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资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应用篇

空间资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应用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空间信息技术
  • GIS
  • 遥感
  • GPS
  • 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 空间数据
  • 应用技术
  • 空间分析
  • 地图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空间资讯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技术应用篇) 》是继本书上册系统阐述空间资讯技术原理之后、围绕该技术门类各种应用而展开叙述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由于空间资讯技术内涵的广泛性,本书主要侧重于宏观、中观空间资讯技术的应用,包括土地管理、资源管理、精确农业、智慧城乡、防灾救灾、交通管理等应用领域,力求理论结合实际、技术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单独安排章节总结归纳出应用之数学模型以及方法论,可普遍适用于空间资讯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最后,探讨发展空间资讯技术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的问题,并提出对空间资讯技术发展展望。
图书简介:城市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实践 书籍定位与目标读者 本书聚焦于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核心技术工具的深入应用与集成实践。它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地理信息科学家、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如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等)的师生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富含实操指导的参考手册。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弥合城市规划理论与先进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强调如何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解决复杂的城市发展、管理与可持续性挑战。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与空间数据基石 (约350字) 本部分首先对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回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布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核心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支撑现代规划决策的空间数据基础。 1. 规划范式的演进与空间思维: 概述从传统绘图到数字模型驱动的规划范式转变,强调“空间思维”在规划决策中的不可替代性。 2.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要素重述: 简要回顾GIS的数据模型(矢量、栅格)、数据采集精度要求(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以及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原则。 3. 城市规划标准数据体系构建: 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所需的关键空间要素分类、数据标准(如国标、地标)、拓扑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及数据质量控制在规划分析中的重要性。本章着重于“规划数据的特殊性”,即其时间维度变化快、属性信息复杂、涉及多专业融合的特性。 第二部分:GIS在城市规划核心环节的应用:深度分析与建模 (约60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GIS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城市问题的“分析引擎”。重点在于介绍如何利用高级空间分析工具,构建支撑科学决策的模型。 1.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与潜力分析: 介绍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和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宏观政策约束,进行科学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重点阐述如何设置合理的约束条件层和驱动力层,避免过度理想化的模型输出。 2. 城市交通网络优化与可达性评估: 深入讲解网络分析模块的应用,包括最短路径计算、服务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vs. Service Area Analysis)、基于时间-空间网络的OD分析。重点讨论如何结合公共交通OD数据和行人活动数据,评估不同规划方案下的交通公平性和效率。 3. 基础设施选址与影响评价: 针对医院、学校、变电站等公共设施的选址问题,演示如何运用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和成本距离分析(Cost Distance Analysis),综合考虑土地成本、环境敏感性、服务人口密度等多个异构指标,确定最优布局方案。 4. 城市形态学与空间格局分析: 介绍如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LPI, SHEI等)对城市建成区的密度、斑块形状、连接度进行量化描述,并与人口分布、绿地系统进行空间关联分析,为城市更新和“紧凑型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三维GIS与BIM在城市规划中的集成应用 (约350字) 随着城市复杂度的增加,二维分析已不能满足需求。本部分转向三维空间技术的应用前沿。 1. 城市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管理: 探讨从倾斜摄影、激光雷达(LiDAR)数据到城市信息模型(CIM)的转化流程,以及三维地理数据库的组织结构。 2. 三维可视化与日照/通视性分析: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三维GIS工具进行建筑高度控制下的日照影响评估,特别是针对高密度区域的遮挡分析,以及在规划审批流程中的可视化验证。 3. BIM与GIS的数据互操作性挑战: 探讨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如何高效导入和融合到GIS平台中,实现从单体建筑到城市尺度的信息链打通,为未来“数字孪生城市”的规划管理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规划决策支持与未来趋势 (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GIS技术如何融入规划管理流程,并展望未来的技术融合方向。 1. 规划方案的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 介绍如何建立基于GIS的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对比规划实施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实现规划的自适应调整。 2. 面向公众参与的WebGIS平台构建: 探讨利用WebGIS技术(如Leaflet/Mapbox结合后端服务)搭建面向公众的在线咨询和反馈平台,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3. 融合人工智能(AI)的规划辅助决策: 简要介绍深度学习模型在城市要素提取、风险识别、以及辅助生成初步规划草案中的潜力,强调人机协同在复杂决策中的作用。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强调“技术是手段,规划目标是核心”,旨在培养读者将空间信息技术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城市问题的综合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十一章 空间资讯技术应用总论
11.1 空间资讯技术基本功能分析 11-2
11.1.1 空间资讯技术基本功能 11-2
11.1.2 空间资讯技术的特点 11-6
11.2 空间资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1-9
11.3 空间资讯技术应用方法论 11-11
11.3.1 空间资讯技术开发应用的原则 11-12
11.3.2 空间资讯技术开发应用的方法论 11-15
11.4 空间资讯技术应用中常用的统计学知识 11-29
11.4.1 均方差与抽样统计 11-29
11.4.2 机率与机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11-31
11.4.3 回归(regression) 11-34
11.5 空间资讯资料库建设 11-37
11.5.1 空间资讯资料库的发展 11-37
11.5.2 空间资讯资料库建构 11-40
11.5.2 空间资料的索引技术 11-42
11.6 空间资讯技术应用系统建设 11-46
11.6.1 空间资讯技术应用系统的一般结构 11-47
11.6.2 系统建置 11-49
11.7 小结 11-51

