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机器人
  • 二足机器人
  • ROBO-ONE
  • 竞技机器人
  • 机械设计
  • 电子制作
  • 控制系统
  • 嵌入式系统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Robo Books(机器人系列丛书) ROBO-ONE用二足步行机器人制作导览](2004年5月发行)的续版,内容是以参加ROBO-ONE(二足步行机器人格斗大会)用的机器人为主题,由机器人硬体的制作、机器人动作(Motion)的设定(程式)、操控用的各种无线通信、到控制器等系列的解说。

  尤其也论述到串列伺服马达(Serial servo motor:序列伺服马达)、及各种感知器(Sensor:感测器)的构造,之后并论述这些元件(零组件)搭载到实机的应用、及在机器人动作的设定时极重要的应用感知器(感测器)的控制。经由本书不仅二足步行机器人的初学者可学习到正确动作的机器人制作的知识,且对已有二足步行机器人制作基础知识与经验的读者、及有机器人组装经验的读者更是进阶的最佳读本。

推荐语:

  本书是ROBO-ONE委员会出版的机器人书系中专着论述参加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步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技术。书中由二足步行机器人用零组件(组件:Parts)、到机器人的开发环境、二足步行用机器人软体、无线通讯技术、与人机介面等全盘深入的论述,并列举优越的机器人制作实例论述机器人的自制。对期望了解机器人技术及自制机器人的读者本书将可提供全面性的知识。
《仿生机械足的运动控制与系统集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仿生机械足系统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全方位技术栈,聚焦于如何实现复杂、高效且适应性强的多足机器人运动控制。它并非关注特定赛事的装备制造,而是致力于揭示赋予机械足“生命”的底层算法与硬件接口技术。 第一部分:仿生足部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建模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昆虫、哺乳动物及两栖类动物腿部结构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关键生物学原理。重点分析了不同关节配置(如三自由度、四自由度)对机器人步态多样性和运动范围的影响。 结构拓扑选择与强度分析: 详细对比了串联式、并联式及混合式机械足布局的优缺点。通过有限元分析(FEA)软件的入门级应用,指导读者如何评估材料选择(如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承受冲击载荷和动态扭矩时的可靠性。 刚度与柔顺性设计: 探讨了被动柔顺性元件(如弹簧和阻尼器)在提升足端接触适应性方面的作用。引入了可变刚度驱动的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调节关节处的力矩输出,使机械足在不同地形上展现出最佳的能量效率和稳定性。 运动学与逆运动学解算: 提供了详尽的齐次变换矩阵推导过程,用于建立机械足的运动学模型。特别关注在存在奇异点或关节极限约束下的逆运动学解的数值求解方法,确保轨迹规划的实时性。 第二部分:高精度实时驱动与反馈系统 成功的足式机器人依赖于对驱动力的精确、快速响应。本部分着眼于硬件层面的控制实现。 高性能驱动器选型与集成: 深入解析了无刷直流电机(BLDC)的参数选择,包括转矩密度、反电动势常数与控制模式(FOC/方波控制)的适用性。重点介绍了高精度减速器(如谐波减速器、准零背隙行星减速器)的选型标准与安装公差对运动精度的影响。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 阐述了如何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MU,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获取机器人的姿态信息,并结合编码器数据实现关节级别的精确反馈。对于足端接触状态的判断,详细介绍了力/力矩传感器(六维或三维)的安装位置、标定流程以及数据滤波技术(如卡尔曼滤波)。 低延迟控制架构: 比较了基于DSP、FPGA和高性能微控制器(如ARM Cortex-M7/R52系列)的实时控制系统设计。强调了如何设计高效的通信协议(如EtherCAT或CAN FD)以确保高频、低延迟的数据交换,这是实现复杂力控和阻抗控制的基础。 第三部分:步态生成与全身动态平衡控制 这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使机械足能够自主行走的算法框架。 基于几何学的步态规划: 介绍了经典的交替三足步态(Trot)、对角四足步态(Diagonal Walk)的周期性生成方法。侧重于如何计算支撑多边形(Support Polygon)的稳定性裕度,并在机器人发生外部扰动时进行实时修正。 零力矩点(ZMP)理论的拓展应用: ZMP理论在足式机器人中的局限性与改进。引入了中心推力(Center of Pressure, CoP)的预测与控制策略,特别是对于非平坦地形的适应性步态生成。 基于优化的运动控制: 系统阐述了模型预测控制(MPC)在全身动态平衡中的应用。通过将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嵌入到优化问题中,实时求解最优的关节力矩指令,以满足约束条件(如关节力矩限制、速度限制)并维持稳定。详细演示了如何构建代价函数以平衡步态平稳性、能耗和轨迹跟踪精度。 地形适应性控制: 探讨了如何利用足端力矩反馈和视觉传感器信息(如激光雷达或深度相机)预判地形,并动态调整步幅、步高和关节轨迹的策略。介绍了基于强化学习(RL)的策略迁移方法,用于在未知或高度不规则环境中提升机器人的鲁棒性。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软件框架 本部分指导读者如何将硬件、驱动和控制算法整合到一个可运行的系统中。 模块化软件设计: 推荐使用ROS 2(机器人操作系统)作为上层控制框架,讲解如何构建传感器驱动节点、运动规划节点和状态估计节点。重点介绍节点间的数据流管理和时间同步。 仿真验证流程: 强调在部署到物理硬件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仿真验证。详细介绍了使用Gazebo或MuJoCo等物理引擎搭建高保真机械足模型的步骤,包括摩擦力模型的准确设置、接触力的仿真验证,以及控制参数的初步调优。 调试与故障诊断: 提供了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常见的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查指南,例如电机啸叫、控制周期抖动、奇异点死锁等问题的诊断流程和解决方案。 本书适合于机器人学、自动化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开发先进足式机器人系统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它提供的是一套通用的、面向前沿控制理论的工程方法论,而非针对特定产品的组装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ROBO-ONE(委员会)介绍
1-1 ROBO-ONE的魅力 2
  1-1-1 导言 2
  1-1-2 什么是ROBO-ONE 2
  1-1-3 ROBO-ONE的诞生 2
  1-1-4帯 带动业余爱好者的加入及KHR-1的诞生 3
  1-1-5 ROBO-ONE的再进化 3
  1-1-6 ROBO-ONE发展历史 4
  1-1-7 要求各种的功能 5
  1-1-8 扩大参赛的范围 6
  1-1-9 让机器人成为助手 6
  1-1-10 在太空中战斗 6
  1-1-11 抛出后着地保持立姿 7
  1-1-12 实态模拟与掌握现象创造奇蹟 8
  1-1-13 整合性模型库(Model-base)[6]开发 9
  1-1-14 技术人员教育 9
  1-1-15 结论 9
  参考文献 9
1-2 ROBO-ONE的竞技规则及今后展望10
  1-2-1 导言 10
  1-2-2 ROBO-ONE的机器人规格 10
  1-2-3 预选示范(Demonstration) 11
  1-2-4 机器人的格斗技术 12
  1-2-5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5
 
