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

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色彩
  • 绘画技法
  • 艺术理论
  • 国画
  • 色彩语言
  • 艺术史
  • 绘画研究
  • 传统绘画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中国画色彩语言为研究对象,涉及美术学、色彩学、文化学,运用互证法、辩证法等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内部结构、审美认知方式、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理路、中国画色彩的语言系统进行了深入论证诠释,以期探寻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创新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的初步设想,是一部值得细细一读的中国画色彩理论着作。

  本书内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前沿性、逻辑性,论述方法科学合理,观点鲜明、论述严谨、表述科学、体系完整、文风清新,图文并茂,是一部值得细细一读的中国画色彩理论着作。
艺术的边界与重塑: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诠释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知名艺术史学家或跨界艺术评论家的名字,例如:陈思远]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具有学术或艺术出版背景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文萃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独家工匠访谈录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艺术门类,而是深入探究了中国传统工艺在面对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冲击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生。我们从“物”的视角出发,解构了自宋代以来,那些被视为“匠作”而非“纯艺术”的实践——包括但不限于:宋锦的织造技艺、徽派木雕的结构美学、景德镇陶瓷的釉色化学以及苏绣中的针法逻辑。 全书以一种编年史式的叙事结构,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早期文献考证与当代艺术家的口述实录,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景。它挑战了传统艺术史中“文人画至上”的叙事框架,主张将工艺视为一种具有高度智识性和创新性的艺术语言,探讨了其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去功能化”与“美学升华”的过程。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物质的记忆与科技的介入: 考察了传统材料的稀缺性与现代合成材料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工艺品的物理特性与精神价值。例如,我们分析了传统漆器在真空环境下的保存研究,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建模技术来复原失传的榫卯结构。 2. “手作”的哲学转向: 深入探讨了“慢工出细活”这一时间观念在高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的反思价值。书中收录了多位当代艺术家(如雕塑家张远、陶艺家李薇)的工作室日志,展示他们如何通过重复性劳动来寻求精神的沉淀与对批量生产的反叛。 3. 跨文化对话中的重构: 分析了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在国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误读。书中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装饰图案的挪用,并着重介绍了当代工匠如何主动参与国际展览与合作项目,以“对话者”而非“被展示者”的身份重塑自身的话语权。 4. 非线性叙事与空间感知: 传统工艺往往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紧密相连。本书试图超越静态的图像分析,引入空间叙事学的方法,探讨从原材料采集到最终成品的整个链条中,所蕴含的“环境叙事”。例如,对闽南红砖建筑的构造逻辑与当地气候适应性的深入剖析。 章节结构概要: 第一部分:时间之茧——工艺传统的历史性审视 一、 匠心与帝制: 论述宋代“格物致知”思想对工艺美学的推动,以及官营手工业的体制化对技术传承的影响。 二、 从实用到观赏的悖论: 探讨瓷器、玉器等日常器皿如何进入贵族收藏体系,并分析“文玩”概念的形成对工艺等级划分的固化。 三、 边缘的记录: 考察那些未能被主流艺术史记录的民间手艺,如扎染、剪纸和传统纺织中的地域性变体。 第二部分:断裂与连接——现代性冲击下的重塑 四、 现代化的困境: 工业化初期,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的生存危机与技术替代问题。 五、 艺术院校的干预: 分析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艺术教育体系如何尝试“抢救”并“提升”传统工艺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歧。 六、 媒介的转换: 重点剖析了摄影、纪录片等新媒介如何介入对传统工艺的记录与传播,及其对工艺“本体性”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当下之维——当代工匠的身份构建 七、 数字化工坊: 深入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在传统雕刻、制模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原住民”工匠的创作模式。 八、 观念的注入: 聚焦于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手法融入传统工艺创作的先锋实践者,例如,利用瓦当进行批判性文本表达的尝试。 九、 全球视野下的价值重估: 考察国际艺术品市场对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新兴趣点,以及这种市场力量如何反作用于国内的创作导向。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艺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演变抱有浓厚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鲜活的现场观察,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文化遗产的全新视角——即从物质的肌理和时间的密度中,去理解一种尚未被完全定义的“中国美学”。 --- [书脊设计建议:采用模仿传统木刻版画的粗粝纹理,辅以烫金/烫银的现代字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申少君(蠹鱼阁)


