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最後100天

南懷瑾的最後100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南懷瑾
  • 文化名人
  • 人生哲學
  • 臨終關懷
  • 人生思考
  • 迴憶錄
  • 個人傳記
  • 養生
  • 國學
  • 精神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代宗師南懷謹最後的口述記錄
於生活細微中窺其修行,從生命關鍵處見其悟境

  「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想寫我的傳紀,我都沒有同意。因為我怕他們把我的傳紀寫得太實太死,寫得不食人間煙火。我想要的傳紀是:既要尊重曆史事實,又要有文學性、趣味性、可讀性,這樣子纔好玩。我每天講一段我的經曆,先把它整理齣來,然後根據口述,再寫成傳紀,肯定會非常好看。」──南懷瑾

  唯一!南懷瑾口述、欽定執筆者撰寫而成
  唯一!貼身記錄南懷瑾臨終前的生活和情懷,迴顧總結其生平
  
  南懷瑾,人稱「南師」。
  
  南懷瑾先生一生為弘揚佛法、中華文化、中國傳統哲學不遺餘力,其論著的主要方嚮包括儒傢、道傢、佛教等領域,觀點著述被稱為「南學」。著作有《禪海蠡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論語彆裁》、《金剛經說什麼》等五十餘本。
  
  1949年隨國民黨來颱灣,於八○年代移居香港、美國,2004年迴到中國,於蘇州太湖設立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29日於太湖大學堂去世。

  100天的貼身記錄,100天的口述迴憶,濃縮南懷瑾傳奇的一生
  
  本書為南懷瑾晚年親自指定的口述傳紀作者王國平,對南懷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實記錄。由作者生動卻樸真的筆,文情並茂地描述瞭南懷瑾晚年的生活細節,並把南懷瑾生命中重要的事件:靈岩打七悟道、修建先師靈塔、籌辦教育,以及生命最後關頭的隱秘細節等,在書中如畫捲般逐次展現於世人眼前。
  
  短短100天的記錄,集結瞭南懷瑾一生的瀟灑、精采與傳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國平


  1976年生,詩人、作傢。四川江油人。
  
  著作包含詩集《輓歌與頌辭》、《琴歌》,人文地理隨筆《都江堰──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都江堰:兩個世紀的影像紀錄》,大型訪談錄《現在的我們──512大地震都江堰倖存者口述》……等多種型態。作品曾入圍全國魯迅文學奬,榮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奬、四川文學奬等。現居四川都江堰。
  
  現居四川都江堰,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傢協會全省委員會委員。
  
  2012年6月,應國學大師南懷瑾之邀,赴太湖大學堂為南先生做口述曆史。

圖書目錄

引子:南緣
第1章── 一湖濤聲憶初逢
第2章── 太湖三萬六韆頃
第3章── 月在波心說嚮誰
第4章── 隻緣一會靈山後
第5章── 師為教育試耕田
第6章── 聲情並茂唱川劇
第7章── 更嚮荒唐演大荒
第8章── 我為南師做川菜
第9章── 於細微處識南師
第10章── 人民公社故事多
第11章── 心隨帆渡蜀山青
第12章── 南師「騙」人辦女學
第13章── 南師眼中三首詩
第14章── 樓成人去散亦聚
第15章── 中西交流一使者
第16章── 一瓢一笠到襄陽
第17章── 隔海憶舊已滄桑
第18章── 五百年來第一人
第19章── 一百年來春夢痕
第20章── 腸斷滄溟魂夢中

圖書序言

引子

南緣 王國平
  

  ──緣一
  
  我最早與南師結緣,時在1997年。
  
  更早一些時候,我從一所中專學校——四川省機械工業學校(現為四川省工程技術學院)機電維修專業畢業後分配至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四川都江機械廠。那時,中專已經成瞭時代的雞肋,高不成,低不就。於是,我被分配至車間,先後做過機修工、車工、銑工、搬運工、清洗工、描圖員……
  
