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声响文化
  • 战后台湾
  • 声音研究
  • 文化研究
  • 音乐人类学
  • 口述历史
  • 社会历史
  • 流行音乐
  • 田野调查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越音乐类型的「造音」
突破民族主义、狭义本土定义的「翻土」
发现一种全新、全面聆听与展示台湾声音的角度

  ■涵盖日治时期至今,台湾声响文化重要事件/运动的口述历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和史料,继2014展览之后,纸上再现时代氛围
  ■自数千张珍贵文件、史料、经典照片中精选数百张入文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展览获得「第十三届台新艺术奖」


  长期被某几种音乐类型绑架了吗?《造音翻土》邀请你透过听觉感知进入历史之中翻转,重新发现一种聆听与解释台湾声音的角度。

  战后至今,台湾声响文化的讨论一直付之阙如,或仅偏重特定类型,本书策划团队历经多年田野调查、研究与蒐集,将台湾声响文化中的重要事件与运动的口述历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史料,在2014年以展览形式呈现,2015年邀集作家、学者、音乐人与展演策划者、艺术家共同着述,探索战后台湾声响文化运动的脉络。

  本书以「造音」来跨越音乐类型的分析藩蓠──无论是一般熟悉的流行、电子、民谣、摇滚等音乐,甚至是声音实验与创作,重新聆听不同的时空脉络里,「造音者」与权力在消音、规训、闪躲、协商、拮抗与颠覆的可能交锋下所展开的文化与政治意义;「翻土」则是从历史的社会土壤里,重新翻、掘、找,爬梳声响「本土化」的轨迹,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转化的可能。

  本书作者包括长期与此领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何东洪、何颖怡、范扬坤、马世芳、张照堂、张铁志、黄孙权、罗悦全……,在专文与访谈文之外,也搭配短文介绍说明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歌曲、专辑,并穿插艺术家的展览作品,纸上再现时代氛围。

  本书主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一、「控管与隙缝」:戒严时期,当权者对于台湾通俗音乐实施了严格的文化治理,包括歌曲审查、电波管制与出版管制。然而,随着美军协防而进入台湾的美国流行音乐得以避开审查,形成治理隙缝。于是,相较于本土音乐的治理与规训,美国热门音乐成为一种对于现代声响的想像。

  二、「声响翻土」:1966年由许常惠、史惟亮发起的民歌採集运动,是当时对于「我们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乐?」之提问的行动。之后,恒春民谣歌手陈达被台北知识圈发掘。但直至解严,新一波的本土反思运动才开始试图连结到陈达,并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应提问。

  三、「另翼造音」:本章敍述了李双泽、杨祖珺到解严后的左翼政治行动乐团的历史,及Live House「地下社会」遭到排除的事件,以及原住民如何在汉人主流音乐脉络之外唱自己的歌。

  四、「另逸造音」:自戒严的规训身体叛逃出来的行动,在1980年代初即开始在行为艺术、小剧场领域中酝酿。解严之后,造音的身体叛乱、逃逸逐渐走上高峰,包括后来被总称为「噪音运动」的一连串公开表演,以及演变为社会事件与文化现象的「瑞舞运动」。

  五、「另艺造音」:2000年前后,「声音艺术」一词的被运用,让造音的可能性不断被扩张与辩证,并且以多种方式实践,成为另一种实验的艺术取径。本章节讨论「在地实验」、「失声祭」、「旃陀罗公社」、黄大旺等创作者及其作品。

名人推荐

  在后殖国度校对自己的喉咙与耳朵,从来是扭曲折磨的辩诘;《造音翻土》正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再造访。───钟永丰(诗人、作词人)

  《造音翻土》完全翻转了校园民歌、学院精英与流行音乐的惯常论述,台湾音乐的当代场域,自此转向了政治异议与噤声、反主流文化、特定场址与噪音团体、前卫艺术叛乱事件、声音档案建置行动等新颖的思考范畴中,台湾现当代庶民声音社会史,终于音景毕现。──龚卓军(艺术史学者、艺评人、策展人)

