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文学地图 2:大台南区

府城文学地图 2:大台南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文学
  • 府城文化
  • 台湾文学
  • 地方文学
  • 文化地图
  • 历史文化
  • 文学散步
  • 大台南
  • 台湾历史
  • 府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是你也跟着作家的脚步来到府城
你会发现
这座城市有着千变万化的姿态

  文学,是接近这块土地最深刻的灵魂。
  因为了解,我们才能爱得更加深刻;
  而想了解自己的故乡,就必须去碰触,去阅读,去感受。
  走动踏查,可以更加认识故乡的面貌;
  阅读历史,可以更加了解它的骨干与血肉;
  但是,若想接近这块土地最深刻的灵魂,不能没有文学。

  台南一中的三十位科学班学生,耗时一年,从十一位文学家的生平与着作中,归结了十一条文学踏查路线,实地走访与记录。整理撰写台南众多大小地景的历史、故事以及现况,让踏足于这块土地的人不只是旅游观光, 更能品味台南的历史、人情、文学与灵魂。

  《府城文学地图》分为「旧城区」、「大台南区」两册。

  「大台南区」,收录六条文学路线,涵盖台南新化、善化、佳里、七股、将军、北门、新营、柳营、白河、东山等地。

  随着沈光文的脚步,一代大儒用他的教育开拓了认同之所;
  随着杨逵的脚步,在泥土与梦田里不断挖掘人们的心坎;
  随着吴新荣的脚步,领航着盐分地带的文艺起飞;
  随着陈秀喜的脚步,拥抱而滋养了人间之爱;
  随着阿盛的脚步,根植土地顽强抵抗现代化的潮流;
  随着蔡素芬的脚步,《盐田儿女》触目所及的乡野是心灵的回归。

  另有「旧城区」,收录许丙丁、杨炽昌、叶石涛、许达然、李安等五位作家的文学路线。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
  ◎王浩一(作家)