  1956年生于广西南宁市,湖南邵东人。长期从事中国画工具、材料与视觉语言关系的研究,并承担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任第一届、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执行委员兼编辑总监。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当代中国画视觉系统研究所所长、工作室导师。

  参加首届“中国新文人画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世纪末中国画人物画邀请展”,“水墨延伸—北京、上海邀请展”,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全国画院双年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三十週年作品展览”等海内外重大展览。

  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品.申少君篇》、《申少君画集》、《申少君绘画》、《画室探访.申少君的艺术世界》、《廿一世纪主流人物画家创作丛书.申少君》、《酌古斟今.蠹鱼阁》、《水墨延伸—心绪的流露.申少君》等着作。

图书目录

序 寻找中国绘画色彩的逻辑 朱良志
引言

[第 一 章] 中国色彩认知的渊源
 第一节 原始色彩经验的视觉编码
 第二节 色彩认知的文字编码
 第三节 五色结构的起源

[第 二 章] 中国色彩的观念系统—文化表征
 第一节 五行色彩体系
 第二节 儒家色彩伦理
 第三节 道家色彩玄学
 第四节 佛教色彩法门
 第五节 服饰色彩观
 第六节 色彩的民间视野
第七节 诗意的色彩景观

[第 三 章] 五色体系下的绘画颜料—色彩语素
 第一节 青色系绘画颜料
 第二节 赤色系绘画颜料
 第三节 白色系绘画颜料
 第四节 黑色系绘画颜料
 第五节 黄色系绘画颜料

[第 四 章] 中国画设色的工具媒材—色彩语介
 第一节 画底语介
 第二节 工具语介
 第三节 胶矾语介

[第 五 章] 中国画色彩语汇及其结构方式
 第一节 结构性的色彩语汇
 第二节 色彩语汇的结构类型

[第 六 章]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语法程式与语体
 第一节 程式化的色彩语法
 第二节 中国画色彩的语体类型与相关语法程式

[第 七 章] 中国画色彩理论与色彩语言的特质
 第一节 从“绘事后素”到“随类赋彩”
 第二节 色彩理论的水墨转向
 第三节 程式化的色彩理论
 第四节 中国画色彩的类相特征
 第五节 从中西方比较中看中国画色彩的语言特质

[第 八 章] 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构建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的技艺迷津
 第二节 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开拓与色彩语言的探索
 第三节 独立色彩语言实验

结论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寻找中国绘画色彩的逻辑


  申少君先生是当代有影响的画家,我看过他不少作品。其独特的造型和深邃幽眇的色彩给我很深印象。他还是一位研究中国画理论的学者,研究多集中在绘画色彩方面。即便我对他有这样的了解,当我读到这部讨论色彩语言的着作时,还是有些吃惊。我没有想到一位专职画家对中国画核心理论有这样深入的思考,此作显现出作者具有很高的绘画理论水平,也没有想到他在绘画色彩理论方面有这样系统而发人深省的建树。

  重寻中国绘画的色彩语言,是这部着作的主要旨趣。少君先生是一位画家,他的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此书可谓有感而发,所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绘画色彩语言的失落。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画发展遭遇困境,其中“色彩的失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他的研究是要复原“那一道中国绘画色彩绚丽的风景”,寻觅绘画色彩语言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建构中国画的当代色彩语言。