第二章 机器人用零组件(元件)的构造
2-1 机器人用的电子零组件(元件) 18
  2-1-1 导言 18
  2-1-2 电阻(Resistor:电阻器) 18
  2-1-3 电容(Capacitor:电容器) 18
  2-1-4 线圈(Coil) 19
  2-1-5 二极体(Diode) 20
  2-1-6 发光二极体(LED:Light-    
   Emitting Diode) 20
  2-1-7 电晶体(Transistor) 20
  2-1-8 光电晶体(Phototransistor) 21
  2-1-9  TTL IC与逻辑电路 21
  2-1-10 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 22
  2-1-11 三端稳压器(3-Terminal Regulator) 22
  2-1-12 RS485驱动IC 23
  2-1-13 扬声器(Speaker) 23
  2-1-14 按钮开关(Push-button switch) 23
  2-1-15 结论 24
2-2 各类感知器(Sensor) 24
  2-2-1 导言 24
  2-2-2 角度感知器 24
  2-2-3 超音波感知器 25
  2-2-4 光感知器(Photosensor) 25
  2-2-5 PSD距离感知器(Distance Sensor) 26
  2-2-6 人体感知器(Human sensor) 27
  2-2-7 回转感知(应)器(陀螺仪:Gyro sensor) 28
  2-2-8 重力加速度感知器/加速度感知器 29
  2-2-9 力量感知器(FSR:Force Sensing Resister) 29
  2-2-10 荷重元(Load cell) 30
  2-2-11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1
2-3 机器人用伺服马达(Servo motor)32
  2-3-1 导言 32
  2-3-2 无线操控用伺服马达((Radio Control Servo Motor) 32
  2-3-3 机器人用串列伺服马达(Serial servo Motor) 32
  2-3-4 串列通信(Serial communication:序列通讯) 33
  2-3-5 伺服马达的定位控制 34
  2-3-6 Dynamixel的控制桌面(Control table) 35
  2-3-7 Dynamixel通讯协定(Protocol)37
  2-3-8 近藤科学公司的串列伺服马达 (Serial sever motor) 38
  2-3-9 双叶电子工业公司的指令式伺服马达 39
  2-3-10 伺服马达的特性 40
  2-3-11 串列通信伺服马达的电源线( Power line) 42
  2-3-12 结论 42
  参考文献 43
2-4 使用LabVIEW软体的感知器的 
   应用 43
  2-4-1 导言 43
  2-4-2 关于LabVIEW  43
  2-4-3 Dynamixel Configurator(配置程式) 44
  2-4-4 RS485介面通讯微处理器基板 44
  2-4-5 由重力加速度感知器求角度45
  2-4-6 智慧型(Intelligent)超音波感知器 46
  2-4-7 超音波距离感知器(Range sensor)47
  2-4-8 PSD距离感知器 47
  2-4-9 力量(力觉)感知器(Force sensor)49
  2-4-10 机器人用伺服马达的角度精度检验方法 50
  2-4-11 机器人用伺服马达步阶响应的测定方法 50
  2-4-12 机器人用伺服马达扭矩(扭力)的测定方法 51
  2-4-13 脚底(Sole)感知器的调整方法 51
  2-4-14 结论 52
  参考文献52
2-5 电池(Battery) 52
  2-5-1 什么是可充电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  52
  2-5-2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的动作原理 52
  2-5-3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 53
  2-5-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53
  2-5-5 锂离子电池的处理 54
  2-5-6 锂离子电池的撞击 54
  2-5-7 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短路 54
  2-5-8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 54
  2-5-9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 55
  2-5-10 锂离子电池的保存(保管) 55
  2-5-11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 56
  参考文献 57
 
