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名称及分类鑑定

细菌名称及分类鑑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细菌学
  • 微生物学
  • 分类学
  • 鉴定
  • 细菌名称
  • 医学微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实验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系统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版《细菌名称及分类鑑定》一书,排列有序,查询方便。本书编排顺序基本上同第二版,以细菌菌属的学名(即拉丁学名),按字母顺序排列逐个菌属的介绍,其内容主要有:每个菌属的学名与中文名;发表此菌属的原始文献;菌属的修正描述文献;菌属的定义性描述;菌属中包括的菌种及拉丁学名与中文名对照,每个菌种的建种文献(杂志、年、卷、期、起止页);最后是菌属中菌种的表现型和鑑别特征。新版《细菌名称及分类鑑定》一书,资料充实,内容新颖。书中收集大量与人体、动物(哺乳动物)有关的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对这些细菌特征的鑑别都做了简要论述,到目前已收集到的菌属280个,菌种约4,000余种,可供科研、教学、临床医学、兽医学、检验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等单位应用和参考。此书包含一些常见菌,农业、工业、土壤、环境等学科也可能用到。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主题为《微生物世界中的隐秘生命:从生态学视角解析真菌的多样性与功能》。 --- 微生物世界中的隐秘生命:从生态学视角解析真菌的多样性与功能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真菌界这一宏大而复杂的生命领域,从宏观的生态系统功能到微观的分子机制,构建一个全面、多维度的真菌学认知框架。它并非传统的分类学手册,而是聚焦于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其惊人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我们对生命网络的理解。 内容梗概: 真菌,这个常常被误解和忽视的生命王国,其多样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远比我们熟知的重要性更为深远。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真菌世界的迷宫,探寻这些“隐秘的工程师”如何构建和维持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第一部分:真菌的生命形态与演化轨迹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审视真菌这一类群的独特性。不同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摄食行为,真菌采取了吸收营养的策略,这决定了它们在生命演化道路上的独特分支。我们将详细阐述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菌丝体(Mycelium)这一至关重要的生长模式,以及孢子这一高效的传播机制。 重点关注真菌的系统发生学,追溯其与动物和黏菌的共同祖先,揭示真菌王国内部的主要分支,包括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等,但侧重点不在于罗列鉴定特征,而在于理解不同谱系在生态位上的分化与专业化。例如,阐释一些古老的分支(如壶菌门)在寄生生活方式上的早期适应性。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看不见的骨架——菌根与土壤生态 真菌最核心的生态功能体现在它们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深入剖析“菌根”(Mycorrhiza)这一现象。我们不只是简单介绍其结构,而是着重分析其生态经济学: 1. 丛枝菌根(AMF)与内生真菌网络: 探讨这些真菌如何扩大植物的有效吸收面积,极大提高磷、氮等元素的获取效率,并详细描述植物如何通过共生关系调控菌根的形成与解体。 2. 外生菌根(ECM): 侧重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特别是温带和寒带森林,ECM真菌如何通过分泌强大的胞外酶,分解复杂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从而驱动碳循环的效率。 此外,我们将探讨土壤微生物组中真菌的动态作用,包括真菌如何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进而影响水文循环和土壤通气性。 第三部分:分解者的力量——碳与氮的循环主宰 真菌是地球上最有效的分解者。没有真菌,地球上的有机残骸将堆积如山,生命将无法持续。本部分集中探讨真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核心地位: 白色腐朽与褐色腐朽: 详细比较担子菌如何利用漆酶和过氧化物酶分解木质素(白色腐朽)和纤维素(褐色腐朽)的生化路径。这些酶的巨大潜力不仅仅用于分解,更启发了生物技术领域。 氮的释放与固持: 研究真菌在分解含氮有机物过程中对土壤养分的动态控制能力,揭示其在维持生态系统氮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共生与寄生的艺术——真菌如何影响宿主 真菌的生命策略充满了复杂性,它们可以成为植物、昆虫乃至其他真菌的严苛寄生者,也可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植物病原真菌的适应性: 探讨一些著名的植物致病菌(如锈菌、白粉病菌)如何逃避或克服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从分子层面解析感染的起始、扩散和致病过程,但重点放在其生物学策略而非鉴定流程。 虫媒真菌的专业化: 深入研究那些专门感染昆虫的真菌(如虫草菌科),分析它们如何精确地控制宿主的行为(例如,著名的“僵尸真菌”效应),并讨论这些真菌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潜力。 地衣的典范: 详细解析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这种高度适应极端环境的复合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代谢耦合机制及其在生态演替初期的先锋作用。 第五部分:真菌在生物技术与未来环境中的角色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真菌在人类社会中的前沿应用。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功能性研究成果,而非传统工业应用。 酶工程的宝库: 探讨从真菌中分离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氧化还原酶、脂肪酶在生物燃料生产、生物修复和高分子材料降解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次级代谢产物的深层挖掘: 超越青霉素的范畴,介绍现代代谢组学如何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真菌产生的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它们在调节生态系统健康和潜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潜力: 阐述真菌菌丝体强大的分解能力如何应用于处理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富集和石油烃降解,展现真菌在构建可持续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 总结: 《微生物世界中的隐秘生命》是一本面向生态学家、生物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对生命网络深度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的著作。它避开了繁琐的形态学描述,专注于解析真菌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营养策略、网络结构和分子工具,成为驱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力量。阅读本书,将使读者对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这层“隐秘生命网络”产生全新的敬畏与理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I
作者简介   III
出版说明    IX

