们会问你:
  「当纪尔格美斯和怪物浑巴巴拚命,死得像英雄一样时;
  恩奇度当时在哪里呢?
  噢!他正在家里睡觉避难呢!」
  ⋯⋯
  不管你是不是跟我来,
  我一定要砍倒大雪杉树!
  我一定要杀死浑巴巴!
  我一定要为自己留名!
  我一定要在人们的脑海里,
  留下不朽的英雄事蹟!」
  当他们杀死怪物浑巴巴,砍伐大杉木,并打败了天牛后,纪尔格美斯不免趾高气扬地狂言说:
  告诉我,谁是最英俊的人?
  告诉我,谁是最勇敢的人?
  纪尔格美斯是最英俊的人!

  恩奇度是最勇敢的人!
  我们是胜利者,在盛怒时能够英勇地把天牛的大腿丢到依希塔女神的脸上。
  现在在所有乌鲁克国的街道上,没有任何人敢为依希塔女神报复。
  纪尔格美斯和恩奇度的胜利,得罪了天神们。天神们决定
  处死恩奇度的当晚,恩奇度作了一个可怕的梦。

  醒后,他问纪尔格美斯:「亲爱的朋友,为何天神们要聚集在一起开会呢?」病了十二天后,恩奇度在极度衰弱中坐起来,对着纪尔格美斯大叫:「亲爱的朋友,你是否已经放弃了我?你曾经告诉我,在我害怕时你会来帮助我,但是我现在看不到你。你并没有来帮我打败死亡这个敌人。你不是曾经说过,你和我永远不分离吗?」听到恩奇度的喊叫声,纪尔格美斯像鸽子一样的惨叫,脸色黯黑。他叫喊着告诉恩奇度:「我所爱的人,等等!不要离开我!我最爱的人,不要死!不要让他们从我这里带走你!」

(二)

  因为所接触认识到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述说故事,或者表达情感之类的,我所写的现代诗创作也难免倾向这方面,即是故事和情感的结合。由于语言学习的背景和环境,我所使用的文字创作也自然会比较接近口语和母语。我也希望能够借着比较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一些生活上所知道的故事,所看到的景色,所感受到的心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想。由于舞鹤先生的建议,我在出版的诗集里,也将一些写成一首诗时有关的景物拍成照片,一併刊出。以下我将使用几首诗,谈谈我到底是如何写成那些诗的。

〈2100AD〉

  公元2100 年
  天上星宿的命运
  改朝换代的时候
  春分那天天亮前
  太阳即将升起时
  向着东方
  务必请你
  替我
  向水瓶座问候
  ─( 麦田出版社,2005)

  我对天文星宿的知识,是从阅读一些有关古文明的书籍里得来的。人类在开始发展文明时,大约就已经有了黄道以及十二星宿的概念。我是学工程的,因此便认为有关十二星宿的科学天文学的概念,应该是每个现代人都要知道的。因为天文岁差(precession)转动的缘故,这些星宿出现在春分那天太阳出来的位置上,将会慢慢转移。说是慢慢转移,其实是相对于人类寿命而言的。因为转移一个星宿需时两千一百六十年。黄道上有十二个星宿,转移黄道一週则需时两万五千九百二十年。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空里,地球、太阳和这十二星宿的循环,自古即是如此运作,週而复始,不休不眠。而且以后还会继续如此运作,不会因为我们终将死亡而停止运行。[註]

  〈2100AD〉这首诗就是说明了公元2100 年时,十二星宿中的水瓶座即将取代现今年代的双鱼座,开始出现在春分那天清早太阳出来以前的东方。这首诗里所说的我,渴望着见到那一天的来临,因为那将是太阳系里不平凡的一年。人类只能在每两千一百六十年,才会有那样看到天上星宿改朝换代的时候。可是我自己也知道,到了2100AD那个时代,我早已死去,尸骨无存。因此我在诗上交代,希望到时有人读到这首诗,务必请他代我向水瓶座致意问候。