第三章 机器人的开发环境(Development environment)
3-1 导言 60
3-2 软体开发工具(Programming tool) 60
  3-2-1 GCC Developer Lite 60
  3-2-2 LabVIEW62
3-3 机器人用控制器(Controller)63
3-4 ROBO-ONE竞技必备的硬体 64
  3-4-1 马达(Motor) 64
  3-4-2 控制器 65
3-5 以PC为主机(Host)的程式(Program) 66
  3-5-1 由採用串列介面(Serial I/F)的PC駆在驱动马达前 66
  3-5-2 GCC Developer Lite与Dynamixel Windows用程式库的备用 67
  3-5-3 Dynamixel Windows程式库的雏形与编译(Compile)方法 67
  3-5-4 应用DXLIB2软体驱动马达 69
  3-5-5 由LabVIEW软体开发工具应用DXLIB2 75
3-6 以机器人用控制器为主机(Host)的程式(Program) 76
  3-6-1 採用Dynamixel程式库 77
  3-6-2 採用FREEDOMⅢ程式库 78
3-7 结论 78
 
第四章 二足步行机器人用的软体
4-1 基础的机器人程式设计(Robot programming) 80
  4-1-1 导言 80
  4-1-2 二足步行机器人的设计 80
  4-1-3 二足步行机器人系统 80
  4-1-4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  80
  4-1-5 FREEDOM jr.III的准备(备机) 81
  4-1-6 驱动二足步行机器人的程式设计85
  4-1-7 结论 96
  参考文献 96
4-2 机器人的控制程式(Control program) 97
  4-2-1 导言 97
  4-2-2 回转感应器 97
  4-2-3 脚底感知器的活用方法 98
  4-2-4 倾斜感知器控制 101
  4-2-5 学习控制 101
  4-2-6 超出控制范围时的处理 101
  4-2-7 结论 101
  参考文献 102
4-3 应用程式码产生工具MATLAB
Simulink Embedded Coder的程式设计 102
  4-3-1 导言 102
  4-3-2 二足步行机器人的逆向运动学(Inverse kinematics) 102
  4-3-3 两脚步行模式的编成(Create) 103
  4-3-4 C Code(C语言码)编成 104
  4-3-5 结论 106
  参考文献 106
 
第五章 无线环境
5-1 导言 108
5-2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  108
5-3 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无线广域网路) 110
5-4 Bluetooth(蓝芽) 110
5-5 2.4GHz频带无线装置 112
5-6 结论 114
 
