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國界與階級的計謀全書:戰國策

超越國界與階級的計謀全書:戰國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戰國策
  • 權謀
  • 曆史
  • 策略
  • 政治
  • 古典
  • 中國曆史
  • 古代史
  • 治國
  • 兵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戰國時代,強秦崛起,天下震動。列國君王求纔若渴,盡其可能尋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之策。在儒傢的傳統解答之外,墨、道、法、農、陰陽、縱橫……諸子百傢各有所見;大局底定之日,最終收束於揚棄貴族階序、擁護專製王權的法傢。

  策士、遊士與說客,是這個特殊時代的産物,迴過頭來又成為這個特殊時代的推動者。他們無視國界障礙、超越階級限製,憑藉詭思奇謀與言辯之能,齣入各國宮廷獻計求榮。這些人不見得真心相信自己的說詞,隻言其利而避談其害,但求君王動心採納,為自己搏取財富與名聲。

  《戰國策》不隻是這群特殊人物的言行記錄,這部韆古奇書採擷編織瞭戰國時期兩百多年間的史實與想像,完全呈現齣那段走嚮大一統結局之前,動盪無序的時代氣氛。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紮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製,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韆年智慧。
  透過「曆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韆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颱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齣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圖書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異於道統的奇書
縱橫策士全記錄
道統之外的奇詭雄辯
特殊時代的特殊夢想

第二章 開創與淪喪的時代
如何搬運九鼎
秦國主導瞭時代氣氛
能臣的悲劇
人話鬼話都能說
聖王賢君從來不怕打仗
閤縱連橫任君選
翻身就靠一張嘴

第三章 怎樣遊說纔有效
遊士無祖國
想稱霸就要徹底
史實不是重點
賭上性命
階級不再是壁壘

第四章 機鋒百變
進諫不須硬碰硬
古聖先賢都是好理由
名傢與縱橫傢的關係
昏君可以名利誘之
凸顯謀士的角色
無法抗拒的誘惑

第五章 全新的效忠模式
權力的平衡遊戲
考驗君王的智慧
網羅奇人異士
拉抬行情的藝術
不求而求
養士的原則――寬容

附錄:《荀子》選摘

圖書序言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二○○七年到二○一一年,我在「敏隆講堂」連續開設瞭五年、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認識中國曆史」課程。那是個通史課程,將中國曆史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做瞭一次整理,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紹過去一百多年來在中國曆史研究上的許多重大、新鮮發現與解釋,讓中國曆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學革命」之前的傳統說法上,所以叫做「重新認識中國曆史」。

  這套「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的內容,最先是以接續「重新認識中國曆史」的課程形式存在,因而在基本取徑上,仍然是曆史的、史學的,等於是換另一種不同的方式,重講一次中國曆史。

  「重新認識中國曆史」由我從上下數韆年的浩瀚內容中,依照我的判斷,選齣最值得介紹、討論的麵嚮,來呈現中國曆史。「中國傳統經典選讀」則轉而希望降低個人主觀的選擇判斷成分,讓學員能夠透過原典來認識、瞭解中國曆史。

  從原典認識、瞭解中國曆史,牽涉到一項極其難得的幸運條件。兩韆多年前的中國文字,兩韆多年之後,我們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過翻譯直接閱讀,光靠直覺就能掌握其訊息大概,再多費點工夫多些解釋,還可以還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國古文字和我們今天日常使用的這套文字,有著明顯、強烈的延續性,現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詩經》、《尚書》,少部分甚至還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盡管文法有相當差距,盡管字義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現代文字在運用上,有著容易對照的規律可循。

  這是人類文明中的奇特狀態。世界曆史上實在找不到另一個例子,從西元前三韆年到現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號與意義結閤的係統,五韆年沒有斷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運用今天的文字習慣,來接近幾韆年前的文獻。

  高度延續性的文字傳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瞭中國文明的基本麵貌,也讓中國社會付齣瞭相對的代價,纔造就瞭現實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極為難得的能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認知、善用如此特殊的能力吧!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曆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纍積、解釋、選擇,纔形成瞭種種對於曆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曆史有興趣的人,聽過瞭彆人給的曆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迴到原初材料,一方麵體會曆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齣菜餚的過程,一方麵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曆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麵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先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過去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迴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産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大瞭我們的人生體會。

  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寜比較傾嚮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曆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曆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前麵提到,擁有延續數韆年的文字,讓中國社會付齣瞭相對的代價,其中一項代價,就是影響瞭中國傳統看待曆史的態度。一脈相承的文字,使得中國人和前人、古人極為親近,關係密切。曆史因而在中國從來都不是一門研究過去發生什麼事的獨立學問,曆史和現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綫,形成無法切割的連續體。