  少君先生所言“色彩的失落”,不是说传统的着色技巧失传了,而是说对传统的色彩语言理解和继承存在误区,也包括传统色彩语言的转换在当代面临困境。我同意少君先生的判断,就是传统绘画色彩观念亟须澄清。我甚至感到,所谓色彩语言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色彩理论的误解所造成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画重墨不重色,传统绘画是反对色彩的。这样的观点可谓似是而实非。中国文化中的确有抑制色彩的思想。早期思想中存在的“色彩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色彩抑制观。两周以来,随着色彩技巧的丰富以及人们色彩认知的细密化,色彩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融入了丰富的宗教、道德和智慧的内涵,色彩也被纳入到特别的秩序中,“五色”系统就是一个与中国人宇宙意识蒂萼相生的观念,与其说它是一种色彩分类系统,毋宁说是一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这种色彩秩序观导致对色彩本身的抑制,道家强调“五色令人目盲”,要“胶离朱之目”,对色彩的运用发出了质疑。而儒家的正色观同样也是对色彩的抑制。

  中国画原来就叫“丹青”,强调绘画是通过色彩来图写物象的。先秦时绘画又叫“绘事”,或“画缋之事”。“画”本为刻形,“绘”(缋)的意思则是图色。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明显受到这种色彩秩序观的抑制,我们在孔子的“绘事后素”说中能看到这种影响,在六朝画论中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学说和“六法”的“随类赋彩”思想中,也可感受到潜在的色彩秩序观的影响。

  对色彩抑制的极端例证是水墨画的出现,它是影响中国绘画色彩观念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水墨的出现有工具材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来自于思想观念方面,它是道禅哲学流佈的直接产物。水晕墨章改变了中国绘画发展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绘画的色彩之道。五代北宋以来,绘画领域出现了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观念,甚至出现了以水墨来排斥色彩的现象。北宋以来的山水大家一般都不用着色,即使到了元代黄公望、王蒙之辈,也只是略施丹朱,与浓涂大抹完全不同。董其昌文人之画与工人之画的区别,在客观上造成了贬抑着色画的趋势。求于五色之外,成了文人画的重要特征。甚至有人误解为文人画就是水墨画,是一种区别于着色画的绘画。

  正像少君先生所说:“明清以来,重墨轻色的铁律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画的正统,反技术主义的画家大多对此习而不察,甚至奉为圭臬。即使自清末民初兴起的中国画改良主义,也仅局限于批判文人画的‘墨戏’传统,而未深察纸本卷轴画在色彩技艺上的衰颓。于是辉煌绚烂的唐宋设色传统,便因生纸画底的材料限制与重意轻技的审美取向,而变成了日渐退向历史深处的遥远景观。”

  中国美学有淡然无极众美归之的观点,强调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自唐代以来绘画越来越重视形外之韵,所谓得之于“骊黄牝牡之外”,反对色彩的氾滥。但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中国画是轻视色彩甚至反对色彩呢?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中国哲学是排斥色彩的观念呢?当然不能。

  中国哲学的旨归不是排斥色彩,而是超越形式,也包括超越色彩,重视人的内在生命体验,反对单纯的外在感官的获取,反对知识的分别。就像中国艺术强调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是欣赏丑,而是超越美丑的形式判分,而归于内在的生命体知。在色彩运用上也是如此,如道家的“五色令人目盲”观念,不是对色的排斥,而是在宣扬一种“为腹不为目”的哲学,不重“目”—外在知识的获取,而重“腹”—内在
生命的感知。而融大乘佛学和庄子思想而产生的禅宗,更重视这样的观念,它的色空思想、无色观念,强调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都不是对色的排斥,而是超越物质性、对象性,在内在生命体验中与世界相融一体,去感受世界的风花雪月。

  即就水墨本身来说,唐宋以来水墨画的流佈也不意味对色彩的否定。唐宋以来人们谈水墨,常常与“五色”联系起来。水墨是黑白世界,依照中国一种色彩认知系统,黑白世界意味着无色世界,“无色而具五色之灿烂”—不是对色彩的排斥,而是通过墨色的氤氲,表现出五色世界的绚烂。张彦远的“墨分五色”、“运墨而五色具”,张扬水墨之道的荆浩所提出的“不贵五彩”说,以及託名王维《山水诀》中所说的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等等,都不是对色彩本身的否定,而是要荡涤世界外在的遮蔽,直溯造化之源,表现一种本色世界。不是对色彩的否弃,而是解除人们对形色世界的执着。