第十二章 应用模型与相关技术
12.1 综述 12-2
12.1.1 模型的概念 12-2
12.1.2 模型分类 12-3
12.2 权重确定模型 12-5
12.2.1 权重的概念 12-5
12.2.2 德尔菲法 12-6
12.2.3 排序法模型 12-8
12.2.4 层级分析模型 12-9
12.2.5 负权重存在情况下的层级分析法 12-14
12.2.6 计分汇总与加权综合评估模型 12-19
12.3 相似距模型 12-20
12.3.1 相似距(similardistance)概念 12-20
12.3.2 正规化(normalization) 12-22
12.3.3 加权设置与相似距计算 12-23
12.4 聚类模型 12-25
12.5 预测模型 12-29
12.5.1 概述 12-29
12.5.2 回归模型 12-29
12.5.3 相关性分析模型 12-32
12.5.4 Logistic 模型 12-34
12.6 资源环境专用模型 12-39
12.6.1 资源承载力模型 12-39
12.6.2 环境承载力模型 12-41
12.6.3 生态足迹模型 12-44
12.7 小结 12-47

第十三章 资源管理
13.1 国土资源调查 13-2
13.1.1 土地资源调查 13-3
13.1.2 矿产资源勘查 13-12
13.1.3 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 13-13
13.2 土地资源品质评价 13-17
13.2.1 土地评价概述 13-17
13.2.2 土地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13-20
13.3 土地规划 13-22
13.3.1 概述 13-22
13.3.2 土地规划的类别 13-24
13.3.3 土地规划方法 13-25
13.3.4 土地规划常用模型 13-28
13.4 土地整理 13-31
13.4.1 概述 13-31
13.4.2 土地整理的原则 13-33
13.4.3 土地整理的关键技术 13-34
13.5 国土资源沙漠化与石漠化监测 13-37
13.5.1 土地沙漠化概述 13-37
13.5.2 土地沙漠化监测 13-38
13.5.3 土地沙漠化专题资讯特征萃取与分析 13-42
13.6 水资源管理 13-44
13.6.1 水资源管理综述 13-44
13.6.2 基于空间资讯技术的水资源管理 13-45
13.6.3 基于空间资讯技术的水资源监测 13-50
13.7 资源管理中遥感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应用 13-53
13.7.1 基于物件导向的遥感影像监督分类 13-53
13.7.2 变化资讯遥感检测 13-62
13.8 小结 13-65