  写这首诗的人当然也希望读了这首诗的人们,因此能了解到这个人类在古老文明的时代,就已经观察了解的天文知识。而且同时从这个天文现象的理解里,也能够明白和整个宇宙的漫漫长夜比起来,人类的寿命是何其的短暂啊。

〈蚂蚁与我〉

  匆匆忙忙,走来走去
  从来不知道你们为何如此忙忙碌碌?
  是否可能抱怨着
  我每天都吃了一座堆积如山的麦片?
  只是不小心掉了一片
  肉眼也看不到的零碎
  你们就来了,而且
  东张西望,不顾死活
  也许你们无法知道
  我是什么东西;
  正如我也分不清楚
  你们里头谁是谁但我知道
  匆匆忙忙,走来走去
  那就是你们集体的个性
  还有东张西望,不顾死活的人生哲学
  ─《台湾现代诗》第三期(2005.09.25)

  每个人对于蚂蚁这种小动物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像我女儿,小时候每次见到蚂蚁出现在厨房里,就要大惊小怪的喊叫,彷彿天要塌下来似的。有的人像我小时候的一位同学,每次看到蚂蚁满满地爬满在他的面包片上,他总是是不慌不忙地拿起来,大口地,一口一口的把整块面包连带那些蚂蚁们都吃下去。

  我则是相当同情蚂蚁的人,认为牠们只是无知、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动物。我每次看到牠们出现在厨房里或餐桌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内疚,认为是自己处理食物时不小心才让牠们闻味,认为有机可乘而来的。

  我写了这首诗希望和牠们和解,相安无事。这些蚂蚁们也不用因此而敬拜侍奉我,因为我不会知道牠们里头谁是谁。也许我们人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我们也可能像蚂蚁一样,不会了解到那万能永生的,竟然不能分辨我们里头到底谁是谁。

〈银蛾〉
(一)

  火红的蜘蛛在屋檐下的树丛中
  张结出一缕决定命运的天网
  中秋过后的清凉夜晚
  下弦月的夜色
  掩盖了躲在暗处里等待的毒牙
  以及即将黏牢的死亡
  一只巨大的银色飞蛾
  背上美丽的条纹里长着
  一对彷彿了解人意的眼睛
  命运中的无意安排
  飞进了这个无法逃避的罗网
  仅仅触及一条小小的网线
  竟是牢牢地黏住不可开脱
  飞蛾啊!飞蛾啊!
  带着恐惧的眼睛
  全身尽力的挣扎
  摇啊摇!晃啊晃!
  扑扑的翅膀
  动啊动啊,就是飞不起来
  只是晃动着这个命运的天网
  不知不觉间
  天罗地网中
  火红小蜘蛛的毒牙
  已经来到了死亡的边缘

(二)

  如果
  那火红的小蜘蛛是妳
  但愿
  我是那网中的大银蛾
  没有恐惧
  只有心甘情愿地
  让妳祈求的命运来安排
  不用挣扎
  只是平心静气地
  在妳织成的天罗地网里
  等待着
  世界末日的来临
  ─《绿色瞬间》(麦田出版社,2005)

  中秋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在屋檐下突然看到暗处有物跳动。近看则发现是一只很醒目漂亮的银蛾,可怜兮兮地黏在蜘蛛丝上,正扑扑的跳动。我的手上正好拿着照相机,因此照了一张照片。等到看了照片,却赫然发现银蛾的旁边正潜伏着布下蜘蛛网的那只红色小蜘蛛。我看了照片心里湛然不已,不仅相当同情那只不小心被捕去当食物的银蛾,就是对于那只奸诈的红色小蜘蛛,因为它的小巧玲珑,鲜红耀眼,竟然也喜欢上了。

