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

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绘画
  • 明清之际
  • 石涛
  • 八大山人
  • 髡残
  • 渐江
  • 画僧
  • 中国画
  • 艺术史
  • 绘画史
  • 文人画
  • 岭南画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末清初,石涛、八大、髡残、渐江,或为朱明宗室,或为先朝遗民,遁入空门,寄情书画,他们一反传统派的艺术主张,自树旗帜,与主流画派分庭抗礼。四人中八大用笔简练,淋漓奇古,以神韵胜;石涛用笔纵横,潇洒绝伦,以奔放胜;髡残用笔沉着,风格高古,以淳朴胜,渐江用笔空灵,画风硬朗,以清逸胜。他们的艺术作品流传后世,被奉为文物珍宝。
禅机笔墨:中国古代僧侣艺术家的世界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国艺术史上那些以袈裟为衣、以丹青为语的非凡人物。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宗教修持与艺术创作之间架起桥梁的僧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心性修为的投射。 一、 佛法入画:僧侣艺术的独特精神底蕴 不同于世俗文人或宫廷画师,僧侣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肩负着“弘法”的使命。他们的艺术实践与禅宗、天台宗等佛教思想紧密结合,使得其作品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意味。 1. 禅宗的“空”与“有”: 禅宗强调“不着一物”、“直指人心”,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僧侣画家的构图和笔墨处理。他们擅长用极简的笔触来表现万物的本质,追求“少即是多”的境界。画面中留白的运用,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象征着“空”的境界,引导观者进入冥想。例如,一些水墨山水画中,远山或云雾的淡化处理,体现了物象的瞬息万变与世事的虚妄。 2. 戒律与定力对技法的塑造: 严格的佛门戒律培养了僧侣画家极强的自律性和专注力。这种定力在绘画中转化为对线条和墨色的精准控制。他们的笔触往往沉稳、老辣,气息连贯,体现出长久修行带来的内敛和力量。这种对形式的严格把控,反而成就了表达上的自由。他们对笔墨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上升到了对生命力和宇宙法则的感悟。 3. 经义的图像化表达: 许多僧侣画家,如唐代的布袋和尚(被视为弥勒化身),他们的作品常常是佛经故事或禅宗公案的视觉化呈现。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宗教插图,更是对复杂佛理的通俗易懂的阐释,服务于教化一方的需要。 二、 隐逸与出世:生活环境对艺术风格的铸就 绝大多数僧侣艺术家选择遁入深山古刹或偏远寺院,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他们的艺术风格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1. 师法自然,寻找“真山真水”: 与被宫廷审美和文人交游圈影响的画家不同,僧侣艺术家更直接地面向自然。他们栖居之处,往往是名山大川之中,亲眼所见的自然景象,成为他们最直接的师长。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使得他们的山水画少了尘世的喧嚣,多了几分清寂和雄浑。他们描绘的松、竹、梅,常常被赋予高洁的品格,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佛性。 2. 物质匮乏中的创造力: 在寺院清苦的生活中,物资的缺乏反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他们对纸墨的运用更为珍惜,每一笔的落墨都经过深思熟虑,避免浪费。这种“惜物”的态度,也体现在他们对旧物、残败之景的描绘上,从中发现新的美感和生命力。 3. 寄托家国情怀的变奏: 虽然身处佛门,但许多僧侣画家并非完全置身于世事之外。在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年代,他们的隐居往往也带有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故国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苍劲的笔法或萧瑟的意境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在宗教外衣下,蕴含着深沉的士人情怀。 三、 跨界融合:僧侣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僧侣艺术家的贡献远超宗教范畴,他们是推动中国绘画,尤其是水墨技法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对笔墨语言的革新: 由于不隶属于任何官方或世俗画派的束缚,僧侣画家在技法上更自由。他们敢于突破传统规范,大胆尝试新的墨法和皴法,追求个人情感的淋漓表达。例如,他们对枯笔、飞白、焦墨的运用,常常比同时期的文人画家更为大胆和纯粹,为后世的写意画风奠定了基础。 2. 诗、书、画的有机统一: 僧侣画家普遍具有深厚的学养,他们不仅是画家,更是诗人、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三绝”的完美结合。诗句往往是点睛之笔,揭示画作背后的禅机或心境。书法风格也与绘画笔法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艺术表达系统。 3. “以禅入画”的文脉传承: 僧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通过口耳相传和作品流布,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人画。他们所倡导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强调艺术的内在精神价值高于外在的技巧模仿,成为中国艺术美学观的核心准则之一。他们证明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自由翱翔,而非尘世的附庸。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卓越艺术家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群体,揭示宗教精神如何淬炼出不朽的艺术光辉。他们用手中的笔墨,不仅描绘了山河大地,更构建了一个清净、深邃的内心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家桐