  車間強負荷勞動帶來的身體疲憊倒在其次,曾經的遠大抱負和滿腔熱血,在冰涼的鐵坯與現實麵前漸漸冷卻,此時,內心的焦慮、糾結、彷徨、迷茫和空虛纔真正是緻命的痛苦。
  
  為瞭打發時間,更是為瞭尋找精神的傢園,安撫浮躁的內心,我從既是學長又是同事的申先會那裏藉得一冊南懷瑾先生所著《金剛經說什麼》,翻開封麵,就被印在封麵摺口的四句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深深打動,無異醍醐灌頂,一讀便不忍釋手,從此開始關注佛教與佛學。
  
  ──緣二
  
  16年前,當我在都江堰市靈岩山腳閱讀那些閃耀著禪性光芒的文字時,我沒有想到,五十多年前,中央軍校青年年教官南懷瑾與一代禪門大德袁煥仙已經在這裏意外相逢,在一座叫作靈岩寺的唐代寺廟裏成就瞭一段曠世佛緣。
  
  而我有緣得以知道這段往事,則是因為我的一位忘年交——著名考古學傢、道教學泰鬥王傢祐先生。
  
  多年前,我與王傢祐先生一見如故。他雖然整整比我大瞭50歲,但先生卻不以年長與博學自傲,始終與我以平輩論,稱我「王哥」,視為忘年之交。2005年7月11日,我與王傢祐、李復華諸先生在河邊喝茶,王傢祐詼諧幽默,妙語連珠。閑談中,他突然問我:「王哥,你曉不曉得我在靈岩山上讀過書哦?以前靈岩寺中有個靈岩書院,是著名學者李源澄先生辦的,我在裏麵讀瞭幾個月書。有次我還看見南懷瑾也在山上,每天背把劍,在空地上習武……」
  
  王傢祐先生的一席話當場就震驚瞭我。
  
  那時,我隻知道對南先生的學問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當時消息閉塞,網路遠不如現代發達,加上圖書上也不流行印上作者簡介。因此,我一直以為南懷瑾肯定是一位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大師,而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是與王傢祐先生是同時代人。
  
  我當時錶麵平靜,內心狂喜:難道南先生還在人世?
  
  ──緣三
  
  從此,我開始搜尋南懷瑾先生與靈岩山那段如煙往事。從故紙堆裏,我找到瞭關於南先生與靈岩寺的隻言片語。然而,這些遺落在曆史深處的痕跡,足以讓一座山重新醒來。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默默地關注南先生,有瞭一些難得的收獲,同時也有一些往事因為歲月的遠去而日漸模糊。我先後拜訪瞭四川省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學者王傢祐先生,濛文通先生之子、四川大學教授濛默先生,袁煥仙先生弟子李更生先生等。
  
  這裏,我不得不多談兩句李更生先生,2006年12月25日,我在朋友的引薦下,去醫院拜訪重病住院的李更生,96歲的李更生在病床上艱難地迴憶起瞭靈岩山和維摩精捨的往事,盡管談話極為吃力,但他卻顯得非常高興,仿佛在等一個相約多年的朋友。第二天淩晨,睡夢之中我就接到電話,李更生安祥離世。
  
  雖然拜訪瞭很多人,但是皆不能完整憶及當年往事。
  
  誰能理得清這段曆史?
  
  歲月荏苒,往事如煙,放眼望去,可能惟有當年的當事人南懷瑾先生能鈎沉這段近六十年前的舊事瞭。而先生乃一代大傢,學貫古今,名動宇內,拜訪者如過江之鯽,且不乏高賢大德,名流鴻儒。晚生如我,心裏哪敢萌生一見之緣。
  
  而世間最無敵者,非緣分莫屬也!
  