  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我写了〈银蛾〉这首诗。

  〈银蛾〉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写的是同情银蛾的不幸遭遇。牠美丽的翅膀纹身上像眼睛的目光,好像是对人求救似的,让人怜惜不已,对于牠的处境同情万分。但是基于人和昆虫两个世界互不干预的原则,或是因为我们喜欢上了那只小巧的火红小蜘蛛,我们则是爱莫能助或是不愿伸手救助。最后只能眼望着蜘蛛这个美丽的胜利者,慢慢地爬进来,收拾牠布下天罗地网里的猎获物。

  〈银蛾〉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却把写诗的人的心里联想到的情感表现上了,而且牵连到人间才有的感情事务。有的人真的会把一些事情看得很认真,竭尽所能、献出所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就是为了心里有了所爱的人。

〈Venus〉

  我是天上的一颗小星星
  伴着像镜子一样的月亮
  常常在暮色里
  俯看黄昏的人间
  月有新月、半月、满月
  道尽了世间的无尽沧桑
  我这个永远光亮的小行星
  却是支配人类文明的女神
  主宰着人人祈求的
  美丽;爱情;智慧;与勇勐
  ─《绿色瞬间》(麦田出版社,2005)

  维纳斯(Venus)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希腊女神。其实有关她的神话故事,早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文明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以不同的女神名字出现而已。维纳斯女神在天体的星位,就是我们现在所称唿为金星的行星。在西方的世界,当然就以女神的名字来命名那颗行星了。西方的神话里,维纳斯曾经是爱神,代表着美丽的女人,是智慧之女神,也是主导战争的女神。

  我们几乎可以天天看到金星维纳斯。它是暮星,每天黄昏时,它最先出现在西方的地平线上。经常伴随着月亮的初现,总是人们所说的几星伴月之一。但是月亮有圆缺的时候,金星维纳斯却是经常光亮的小行星,从来不会让我们为它而忧郁沉闷。它只让人想到女人的美丽,人间的爱情,超人的智慧,与人们努力向着理想前进时的勇勐。

〈上元〉

  上元节快到了
  月亮将长满变圆,成为满月
  说也奇怪
  本来白天也看得到的上弦月
  望来看去
  慢慢地消失不再出现了

  太阳下海后,天色昏暗起来
  突然地
  渐渐变圆的月亮,开始照亮了大地
  原来满月的月亮属于夜晚的天空
  等待着告诉我们许多圆满的故事
  上元节到了
  母亲们忙着做圆圆黏黏的汤圆
  想要把亲爱的一家人
  黏黏圆圆的团圆连结在一起
  满月的月亮,照亮了夜晚的天空
  让星星们赶夜路,回家去团圆了
  ─《绿色瞬间》(麦田出版社,2005)

  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我小时候在乡下经历过的一个重要节日。那一天家里要自己动手做汤圆。先把白米在石磨上磨成粉末,然后加热水作成粉团,再让全家人一起用手,揉成小小圆圆的汤圆。这可能是一年里一家人团圆的最后时刻,因为过年时从远道回来的亲人,在上元节过后就又要回到工作的地方,为生活而奔波了。一家人揉出的汤圆,有大有小,也有圆或方的,当然看家人年纪的大小而定。但是不管如何大小、如何方圆,这些汤圆煮在滚水里后,都变得黏黏圆圆的混在一起了。吃了汤圆后,家里的小孩才真正的多长了一岁,才被允许在满月的亮光下到街上去看提灯游行,瞻仰庙里抬出来神祇的神威,和乩童的神勇。

  当然在满月亮光下的天空里,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已经厌倦于展示表演的星星们了。

〈凋落的茶花〉

  眼前一树洁白色的茶花,
  绽开你那颜如花的笑容。
  怜惜着许多凋落的花朵,
  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地上。
  想起有个日本小说家说,
  那些都是断裂的美人头。
  心中悚然和颤慄,
  黯然的花神,
  痴情地凝望。
  永远在心里
  思想起的:
  白皙的粉颈;
  长长的黑发;
  美丽的眼睛;
  还有
  笑容依旧的嘴唇。
  ─《绿色瞬间》(麦田出版社,2005)

  每年经过从12 月开到次年4 月的茶花季节,是很特别的感受。长久浸恁在自己种植的茶花树开花的环境下,不免对于那些每年都要开花的茶花树产生了一些感情,有时也竟然把自己比拟是管理这些茶花命运的花神了。如果我不爱这些茶花,那么有谁会来怜惜它们,为了它们的凋落而赞叹呢?