A
Abiotrophia 乏养球菌属    1
Achromobacter 无色桿菌属     2
Acidovorax 食酸菌属          5
Acinetobacter 不动桿菌属   7
Actinobacillus 放线桿菌属    13
Actinobaculum 放桿菌属    14
Actinomyces 放线菌属      15    
Advenella 颇陌菌属  19
Aerococcus 气球菌属      20
Aeromonas 气单胞菌属       20
Afipia 军院菌属(阿菲波菌属)   24
Agrobacterium 土壤桿菌属   26
Agromyces 壤霉菌属           27
Alcaligenes 产硷菌属         29
Alicyclobacillus 脂环酸芽孢桿菌属     30
Aliivibrio 别弧菌属        32
Alishewanella 别许旺氏菌属    33
Alistipes 另枝菌属    33
Alloiococcus 异球菌属    34
Allorhizobium 别根瘤菌属    34
Alteromonas 异单胞菌属(交替单胞菌属)    34
Ammoniphilus 嗜氨菌属    36
Anaerobiospirillum 厌氧螺菌属    37
Anaerococcus 厌氧球菌属    37
Anaerofilum 厌氧细桿菌属    38
Anaeroglobus 厌氧球菌属       38
Anaerorhabdus 厌氧桿菌属(棍状厌氧菌属)    39
Aneurinibacillus 解硫胺芽孢桿菌属    39
Arachnia 蛛网菌属    41
Arcanobacterium 隐密桿菌属    42
Arcobacter 弓形菌属    43
Arthrobacter 节桿菌属      45
Atopobium 陌生菌属         48
Aureobacterium 金桿菌属       49
Avibacterium 鸟桿菌属  50
Azorhizobium 固氮根瘤菌属  50

B
Bacillus 芽孢桿菌属  52
Bacteroides 类(拟)桿菌属    64
Balneatrix 巴氏丝菌属  69
Bartonella 巴尔通氏体(菌)属  69
Bergeyella 伯杰氏菌属  71
Bifidobacterium 双歧桿菌属  71
Bilophila 嗜胆菌属  74
Bordetella 鲍特氏菌属   74
Borrelia 疏螺旋体(菌)属  75
Brachyspira 短螺旋菌属   77
Bradyrhizobium 慢生根瘤菌属  77
Branhamella 布兰汉氏菌属  79
Brenneria 布伦那菌属  79
Brevibacillus 短芽孢桿菌属  80
Brevibacterium 短桿菌属  82
Brevinema 短螺旋体(菌)属  84
Brevundimonas 短波毛单胞菌属  85
Brucella 布鲁氏菌属  89
Bryantella 布兰特氏菌属  90
Budvicia 布大卫采菌属  90
Burkholderia 伯克氏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  91
Buttiauxella 布丘氏菌属  96