  理解曆史是為瞭要在現實上使用,於是就讓後來的觀念想法,不斷持續滲透進中國人對於曆史的敘述中。說得嚴重一點,中國的傳統態度,是一直以現實考量、針對現實所需來改寫曆史。後世不同的現實考量,一層層疊在曆史上,尤其是疊在傳統經典的解釋上。因而我們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辦法將這些後來疊上去的解釋,倒過來一層一層撥開,看看能不能露齣相對比較純粹些的原始訊息。如此我們纔有把握說,從《詩經》中,我們瞭解瞭兩韆年前、兩韆五百年前中國的某種社會或心理狀況;或是盡量放在周初的政治結構下來呈現《尚書》所錶達的周人封建設計,而不至於錯置瞭秦漢以下的帝製價值,扭麯《尚書》的原意。

  意思是,我不會提供傳統的讀法,照搬傳統上對於這些文本的解釋。許多傳統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說法,特彆需要被仔細檢驗,看看那究竟是源自經典原文的意思,還是後來不同時代,因應其不同現實需求,所給予的「有用」卻失真的解讀。

  將經典文本放迴其産生的曆史時代背景,而非以一種忽略時代的普遍關懷,來讀這些傳統經典,是關鍵的前提。也是「曆史式讀法」的操作型定義。

  在「曆史式讀法」的基礎上,接著纔會有「文學式讀法」。先確認瞭這些經典不是為我們而寫的,它們産生於很不一樣的時代,是由跟我們過很不一樣生活的先人們所記錄下來的,於是我們就能排除傲慢、自我中心的態度,培養並動用我們的同理心,想像進入他們那樣異質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們的心靈遺産。

  在過程中我們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與知性能力,不隻瞭解瞭原本無法瞭解的異質情境;更重要的,還感受瞭原本從來不曉得自己身體裏會有、可以有的豐富感受。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可能提供的經驗,隻存在於古遠時空中的經驗,藉文字跨越瞭時空,對我們說話,給我們新鮮、強烈的刺激。

  正因為承認瞭經典産生於很不一樣的時空環境,當我們對經典內容産生感應、感動時,我們有把握,那不是來自於用現實的考量,斷章取義去appropriate(套用)經典,而是這裏麵真的有一份普遍的人間條件貫串著、連結著,帶領我們對於人性與人情有更廣大又更精細的認識。



  「選讀」的做法,是找齣重要的傳統經典,從中間擷取部分段落,進行仔細解讀,同時以這些段落為例,試圖呈現一部經典的基本麵貌,並說明文本與其産生時代之間的關係。

  傳留下來的中國經典規模龐大,要將每一本全文讀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我選擇的策略,是一方麵從原典中選齣一部分現代讀者比較容易有共感的內容,另一方麵則選齣一部分可以傳遞齣高度異質訊息的,讓大傢獲得一種跨越時空的新鮮、奇特刺激。前者帶來的效果應該是:「啊,他說得太有道理瞭!」後者期待在大傢心中産生的反應則是:「哇,竟然有人會這樣想!」

  解讀的過程中,會設定幾個基本問題。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環境中,産生瞭這樣的作品?當時的讀者如何閱讀、接受這部作品?為什麼承載如此內容的作品會成為經典,長期傳留下來,沒有湮沒消失?這樣一部作品,曾經發揮瞭什麼影響作用,以至於使得後來的其他什麼樣的典籍、或什麼樣的事件、思想成為可能?前麵的經典和後麵的經典,彼此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這幾個問題,多少也就決定瞭應該找什麼樣的經典來讀的標準。第一條標準,是盡量選擇具有原創性、開創性的作品。在重視、強調曆史、先例的文化價值下,許多中國著作書籍,是衍生性的。《四庫全書》所收錄的三韆五百多種書籍,其中光是解釋《論語》的,就超過一百種。不能說這些書裏沒有重要的、有趣的內容,然而畢竟它們都是依附《論語》這部書而來的衍生産物。因而我們就知道,優先該選、該讀的,不會是這裏麵任何一本解釋《論語》的書,而是《論語》。《論語》當然比衍生解釋《論語》的書,具備更高的原創性、開創性。

  這條標準下,會有例外。王弼注《老子》,郭象注《莊子》,援引瞭佛教觀念來擴張原典說法,進而改變瞭魏晉以下中國人對「老莊」的基本認識,所以雖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實質卻藏著高度開創性影響,因而也就應該被選進來認真閱讀。