第十四章 土地资产管理
14.1 地籍管理 14-2
14.1.1 概述 14-2
14.1.2 地籍调查 14-4
14.1.3 地籍测量 14-7
14.1.4 土地登记 14-8
14.1.5 地籍图与宗地图 14-10
14.1.6 三维地籍和时空地籍管理 14-13
14.2 土地分等定级 14-15
14.2.1 概述 14-15
14.2.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 14-17
14.3 土地市场管理 14-21
14.3.1 概述 14-21
14.3.2 基准地价评估技术 14-22
14.4 三图合一(“一张图”管地) 14-29
14.4.1 问题提出 14-29
14.4.2 “三图合一”(“一张图”管地)的技术内涵 14-31
14.4.3 “三图合一”(“一张图”管地)的整体结构 14-34
14.4.4 “三图合一”(“一张图”管地)的空间资料档案的组织 14-36
14.4.5 图形资料整合需要的特殊图形处理功能 14-39
14.4.5 海崃两岸“三图合一”(“一张图”管地)目前的实施情况 14-42
14.5 土地资产执行资讯系统建设 14-56
14.5.1 地籍管理的内容分析 14-56
14.5.2 地籍管理的资讯技术功能需求 14-58
14.5.3 地籍资讯系统资料库建设 14-61
14.6 小结 14-64

第十五章 精确农业
15.1 精确农业基本理念 15-2
15.1.1 基本概念 15-2
15.1.2 研究背景 15-5
15.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6
15.2 精确农业主要技术环节 15-11
15.2.1 3S技术 15-11
15.2.2 专家系统 15-12
15.2.3 决策支援系统 15-12
15.2.4 作物生产模拟系统 15-13
15.2.5 农作变数施用技术 15-17
15.2.6 农业智慧装备技术 15-18
15.3 精确农业资讯获取的两项关键技术 15-19
15.3.1 获取群体作物农学指数的定量遥感技术 15-19
15.3.2 生物感测器技术 15-23
15.4 精确农田管理 15-25
15.4.1 变数施肥 15-25
15.4.2 变数施药 15-26
15.4.3 精确灌溉 15-28
15.4.4 作业导航 15-29
15.5 精确农业综合应用 15-30
15.5.1 即时测量农田谷物产量 15-30
15.5.2 基于糖氮比的作物长势诊断 15-32
15.5.3 作物精准施肥系统 15-34
15.5.4 资料融合与同化技术 15-36
15.6 精确农业技术延伸及展望 15-40
15.6.1 展望 15-40
15.7 小结 15-41

第十六章 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管理
16.1 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 16-2
16.1.1 概述 16-3
16.1.2 作物长势监测 16-6
16.1.3 遥感作物估产 16-10
16.2 农产品物流管理 16-16
16.2.1 概述 16-16
16.2.2 农产品物流管理现状 16-17
16.2.3 资讯化农产品物流管理 16-18
16.3 农作物病虫害与动物疫情监测与管理 16-21
16.3.1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管理 16-21
16.3.2 动物疫情监测与管理 16-26
16.4 作物品种试验与推广 16-30
16.4.1 作物品种试验概述 16-30
16.4.2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设计与管理 16-31
16.4.3 作物品种推广 16-32
16.5 特殊违禁作物种植监测 16-35
16.6 生态环境监测 16-38
16.6.1 概述 16-38
16.6.2 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 16-39
16.6.3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6-41
16.7 海洋遥感简介 16-52
16.8 小结 16-55

第十七章 防灾与减灾
17.1 概述 17-2
17.1.1 灾害定义及分类 17-2
17.1.2 灾害一般特性 17-2
17.1.3 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典型灾例 17-3
17.1.4 防灾与减灾的主要内容 17-5
17.1.5 灾害资讯系统 17-7
17.2 气象灾害 17-8
17.2.1 概述 17-8
17.2.2 水灾 17-9
17.2.3 森林(草原)火灾 17-16
17.2.4 雪灾 17-17
17.3 土石流灾害 17-19
17.3.1 概述 17-19
17.3.2 土石流监测 17-22
17.3.3 土石流潜势评估及预测 17-24
17.3.4 Logistic 回归用于土石流潜势分析 17-27
17.3.5 土石流研究案例 17-30
17.4 旱灾 17-36
17.4.1 概述 17-36
17.4.2 遥测旱灾监测原理 17-38
17.4.3 遥测旱灾监测模型实例 17-42
17.5 地震 17-47
17.5.1 概述 17-47
17.5.2 震前的各种异常资讯 17-48
17.5.3 地震前后地表温度的异常 17-50
17.5.4 地震前其他异常资讯的获取与分析 17-60
17.6 灾害防救的主要工作 17-63
17.7 小结 17-66