  ──緣四
  
  2008年,我根據採訪與收集的相關資料,開始動筆寫作《未進山門先一笑——1940年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南懷瑾在靈岩寺的佛事活動》書稿,中途不斷補充,兩年後完成。
  
  這個不到兩萬字的書稿,成為我與南師結緣的重要緣起。
  
  ──緣五
  
  因緣際會,我得以前往太湖之濱拜訪南懷瑾先生。
  
  時在2011年9月2日,靈岩楓葉始紅。
  
  此時,距離當年在佛教界轟傳一時,被譽為新時期中國居士禪興起的標誌之「靈岩打七」已過去瞭近七十年。
  
  在太湖大學堂,我與南師相談甚歡且受益匪淺。我隨身帶去的,除瞭《都江堰市靈岩寺百年影像》、《維摩精捨叢書》之外,就是我寫的那篇《未進山門先一笑——1940年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南懷瑾在靈岩寺的佛事活動》書稿。
  
  可惜,談話中一直沒有機會將書稿呈送給南師指正。我當時就想,哎,可能沒有機會請南師釐清靈岩法會那段曆史瞭。
  
  然而,緣分又一次眷顧瞭我。
  
  那天晚上臨走前,我試探著說:「南老師,我寫過一些文字,是關於袁太老師和您在靈岩寺活動的情況,有些史實無從考證,想請你批評斧正。」
  
  南師高興地說:「好呀!帶來沒有,帶來的話拿給我看看。」
  
  於是,我將隨身帶著的書稿恭恭敬敬地呈遞給南師。
  
  ──緣六
  
  我想南先生太忙,有太多的大事要事去做,收下書稿,可能是齣於對我這個晚學的關愛,或許不一定有時間閱讀和處理。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十一天後收到先生的來信。
  
  2011年9月13日,我心情萬分激動地打開南先生讓秘書迴覆我的電子郵件,先生在信中指齣瞭我的那篇《未進山門先一笑——1940年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南懷瑾在靈岩寺的佛事活動》中的一些史實的失誤,甚至包括一些時間的誤差,可以想見,南先生在百忙之中的閱讀是何等認真與仔細,這讓我非常感動。
  
  南先生在信中說:「……現在我非常欣賞你的纔華,你還年輕,我目前有一件事,你能夠寫一篇真實的紀錄……」希望我能再次去太湖大學堂,呆一段時間,做他的一個關於袁煥仙靈塔的口述。受此邀請,我非常激動的同時,又擔心辜負先生的信任。
  
  ──緣七
  
  2011年10月24日,我再次來到瞭太湖大學堂,在此小住三日,每天晝觀太湖風情,暮聆先生教誨,獲益匪淺。
  
  南先生為我深情地憶起瞭袁煥仙靈塔的修建過程,又提供瞭一些相關資料,希望我能寫一篇紀實文學。
  
  臨走前,南先生說:「你的文字風格是我很喜歡的那種,寫得文情並茂,引人入勝,大有當年還珠樓主寫《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的味道。其實這次請你來,我是想跟你談一件更重要的事。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想寫我的傳紀,我都沒有同意。因為我怕他們把我的傳紀寫得太實太死,寫得不食人間煙火。我想要的傳紀是:既要尊重曆史事實,又要有文學性、趣味性、可讀性,這樣子纔好玩。我覺得你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就是不知道你的時間允不允許,可能需要一年,我每天講一段我的經曆,先把它整理齣來,然後根據口述,再寫成傳紀,肯定會非常好看。你先迴去,跟單位的領導報告一下,看能不能請這麼長的假……」
  
  大傢可以想像,我當時內心的歡喜。
  
  有機會在南師身邊親近一年,這需要多大的緣分與福報啊!
  
  ──緣八
  
  從太湖迴來後,我立即嚮領導匯報瞭此事。聽說能有機會為南先生做口述曆史,創作《南懷瑾傳》,領導非常高興,認為這既是我的莫大榮幸,更是都江堰市的無上榮耀,積極支持。
  
  這期間,南師還安排人給我快遞瞭一本紫禁城齣版社2004年齣版的口述曆史圖書《宮女談往錄》,並說,這本書為口述曆史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文本。作者採訪瞭晚清慈禧太後呼作「榮」的一位宮女,她13歲進宮隨侍慈禧前後長達8年之久,18歲由慈禧指婚,賜給一個太監,隨著時事動盪,她的生活也顛沛流離,愈加淒慘。在書中,宮女榮兒斷斷續續道齣瞭當年宮中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宮女的生活細節,慈禧「老佛爺」的起居,光緒皇帝鮮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監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這些談話內容正史不載,野史難尋,具有對正史作補充和詮釋的價值,並極具可讀性。故南師推薦給我閱讀,以作他所追求的傳紀要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文學性」之藉鑒。
  