C
Calymmatobacterium 鞘桿菌属  98
Campylobacter 弯曲菌属     98
Capnocytophaga 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  101
Cardiobacterium 心桿菌属  102
Carnobacterium 肉桿菌属  103
Caseobacter 酪桿菌属   105
Catonella 卡顿氏菌属  106
Cedecea 西蒂西菌属   106
Cellulomonas 纤维单胞菌属  106
Chlamydia 衣原体属(披衣菌属)  108
Chlamydophila 亲衣原体属(亲披衣菌属)  109
Chromobacterium 色桿菌属  110
Chryseobacterium 华丽(金色)桿菌属  111
Chryseomonas 华丽(金色)单胞菌属  115
Citrobacter 柠檬酸桿菌属  116
Clavibacter 棍状桿菌属   118
Clostridium 梭菌属  119
Coenonia 联系菌属  127
Comamonas 丛毛单胞菌属  127
Corynebacterium 棒状桿菌属  129
Coxiella 考克斯氏体(菌)属  135
Cryptobacterium 隐桿菌属  136
Curtobacterium 短小桿菌属  136

D
Delftia 代尔夫特菌属  138
Dermabacter 皮(肤)桿菌属  138
Dermacoccus 皮球菌属  139
Dermatophilus 嗜皮菌属  139
Desulfovibrio 脱硫(硫还原)弧菌属  140
Dialister 未知菌属(戴阿利斯特菌属)  141
Dichelobacter 偶蹄桿菌属  141
Dolosicoccus 狡诈球菌属  142
Dolosigranulum 蒙球菌属  142
Dorea 杜尔氏菌属  143

E
Edwardsiella 爱德华氏菌属  144
Eggerthella 埃格氏菌属  145
Ehrlichia 埃利希氏体(菌)属  145
Eikenella 艾肯氏菌属  146
Empedobacter 稳桿菌属  146
Enterobacter 肠桿菌属  147
Enterococcus 肠球菌属  151
Enterovibrio 肠弧菌属  157
Eremococcus 孤立球菌属  157
Erwinia 欧文氏菌属  158
Erysipelothrix 丹毒丝菌属  161
Escherichia 埃希氏菌属  162
Eubacterium 真(优)桿菌属  164
Ewingella 尤因(欧文)氏菌属  166

F
Facklamia 法肯莱姆氏菌属  167
Fibrobacter 纤桿菌属    168
Flavimonas 黄素单胞菌属  169
Flavobacterium 黄桿菌属  170
Francisella 弗朗西丝氏菌属  176
Fusobacterium 梭桿菌属  177

G
Gallibacterium 鸡桿菌属  179
Gardnerella 加德纳氏菌属  180
Gemella 孪生球菌属    181
Geobacillus 土壤芽孢桿菌属  181
Globicatella 圆短链菌属  182
Gordonia 戈登氏菌属  183
Gracilibacillus 柔芽孢桿菌属  187
Granulicatella 小链球菌属  187

H
Haemophilus 嗜血桿菌属  189
Hafnia 哈夫尼亚菌属    190
Hallella 霍尔氏菌属  191
Helcococcus 创伤球菌属  192
Helicobacter 螺桿菌属  193
Holdemania 霍尔德曼氏菌属  197
Hydrogenophaga 噬氢菌属  198