  1931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完成学业于扬州中学及南京师范学院,在江苏及扬州教育界与文艺界供职四十余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隋炀帝》、《扬州八怪全传》、《徐文长传》、《桑梓笔记》、《石涛传》、《扬州八怪》、《绝世风流:郑燮传》、《瘦西湖欣赏》、《烟花三月下扬州》、《八大山人传》、《徐渭》等小说、散文及人物传记二十余种。其中《扬州八怪》荣获第13届国家图书奖,《绝世风流:郑燮传》荣获华东第16届图书奖。

图书目录

渐  江:一溪寒月照孤舟    1
第一章  上善若水,以水为号    2
第二章  王朝末日秀才    7
第三章  书生掷笔执戈矛    17
第四章  托钵禅门,画惊四座    27
第五章  黄山歌啸月三更    35
第六章  风雪拜匡庐    43
第七章  示寂五明寺    52
第八章  渐江艺术之评    59
渐江生平简表    66
附录:王泰征《渐江和尚传》    69

髡  残:以禅入画,画中有禅    72
第一章  武陵踪影    73
第二章  修藏报恩寺    79
第三章  芒鞋踏破黄山路    85
第四章  大歇堂岁月    92
第五章  髡残艺术之残    99
髡残生平简表    102

八大山人:乱世仙才,简淡神品    105
第一章  西江王孙    106
第二章  国变    111
第三章  皈依空门    116
第四章  传綮写生册    123
第五章  修建青云谱    129
第六章  个山小像    132
第七章  佯狂前后    138
第八章  以「驴」为号    145
第九章  八大山人    150
第十章  夜雨北兰寺    153
第十一章  简笔花鸟画    160
第十二章  还写旧山河    168
第十三章  八十老人    173
第十四章  八大山人艺术之评    179
八大山人生平简表    184
附录:陈鼎《八大山人传》    187

石  涛:历史夹缝中的苦瓜    189
第一章  石涛的童年时光    190
第二章  石涛的少年时代    195
第三章  石涛在皖南    202
第四章  石涛在金陵    210
第五章  石涛在扬州(上)    217
第六章  石涛在北京    223
第七章  石涛山水    229
第八章  石涛在扬州(中)    234
第九章  石涛花卉    240
第十章  石涛在扬州(下)    245
第十一章  石涛人物    252
第十二章  石涛艺术观    256
第十三章  石涛之殁    261
第十四章  石涛之评    268
石涛生平简表    276
附录:李驎《大涤子传》    279

后  记    282

图书序言

后记

  黄山之旅,记忆中常存的形象是壁上的几株松树。寸草不生的地方,石头缝隙里怎么会冒出这几株参天大树?迎风啸傲,郁郁苍苍。在似乎无法生存的地方偏偏生存了下来、崛强、孤傲,风霜雨雪、烈日严寒又奈我何?生命,这就是生命魅力。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生命,有的羸弱,有的坚强。黄山之松,是这个世界上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表率。

  记忆中常存四僧形象,就是因为他们是人类中的黄山之松。在看似难于发展的空间获得发展,在缺少尊严的时代获得尊严。付出是惊人的,危难、贫穷、孤寂,甚至佯狂。苦难有两重性,苦难可以毁灭生命,苦难也可以造就伟人。为四僧立传,是艺术的颂歌,也是生命的颂歌。