  少君先生于本书所言,水墨的出现,“并未摈弃色彩语言,而是弱化了色彩语言”,这样的判断是客观的。水墨的出现,在色彩之外开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呈现途径,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色彩语言本身的变化,不仅是水墨与色彩之间的相融相即,也是色彩本身发展的异路求生。甚至可以这样说,水墨的出现,在新的格局中,提升了色彩语言的表现活力,使之向着更适应中国写意绘画所指引的路径前行。

  清初龚贤的绘画大胆地用黑用白,研究界有“黑龚”、“白龚”的说法。他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观由道禅一脉传出,他说:“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黑白在他这里不是单纯的笔墨问题,而是通过它来追求光明—绘画价值的实现,绘画是给自己、给他人带来光明的艺术。他谨守“知其白,守其黑”的哲学,由此黑白世界来追求光明。老子认为,光明与黑暗的分别是没有意义的。真正对光明的追求就是放弃对明暗的分别。他说“明道若昧”,又说“见小若明”—一个东西看起来很光亮,真正的光明是对明暗的超越。《庄子》所说的“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其意也在于此。龚贤与他的老师董其昌一样,强调无色可尽天地之灿烂,以绘画中的黑白世界来“放光”,绝非对色彩的否定。像服膺“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哲学的董其昌,固然有淡然无极的一面,但他并未被这形色层面的无色观所牢笼,他的画也有山红涧碧、春花烂漫的丽景。但他的“丽景”在淡化物质化、对象化、形式化执着方面,又向前迈出扎实的步伐。

  那种认为文人画就是排斥色彩的观点,是一种皮相之论。文人画的发展中,有一种即色即真的观念,不必离色而求真,就像孟子所说的“形色即天性”。生命的真性可以从淡然中获得,像云林所说的“源上桃花无中无”,也可从色中觅取。心中无色,纵然满纸绚烂,也可臻于高致,直达生命纵深。我在石涛研究中发现,作为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石涛并非排斥色彩,他的画可以说是山花烂漫,色彩浓重,云林号“幻霞”,他的烟霞只是一种虚幻,他要在烟霞之外求烟霞,石涛却于烟霞之中求浪漫,他走的不是简澹冷寒的道路,而是浓涂大抹。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超越对色相世界的执着,而不是对色的排斥。他有一册页画灿烂的桃花,题云:“度索山光醉月华,碧空无际染朝霞。东风得意乘消息,变作夭桃世上花。如此说桃花,觉得似有还无,人间不悟也,何泥作繁华观也!”画的是桃花,着意却不在桃花之相,而是抖落一种春意,那种碧空无际中染出天地明霞的种子,桃花只不过是借一阵春风,将此明霞之意吹落。他画的是桃花的“种子”—明霞,而不在桃花。禅宗中有“如春在花”的思想,所谓譬如青春,藏于化身,随其枝叶,疏密精神。春是“一”,是全体,是真如,而“花”是“一切”,是分身,是事相。“如春在花”,随处充满,明秀艳丽,在在即是。石涛将即色即真的思想贯彻到他对色彩的理解中。

  读申少君先生这部着作,使我更加强了这样的观念:说中国哲学的色空、无色观念就是反对色彩是误解,说中国传统绘画是轻视色彩甚至反对色彩,同样是误解。读这部着作,对弄清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念有很大启发,对探讨中国画的新出路、建立新的色彩语言也有很大助益。这部着作从观念上澄清传统色彩学说的理解,又从技术品质角度讨论色彩语言的丰富内涵,探寻提升中国画技术品质的途径,这对国画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作者不仅在理论上分析、技术上确证,还从自我的生命体知中,去研味传统色彩的内在世界。他曾在永乐宫壁画前流连数年,旦暮随之,寤寐不忘,他所发现的中国绘画色彩的内在世界丰富而有意味,我虽不谙此道,亦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但愿这部独特的着作能在中国绘画的现代性进程中撒下一片绚丽的色彩,铺满走向理想世界的通衢。