I
Ignavigranum 惰球菌属  199
Iodobacter 碘桿菌属    199

J
Janthinobacterium 紫色桿菌属  201
Johnsonella 詹森氏菌属  201

K
Kerstersia 凯斯特氏菌属  203
Kingella 金氏菌属       204
Klebsiella 克雷伯氏菌属  206
Kluyvera 克雷瓦氏菌属  210
Kocuria 柯克氏(球)菌属  211
Koserella 科泽氏菌属  212
Kytococcus 皮肤球菌属  212

L
Lactobacillus 乳桿菌属  214
Lactococcus 乳球菌属  220
Leclercia 勒克氏菌属  221
Legionella 军团菌属(退伍军人菌属)  221
Leifsonia 利夫森氏菌属     224
Leminorella 勒米诺氏菌属     225
6Leptospira 钩端螺旋体(菌)属    226
Leucobacter 明桿菌属     227
Leuconostoc 明串珠菌属     229
Listeria 李斯特氏菌属     230
Listonella 利斯顿氏菌属     232
Luteococcus 黄球菌属     232

M
Macrococcus 大球菌属     234
Mannheimia 曼海姆菌属     234
Massilia 马赛菌属     235
Megamonas 巨单胞菌属     237
Mesorhizobium 中间根瘤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   238
Microbacterium 微桿菌属     240
Micrococcus 微球菌属     243
Mitsuokella 光岗菌属     249
Mobiluncus 动弯桿菌属     249
Moellerella 米勒氏菌属     250
Mogibacterium 难养桿菌属     250
Moraxella 莫拉氏菌属        251
Morganella 摩根氏菌属     254
Moritella 默里特氏菌属     255
Mycobacterium 分枝桿菌属     256
Mycoplasma 支原体属(霉浆菌属)    264
Myroides 类香菌属    268

N
Neisseria 奈瑟氏菌属    270
Nesterenkonia 纳斯特连柯(球)菌属  271
Nocardia 诺卡氏菌属     273
Novosphingobium 新鞘氨醇菌属  278

O
Obesumbacterium 肥桿菌属  279
Ochrobactrum 苍白桿菌属  280
Oerskovia 厄氏菌属  281
Oligella 寡源菌属  282
Oribaculum 口桿菌属    282
Orientia 东方次体(菌)属  283
Ornithobacterium 鸟桿菌属  283
Oxalobacter 草酸桿菌属  284

P
Paenibacillus 类芽孢桿菌属  285
Pandoraea 潘朵拉菌属  294
Pantoea 泛菌属(多源菌属)  295
Paracoccus 副球菌属  297
Paralactobacillus 副乳桿菌属    300
Parascardovia 副斯加都伟氏菌属    300
Pasteurella 巴斯德氏菌属    301
Pectobacterium 果胶桿菌属     302
Pedobacter 土桿菌属    303
Pelistega 居鸽菌属    305
Peptococcus 消化球菌属    305
Peptoniphilus 亲蛋白胨菌属    306
Peptostreptococcus 消化链球菌属    307
Photobacterium 发光桿菌属    310
Photorhabdus 光桿菌属    312
Planococcus 动性球菌属    313
Plesiomonas 邻单胞菌属    314
Porphyromonas 卟啉单胞菌属    314
Pragia 布拉格菌属    316
Prevotella 普雷沃氏菌属    316
Propionibacterium 丙酸桿菌属    320
Propionimicrobium 产丙酸菌属    321
Proteus 变形桿菌属    321
Providencia 普罗非登斯菌属    322
Pseudoalteromonas 假交替单胞菌属(假异单胞菌属)  323
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    325
Pseudoramibacter 假枝桿菌属      334
Psychrobacter 冷桿菌属    334
Psychroflexus 冷弯菌属       336

