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自二战结束美国跃居世界领导地位,1944年的布雷敦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构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体系,其后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国无论大小,平等进入国际市场 ,至今70余年;当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位的今日,立即感受到美国重返亚洲的围堵,一系列由美国主导进行中的全球服务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原物料之取得及生产成品的输出市场皆构成威胁。中国则以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继续其大国之路,中国谓之仅涉及经济、文化、旅游等内容,不会有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从西方国际关系与马列主义的角度以观,经济与政治、安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诚如,在国际现势的舞台上,没有永恆的朋友与敌人,唯不变得是永恆的利益。由中国倡议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至今(2015年3月底)已有跨欧亚两洲37国表态加入,中国与美国在全球竞合之态势已然成形;再则亚太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快速的情势,关系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位于关键地理位置的台湾,在大国的角力中,能否有更多国际空间,往往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很大连动。
三十余年来,两岸成就了直接三通,推动经贸交流并建立制度,开拓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两岸社会互动,寻求两岸两会的协商机制;在两岸交流已不可逆转的时刻,2014年3月18日由青年学生为主的反服贸运动,群众抡起「公民不服从」的大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了不可轻忽的影响;此运动冲击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合作进程与两岸三党政治互动。
两岸关系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认同”!太阳花学运弥漫着对大陆的敌对思维与恐惧感。民进党在太阳花学运后,大陆政策转型已付之东流,成为泡影;政治因素日益制约着两岸交流的深化,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更显现两岸之间「认同」的难题。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学运的正式回答,就是遏制台独的坚定意志,不会动摇,以稳定可能被搅乱的两岸关系。但同意以战略性模煳的方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北京或已意识到,只有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领域的交流和接触,才能增进双方的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才会更牢固。此后大陆对台政策方针与走向,将更加侧重于台湾基层与两岸青年交流,「寄希望于两岸青少年」而非过去锁定政治人物、大企业家、社会名流等做法。
近年来,大陆对台工作强调「向南移、向下沉」,更重视与南台湾交流互动,南台湾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所谓南台湾意指云林县以南、西部平原区的各县市。包括了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高雄市、屏东县。或许经济处境的弱势结合自身的群体特征,会使青年人与中南部地区产生独特的自我认同,并助长「反中」的情绪。事实则是整个台湾过去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对大陆存在着负面讯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以及与台湾间的交流互动,南台湾地方政府与群众则显得迟缓。若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各层级政府能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倾听民意,「真诚」的沟通与作为,将可深化交流的力度,化解常久以来解不开的敌意;面对大陆迈向全球性强权的过程,两岸炎黄子孙能客观认识问题,寻求利己利他的有效对策,应是两岸人民「智慧」的选择。
本书分四篇三十章,首篇从国际关系的诡谲多变,观台海两岸的因应之道;第二篇回顾两岸30余年之交流成效与前瞻影响未来两岸交流的变数;第三篇致力于两岸交流中南台湾的认知与现实;第四篇期望以智慧之钥为两岸的未来剖划善果。
要了解两岸关系发展,必须同时具被陈述事实的能耐和理论素养,本书汇集两岸三地近三十位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学者,分别来自台湾地区的树德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中山大学、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南台科技大学、义守大学、嘉南药理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屏东大学、大仁科技大学、高苑科技大学,和大陆地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华侨大学、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全国台湾研究会、上海台湾研究所、澳门理工学院的教授群,长期的观察两岸政经的变化,对两岸政经情势的了然,多次的集体研讨,针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透过学术交流,提出精辟的看法。继由树德科技大学两岸和平研究中心吴建德、张蜀诚、王玮琦等教授的用心编排整理,文化大学博士生陆文浩先生多次细心较稿,提供关心两岸及台湾未来的读者一个清晰的图像,并检视这些趋势的转变可能带来的结果。本书取材丰富,引证资料具体详实,论点中肯,客观平衡的提供读者宏观思考与微观分析,读者们静心感受,将对两岸及台湾的未来会有新的感悟与发想。本书不仅有助于两岸与国际关系、军事、外交、战略研究者之参考,更为大学部与研究所两岸与国际关系课程用书。
主编群 谨志
中华民国10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