  写过八大山人,那是小说;写过石涛传记,那是陈年往事。对于步入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而言,不用电脑,有这样的毅力于北窗下一个字又一个字地为四僧立传,就是因为脑海中有挥之不去的黄山之松。顽强的生命现象使人惭愧,也催人奋进。在这个世界上使我感动的东西,倘若缺少释放的激情,暮年的灵魂便不能安宁。

  应当感谢李万才、薛锋、陈社旻、尹文几位文友,让我阅读了更多的史料;应当感谢关中的朋友党明放先生,是他催促伏枥老骥再供驰驱,并且代劳了从联系出版到文稿打印到清样校对等种种琐务;应当感谢兰台出版社社长卢瑞琴小姐及总编雷中行先生、责编林育雯小姐等诸君青眼,使我鼓足了再完成一本书的锐气。当然,还得感谢同年老妻润生,里里外外劳作不息,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我安静地走进黄叶书屋。

  书稿中「石涛」部分,若干章节取自已出版旧着,十中取一。

  这是我出版的第20本书了。「20」象形,经过几个弯道,终于来到了画圈圈的地方。句号圆形,但愿这是圆满的句号,圆圈里面看似空白,仔细看去,似乎还有些内容。

丁家桐
2014年小暑于扬州茱萸湾
时年八十又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的一扇新窗户。之前对这四位高僧的认识,仅限于他们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作品,但这本书将他们各自的艺术脉络、思想渊源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地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将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艺术史分析,写得生动有趣,而且充满了哲思。我最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对画作技巧的点评,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比如,石涛的“我用我法”,八大山人的笔墨狂禅,髡残对山水景色的苍茫刻画,以及渐江的孤傲清寂,都仿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震撼。对于我这样热爱艺术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导读作用非常重要,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何他们被称为“高僧”,为何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给了我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对中国艺术史充满好奇的台湾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这些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画家,并且深入挖掘他们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本书恰恰做到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石涛、八大、髡残、渐江这四位大师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他将他们的艺术风格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思想信仰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对他们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画作的赏析部分,文字优美且富有洞察力,能够引导我看到作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深层意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欣赏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也对这四位“画坛四高僧”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来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艺术类书籍之一。

评分

这本《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让我对明末清初的中国书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这四位大师的生平、思想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的精神世界倾注于笔墨丹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罢,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那种挣扎、超脱与对艺术的执着。石涛那“笔尖生花”、“一画”的境界,八大山人孤傲的笔墨,髡残苍劲的斧劈皴,渐江瘦硬的笔法,都让我惊叹于他们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与绘画风格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了“高僧”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们精神修为与艺术成就的有机统一。书中引用的画作赏析也极其到位,文字的描绘与画面本身形成了绝妙的呼应,让我这个对中国画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逐步领略到其中的奥妙。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画作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信仰与艺术力量的深刻探讨。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中国传统文人画灵魂深处的作品,而这本《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无疑是近期最令我惊喜的一本。作者以极其细腻且富含情感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了四位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他们身处乱世,却能以画笔作为精神的寄托与抗争的方式,这种韧性令人动容。书中对石涛“无法之法”的阐释,对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笔意解读,对髡残“搜尽奇峰打山骨”的描绘,以及对渐江“松下问禅”的意境营造,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各自绘画风格演变轨迹的梳理,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痕迹。作为一名台湾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在中国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感到非常幸运。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精神世界。而《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画坛四高僧》这本书,正是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四位大师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以及他们如何将内心的孤寂、愤懑、超脱,或是对佛法的体悟,都融入到了笔墨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他们作品风格差异的解读,石涛的奔放不羁,八大山人的怪诞写意,髡残的雄浑苍劲,渐江的瘦硬孤绝,每一种风格都像是他们各自心灵的写照。这种将艺术家的个人命运与作品风格相联系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理解艺术,不仅仅是看技巧,更是要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深邃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