〈不必告诉我—老年痴呆症的呓语〉

  不必告诉我
  什么是爱,什么是情
  因为我所经历过的世界
  你未必能了解
  如今我已不能仔细地
  言语人生的总结
  黄昏暮色
  无声无息
  我只能望着
  东边升起皎洁的圆月
  西方淡红浅蓝的天边
  逐渐明亮的金星和木星
  从东方到西方
  你所看到的
  深渊黑洞的天空
  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一切

  什么是爱,什么是情,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必须自己去经验,去体会。爱情的滋味,是绝对无法从别人的教导里得到的。一个人自己一生中得到的经验和建立的体会,也不可能和别人的经验体会是相同的。经历了人生大部分时光的人们,已经到了黄昏暮色,无声无息的境界。这时每当看到东边升起皎洁的圆月,西方淡红浅蓝的天边,逐渐明亮的金星和木星,他们的眼睛就会发亮。你如果问起他们有关爱情的经验,他们就会指着深渊黑洞的天空,微笑而不语了。

  以上所谈的这些,就是我在这几年中写成的一首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练习诗》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属于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既有阳光明媚的希望,也有阴影笼罩的忧伤,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我喜欢作者对“孤独”的描绘,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却又透着一股不屈的韧性。它不是那种令人绝望的孤独,而是一种独立的姿态,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我在这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从中汲取了面对孤独的力量。我特别被其中对“时间”的观察所吸引,作者似乎能感受到时间的细微流逝,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瞬间。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那些悄然改变的痕迹,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回到了那些被遗忘的岁月,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灵魂的共鸣。它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以一种纯粹而朴素的方式,打动人心。

评分

初次翻阅《练习诗》,我便被一种奇特的气场所吸引。这并非那种喧宾夺主、张扬跋扈的风格,而是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力量,如同古老寺庙中沉寂的钟声,悠远而绵长。作者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治愈的魔力,能够穿透人心的壁垒,直抵最柔软的角落。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回忆”的描绘,那种既充满甜蜜又夹杂着一丝苦涩的况味,被精准地捕捉,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些已经消逝的时光,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在诗人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我仿佛看到自己儿时玩耍的场景,听到父母亲切的呼唤,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暖。然而,《练习诗》并未止步于对过去的缅怀,它更向前看,去探寻未来的可能性,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我被其中几首关于“选择”的诗歌所打动,那种在十字路口徘徊的迷茫,那种面对未知时的恐惧,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体验,它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我的困惑和挣扎,也曾被他人所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位老者,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引导我去看清前方的道路。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

《练习诗》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它以一种低语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我喜欢作者对“成长”的理解,那种从懵懂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诗歌中没有刻意去宣扬某种价值观,而是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生命的成长轨迹。我特别被其中关于“告别”的几首诗歌所打动,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透着一股释然的力量。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也意味着曾经的珍贵。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去抚慰那些曾经的伤痛,去鼓励我们拥抱新的未来。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它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力量和慰藉。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表情,那些细微的动作,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蕴藏着无限的诗意。阅读《练习诗》,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却以一种平淡而又深刻的方式,打动人心。

评分

初次翻开《练习诗》,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抱着一颗平常心,想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寻觅些许慰藉。然而,它所给予我的,却远超了预期的想象。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像是作者在生命长河中打捞起的珍宝,或晶莹剔透,或饱经风霜,却都散发着独特的光泽。我尤其钟爱其中几首关于童年的描绘,那份纯真、那份懵懂,被文字细腻地捕捉,仿佛勾勒出我儿时朦胧的记忆碎片,又像是为我重新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失落年代的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个体微小的生活细节上,那些在岁月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诗人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了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看到了夕阳下孩子奔跑的身影,感受到了夏夜里萤火虫闪烁的光芒。这些诗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动人心魄的画面。我被这种返璞归真的诗歌语言深深吸引,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口味,也没有追求所谓的“新意”,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去触碰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变得浮躁不安,而《练习诗》则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得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的篇幅并不算长,但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我反复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它教会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诗意;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值得珍藏的诗集。