第十八章 城乡建设
18.1 城乡资讯化综述 18-2
18.1.1 概述 18-2
18.1.2 城乡资讯化建设与云端运算 18-4
18.1.3 城乡资讯化的电脑软硬体条件 18-6
18.2 城乡资讯系统基本硬体设备以及资料库系统 18-9
18.2.1 概述 18-9
18.2.2 资料获取与数位通讯硬体系统 18-10
18.2.3 空间资料编码压缩与资料索引 18-12
18.2.4 空间资料压缩与索引实例 18-18
18.3 智慧城市 18-29
18.3.1 智慧城市概念 18-29
18.3.2 智慧汽车共乘 18-32
18.3.3 智慧医疗 18-36
18.3.4 适地性服务 18-39
18.3.5 智慧城市的其他方面 18-41
18.4 应急联动管理系统 18-47
18.4.1 应急联动管理系统概述 18-47
18.4.2 应急联动管理系统技术关键 18-50
18.5 智慧型的城乡建设规划 18-54
18.5.1 智慧型的城市建设规划理念 18-55
18.5.2 参与式地理资讯系统 18-59
18.5.3 村镇建设规划 18-64
18.6 小结 18-67

第十九章 绿色节能智能运输
19.1 交通运输问题与解决策略 19-2
19.1.1 交通运输问题概述 19-2
19.1.2 可持续交通运输策略 19-4
19.2 智慧型运输系统 19-5
19.2.1 智慧型运输系统概述 19-5
19.2.2 智慧交通管理系统 19-7
19.2.3 智慧交通资讯系统 19-8
19.2.4 智慧公共运输系统 19-10
19.3 交通地理资讯系统 19-13
19.3.1 数位化路网地图 19-14
19.3.2 即时路况资讯系统 19-15
19.3.3 云端运算技术支援下的交通资讯服务 19-17
19.4 云端运算技术条件下空间资料的网格化处理 19-20
19.4.1 经纬度数据与大地直角坐标资料的变换 19-20
19.4.2 经纬度数据变换为XY资料的实例 19-26
19.4.3 经纬度数据向大地坐标XY资料变换的工程化措施 19-27
19.4.4 经纬度数据与大地坐标XY资料的相互变换的归纳总结 19-29
19.5 交通网络路段化管理 19-31
19.6 车队管理系统 19-41
19.6.1 系统架构与功能 19-42
19.6.2 道路数字地图更新 19-44
19.6.3 节能运输 19-47
19.7 小结 19-50

第二十章 空间资讯技术发展展望
20.1 空间资讯技术的社会需求与社会驱动 20-2
20.1.1 空间资讯技术在社会需求驱动下发展 20-2
20.1.2 当代驱动空间资讯技术发展的三大领域 20-4
20.1.3 现代社会对于空间资讯及其技术的需求特点 20-6
20.2 空间资讯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况 20-9
20.2.1 空间资讯技术週边相关技术的发展 20-9
20.2.2 空间资讯技术本身的发展 20-14
20.3 空间资讯技术的顶尖发展与发展趋势 20-17
20.3.1 空间资讯网格化、全球资料表达无缝一体化 20-17
20.3.2 影像、图形、属性资料一体化与资讯多维化 20-18
20.3.3 空间资讯多尺度不确定性问题 20-19
20.3.4 空间资讯压缩与资料更新 20-20
20.4 发展空间资讯技术面临的任务 20-20
20.4.1 将更多、更深入的应用理念以及相关科学领域融入空间资讯技术 20-21
20.4.2 空间资讯技术的工程化 20-21
20.4.3 空间资讯技术安全 20-23
20.4.4 空间资讯技术的教育 20-23
20.5 自由文化的创造力 20-25
20.6 空间资讯技术发展历程的启示 20-27
20.7 小结 20-2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空間資訊技術」這個領域的認知,僅停留在大概知道有GIS和衛星照片這回事。但這本《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徹底顛覆了我的想像,讓我知道原來我們每天所處的環境,都可以透過這些先進的技術被「看見」和「理解」。書中關於遙感影像的應用部分,真的太精彩了!作者詳細介紹了不同種類的衛星影像,像是光學影像、雷達影像,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應用場景。我以前只知道可以從太空看地球,但從來不知道原來一張衛星照片裡面蘊含了這麼多訊息! 書中提到如何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覆蓋分類、植被監測、水資源管理,甚至是城市發展的變遷分析,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例如,書中舉例說明如何透過不同時期的衛星影像,追蹤一個地區的都市擴張速度,或是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這些例子不僅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展現了空間資訊技術在決策支援上的重要性。而且,作者並沒有僅停留在理論講解,還穿插了許多實用的操作技巧,例如如何選用合適的遙感影像、如何進行初步的影像校正,這些都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非常受用,讓我感覺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评分