  因为这部书,我们才终于醒悟:那些总被目为边缘的小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不肯乖驯的生毛长角的惊世骇俗的、冲得太远跳得太高想得太多的音乐,才是过去几十年台湾这块小岛最最重要的发聋振聩的声音。──马世芳(广播人、作家)

  非主流声响的回访,加上诸多考古重见天日的禁歌、陈达的恆春调、原住民流行歌曲到整个噪音运动,让《造音翻土》这本书在台湾近代声响文化上,呈现前所未有的思考。──黄明川(纪录片导演)

  我们对台湾流行音乐,尤其是那些另类之声的理解与研究,一向是苍白而贫乏的。《造音翻土》是迟到太久的重要挖掘工作。──张铁志(文化评论者)

  福尔摩沙的子民,世世代代坚定回应着天地、山水与人民,所以尽管历经多少剧变的冲击压制与一时困顿窘迫,始终能够自我超越而与时俱进。《造音翻土》展集结无数的历代艺术众生,为了斯土斯民畏无惧所发出的澎湃众声,其共振沛然成章,可谓凝聚了集体心志,具体形塑了巨观台湾近代发展史,发人深省更震撼人心。──谢佩霓(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

  婉约的乐曲、愤怒的吶喊、解放的噪音,这些声响构成了我们所在的台湾。《造音翻土》这项包括了展览与出版的计画,前所未有地从爬梳台湾声响文化的发展脉络,来思索台湾本土化的过程,并由此打开以另一种感官记忆和经验方式重新了解自己的近代史的可能。──林曼丽(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得奖与推荐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展览获得「第十三届台新艺术奖」

  「《造音翻土》透过对声响文化生产实践的重新检视、辩证,将几组与本土、常民概念相关的命题再次抛回特定时空下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使这个以系谱学的方式翻搅主题的展览,不在停留于特定声响美学的歌颂,而是实践者如何以其异质声响,抵抗、发声、进而造音的辩证历程。」──郭昭兰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一份关于《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力求详尽,且不透露该书的实际内容,仅描述一本具有相似主题、但内容迥异的图书。 --- 书名:浮城回响:战后都市声景变迁研究(1950-1980) 作者:林文华 出版社: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50年代至1980年代,台湾主要都会区(以台北、台中、高雄为核心)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剧变之下,其声景(Soundscape)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过程。不同于传统仅关注音乐或口语传播的研究路径,本书将“声景”视为一种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可感知表征,探讨了城市声音的生产、流动、接受与抵抗,如何共同塑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第一部分:噪音的诞生与规训(1950-1960年代) 战后初期,台湾都市的声景由战时遗留的军事化声响与快速工业化的喧嚣声潮所主导。本部分首先检视了新政府推行的“社会秩序维护”政策如何具体地投射于城市声音的“净化”工程之中。从取缔街头叫卖的叫卖声,到美军驻台所带来的西方流行音乐与截然不同的交通声响,每一次声音的介入或移除,都伴随着明确的政治意图。 研究聚焦于工厂机械的轰鸣、公共广播系统的政治宣传语调,以及逐渐成型的通勤交通工具——如轻便车与公共汽车——所发出的特定频率。作者认为,此时的“噪音”并非全然是负面的环境污染,它同时是工业发展自信的宣告,也是底层劳动者在空间中宣示存在感的方式。我们仔细描绘了例如眷村周边特殊的“非正式”声景,例如民间信仰祭典的锣鼓喧阗,它们如何在日益规范化的都市肌理中,成为一种被压抑却又顽强存在的“次声景”(Sub-soundscape)。透过对早期报纸的声响相关报导、政府公文以及民众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我们重建了那个时代,市民如何学习区分“可接受的”都市声响与“需要被规训的”社会杂音。 第二部分:大众传播与“声音的地理学”(1960-1970年代) 随着晶体管收音机与黑胶唱片的普及,声音的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章探讨了声音从“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转移的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 本书特别关注了“靡靡之音”的争议,分析了当局对特定音乐风格(如早期台湾校园民歌的萌芽前夜的流行歌曲)所施加的道德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是内容审查,更是对特定“听觉习惯”的文化霸权建立。我们引入了“声音的地理学”概念,考察了特定声音(如闽南语广播剧、国语流行曲、外文电台节目)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族群聚落中占据和定义空间。例如,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某些特定的地方性戏曲或宗教吟诵如何持续抵抗主流媒体声音的渗透;而在新兴的知识分子社群中,爵士乐或古典乐的鉴赏活动如何成为一种区隔性的文化资本。此外,本书也详述了如工厂宿舍、学生宿舍等半封闭空间内,声音如何成为群体情感凝聚或秘密交流的媒介。 第三部分:现代性冲击与声音的碎片化(1970-1980年代初) 进入七〇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与社会结构加速西化,使得原有的声景开始急剧碎片化与异质化。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空调机与大型电器进入家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环境声音的感知阈值。 本章侧重于“环境噪音”的出现与公共论述的转型。噪音不再仅仅是政治管控的对象,它开始被纳入公共卫生与都市规划的范畴。我们研究了民众投诉噪音污染的早期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邻里之间因生活方式差异(例如家庭娱乐声音、邻居作息时间)引发的微观冲突。同时,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声音开始被用作社会批判的工具。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声音艺术”,但部分先驱性的文化工作者已开始尝试利用环境录音作为创作素材,表达对都市化进程的反思。 最后,本书总结了这三十年间,台湾都市声景从一个由权威机构主导、强调统一秩序的“构造化声景”,如何逐渐转变为一个充满竞争、层次分明且充满潜在冲突的“多声景”环境,为后续民主化进程中的声音政治埋下了伏笔。本书旨在为理解战后台湾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心理提供一个全新的听觉维度。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东洪