  走读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何兴中(台南一中学务主任)
  ◎邱咏婷(国北教文产系副教授)
  ◎凌性杰(诗人)
  ◎张添唐(台南一中校长)
  ◎许悔之(诗人)
  ◎陈美桂(北一女中教师)
  ◎陈万益(清华大学台文所教授)
  ◎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系系主任)
  ◎杨雅玲(高应大文产所助理教授)
  ◎钟怡慧(澎科大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府城文学地图 2:大台南区 (内容综述) 《府城文学地图 2:大台南区》并非一本关于台湾南部城市——台南的文学导览书籍,而是一部着重于中国古典诗词、宋代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深入探究了宋代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艺术追求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图景。 本书的整体架构围绕宋代的文化现象展开,摒弃了地理意义上的“府城”概念,将焦点集中于北宋至南宋特定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那些在官场、文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士大夫。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宋代文学艺术的复杂面向。 --- 第一部分:宋代士人的精神景观与士大夫的“隐逸”情结 本部分首先建立了一个核心论点:宋代士人对“隐逸”的理解,与魏晋六朝有显著差异。传统的隐逸是彻底的避世,而宋代的士人,尤其是在理学兴起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种“在朝为官,在心为隐”的复杂心态。 论述一:道德伦理与政治理想的张力。 详细分析了儒家“兼济天下”与个人“独善其身”之间的永恒矛盾。通过考察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文中的“退居”主题,揭示了他们在遭遇政治挫折时,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重建精神家园。例如,对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田园诗的文本细读,重点不在于描绘黄州的自然风光,而在于分析其笔触中流露出的对儒家“修身”哲学的实践。 论述二:禅宗影响下的生命观。 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接纳并转化佛教禅宗思想,尤其是“空”与“无常”的概念,融入其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感悟之中。书中探讨了如邵雍等理学家对宇宙生成论的思考,并将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比对,展示了宋代理学思辨如何渗透到日常的审美活动中。 第二部分:宋词的兴起与“言志”向“抒情”的转向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学术贡献之一,着重于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形式美学和功能演变的细致考察。它强调了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载体,如何突破了唐代近体诗的格律限制,承载了更为细腻、更具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词体的结构与音乐性: 考察了宋代词牌的音乐背景,分析了词的句法、韵脚和结构如何服务于特定情感的渲染。书中详细区分了北宋早期婉约派(如柳永)与中晚期豪放派(如辛弃疾)在音律处理上的差异。对柳永大量“铺叙”手法的分析,揭示了早期词体如何描摹都市生活和市民情感的世俗性。 情感的深度挖掘: 重点剖析了宋词中“愁”意象的演变。从早期的闺怨之愁,发展到士大夫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悲。书中通过对比李清照和辛弃疾关于“故国”的抒写,阐明了不同身份的文人如何使用相似的文学符号来表达深层的历史焦虑。 “赋”体遗风与文人化的词: 探讨了宋词如何逐渐摆脱其初期作为宴饮、歌妓伴歌的依附地位,通过苏轼等人的努力,完成了向纯粹文学体裁的“文人化”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内容上的,更是形式上对诗体规范的有意突破。 第三部分:宋代书画印章的“文人趣味”与跨媒介创作 第三部分将视野扩展到文学之外的艺术领域,探讨宋代文人如何通过书法、绘画和篆刻来实践其文学理念,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文人趣味”(Scholar-Artist Aesthetic)。 “意在笔先”的书法理论: 深入分析了以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如何将书法视为一种纯粹的个人性表达,而非简单的书写技能。书中援引了大量关于“姿态”、“意态”的评论,论证了宋人对书法的精神性追求已超越了唐代的法度森严。 水墨写意画的兴起: 重点阐释了文人画(士人画)的诞生背景,即对院体画的程式化反动。书中分析了倪瓒、黄公望等元初画家,他们继承了宋代文人的“写意”精神,即绘画的目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通过笔墨的轻重疾徐来“写胸中块垒”。 诗、书、画、印的整合: 探讨了宋代及元初,文人如何通过在画作上题诗、以书体装饰画作、在印章上体现个人性情,实现“诗书画印”的四位一体的艺术创作模式。这部分强调了宋代知识分子如何将审美活动视为一种全面的生活方式,而非孤立的创作行为。 第四部分:宋代文论的范式转换与文化遗产的构建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文学理论本身,考察了宋代文论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后世文学创作规范的影响。 “以文为诗”与“以文为词”的争论: 梳理了宋代关于文体区分的讨论,分析了“文”与“诗”的界限如何因时代发展而模糊。重点分析了严羽《沧浪诗话》对宋代诗学理论的总结与超越,及其对宋人注重“妙悟”和“神韵”的推崇。 宋人对“古雅”的追求: 探讨了宋代文人对“古”的推崇,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对汉唐盛世精神风貌的理想化投射。这种对“古雅”的追求,体现在他们对周秦典籍的重新发掘和对唐诗的继承与批判之中。 士人阶层的文化传承: 总结了宋代文人通过编纂史书、整理典籍、创立学派(如理学)、以及对自身作品的系统整理,如何构建了一个清晰、自洽的知识分子文化传承谱系,为后世明清文人研究古典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总结:本书《府城文学地图 2:大台南区》本质上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文学、思想与艺术交融的学术研究。它聚焦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词体的艺术成就、以及跨媒介的文人美学实践,是对宋代文化史的一次细致的、多维度的梳理与解读。全书采用严谨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考据方法,旨在揭示宋代文人如何在政治动荡与理学思潮中,确立自身的审美坐标与价值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策划/林皇德


  生于1976年,台南麻豆人,现任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定居于台湾最有历史的城市,相信阅读可以为人们带来最丰富的内涵,写作是人间最伟大的志业。着有《用爱酿成篇章——台湾文学家的故事》(台湾文学馆出版)。

作者群/台南一中105 级科学班

  我们是一群生于1997、1998 年的高中生,对科学有专长,对乡土有热爱,对于文化与历史还有很大的琢磨空间。实际踏上文学之路后,才发现自己的浅薄与渺小,但这并不能阻碍追寻的脚步。或许,我们也有那么一点想证明科学与人文并不是对立的。科学可以用来探索人文的美,更深刻的发掘故乡美好的一面。因为了解,我们才能爱得更加深刻。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爱的故乡。