R
Rahnella 兰恩氏菌属    337
Ralstonia 罗尔斯顿氏菌属    337
Raoultella 劳特氏菌属    339
Rathayibacter 拉思氏菌属    340
Rhizobium 根瘤菌属    341
Rhodococcus 红球菌属    344
Rickettsia 立克次体(菌)属    350
Riemerella 里默尔氏菌属    351
Rikenella 立肯氏菌属    353
Roseomonas 玫瑰单胞菌属    354
Rothia 罗氏菌属    356
Ruminobacter 瘤胃桿菌属    357

S
Salibacillus 盐芽孢桿菌属    359
Salinivibrio 嗜盐弧菌属    359
Salmonella 沙门氏菌属     360
Sanguibacter 血桿菌属    363
Sarcina 八叠球菌属    363
Scardovia 斯加都伟氏菌属    364
Schwartzia 施瓦茨氏菌属    365
Sebaldella 塞巴鲁德菌属    365
Selenomonas 月形单胞菌属    365
Serpula=Serpulina 小蛇菌属    366
Serratia 沙雷氏菌属(赛氏菌属)   367
Shewanella 许旺氏菌属    371
Shigella 志贺氏菌属    376
Shuttleworthia 舒特勒沃斯氏菌属    377
Sinorhizobium 中华根瘤菌属    377
Slackia 斯莱克氏菌属    379
Sphingobacterium 鞘氨醇桿菌属    379
Sphingobium 鞘氨醇菌属    381
Sphingomonas 鞘氨醇单胞菌属     382
Sphingopyxis 鞘氨醇盒菌属  390
Spirillum 螺菌属     391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属      392
Stenotrophomonas 寡养单胞菌属(寡食单胞菌属)  396
Streptococcus 链球菌属     399
Streptomyces 链霉菌属     405
Sutterella 萨特氏菌属      405
Suttonella 苏同(萨顿)氏菌属     406

T
Tannerella 坦娜氏菌属     407
Tatumella 塔特姆氏菌属     408
Telluria 土地菌属     408
Terrabacter 地桿菌属     409
Tissierella 泰氏(替策氏)菌属      410
Trabulsiella 特拉伯氏菌属     411
Treponema 密螺旋体(菌)属     411
Tropheryma 养障菌属       413
Tsukamurella 冢村氏菌属     413
Turicella 苏黎世菌属     414
Turicibacter 苏黎世桿菌属     415

U
Ureaplasma 脲原体属(尿浆菌属)     416

V
Vagococcus 游球菌属     417
Variovorax 贪噬菌属     417
Veillonella 韦荣氏球菌属     418
Vibrio 弧菌属     419
Victivallis 食谷菌属     425
Virgibacillus 枝芽孢桿菌属     426
Vogesella 沃格氏菌属     427

W
Waddlia 华诊原体属     429
Wautersia 沃特氏菌属     429
Weeksella 威克氏菌属       430
Weissella 魏斯氏菌属     431
Wolinella 沃林氏菌属     432

X
Xanthomonas 黄单胞菌属     434
Xenorhabdus 致病桿菌属     437

Y
Yersinia 耶氏菌属      439
Yokenella 约克菌属     440

Z
Zavarzinia 扎瓦氏菌属     442
Zoogloea 动胶菌属     442

附录1               菌属类别查询表… 445
附录2    常用细菌基质利用实验的有机化合物     455
附录3    医学常见酵母菌种     457
附录4    主要的动物致病原虫     461
附录5 主要的医学病毒     462
附录6  抗菌药物名称     464
附录7         培养基、试剂、鑑定试验及套组     469
第一章  细菌的分类与诊断技术的发展     469
第二章  培养基的品管及品质评估     485
第三章  染色之配方及步骤  507
第四章  试剂与试验  520
第五章微生物快速鑑定的简便套组(Systems)  537
主要参考文献     559