  现任教于辅仁大学心理系。曾为水晶唱片制作企划,地下社会live house经营者之一。研究兴趣包括当代社会与文化理论、通俗音乐社会学、文化政策、文化行动主义。

郑慧华

  独立策展人,近年策划「重见/建社会」系列展(2011-2013)、第54届威尼斯台湾馆「听见,以及那些未被听见的」(2011)、「巫士与异见」(2013)等。她是「立方计划空间」成立者之一,关注与研究当代艺术与知识生产、社会实践之关系,并持续与创作者进行长期合作。

罗悦全

  曾编着《秘密基地:台北音乐版图(Since '90)》(2000)、翻译《迷幻异域:快乐丸与青少年文化的故事》(2002)。台北「立方计划空间」的成立者之一,目前持续进行与台湾地下音乐、声响文化相关之长期文化研究计划。

图书目录

前言
关于音乐,不只是音乐  罗悦全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何东洪、郑慧华、罗悦全

第一章 控管与隙缝:戒严与冷战下的审查与小自由
细数禁歌净曲的故事  徐睿楷(EricScheihagen)
三个政权都要查禁的《何日君再来》  罗悦全
台湾热门音乐场景下的「阳光合唱团」  王淳眉、何东洪、钟仁娴
《今日世界》杂志    罗悦全

第二章 声响翻土:寻找自己的声音
以台湾为名:民族音乐、田野录音及其反思  范扬坤
黑泽隆朝的台湾田野录音计画  范扬坤
民歌採集运动    范扬坤
吕炳川      范扬坤
来自台湾底层的声音    罗悦全
台湾有声资料库    罗悦全
陈达岁月  张照堂
民歌採集运动与青年下乡:丘延亮的回忆点滴何东洪、罗悦全
台湾山地流行歌曲  黄国超
田野录音与传统音乐的再生  澎叶生(YannickDauby)
复岛计画与历史中的声音:高雄点唱机里的社会图景   黄孙权