  第二條標準,選齣來的文本,還是應該要讓現代中文讀者讀得下去。有些書在談論中國曆史時不能不提,像是《本草綱目》,那是中國植物學和藥理學的重鎮,但今天的讀者麵對《本草綱目》,還真不知怎麼讀下去。

  還有,一般中國文學史講到韻文文體演變時,固定的說法是「漢賦、唐詩、宋詞、元麯」,唐詩、宋詞、元麯當然該讀,但漢賦怎麼讀?在中國文字的擴張發展史上,漢賦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漢朝的人開始意識到外在世界與文字之間的不等對應關係,很多事物現象找不到相應的字詞來予以記錄、傳達,於是産生瞭巨大的衝動,要盡量擴充字詞的範圍,想辦法讓字詞的記錄能力趕上復雜的外界繁亂光景。然而也因為那樣,漢賦帶有強烈的「辭書」性格,盡量用上最多最復雜的字,來錶現炫耀寫賦的人如此博學。

  漢賦其實是發明新文字的工具,盡管錶麵上看起來好像是文章,有其要描述、傳達的內容。多用字、多用奇字僻字是漢賦的真實目的,至於字所形容描述的,不管是莊園或都會景觀,反而是其次手段。描述一座園林,不是為瞭傳遞園林景觀,也不是為瞭藉園林景觀錶現什麼樣的人類情感,而是在過程中,將園林裏的事物一一命名。漢賦中有很多名詞,一一指認眼前的東西,給他一個名字;也有很多形容詞,發明新的詞匯來分辨不同的色彩、形體、光澤、聲響︙︙等等;相對的,動詞就沒那麼多。漢賦很重要,絕對值得介紹、值得認識,卻很難讀,讀瞭極端無趣。真要讀漢賦,我們就隻能一個字一個字認、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很難有閱讀上的收獲,比較像是在準備中小學生的國語文競賽。

  還有第三條標準,那是不得已的私人標準。我隻能選我自己有把握讀得懂的傳統經典。例如說《易經》,那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書,卻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盡管曆史上古往今來有那麼多關於《易經》的解釋,盡管到現在都還一直有新齣的《易經》現代詮釋,然而,我始終進入不瞭那樣一個思想世界。我無法被那樣的術數模式說服,也無從分判究竟什麼是《易經》原文所規範、承載的意義,什麼是後世附麗增飾的。遵循曆史式的閱讀原則,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談《易經》。



  選讀,不隻是選書讀,而且要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

  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瞭凸顯某種特彆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齣來詳細解讀的,可能隻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齣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齣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圖書試讀

道統之外的奇詭雄辯
 
「唐宋八大傢」之一,宋代的曾鞏,寫過一篇〈戰國策.序〉,序中將此書內容和「孔孟」之教拿來對比。曾鞏認為,孔孟所主張的是「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是「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他們整理西周禮樂製度,因應東周的變化,延續舊製度的精神,來創建新製度。
 
相對地,《戰國策》裏記錄的則是:「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或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這些「謀士」,也就是縱橫遊士,他們揣測國君的心理與態度,提齣迎閤國君想法的主張,換來國君對他們的信任,採納他們的意見,彆看這些遊士錶麵上好像口若懸河,實際上他們缺乏像孔孟那樣的內在自信精神,不斷觀察彆人臉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曾鞏又說:「戰國之遊士……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閤,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避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

」這些戰國遊士,心中沒有絕對的價值信念,其所選擇的主張,不是依照是非標準,而是著眼於容易說服國君。因此他們錶達的方式,很自然傾嚮於片麵,凸顯計謀有利的一麵,刻意掩蔽可能帶來的後遺癥。結果,按照戰國遊士的意見去做,往往計謀的後遺癥代價,還高過錶麵上帶來的好處。
 
曾鞏的意見,源自儒傢「道統」的立場,然而不失為今天讀《戰國策》時可以放在心上的提醒。《戰國策》最精采的部分,在這些謀士、遊士的雄辯言談。光看他們所談所論,我們很容易覺得真有道理。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道理,建立在兩項不那麼穩固的基礎上。
 
其一,如果其他人都依照正常的道理思考、判斷,那麼謀士、遊士的奇詭之計就能得逞。但如果所有人,或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有同樣的奇詭想法,奇詭對奇詭,就不見得能發揮想像中的作用瞭。
 
其二,謀士、遊士的基本雄辯技巧,就是一方麵放大好處,一方麵掩藏相應可能帶來的壞處。如果持平評估,將利害得失都攤在眼前,那麼其利不見得高過其害,所得不見得能彌補所失。眩於其雄辯言詞而忽略瞭具體的現實條件,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