  王贞元、王敏齐、江翊瑄、吴兴亚、李廷威、阮昱祥、林杰民、侯品睿、洪家威、张恆维、连盟家、郭宇轩、郭哲毓、陈彦年、陈绍铭、陈扬善、陈逸婷、陈翰霆、曾子嘉、黄胜洋、黄鼎钧、詹雨安、蔡振廷、郑丞杰、萧博哲、骆佳骏、谢岫伦、严咏萱、苏奕达、苏琬婷。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贪看花色,我走了文学这路径 ‧王浩一
走读推荐
序 走读城市的浪漫与写实 ‧林皇德

●深掘出台湾的文学之泉:沈光文薰陶善化的足迹
 沈光文小传/沈光文文学地图
○文学之路 一朵白菊在露水中绽放清新光采
○文学地景
 光文里/光文路/光文桥、文开桥、斯菴桥/沈光文斯菴先生纪念碑/善化火车站/庆安宫/善化老街/善化图书馆/沈公光文教学处遗址纪念碑/善化国小/善化国中/善化高中/善化牛墟/善化糖厂
○顺道一游
 善化啤酒厂/胡厝寮彩绘村/加洲草莓园/二五八牛肉、阿春土产牛肉/一等凉冬瓜茶/五十年自制意面/庙口小吃

●压不扁的玫瑰绽放于此:杨逵勇敢地向世界唿喊
 杨逵小传/杨逵文学地图
○文学之路 坚信总有一天走向百花齐放的新乐园
○文学地景
 杨逵文学纪念馆/新化街役场/观音亭/杨逵旧家故址、梁氏家故址/新化老街/丽景照相馆/晋发米谷商店/苏家古厝/市场打铁店/杨逵新婚家故址/武德殿/新化国小/原新化寻常小学校御真影奉安殿/新化高工/新化高中/叶陶杨坊/朝天宫/虎头埤
○顺道一游
 新化太子宫/欧威纪念馆/老摊刨冰、鸡蛋糕/共益冰?室/无名烧饼/叶麦克炸鸡/菜市场黑轮伯

●盐分地带的文学领导人:吴新荣不只医人更医世
 吴新荣小传/吴新荣文学地图
○文学之路 故里的将军溪是他的动脉
○文学地景
 新生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贪看花色,我走了文学这路径/王浩一(作家)

  
  台北的活动提早结束,没有留恋,我又搭上高铁返回台南。暖暖的三月天,无事,觉得多赚了一个明亮的平日下午。早餐仅仅一杯咖啡,午餐也跳过去,下午三点的台南街头,我想,该找一丬小店,享受没人的「寂寞但是幸福」下午餐,去哪?
  
  不急着找东西吃,既然春光明媚,那应该先去拍摄正盛开的苦楝,林森路的,五妃街的,西门路的……最后往知事官邸古蹟前去,安静的小街有一株苦楝老树伫立在街头,满树薄紫,那是台湾的春天颜色。花色娉婷,三点半的时间刚好,阳光斜斜照射在背景建筑的立面上,百年的红砖建筑闪闪发亮,掩映着眼前的老树紫花,显得梦幻。拍了几张满意的照片,也贪看了一阵花树美景,我往不远处的韦家面店走去,那是导演李安每次返回台南,总会去重温旧时的美食记忆的小面馆。
  
  《府城文学地图》年轻的作者群,有一组人跟随着李安的文学地图,他们也在书上记录着这家面馆。今午,独享了阳光和春风,我缓缓踅到这里。面端来了,一口咬下,芝麻香肉臊香顺着面条入胃,饿虫都醒了。咀嚼中,这群高中生的採访脚步与笔下的描述,曾经阅读的美味感觉都回来了,文字的文学香气也都回来了,他们所说着李安的青春记忆也统统回来了。这一碗面,让我有了提笔落点的信心,写写他们:
  