评分

刚拿到《练习诗》时,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将其放在床头,让它静静地陪伴我度过几个夜晚。当我终于翻开第一页时,便被一种强大的磁场吸引,仿佛整个世界都因此变得缓慢而宁静。诗集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洗涤着我疲惫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意象,都让我惊叹不已。作者似乎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能捕捉到风的低语,雨的叹息,以及花开花落的刹那之美。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生命的律动。然而,《练习诗》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的歌颂,它更深入地触及了人类的情感世界。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孤独、失落、以及对爱的渴望。这些情感,普遍而真实,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被其中几首关于“等待”的诗歌深深打动,那种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让人体会到生命中那种渺小而又伟大的坚持。读完《练习诗》,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希望,也要坚持自我。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用诗歌的语言,指引我走向内心的光明。

评分

《练习诗》是一本令人惊艳的作品,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位作者似乎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又或是能洞察人心的幽微之处。诗歌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追问,都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失去”的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仿佛在说,即使失去了很多,生活依然要继续,我们依然要向前。这是一种非常成熟而深刻的思考,它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将失去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成长必经的旅程。我喜欢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那种氛围,时而如同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人生的哲理;时而又像一个孩子,天真地探讨着世界的奥秘。这种游刃有余的风格转换,恰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阅读《练习诗》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灵魂伴侣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体验,它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曾以为诗歌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玩物,但《练习诗》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

初次接触《练习诗》,我便被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所吸引。它没有市面上流行的那种矫揉造作的抒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思,而是以一种极其朴实、极其真诚的语言,触动人心。我喜欢作者对“日常”的观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在他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充满意义。一抹阳光,一阵微风,一次偶遇,这些平凡的点滴,都化作了诗歌的灵感,展现出生活的无限可能。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遗憾”的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透着一股释然的力量。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而是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向前。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心态,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有遗憾,生活也依然可以继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价值。它提醒我,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要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要去拥抱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我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总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评分

初翻《练习诗》,我便被一股清流般的文字所吸引。它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过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作者对“童年”的描绘,尤其让我动容。那些模糊而又鲜活的记忆碎片,在诗人的笔下,重新被点亮,仿佛勾勒出我儿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仿佛又听到了夏日午后的蝉鸣,闻到了泥土的芬芳,看到了伙伴们天真的笑容。然而,《练习诗》并未止步于对过往的回味,它更将目光投向了现实,去探寻生命中的那些细微的美好。我被其中对“坚持”的描写所打动,那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平凡”的价值。它告诉我,即使在最普通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我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他总能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情感,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练习诗》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读过的许多诗集那样,需要我费力去理解晦涩的意象,或者去解读作者深藏的含义。相反,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与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我喜欢作者对“情感”的描绘,那种细腻而又深刻的笔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我被其中几首关于“告别”的诗歌所打动,那种淡淡的伤感,却又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告别,意味着失去,但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作者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抚慰那些曾经的伤痛,去鼓励我们拥抱新的未来。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它提醒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限的诗意,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喜欢作者的想象力,他总能将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评分

《练习诗》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充斥着矫揉造作的诗集,而是以一种极其自然、极其真诚的姿态,展现在我面前。我会被其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意味深长。比如,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一句随口的问候,这些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片段,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这让我开始反思,原来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之中,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如同一位老友,亲切地与你交谈;时而又像一位哲人,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时间”的探讨,那种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味,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化作了诗歌中的音符,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它没有给我任何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意象,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去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我喜欢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这场心灵之旅的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