這本《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寶藏!我平常的工作會接觸到一些需要處理地理位置資料的任務,但之前總是摸不著頭緒,只能依靠一些簡單的工具,效率不高。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空間資訊技術有這麼多強大的應用。書中對於空間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空間資料的交換與分享,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這對我來說真是及時雨。 我特別讚賞書中關於「空間資料品質」的探討。以往我常常忽略這個重要的環節,導致分析結果出現偏差。但書中點出了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等的重要性,並且提供了檢核和改善的方法。這讓我意識到,要得到可靠的分析結果,紮實的資料基礎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此外,書中對於一些熱門的應用領域,例如智慧城市、精準農業、環境變遷監測等,都有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了空間資訊技術在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如何運用空間資訊技術來解決工作上的難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實際的操作方法。

评分

哇!這本書《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真的是讓我驚豔到不行!身為一個長期對地理資訊系統(GIS)和遙感技術充滿興趣的台灣讀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深入淺出、又能兼顧理論與實務的書籍。市面上很多書不是太過學術,講了一堆理論卻讓人摸不著頭緒,要不然就是太過簡略,只講了皮毛,讓我無法真正理解其核心。但這本《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完全打破了我的迷思!從書名一看就知道它涵蓋的範圍很廣,但我萬萬沒想到它能做得如此紮實! 一開始翻開,我就被它清晰的架構和豐富的圖例吸引住了。作者並沒有直接丟出艱澀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空間資訊的奇妙世界。從最基礎的空間資料模型、投影轉換,到後續的空間分析、影像處理,每一個環節都講得非常透徹。尤其是書中對於不同空間分析方法的闡述,例如疊圖分析、緩衝分析、網絡分析等,搭配生動的實際案例,讓我終於能理解這些看似複雜的工具在實際應用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如何運用空間資訊解決在地問題,像是都市規劃、災害防治、環境監測等等,這讓我深刻感受到這門技術的實用價值,也激發了我未來投入相關領域的熱情。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於「技術」這方面的書,通常都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會充斥著太多艱澀難懂的術語和複雜的公式。然而,這本《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卻完全顛覆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作者在撰寫時,顯然非常用心去考量不同讀者的背景,即使是對於空間資訊技術沒有太多基礎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入門。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耐心地引導著你一步一步地學習。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每一個技術概念的闡述,都搭配了豐富的圖文說明。例如,在解釋地理編碼(Geocoding)時,作者不僅說明了其原理,還示範了如何將地址資料轉換成空間坐標,並且利用圖例清晰地展示了這個過程。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此外,書中對於如何應用這些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書中提到的如何利用空間資訊技術來優化物流配送路線、或是協助制定更有效的都市交通規劃,這些都讓我看到了技術如何真正地改善我們的生活。

评分

身為一個在資訊科技領域打滾多年的專業人士,我見過太多「空泛」的技術書籍,它們往往只是羅列各種名詞,卻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然而,《空間資訊技術原理及其應用技術應用篇》完全不同,它是一本真正將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的傑作。書中對於空間資料的處理流程,從資料的獲取、建置、分析到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剖析得非常深入,並且提供了具體的技術指導。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空間分析」的詳盡闡述。作者不僅列出了各種經典的空間分析方法,例如疊置分析、疊紋分析、密度分析等,更重要的是,他透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展示了這些方法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例如,書中提到如何運用空間分析來評估一個新開發案的環境影響,或是如何透過分析找出最適合設置公共設施的地點。這些案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實務經驗,讓我可以將書中的知識直接應用到我的工作中。這本書的價值,絕對遠超過其價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