  能完成这些书写,明星学校所有的背景条件似乎充足,却又不可思议。话说两年前,我担任了这个科学班口试甄选委员,应征的孩子都是国三的应届毕业生,也是台南各个国中里,理化数学的佼佼者,总共有六十位男生女生进入最后筛选阶段,预定录取三十名。我是四组甄选团队中的一员,知道这些孩子们都很优秀,而我的工作是剔除「人工天才」,尽量选入懂得生活、能自理压力的学生,希望能引入「除了理化数学之外」的潜力学生……甄选后,我不知道这一班的学习状况……直到,他们在导师林皇德的带领之下,交出了这本令人咋舌的「功课」:《府城文学地图》。
  
  府城文学地图,其实就是作家们在这座城市的「生命现场」,透过探索与侦查,理出作家与城市之间的亲密关联,哪些地点曾经丰富了作家的过去岁月?哪些城市角落曾经留下了作家的心灵注脚?这些小作家们追逐着前辈的身影,架构一幅幅文学与生命,城市与生活的「不朽关系」。
  
  当精神的质与知识的量成就了「不朽」,所以,有了苏轼文学地图、巴黎文学地图,也有了唐诗地图、印象派画作地图等等。这两本《府城文学地图》总共收录了十一位台南作家,记录他们的在地生活、记忆、光影,甚至美食的气味,也标记了这座城市的丰富深厚。
  
  整个书写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两年前导师林皇德,有一个单纯的想像:「让这群孩子多一点文学薰陶,也多认识自己的城市」,怎么做?对于刚入学的菜鸟新生交付「府城文学地图计画」,有些趣味,甚至好玩,这些学生还来不及思索与抵抗之下,分别「认养」十一位台南作家,那是兴奋的。
  
  他们开始寻找不同作者的作品,图书馆的资料严重不足,书店也无陈列,甚至Google的资讯也少得可怜,学生们意识到「事情大条了」。大家内心开始纠葛、怀疑、排斥到最后「认命了」。一些绝版的书册,一些失佚的掌故,甚至开始寻访乡贤耆老,先是像侦探,也像记者,「辛苦但是神奇地」找足了所有资料。然后,他们开始阅读,阅读也是一项大工程,除了文学的洗礼,也要爬梳作家字里行间与这座城市有关的经历,仔细标志地点。再如拼图般地踏查、整理、组合,最后书写下来……
  
  一年多的时间,班上的小作者们气势磅礡地写了二十五万字,因为内容丰富,图像也完整。特别将内容区分两册,其一是旧城区,其二是大台南区。
  
  《府城文学地图1旧城区》:收录许丙丁、杨炽昌、叶石涛、许达然、李安等五位作家的文学踏查路线。
  
  《府城文学地图2大台南区》:收录沈光文、杨逵、吴新荣、陈秀喜、阿盛、蔡素芬等六位作家的文学踏查路线。
  
  「这是个适合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过日子的好地方。」这是叶石涛生活在台南的心得,近年来也成了「慢台南」旅游标语。而叶石涛也说「作家是梦兽」,书里的十一位作家在这座旧城的书写起飞的梦想,这座旧城也得以更美好。今天,我们得以在此悠然翻阅,谢谢这群年轻的小梦兽……在我们贪看城市的花树当下,多了文学的优雅。
  
自序
  
走读城市的浪漫与写实/林皇德
  

  姐姐过世的时候,我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丧礼完成后,她的牌位便一直供奉在佳里善行寺。有一段时期里,爸妈每天都会在我和妹妹上学之前,把我们带到善行寺,向神主上香祭悼。
  
  当时的善行寺已是散发着古朴的味道。柱子上的红漆略微脱落,墙上的壁画以石灰打底,也已受潮,总是使我的制服沾上了粉白的痕迹。屋顶的横樑是原木架构,微微带有朽蚀的迹象。那时的我跪下来时,额头只到供桌的高度。依序向观音菩萨、祖师爷、地藏王菩萨、天公及佛祖参拜后,便拿香向姐姐祭拜。那木制的小小的神主,隐藏在佛祖身后晦暗的阴影中。在众多的牌位里,我总是踮着脚尖,双眼仔细搜寻,却仍然很难找到姐姐的神主。但我想,每一分心中的默念与祝福,都一定能够抵达天听。
  