朱良志
2013 年9 月10 日于北京大学

引言

  本课题以中国画色彩语言为研究对象,其范畴涉及美术学、色彩学与文化学。

  作为中华文化的视觉表征与造型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色彩语言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体系。在经、史、子、集等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色彩文化的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的审美观念与实际应用情况。历代诸多画学着作,无论是史传类,还是理法品评类着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国画色彩问题。民国以来,于非闇、蒋玄佁等学者纷纷涉足中国画色彩研究领域,使此项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着作有:于非闇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蒋玄佁的《中国绘画材料史》、彭德的《中华五色》、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潘吉星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曾启雄的《中国失落的色彩》、王定理的《中国画的工具及材料运用》、王文娟的《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赵权利的《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等等。这些着作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对中国画色彩语言进行了汇编、整理和专门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研究线索。

  一、

  大体上,中国画色彩语言研究分化为三种类型—工具材料类、技法式样类和审美认知类。这三类研究各有侧重,从不同维度加深了对中国画色彩语言的认识,却都属于单一化的理论范式,学科视野较为狭窄,忽视了工具材料、技法工具和审美认知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构关系,未能将中国画色彩语言研究提升到全面、系统的高度。

  从根本上说,单一的研究方式之所以不能对中国画色彩语言进行系统诠释,其原因在于:中国画色彩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如果仅仅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来研究,则难免忽视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无法勾勒出中国画色彩语言的整体性状与内在逻辑。

  有鉴于此,本课题採取了系统性的研究方法:

  其一,以互证法将文献考证、图像分析、田野调查与技法实验相结合。其中,文献考证以古代画论为重点,旁及经、史、子、集、笔记、方志;图像分析范围主要包括帛画、壁画(以敦煌、永乐宫、云岗石窟的壁画为主)、古代卷轴画(以故宫博物院藏画
为主)、民间年画、现当代中国画作品(以中国美术馆及在京的评述收藏单位为主要对象),图像资料的採集以亲眼实见为原则,同时参照相关出版物中的印刷品;田野调查主要针对生产笔、墨、纸、砚的传统作坊来展开,探寻媒介材料工艺的历史基因;技法实验则结合本人在绘画创作中的实践及体会,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的设色技法进行实验,形成色彩语言的分析报告。

  其二,以辩证法兼顾“长时段”视点和“物态学”分析,透视媒材演变、技法发展和观念变迁之间的互动进程。以中国画色彩的发展为主线,介绍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阐明色彩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描述几个重点历史时期的色彩面貌及其变迁的整体方向,并结合绘画理论、画家和绘画作品阐释中国画色彩体系,纠正当前史论界存在的一些学术误解及偏见。从中国绘画历史的角度探究色彩与中国绘画的成因、属性、沿革、风格形成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其三,以综合法吸纳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将宏观论述、中观考察和微观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宏大叙述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本课题旨在通过考察历代画作并结合笔者30 多年的创作经验,分析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内部结构,在色彩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文化系统中的审美认知方式,探寻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理路,整体诠释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进一步说明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史及现代绘画继承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然性,重新认识中国画的当代问题。

  二、

  一般地说,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工具材料系统、技法式样系统与审美认知系统,三者各有所本,又互为动因。