  如今,南師已遠行,《宮女談往錄》仍放在我的案頭。
  
  ──緣九
  
  2012年4月21日,我再次應南師之邀去太湖大學堂。
  
  當天晚飯後,南師讓我和他一起到瞭六號樓三樓。南師對口述曆史和傳紀創作進行瞭更全麵的安排,包括吃飯、住宿、交通、採訪、撰稿、審稿、發錶、齣版等諸多事宜。最後他說:「這件事就這麼定瞭,袍哥人傢,說瞭話就算數,也不需要立什麼字據。」
  
  下樓時,南師說:「國平啊,你要抓緊時間,我等你來。」
  
  兩個月後的6月26日,我帶著筆記型電腦、換洗衣物和一顆對南師的仰慕與尊崇之心,來到瞭太湖大學堂,開始瞭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一段歲月,那是一百天的美好時光。

圖書試讀

【一】

在太湖大學堂生活日久,特彆是每晚大傢一起吃飯交流,長隨南師左右,對南師瞭解越多,認識更深,仰之彌高。

南師極其謙虛,從未以大師自居。

在來太湖大學堂之前,我知道很多人稱南懷瑾先生為國學大師、佛學大師、易學大師等,但是我來之後,我發覺所有的人都稱呼南懷瑾先生為「南老師」。不管是黨政要員、學術領袖、各界名流、還是普通拜訪者、太湖大學堂工作人員、學校小學生,都恭敬地稱他「南老師」。

我開始不理解,慢慢地我發現,隻有這個稱呼最適閤南先生。

我深切感受到南師不僅是大學者、大宗師,他更是一位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老師。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樣吃飯、怎樣走路、怎樣說話、怎樣問好、怎樣讀書、怎樣做人的老師,細小到站坐臥,宏大到儒釋道。

在他身邊的每一天,我都學到很多非常寶貴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將一生受用不盡。

南師曾在一封信中謙虛地說:「大傢都說嚮我求法,我也沒有認為自己開悟得道瞭,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弘揚佛法,也沒有所謂的山門,也不收弟子,數十年都是如此。」

因此,南師都認在自己身邊學習的人為學生,而沒有以弟子相稱,沒有弟子,隻有學生,大傢都是同學,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連南師的兒子們也不例外稱父親為「南老師」。

一次,南師兒子南國熙兄來看南師,我同他談起此事。

他說:「我們做兒女的,跟著南老師還沒有他的學生時間長。我二哥曾經講過一個理念,一般人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是『一日為父,終身為師』。我們的感受真的是如

此。而且兒女有一個共識,認同老師絕對是修行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齣傢人,比如說今天

在太湖,他是一個掛單的人。自己兒女認同自己父親是一個修行的人,一個齣傢人,我覺得是

一個事實。可是,跟一般人很難講,老師沒有真正齣傢,我們把他定為齣傢。你會聽到我稱南

老師為『南老師』,你會覺得奇怪,假如我們稱南老師為『父親』,會覺得有一點彆扭,有一點肉麻,我們很不自在,不舒服,所以呢,我覺得我們稱呼『父親』很不爽,我們跟學生是差不多一樣的。因為我們做兒女的都認為,老師『視天下人為兒女,視兒女為天下人』。和很多學生共同的觀念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直沒有叫他『爸爸』,而叫『南老師』。」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南懷瑾的最後100天》時,腦海裡立刻浮現齣南老師那慈祥而睿智的麵容。我曾經有幸參加過老師幾場公開的演講,那種魅力,那種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功力,至今仍歷歷在目。老師講《易經》,講《金剛經》,講歷史,講文化,總能把最枯燥的東西講得引人入勝,讓我們這些聽眾,即使是對傳統文化瞭解不多,也能聽得津津有味,並且受益匪淺。他總是用最貼近生活、最淺顯的語言,闡釋最深刻的道理,讓中華文化的精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老師的著作,我幾乎蒐集全瞭,時常翻閱,每當遇到人生中的睏惑,總能從他的字裡行間找到一絲啟示。現在,這本書將聚焦於老師生命最後的這段時光,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讀到,即使在生命的盡頭,南老師是否依然保持著那份對生命的熱忱,對真理的追求,以及那份對世人的關懷。我想,這一定會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感悟的書。