第三章 另翼造音:不愿主流的发声
重探现代与乡土:钟永丰与何东洪对谈  何东洪、钟永丰
台湾新音乐的颠覆和矛盾  何颖怡
水晶唱片    罗悦全
王明辉与黑名单工作室:从《抓狂歌》到〈不在场证明〉刘雅芳
以歌造反:管窥台湾异议歌曲  马世芳
边缘翻腾:黑手那卡西的社运音乐实践  陈柏伟
独立音乐的情感认同与危机:「地下社会」的生与死  何东洪
地下社会大事纪    钟仁娴

第四章 另逸造音:公共空间、身体与声音的解放
〈机能丧失第三号〉  陈界仁
台湾地下噪音:学运反文化之声林其蔚
零与声音解放组织    罗悦全
1990年代的地下刊物    游崴
王福瑞/NOISE      罗悦全
浊水溪公社    张铁志
吴中炜与九零年代破烂视听  游崴
春天吶喊    王淳眉
北区大专摇滚联盟/野台开唱    王淳眉
往舞会的路上:台湾瑞舞十年1995-2005  黄孙权
幽微的常民电音:再见,桃园的大会操  吴牧青

第五章 另艺造音 声响创作的另一种途径
着迷于不可名状的「在地实验」叶杏柔
最道地的台湾声音快炒:失声祭冯馨
和Party    罗悦全
思念是最古老的取样:开演前三十分钟的旃陀罗公社  张又升
认真唱烂别人的歌:黑狼那卡西与台湾摇滚场景  张又升

艺术家作品
动力聆听:通过声响去思考  郑慧华
姚瑞中:〈万岁〉
邓兆旻:〈唱还是不唱〉
陈界仁:〈西方公司〉
张照堂:〈纪念陈达〉、〈杨祖珺与青草地慈善演唱会〉
澎叶生:〈台北听三遍〉、〈听见桃山〉、〈六堆〉、〈穿梭美浓〉
朱约信:〈望花补夜〉
王明辉:〈不在场证明〉
Floaty:〈地下社会〉
黄明川:〈1995后工业艺术祭〉、〈淡水河上的风起云〉
洪东禄:〈跑〉、〈涅槃〉
王福瑞:〈声碟〉、〈声泡〉
黄大旺:〈有声涂鸦室〉
陈怀恩:〈一台不能放映的放映机放映了不再放映的放映机〉
展场掠影

书后
用体制外观点看台湾体制外音乐 黄大旺
造音容易,翻土困难   黄孙权
致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台湾热门音乐场景下的「阳光合唱团」
文/王淳眉、何东洪、钟仁娴
 
就这么热门起来
1960年代,由于冷战结构下美国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的佈署,美国通俗音乐在世界各地对青年文化与通俗音乐均形成重大的影响,戒严统治下的台湾也不例外。1968年第37期《今天》画刊制作长达二十八页的「1956~1968台湾热门音乐发展史」专题,首度完整呈现了台湾战后在地(西洋)热门音乐场景。

「热门音乐」一词是由广播主持人费礼所命名,指的是美军广播电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简称AFNT,1979年后转型为ICRT)播放而受都市年轻人喜爱的美国通俗音乐。由于1950年代的韩战,台湾被纳入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军事佈署范围,用以围堵共产左翼势力,随之来台的美军,直到越战,最多高达二、三十万人。

国防部为了服务在台美军,于1955年在军中广播电台成立「中美军人之声」,1957年美军接手开始独立制作,1966年增设调频频道(FM),是国内首家调频电台。而台北美军电台隶属于美国海军总部海军广播,总部在华盛顿,节目制作中心于洛杉矶,其中百分之七十的节目由美国直接提供,透过美国唱片公司交由美国军方的唱片,「American Top 40」遂成为当时年轻人最快接触最新热门音乐的管道。