  工具材料系统由颜料(主要包括矿物性的石色、植物性的草色、墨色、印料)、调和剂(主要包括胶和水)、画底(主要包括绢与纸)、工具构成(主要包括笔、砚、印)。这些特定的工具材料组合,又分别与不同的技法产生不同的结构关系,从而衍生不同的式样和风格。技法式样系统则包括设色技艺、样式,它意味着特定的颜料、设色技法与特定样式产生不同的结构关系。审美认知系统包括色彩视知觉、审美范式、文化模式。视知觉是一种给现实赋予形状、色彩和意义的知觉形式,色彩视知觉则是观察感知外部世界并进而观察感知结构色彩的通道。观察方法的差异必然导致形式的差别与色彩意义的不同,而色彩语言的差异也可归结为审美范式、文化模式的不同,审美范式影响视知觉心理。对于这三个子系统,我们如果以静态模式去分析,往往容易将其割裂为三个相互孤立的方面,而难于对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产生整体而辩证的认识。

  毋庸讳言,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任何单一的研究方式都无法对中国画色彩语言进行系统诠释,因而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世界各国艺术交流的日益扩展,中国画色彩语言亟待纳入宏观的视野加以系统研究,以便对当代中国画语言的全面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三、

  在论文结构方面,本课题正文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追溯中华色彩体系的渊源,以史前中华色彩遗迹为探索原始色彩认知的重要对象,研究原始色彩经验的视觉编码;以甲骨文中的颜色字作为解读中国远古色彩认知的关键密码;对于以五类分的认知构造进行追本溯源,破解中国五色观念起源问题。

  第二章,研究中国色彩的观念系统,揭示其文化表征意义,重点梳理五色观念由周至汉的体系化与定型过程,分别阐述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的色彩观,并从民间文化、服饰文化、文学等维度透析其中蕴含的色彩观念。

  第三章,诠释“青、赤、黄、白、黑”五大色系如何通过对呈色物质的不断选择与融汇而构筑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按五大色系分门别类地阐述中国画的颜色原料所具有的不同色彩语素功能与属性。

  第四章,把设色工具与媒材作为承载色彩语言的基本介质纳入色彩语介的理论层面,研究历代绘画工具材料在中国画风格变迁中扮演的功能角色,以及其对中国画色彩语言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分析不同的中国画色彩语素如何通过对比、唿应、承接等程式而形成特定结构,以及如何在色彩语汇层面组成了稳固而多样的间色构造;分别从重着色、浅着色、水墨、彩墨诸类型,阐释中国画色彩语汇的内在结构。

  第六章,考察勾法、染法、填法、醒法、作底反衬法等中国画色彩语法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画色彩语法与不同画体的特定关联,主要包括人物画体与平涂、凹凸法、晕染法等语法程式,山水画体与点、勾、皴、擦、染等语法程式,花鸟画体与填色、晕染、点写、烘托、打底及反衬等语法程式。

  第七章,梳理传统中国画色彩美学之历史源流,解读绘事后素、随类赋彩、墨运五彩等重要命题,分析中国画论中的色法理论、色彩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通过比较法来论述以经验主义为主的中国色彩观与实证主义的西方色彩观之间的差异,阐明中国色彩学理论的哲学性与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类相特征。

  第八章,考察当代中国画在工具材料与色彩语言方面的新动向,探寻中国画色彩语言创新的可能性,结合个人的色彩语言实验提出构建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的初步设想。

图书试读

[第 一 章]
中国色彩认知的渊源


从认识论的维度来看,色彩不仅是人类视觉经验的结果,而且是特定文化观念的视觉表征。色彩的存在,绝不能离开基本的认知条件,因为色彩一旦脱离认知便毫无意义可言。因此,色彩是基于认知而产生并获得存在意义的。作为某种特殊的语言形态,色彩既是传达审美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媒介,也是一定文化历史的缩影。

大体上,色彩认知的表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以色彩材料或现象作为传达媒介;另一种则是以文字符号间接作为传达媒介。前者属于色彩经验的视觉编码,而后者则涉及色彩经验的符号编码。色彩意识一旦产生,色彩便可能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而在视知觉的经验积累中展开的色彩联想则可能与其他事物建立最大限度的联系。中国原始五色“青、赤、白、黑、黄”的形成,虽然离不开视知觉的经验积累,却是在一定的时空图式和文化观念的支配下发生的。