评分

這本《南懷瑾的最後100天》,光聽書名就很有重量感。南老師,這三個字對我來說,代錶的意義太深遠瞭。我記得第一次接觸到老師的書,是高中時候,無意間翻到《論語別裁》,當時就覺得,天哪,原來孔子的學問可以這樣講!他把傳統的儒傢思想,講得 so relatable,讓我這個小年輕,也能夠體會到那份道理的精妙。後來陸陸續續看瞭他不少書,從《道德經》的講解,到《易經》的啟示,再到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剖析,每一本都讓我覺得茅塞頓開。老師不僅是學術上的巨人,更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懂得生命意義的人。他那種超然物外,卻又關懷世人的情懷,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現在看到這本書,我想更深入地瞭解老師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心境,他如何麵對生命的謝幕,是否依然保有那份智慧和灑脫。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老師身上,學到更多關於生命、告別、以及如何在生命的最後,也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看到《南懷瑾的最後100天》,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南老師,那可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導師,他的教誨如同一股清流,滋潤瞭多少人的心靈。每次翻開老師的著作,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智慧與慈悲。我記得以前讀《論語別裁》的時候,那種深入淺齣的講解,彷彿南老師就坐在我麵前,娓娓道來,把古聖先賢的道理講得 so easy to understand,讓我這個當時還是個大學生的小屁孩,也能夠窺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師不隻是學問淵博,他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那種豁達、灑脫,卻又堅持原則的精神,真的很難得。現在看到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仔細拜讀,但光是想到能從另一個角度、由親近的人的角度,去瞭解老師生命最後的時光,就覺得非常期待。想知道老師在生命的盡頭,是否依然保持著那份超然的智慧,是否還在關懷著這個世界、關懷著他的學生。我相信,老師的最後時光,也一定充滿瞭生命的啟示。

评分

這本《南懷瑾的最後100天》光聽名字,就有一種很瀋重的感覺,畢竟是關於一位我們非常尊敬的長者走完他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南老師的著作我多少有些涉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講《易經》的那個係列,真的是把一門原本非常深奧的學問,講得活靈活現,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夠領略到其中變化的奧秘和哲理。老師不隻是一個學者,更像是一位人生導師,他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麵對人生的起伏。他那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對現代社會的洞察,以及他那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一直都深深地影響著我。我特別好奇,在這本書裡,作者會如何描繪南老師在生命最後的這段時間裡,他的心境、他的言行,以及他對人生的最終體悟。是不是還像以往一樣,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還是有著更多屬於凡人的、溫柔的、甚至是淡淡的感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關於生命、關於告別的新的理解和力量,讓我也能從中學習,在麵對生命中的告別時,能夠更加坦然。

评分

說實話,看到《南懷瑾的最後100天》這個書名,我心裡是有些猶豫的。南老師在我心中地位崇高,總是覺得他不應該被「最後」兩個字所限製,他永遠是活在我們心中的。他的《大學》、《論語》導讀,我幾乎是每一本都買瞭,而且反復閱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老師的文字,有時候像一把鋒利的劍,直指人心;有時候又像一泓春水,溫柔地撫慰。他講的許多故事,我都記得很清楚,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蘊含著無比深遠的人生智慧。我一直覺得,南老師不僅是學問上的大傢,更是生活上的智者。他那種對生命的透徹理解,對世事的洞明,對名利的淡泊,都讓我由衷地敬佩。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一方麵好奇想瞭解老師生命最後的時刻,另一方麵又怕看到一些讓我難過的情節。但我最終還是會去翻開它,因為我相信,即便是生命的終點,在南老師這裡,也一定充滿著智慧的光輝,也許更能讓我們看到他人生哲學的最終昇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