图书序言



  该书出版后,近20年间,因为细菌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对某些细菌的特性有新的了解,因此, 细菌分类学家对这些细菌进行重新的命名与分类。鑑于临床医师、检验室工作者及各界研究者有必要对这些新发现 / 新分类 / 新命名的菌种有进一步认识,本人钦佩赵教授的博学与专注精神,并为了使台湾微生物初学者或从事微生物检测相关人员能够适应中文化,以及让两岸微生物检验专 家能够在没有障碍下,彼此沟通微生物的命名及分类,特别与赵教授合作编写《细菌名称及分类鑑定》一书。本书特别依台湾读者习惯,在特殊专有名词附上英文, 以便了解其确切的英文名称。此外,细菌的分类鑑定需要操作各种试验,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对照及参考,遂将所使用之各种染色液、培养基及试剂的介绍附录于 后;同时,美国Remel 公司所推出的各种RapID 鑑定套组有助于各种常见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鑑定,亦于本书一併介绍。为了配合文字内容,附录也包括一些常见临床细菌的显微镜下及菌落特征图谱,以便使本书 更符合读者的需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医学界及微生物研究者/ 工作者提供简单、明暸、扼要的细菌名称,以及能开启两岸微生物检验人员之合作模式,并促进双方的交流与进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高校任教微生物学课程多年,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教学实用性的优秀教材。长久以来,市面上存在着一些教材过于偏重理论,脱离实际,而另一些则过于浅显,缺乏系统性。《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保持细菌分类学核心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分类标准,例如,书中对于真细菌和古菌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的阐述,以及最新提出的分类体系,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足以让我在课堂上引入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本书在教学方法上也独具匠心,它没有直接列举枯燥的分类表,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分类原理与实际鉴定过程有机结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鉴定流程”的讲解,从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到各种生化反应的测试,再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非常适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鉴定方法。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所学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于一些重要细菌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介绍,例如在环境修复、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生物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内容的前沿性、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术的严谨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疑将成为我未来教学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细菌这个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常常因为其复杂性和专业性而感到无从下手。《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学术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细菌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菌的进化史”的章节,它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讲述了细菌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和演化,从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到如今多样化的物种。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细菌的形态特征,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例如那些螺旋状的细菌,和那些球状的细菌,在外观上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细菌的“小故事”,比如那些在人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益生菌,以及那些能够引起疾病的致病菌,它们的故事让我觉得,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书中的“鉴定指南”部分,虽然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但它让我能够理解,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地识别和区分这些细菌的,这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细菌不再是模糊的认识,而是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理解,我对这个充满神秘感的微观世界,也充满了更多的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图书,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劝退”读者,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庞大而迷人的细菌世界。书中关于“细菌的起源和演化”的讲述,让我惊叹于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细菌,也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壮丽史诗。而当书中开始介绍各种形态各异的细菌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那些螺旋状的、杆状的、球状的细菌,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下,仿佛活了起来,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美。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细菌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故事”,例如那些帮助我们制作美味食物的细菌,那些让我们生病的“坏家伙”,以及那些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细菌,这些故事让我觉得,细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这个微观世界,让我从最初的陌生感到好奇,再到最终的着迷。它让我明白,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发现,更在于理解,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开启理解之旅的最佳向导。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图书,应该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并且激发读者的兴趣。《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在知识传递方面,它系统地梳理了细菌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涵盖了从宏观的分类体系到微观的鉴定技术。对于不同细菌类群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遗传信息以及生态学地位,让我能够全面地认识每一个细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菌株”和“种”的概念的区分,以及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层级关系,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准确理解细菌分类的逻辑。其次,在激发读者兴趣方面,本书也做得非常成功。它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病原菌的介绍,不仅阐述了它们的致病机制,还涉及了疾病的防控和治疗,这让我觉得微生物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细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污水处理等,这些都让读者看到了微生物学的光明前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科学之旅,让我对细菌这个微观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并且愿意深入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孩子,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生命体非常着迷。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冷”,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彻底爱上了它!作者用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将细菌的世界呈现在我眼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细菌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比如那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超级细菌”,还有那些帮助我们消化的“益生菌”。书里还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就像是在给细菌画“肖像”,让我能清楚地看到它们不同的样子。而且,书里还解释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发酵变质,为什么有些疾病会传染,原来都是这些小小的细菌在“捣鬼”。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有名的细菌学家,他们是如何一点点揭开细菌的秘密的,这让我觉得科学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也是充满探索精神的人。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看不见的细菌,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它们有的会帮助我们,有的可能会让我们生病,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认识了成千上万个新的“小生命”,对自然界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甚至萌生了以后要当一名微生物学家的梦想!