  站在善行寺的庙埕中往右前方望去,可以看见邻近有一栋楼房,造型很独特,多边的形状不像一般街上方方正正的房屋。墙上总是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显得极为清幽。我常幻想着里头居住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绅士,可能是饱读诗书的老人家。
  
  后来虽然搬离了佳里,每年的春节、中秋和忌日仍然会回到善行寺向姐姐上香。看着寺庙一年比一年老旧,柱子上的红漆已脱落殆尽,墙上的壁画也早就一片模煳,心中浅浅一叹。年复一年造访这座寺庙,它对于我而言,象征着对姐姐的思念,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直到阅读了吴新荣的作品,这座善行寺在我心中的面貌,才开始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来,吴新荣的妻子毛雪芬的丧礼也在此地举行。《亡妻记》里细细地刻划丧礼的过程与吴新荣的思念之苦。每一页,他总是以着饱满的情感由衷地唿喊着:「雪芬哟!」每一声唿唤都来自最深层的内心,渗着暖热的血液的温度。而我在庙埕中所望见的,爬满了藤蔓的建筑,原来就是吴新荣居处小雅园的故址。吴新荣曾在此地与青风会的朋友们一起寄寓理想,与台湾文艺联盟的同伴们一起畅谈文学。一瞬间,在我的脑海中,这座善行寺彷彿得到了全新的生命,每一片砖瓦、每一根樑柱,甚至是每一块斑驳的痕迹,全都有了丰富的意义。
  
  曾经有一个至情至性的医生作家,在此地送别他的至爱,和我一样滴下眼泪,怀念她,书写她。这里不只是记忆中思念姐姐的地方,也是我与另一个伟大灵魂接轨的地方。
  
  在佳里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每天在这里生活,在大街小巷里穿梭,我却好像不曾真正认识它。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张开心里的眼睛去接触这片土地,不论走过多少次,都无法看清楚它的面貌。
  
  因为了解,我们才能爱得更加深刻;而想了解自己的故乡,就必须去碰触,去阅读,去感受。走动踏查,可以更加认识故乡的面貌;阅读历史,可以更加了解它的骨干与血肉;但是,若想接近这块土地最深刻的灵魂,不能没有文学。
  
  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导览员就是作家。若是你也跟着作家的脚步来到府城,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有着千变万化的姿态。跟着许丙丁的脚步,它是神灵与人群共存的魔幻写实;跟着杨逵的脚步,它是带着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跟着叶石涛的脚步,它是带着想像翅膀的浪漫主义;跟着杨炽昌的脚步,它是比现实更现实的超现实主义。你会讶异,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却从不曾见过这样的府城。
  
  《府城文学地图》两册一共引介了沈光文、杨逵、吴新荣、陈秀喜、阿盛、蔡素芬、许丙丁、杨炽昌、叶石涛、许达然、李安等十一位作家,从他们的生平与着作中归结成十一条文学踏查路线。他们或在台南出生、成长,或曾在台南定居,写作的领域包含古典诗、散文、随笔、新诗、小说、剧本;因此,每一条路线都是文学、生命与土地的交集。
  
  书籍的篇章依据文学地图所在的位置,区分为「旧城区」与「大台南区」两册。「旧城区」包含许丙丁、杨炽昌、叶石涛、许达然、李安的文学地图,触及了台南市东区、中西区、南区、北区、安平区等地;「大台南区」则包含沈光文、杨逵、吴新荣、陈秀喜、阿盛、蔡素芬的文学地图,触及的地区有新化、善化、佳里、七股、将军、北门、新营、柳营、白河、东山。每册的排列则以作家的出生年份为次序,由古及今,在空间的地图之外,融入了时间变迁的轨迹。
  
  从这十一位作家身上,我们也看见了府城文学的沿革。由于以作家为线索,串连府城的文学地景,因此相同的地景可能会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文学地图上。但在不同作家笔下,同一个的地景所呈现的样貌并不一样。
  