第六章 人机介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HMI)
6-1 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116
  6-1-1 控制用端末设备的种类与特点116
  6-1-2 操控机器人的指令内涵 118
  6-1-3 基本的机器人操控 118
  6-1-4 针对竞技用的操控方法 119
6-2 主-从式(Master-slave) 120
  6-2-1 Master-slave的特点  120
  6-2-2 主-从式(Master-slave)的制作方法 122
6-3 其他的控制方法 127
  6-3-1 利用PC的操控(GUI)  127
  参考文献 132
  6-3-2 利用Wii控制器的操控 133
  参考文献 136
  6-3-3 利用iPhone的操控  136
  
第七章 机器人制作实例
7-1 Metallic Fighter(金钢战士)制作
  实例 144
  7-1-1 导言 144
  7-1-2 第一阶段:由市贩的套装组品(Kit)开始学习  144
  7-1-3 第二阶段:改造市贩的套装组品 145
  7-1-4 第三阶段:挑战自制原型机器人(Original Robot) 146
  7-1-5 第四阶段:创造动作(Motion)154
  7-1-6 结论 156
7-2 Tokotoko丸制作实例  157
  7-2-1 Tokotoko丸概要 157
  7-2-2 机构设计概要 160
  7-2-3 步行动作 162
  7-2-4 结论 165
7-3 抓住物品的手的构造(Doka   
   harumi:Doka晴美) 165
  7-3-1 二足步行机器人的手 165
  7-3-2 手指的构造 165
  7-3-3 能接投球的手 166
  7-3-4 能抓蛋的手 168
  7-3-5 能打开瓶盖的手  173
  7-3-6 结论  176
7-4 人体规格(人体大小)的机器人的构造(OmniZero) 176
  7-4-1 如何将机器人大型化及应注意事项  176
  7-4-2 机体强度  181
  7-4-3 安全性  183
  7-4-4 制作实例(OmniZero 7) 184
  7-4-5 制作实例(OmniZero 9) 184
7-5 凯撒大帝(King Kizer)制作实例  185
  7-5-1 导言  185
  7-5-2 凯撒大帝(King Kizer)系列186
  7-5-3 轻量级机器人  190
  7-5-4 能在ROBO-ONE获胜的机器人必备条件  195
  7-5-5 结论  19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图书之一。作为一个对机器人领域充满热情的“小白”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解答我心中疑惑,又能引导我动手实践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本书,是因为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聚焦于“设计与制作”,这正是让我最为头疼但又最为着迷的部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讲解二足机器人行走算法的,尤其是那种流畅、自然的步态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控制实现的。是否涉及到PID控制、模糊逻辑,甚至是更先进的强化学习技术?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硬件部分的介绍,比如不同类型伺服电机、关节设计、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重心来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图示,想必会让我对这些抽象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处理电线管理、如何进行结构强度测试、以及如何优化散热设计等等。这本集理论、实践、经验于一体的书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我一步步走向成功。它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在不感到 overwhelming 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对二足机器人设计的整体认知,并掌握必要的工程技能。

评分

这本《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籍。我一直对机器人,尤其是能够实现复杂动作的二足机器人,抱有浓厚的兴趣。ROBO-ONE竞技大会更是吸引着我,因为它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在实践中的最高水平。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关注,是因为它聚焦于“设计与制作”,这正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讲解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和控制策略。一个稳定的行走步态,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实时的反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和实用的算法。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硬件选型和结构设计的建议充满兴趣。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和成本下,构建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机器人,这需要丰富的工程经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二足机器人设计制造过程的绝佳机会。我希望从中能够学习到宝贵的经验,甚至能够启发我自己的创新设计,最终能够亲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ROBO-ONE参赛机器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并为他们提供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

评分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在我看来,是通往二足机器人竞技世界的一本“圣经”。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在赛场上展现出惊人灵活性的二足机器人所折服,它们是工程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的兴趣点,让我看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二足机器人行走算法的设计思路,例如如何通过对机器人身体重心的动态控制,来实现平稳的起步、行走和转弯。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硬件系统的配置和搭建方法非常感兴趣。如何选择合适的舵机、如何设计连杆机构以获得最佳的运动自由度,以及如何进行电源管理以保证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一步步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耐心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并提供宝贵的建议。我相信,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掌握二足机器人设计的核心技术,更能激发我参与到机器人竞技的热情,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指导。