第一节 原始色彩经验的视觉编码

中国色彩认知的历史,早在远古蛮荒时代就拉开了序幕。虽然其源头与艺术之起源一样,扑朔迷离而难下定论,但可以断定的是,一旦对某种天然颜料进行应用,则明确标志着原始色彩认知已经初现端倪。这是因为,对自然色彩的感性经验只有经过理性的编码过程,才会转变为创造性的色彩表达,而人为的主观化“色彩”恰恰是色彩经验的编码结果,是色彩认知的视觉表象。对天然颜料的自觉应用,不仅意味着“色彩”已经具备某种视觉表征的功能,并且反映着色彩认知的发展历程。于是,中华色彩的原始遗迹便成为探索原始色彩认知的重要对象。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收到这本《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真是让人惊喜!台湾这边虽然不乏谈论水墨画的书籍,但专门深入探讨“色彩”本身,而且是从“独立语言”的角度切入,这真的非常少见。我一直觉得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常常被强调笔墨的意趣,反而忽略了色彩的运用。但这本似乎打破了这个迷思,它有没有可能在解析中国传统绘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有时被视为“非主流”的色彩元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理解呢?我很好奇它如何定义“独立语言”,这是否意味着色彩在中国画中拥有超越题材、笔墨技法的自身表达能力?是不是像音乐里的音符,有自己的逻辑和情感,可以独立地传递讯息,而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或装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常见的浓墨重彩,而是有一种内敛的光泽,让我想象它内部的文字,会不会也是这样一种温润而深刻的叙述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中国画里,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色彩呢?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色彩世界,让我看到中国画中,色彩所能承载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丰富面向。

评分

拿起《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所传达的那种“独立”感吸引。在我的认知里,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似乎是以“墨”为尊,色彩更多时候是作为点缀,或是为了迎合某些审美习惯。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色彩的独立语言”,这立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究竟是如何阐述这种“独立”的?是探讨色彩在不同朝代、不同流派中的演变和象征意义?还是去分析某些特定颜色,例如中国的“红”与“绿”,在传统观念中是如何被赋予特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会从视觉语言学的角度,去剖析色彩在中国画构图、情绪表达、甚至叙事功能上扮演的角色。是不是说,有些色彩本身就能传达信息,比如一种淡淡的青色,可以唤起宁静;一种浓郁的赭石,可以代表古朴厚重,而无需过多的笔墨辅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跳出“墨分五色”的传统框架,去发现隐藏在那些熟悉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中的,由色彩构筑的,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世界。

评分

老实说,刚看到《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这个书名时,我有点疑惑,也充满期待。因为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中国画教学和鉴赏,往往更侧重于笔墨的功力、构图的章法,或是题材的象征意义,色彩似乎总是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本书能将“色彩”提炼出来,并冠以“独立语言”的名头,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色彩”在中国画中的“独立性”的?它是否是通过梳理历代名作,去挖掘那些即便去掉笔墨,仅凭色彩组合也能传达意境的作品?比如说,某些宫廷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或者民间艺术里的用色大胆,它们是否就构成了一种独立的色彩表达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我期待它能打开我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熟悉的中国画,发现其中被忽略的色彩魅力,理解那些色彩是如何独立地与观者进行对话,传递不为人知的东方美学密码。

评分

拿到《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在台湾接触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画里,色彩的运用似乎有种“潜规则”,不似西方绘画那样直白地强调色彩的冲击力或写实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动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问。它所说的“独立语言”,究竟是指什么?是说色彩在中国画中,拥有了超越笔墨和题材的自身表现力吗?比如,它是否会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不同色调(例如冷暖、明暗、浓淡)的偏好,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又或者是,作者是否会分析,某些特定的色彩搭配,本身就带有一种超越性的象征意义,能够独立地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而无需依赖具象的描绘?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有说服力的例子,能够让我从视觉上,切实感受到这种“独立语言”的存在,并学会如何去解读它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