  府城的伟大作家并不只这十一位。或许,本书可以是一个起点,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多的文学地图出现,让世人看见府城更加缤纷多彩的面貌。
  
  这本书的作者群,是就读于台南一中一○五级科学班的三十位学生,对于文化与历史都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琢磨。实际踏上文学之路后,才发现自己的浅薄与渺小,但这并不能阻碍追寻的意志。
  
  写作的过程,彷彿是一趟侦探的寻寻觅觅,作家的传记与着作是既有的线索,而在小心翼翼地探究每个细节后,拼贴出全景。我们没有採用访谈家属或作家本人的方法,因为想要像一个小小的崇拜者那样,细细的握住手中仅有的片语只字,探索着偶像的脚步,踩过他所踩过的每一寸土地。
  
  一路上,感谢诸多贵人的指引,谢谢善化区赖哲显老师对于沈光文文学地图的协助,谢谢新化区康文荣老师对于杨逵文学地图的指导,谢谢过程中每一位给予协助的先进。谢谢台南一中张添唐校长、何兴中主任的鼎力支持,让这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并且出版。此外,也感谢台南一中一○三级摄影社黄彦霖同学协助照片的拍摄,让府城的美丽可以更生动的呈现出来。
  
  谨以这本书,献给我们最爱的府城台南──这块我们学习与成长的土地。
  

图书试读

●压不扁的玫瑰绽放于此:杨逵勇敢地向世界唿喊
 
○文学之路坚信总有一天走向百花齐放的新乐园
 
人,因为他曾做的事而伟大;梦,因为被实践而伟大。要了解一种大人格,不光只是要看他的自传,读他的作品,更应该走他走过的路,唿吸他唿吸过的空气。
 
在大目降出生的杨逵,用自己的坚持,走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当大家做着白日梦时,他早已将理想落实在生活中。他的民本思想在社会运动中、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他以悲愤的血泪痛诉社会的不公不义,在作品中展现人世永恆的希望。
 
杨逵文学路,在新化地区文史工作者的规划下,早已清晰呈现,映现在杨逵文学纪念馆之中。纪念馆于二○○五年落成启用,新潮的外表底下承载着无数杨逵的作品、字迹和梦。解说员滔滔诉说杨逵的故事和他在新化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压不扁的玫瑰」是这个特展的名称,跨越战前战后八十载,杨逵正如他的这篇着作般展现着台湾精神,孜孜矻矻地开拓他脚下的这块土地,更用笔耕种自己的心田。
 
下午两点,新化老街上并没有太多人潮。风格相异的旧式洋房夹道而立,早期居民的一番用心,使得这个台湾小镇的街头挥洒着欧风色彩,在红砖与黑瓦之间,以希腊罗马的柱式、西方古典的图纹,鑴刻出另一种风情。
 
离开大街,转进小巷中蜿蜒前进,杨逵结婚后的居所就在菜市场附近,但原本的屋子已被拆除,剩下绿色的铁皮与私人的停车场。一九二九年杨逵与叶陶在新婚前夕被捕,出狱后在此居住不到半年,便被迫离开了。看着路旁浅绿的铁皮寂寥的依附在水泥建筑边,似是格格不入,彷彿极权统治下杨逵的处境。他为农民抗争、为自由奋战,即便被日本政府和国民政府视为麻烦人物,他仍然不改初衷,为穷苦人民奋斗着。
 
菜市场附近,红砖小路引领着大家走向新化最古老的建筑:苏家古厝。传统三合院式建筑,中间走道两旁挂满了苏氏家族所写的书法,包含各种字体。樑柱、墙上刻写着多副对联,坐在高椅上,有如置身于古代的书院里,感受到一种大家族的风范。
 