评分

这本《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机器人,尤其是那些能够站立行走、灵活参赛的二足机器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原理,又能提供具体实践指导的。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心设计的封面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里面蕴含着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尽管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经让我兴奋不已。从“基础理论解析”到“核心动力学分析”,再到“传感器融合与控制算法”,每一个部分都直击二足机器人设计的关键痛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平衡机器人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如何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姿态,以及如何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ROBO-ONE竞技大会的大门,让我看到将抽象的机械原理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设计步骤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书中关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动力系统搭建等方面的详细建议,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甚至能够启发我自己的创新设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术内容,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热情,点燃对机器人工程的兴趣,并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学习路径。我坚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二足机器人的复杂性,并为日后参与类似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美好蓝图。我一直着迷于那些能够模仿人类动作、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二足机器人,它们是机械工程、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神秘而迷人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二足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如何精确计算关节角度、如何实现平稳的步态过渡、以及如何应对不平坦的地形。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传感器融合和姿态控制的讲解充满期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赛场环境中,让机器人能够感知周遭的一切,并做出最恰当的反应,这是二足机器人设计的灵魂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编程技巧和算法示例,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代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硬核的技术知识,更点燃了我对创造和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我坚信,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不仅能获得宝贵的知识,更能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机器人研发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时,我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长期以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亲手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参加ROBO-ONE竞技大会的二足机器人。然而,这项挑战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设计”的部分充满期待,希望它能详尽地阐述如何根据ROBO-ONE的规则,合理地规划机器人的整体架构、选择合适的执行器和传感器,以及如何进行材料的强度和重量的权衡。同时,“制作”的部分也让我跃跃欲试,我渴望学习书中关于机械结构搭建、电路连接、以及软件编程的实用技巧。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将复杂的二足机器人设计制作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步骤,并提供了详实的指导。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与读者分享他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真正掌握设计和制作ROBO-ONE二足机器人的核心技能,甚至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我的机器人梦想。

评分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对机器人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无价之宝。我一直深深着迷于二足机器人那种优雅而又复杂的运动方式,而ROBO-ONE竞技大会更是将这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本书,是因为它精准地聚焦于“设计与制作”,这正是实现一个能够参赛的二足机器人的核心所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进行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如何设计出稳定而高效的行走步态,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实现精确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硬件部分的讲解充满好奇,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伺服电机、如何设计精巧的关节结构,以及如何进行轻量化和强度的权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从概念到实物的完整流程。我相信,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获得扎实的二足机器人设计和制作知识,更能激发我动手实践的欲望,甚至为我今后参与机器人相关的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浩瀚的科技图书海洋中,《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读者,我始终觉得二足机器人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富魅力的领域之一。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核心,点出了其针对性和专业性。我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排版风格以及所披露的部分内容,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的深度和严谨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体积下,实现二足机器人的高性能。这其中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平衡重量与强度,如何设计精巧的连杆机构以实现逼真的行走动作,以及如何优化能源效率以延长机器人的续航时间。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ROBO-ONE竞技大会”的参赛策略和技巧的讲解。毕竟,理论设计与实际比赛的成功是两码事。了解参赛规则的细微之处、裁判的评分标准,以及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对于设计出一款能够赢得比赛的机器人至关重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宝贵的实战经验的总结。它能够帮助读者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起自己的ROBO-ONE参赛机器人,甚至超越比赛本身的限制,为未来的机器人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探索二足机器人世界的道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灵活行走、翩翩起舞的二足机器人着迷不已,它们是科技进步的生动体现。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表明了其内容的方向——为ROBO-ONE竞技大会而设计和制作二足机器人,这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二足机器人行走机理的奥秘,包括如何通过步态规划来实现稳定、高效的运动,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复杂路况。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机器人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的建议非常感兴趣。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机器人重量,提高其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无疑是设计的关键。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供了一条从概念到实物的完整路径。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丰富的图例、详细的步骤和实用的技巧,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能够轻松上手,并逐步掌握二足机器人设计和制作的核心技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术指导,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与到机器人竞技的热潮中提供坚实的支持。

评分

当我看到《ROBO-ONE竞技大会用二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我一直对机器人技术,尤其是那些能够模仿人类行走姿态的二足机器人,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和向往。ROBO-ONE竞技大会更是激发了我参与的渴望,但如何才能设计和制作出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二足机器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巨大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二足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原理,例如如何计算关节的角度变化来控制机器人的步态,以及如何利用重心转移来实现平衡。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硬件选型和结构设计的建议充满兴趣,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选择性价比高的零部件,以及如何设计出轻巧而坚固的机身,这些都是实际制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完美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丰富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足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点燃读者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实现机器人梦想的有力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