评分

作为一名生物信息学研究者,我常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基因序列数据,并从中挖掘与细菌分类鉴定相关的信息。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介绍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特别是能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参考书。《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的基于形态学和生化特性的鉴定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阐述了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等现代技术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书中对于不同基因标记(如16S rRNA、ITS等)在分类中的作用、如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比对和分类预测等内容,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进化分类学”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列举分类结果,而是追溯了细菌的进化历史,揭示了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这对于理解分类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此外,本书在“数据库应用”部分,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细菌基因组数据库和分类数据库,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库来辅助鉴定工作。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真实的研究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多种数据来源(包括形态学、生化信息、基因序列等)来进行综合的分类鉴定,这对于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们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研究效率和理论认识。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一本能够权威、准确地介绍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我认为达到了这个标准。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细菌分类学的最新发展,而且对于各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书中关于“分类学原则”的介绍,强调了多维度的数据整合,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学信息等,这使得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和严谨。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分子鉴定技术”的详细介绍,例如16S rRNA基因测序的应用,不仅解释了其原理,还提供了如何解读测序结果、如何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指导,这对于当前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和“常见类群的演化关系”的分析,也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分类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依据。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列举了许多实际的鉴定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这对于提高研究人员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以及学术严谨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

我从事的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微生物的鉴定问题,尤其是在对可疑样本进行初步筛查时,对细菌的快速准确识别至关重要。之前一直依赖于传统的培养和生化鉴定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自从读了《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当前细菌分类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关于“真细菌”和“古菌”的划分,还对许多重要细菌类群的分类地位、进化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关于“分子鉴定”的章节,详细介绍了PCR、16S rRNA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读这些技术生成的鉴定报告。书中甚至还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食源性致病菌,比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鉴定流程和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实际工作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细菌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在形态、生化特性上的关键差异,这在实际工作中避免了很多误判。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指导实际操作的“工具书”,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也让我对微生物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微生物学爱好者,我一直对细菌这个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但苦于专业知识的门槛较高,许多时候只能望洋兴叹。这次有幸接触到《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本来对细菌的认知仅限于教科书上那些模糊的图片和拗口的拉丁文名字,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复杂的分类学原理,而是从细菌的“家族树”讲起,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几大细菌门类,并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如将古菌比作“远古的亲戚”,将变形菌比作“多变的大家族”。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实际案例,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致病菌,到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发酵菌,再到环境修复中的关键菌种,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形态学鉴定”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染色反应等基本特征来初步判断其所属类别,甚至还配有高清的显微镜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自操作一般。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简直太友好了,让我不再感到被冰冷的理论知识压垮,而是充满探索的动力。这本书真的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细菌,也拥有着极其复杂而迷人的生命故事,而这本书正是讲述这些故事的最佳向导,让我对这个微观世界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样本,而准确的细菌鉴定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基础。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一些零散的资料和经验来鉴定细菌,效率不高,也容易出现差错。《细菌名称及分类鉴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权威的鉴定方法和参考。书中对于各种鉴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规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传统的染色法、培养法,到现代的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再到最前沿的分子生物学鉴定,都覆盖得非常全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鉴定步骤”的详细指导,它将整个鉴定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并且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鉴定表”和“图谱”,方便我们对照查询,快速识别出目标细菌。书中对一些常见菌群的详细描述,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常见属和种,以及它们的典型特征,也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作手册”,它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也让我们对细菌鉴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