观音亭,这座祭拜观世音菩萨的庙宇,虽然是极为庄严的宗教胜地,却也与庶民生活紧密相连。
 
庙前广场是杨逵和同伴一起玩乐的地方,现在两旁排列着民家与商店,默默看守着这块园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位長期居住在台北的讀者,我對於台南的印象,總停留在觀光客的刻板印象中。這次偶然讀到《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讓我對台南這座城市的印象,產生了巨大的轉變。書中將文學與地理做了如此細緻的結合,讓我彷彿透過文字,親自走了一趟大台南。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想像力,他能夠將看似平凡的地理景觀,賦予文學的靈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文學的生命力。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新化、左鎮等地的文學介紹,這些過去我較少關注的區域,透過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它們也有如此豐富的文學底蘊。書中引用的許多作家,我過去可能只是聽聞其名,但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得以將他們的文學創作與實際的地理環境連結起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閱讀體驗,更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想要深入了解台灣文學、台灣文化的朋友。

评分

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文學地圖」,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景點介紹,更應該是將文學的靈魂注入到地理的脈絡中。而《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捕捉到每一個地方獨特的氣質,然後將這種氣質與文學創作巧妙地連結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文學地景的描寫,例如那些見證了時代變遷的老屋、老街,以及那些與在地民俗文化緊密相連的文學作品。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彷彿能夠聽到過去文人在這些地方吟詩作對的聲音,感受到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文學愛好者看的,更是給所有想深入了解台南這座城市的人。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讀者能夠從文學的角度去感受台南的溫度、深度和廣度。我對書中介紹的柳營的文史,印象特別深刻,那些與劉家古厝、劉銘傳傳奇相關的文學作品,讓我對這個地方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讓你與土地產生共鳴的書。

评分

我一直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尤其喜歡透過在地人的視角去理解一座城市。這次有幸讀到《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真的讓我對台南有了全新的認識。過去對台南的印象,多半停留在美食和古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它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尤其是與文學的緊密連結。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貼近讀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越時空,領略大台南各個區域的獨特文學風貌。從北門的鹽業歷史,到七股的潟湖風光,再到山上、楠西的山林之美,每一個地方都因為文學的存在而變得更加鮮活立體。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在地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介紹,這些元素往往是文學創作的靈感泉源,也承載著一個地方獨特的文化記憶。書中引用的文學作品,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尋找靈感,又如何用他們的文字來描繪他們眼中的台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與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歷史息息相關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台南的理解,從表面的觀光體驗,昇華到了對其文化靈魂的探索。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台灣文學、地方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身為一個在地的大學中文系學生,我一直對台南的文學脈絡感到好奇,總覺得這座古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卻似乎缺乏一個系統性的梳理。當我看到《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府城文學地圖》系列一直是我關注的對象,而第二冊聚焦於廣泛的大台南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不同鄉鎮文學特色的深入挖掘,例如將安南區的漁村生活、麻豆的農業文化,以及學甲的宗教信仰,都巧妙地融入文學的敘事之中。書中引用的許多作家作品,我過去可能僅僅是聽聞,或是零星讀過,但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得以將這些文學創作與實際的地理空間連結起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優美且富有感染力,他筆下的台南,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時代的變遷,更充滿了人文關懷。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於許多地方性文學團體和創作者的介紹,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傳承。它讓我知道,在這些看似寧靜的土地上,曾經有那麼多優秀的靈魂在耕耘,在用文字訴說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愛與觀察。這本書讓我對我的學術研究有了新的啟發,也讓我對自己身處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歸屬感。

评分

我是一位在異鄉工作的台南人,每當思念家鄉的時候,我總是會找一些關於台南的書來看。但這次的《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沒有過多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讚美,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極具力量的方式,展現了台南的文學生命力。書中對於大台南各個區域的文學意涵的分析,讓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過去,我可能只是知道某個地方有什麼景點,但透過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地方都曾經是文學創作的沃土,都曾經孕育出如此多動人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透到讀者的心裡,讓你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作品的介紹,這些作品讓我感覺到,文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存在於我們周遭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不僅勾起了我的鄉愁,更讓我對自己的根源有了更深的認同感。我會把它珍藏起來,並且推薦給所有在外地打拼的台南人。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文學地理這類題材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總覺得會比較枯燥乏味。但《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徹底顛覆了我這個想法。這本書完全沒有我想像中的學術腔調,反而充滿了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就像一位說書人,用生動的語言,將台南各個角落的故事娓娓道來。他不僅介紹了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作品與真實的地理環境、在地風土人情結合起來,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學的力量。我尤其驚訝於作者對於偏鄉文學的關注,像是東山、白河等地區,過去我可能只知道它們是休閒農業的勝地,但透過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這裡也孕育了許多動人的文學篇章。書中對於作家們的生活點滴、創作心路歷程的描寫,也讓我對這些文學巨匠有了更親切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根植於我們生活的土地,並且與我們的情感緊密相連。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我身邊所有熱愛生活、熱愛台南的朋友。