随着美军电台的到来,1950年末至1960年代中期,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专门播放热门音乐的广播节目。中广、警广、世新、复兴、幼狮、正声、军中广播电台等皆有,这些节目短则半小时,长则三小时,週一至週六天天轮播。主持人中以费礼为标的性人物。费礼即为《皇冠杂志》创办人平鑫涛,本来从事出版工作,因为喜爱热门音乐,从1958年起在空军广播电台每週六主持半小时的西洋流行音乐节目,他所命名的「热门音乐」造成轰动之后,电台便学起美军电台,直接向美国订购相关资料和唱片,让观众第一手接收到当週最新的流行音乐;他还为听众在新生社的介寿堂举办了三天六场的热门音乐演唱会,电台录音也从现场广播转为录音广播,在全省十二家电台播出。他同时在报章杂志开辟专栏,报导或翻译西洋热门音乐动态。在空军的支持下,费礼也和同好组成「巨人乐队」,成员有黄温良、金祖龄、罗勃蔡、温星祖,这些人都是台湾早期热门音乐先锋人物,之后也都另组「洛克」、「雷蒙」、「海韵」等乐团,持续活跃于当时热门音乐乐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完全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造音翻土》提供了一个极其新颖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我之前对战后台湾的了解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声音”这个维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充满听觉细节的世界。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所发出的声音的分析,让我联想到很多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场景,比如童年时家里收音机传来的戏曲声,父母辈在劳动时哼唱的歌谣,甚至是我们小时候在巷口玩耍时此起彼伏的叫喊声,这些在过去看来微不足道的声响,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我甚至能“听”到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片段,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情感力量。它让我明白,声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历史、社会、个体经验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这本书让我对“倾听”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用心去听,可以听到历史的呼吸,可以听到文化的脉络。

评分

《造音翻土》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严谨考察,更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溯源。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声响与记忆之间关系的探讨所打动。作者通过对战后台湾不同群体的声音记忆的梳理,展现了声音如何成为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我读到那些关于早期电台节目的回忆,那些曾经陪伴无数人度过孤独夜晚的广播人,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鼓励或被禁止的声音,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声音在传递情感、构建认同上的强大力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有说服力,比如对于地方戏曲声响的变迁,对于战争记忆如何通过特定声音符号被反复提及,这些都让我看到声响文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文化传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被忽视的细节,并赋予它们历史的厚度和人文的温度。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有无数细微的声音,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过去、认识当下的重要线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理解又多了一层。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内容都非常有特色,让我眼前一亮。《造音翻土》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非常扎实地从战后台湾的具体声响入手,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不同声响“意义”的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声音,而是去追问这些声音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被解读,又如何被用于特定的目的。例如,书中对于广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声响媒介,如何被用来进行政治宣传、文化推广,以及它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信息传播和情感连接的角色,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声音的敏感和依赖,仿佛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它们既是生活的背景,也是重要的社会元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声音的背后隐藏着权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博弈。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让我在阅读历史时,能够“听”到那些被文字忽略的部分,从而获得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这本《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声音在文化塑造中的作用很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深入挖掘了战后台湾这一特殊时期,声响文化如何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认同。从书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收音机里播放的爱国歌曲、民谣,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压抑或被放大的声音。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文献梳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声响地图。那些关于早期广播节目主持人、音乐人的故事,那些关于民间信仰仪式中的声响细节,以及在戒严时期政治宣传口号的回响,都让我对台湾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声音不仅仅是听觉的感受,它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情感的温度,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声音,发现原来它们都如此丰富,如此有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听觉旅行,让人在沉浸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动。

评分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带给我的感受是多层次的,它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失普通读者可以欣赏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失落与再现”的讨论。作者通过梳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的声音,以及那些被重新发掘和传承的声音,展现了声响文化变迁的复杂性。我读到那些关于传统仪式声响如何受到现代化冲击,以及在当下如何被重新赋予意义的故事,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声音是一种非常鲜活的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过去的经验和情感,当它们消失或改变时,也意味着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连接正在发生变化。作者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保护和记录声音,不仅仅是为了留存一种听觉体验,更是为了守护一种文化记忆,一种身份认同。这本书让我对“声音”这个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开始尝试去倾听周围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淹没在喧嚣中的细微声响,它们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