评分

我對文學的熱愛,始於年少時期閱讀的詩歌散文,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文學的空間感似乎有些模糊。直到我翻開《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我才真正理解到,文學是可以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作者透過細膩的文字,將大台南的地理景觀,與當地的文學作品、作家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鹽水、學甲等地的文學描寫,那些充滿歷史感的街巷,那些與在地文化息息相關的文學作品,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更深的連結。書中引用的許多作家,我過去可能僅僅是聽聞其名,但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得以將他們的文學創作與實際的地理環境連結起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閱讀視野,更增添了我對台南這座城市的深層情感連結。我迫不及待想跟著書中的指引,親自走訪這些充滿文學氣息的地方,親自感受那份獨特的府城韻味。

评分

一直以來,台南這座城市給我的印象,總有種說不出的魔幻寫實感。小巷弄裡飄散的飯菜香、老屋斑駁的紅磚牆、廟口傳來的陣陣誦經聲,這些日常景致,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底最柔軟的角落。這次偶然翻開《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原以為只是一本介紹景點的旅遊書,沒想到卻讓我看到了台南的另一種靈魂。書中那些與文學相遇的土地,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地標,而是有了溫熱的溫度,有了故事的重量。從鹽水老街的月津港詩篇,到佳里的在地傳說,甚至是後壁鄉間傳來的稻穀香,作者彷彿一位熟稔的老友,帶著我穿梭在大台南的山海之間,尋訪那些被時間塵封卻依然閃耀的文學足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在地文史的細膩描繪,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筆下,都化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篇章,讓我重新認識了這片土地。這不只是一份地圖,更是一封寫給台南的情書,一場與土地的深刻對話。讀著讀著,我彷彿也聽到了那些古老的靈魂在低語,感受到了他們在這裡生活、奮鬥、創作的點滴。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閱讀視野,更增添了我對台南這座城市的深層情感連結。我迫不及待想跟著書中的指引,親自走訪這些充滿文學氣息的地方,親自感受那份獨特的府城韻味。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建築、它的美食,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而文學,正是承載這些記憶最深刻的載體之一。這次讀到《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真的讓我深深感受到台南這座城市豐富的文學底蘊。《府城文學地圖》系列一直是我關注的對象,而第二冊聚焦於廣泛的大台南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他能夠將複雜的文學理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對於不同鄉鎮的文學特色,都有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官田、六甲等地的文學介紹,這些過去我可能僅僅是聽聞過名字的地方,因為這本書,我才發現它們也曾經是文學創作的搖籃。這本書不僅是一份文學的指南,更是一份對台南這座城市的文化地圖。它讓我對台南的認識,從地理空間昇華到了文化精神的層面。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台灣文學、地方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國文老師,一生都在與文字打交道,對台灣的文學發展有著一份深厚的情感。當我得知《府城文學地圖2:大台南區》這本書的出版,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文學與土地之間有著難以言喻的連結,而這本書正是將這種連結具象化,讓讀者能夠透過地圖的指引,走進文學的殿堂。作者的學識與情感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他不僅對大台南地區的文學發展有著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種充滿溫情和敬意的筆觸,描繪了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文學火花。書中對於每個地方的文學意涵,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闡釋,讓我對許多過去僅僅是地名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文化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較為冷門的作家和作品的介紹,這讓我知道,台南的文學版圖遠比我想像的要遼闊。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文學的指南,更是一份對台南這座城市的文化致敬。它讓我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對文學的熱情,也激勵我繼續探索這片土地上未曾被發現的文學瑰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