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游记
  • 地理
  • 探险
  • 明代文学
  • 徐霞客
  • 自然
  • 山水
  • 游历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
  怒流送舟,两岸秾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杖)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徐霞客自述

  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已而游黄山、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冀、嵩,上华山;穷闽山之胜,遇盗于湘江。复寻西南诸夷境,滇南之观亦几尽矣。并以〈溯江纪源〉一篇寓余,言〈禹贡〉岷山导江非发源也。霞客记游之书,高可隐几。当为古今游记之最。
  ——明末清初江南文坛盟主钱牧斋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明代万历到崇祯间江苏江阴人。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跋涉了许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区,往往露宿于荒野。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六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为纪念徐霞客,他所到之处,基本有徐霞客纪念标志。明末清初名士黄道周、文震孟、钱谦益、项煜、陈仁钖等与徐霞客经常唱和。
《山海秘录》图书简介 导言:探寻未知,拓宽世界之疆 本书并非一部侧重于足迹丈量或风物描摹的游记,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古代地理观念、文化交流史以及人类认知边界的史诗性著作。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加宏大、更具思辨性的古代世界——一个被神话、传说与早期科学探索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山海秘录》以独特的视角,将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体系与周边未开化地区的异闻奇谈熔铸一炉,旨在重建一个失落已久的认知图谱。我们不关注某一位旅行家的个人感悟,而是致力于梳理历代典籍中关于“四方异域”的记载,通过对出土文献、碑刻文字乃至民间口传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古人对世界构造的理解框架。 第一卷:舆地之辨——从“天下”到“四海”的疆界重塑 本卷聚焦于古代中国核心区域之外的地理概念。作者摒弃了线性叙事的传统,转而采用“概念地理学”的方法,解析“九州”、“五服”、“四夷”等核心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变迁。 “神祇之域”的考证: 重点分析了昆仑、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在实际地理探索尚未抵达时,如何作为文化与精神的坐标存在。我们引入了对古代天文观测与地磁现象的解释,探讨这些“虚构”之地如何影响了早期航海和迁徙路线的规划。 长城之外的“蛮荒”界线: 详细比对了《周礼》、《仪礼》中关于边疆民族的记载,并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的新发现进行对照。这一部分着重于文化冲突而非单纯的地理记录,探讨了中原文明如何通过“礼仪”和“物产”来定义“文明”与“野蛮”的地理边界。例如,对“西戎”的描述中,对“毛皮”、“玉石”的关注,远超对山川走势的记录。 江河的象征意义: 黄河与长江不再仅仅是水文地理的对象,它们被视为连接不同生命形态和政治实体的“生命之脉”。书中对长江三峡的描述,更多地采撷了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中对“天险”的敬畏,而非对其水文特征的客观描述。 第二卷:异物志——失落的动植物志与文化移植 不同于单纯的物种记录,《山海秘录》的第二卷着眼于古代地理交往中,珍稀动植物如何成为政治资本、外交礼品乃至迷信崇拜的对象。 “瑞兽”的生物学推测: 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麒麟、凤凰、驺虞等瑞兽,本书尝试结合古代环境变迁和物种迁徙进行“去神话化”的尝试。例如,对“人面兽身”的描述,如何可能对应了早期与高加索或中亚人种的接触。 海外奇珍的贸易路线重构: 重点梳理了“珠玑”、“犀角”、“香料”等异域商品的流向。我们借助早期佛教东传的路线图,反向推断了印度洋与南海贸易中,哪些地理位置扮演了关键的“中转站”角色,即便这些地点在后世的地图上已然湮灭或改名。 农作物的“地理史”: 探讨了粟、黍、稻在不同地域的推广过程,这不仅仅是农业史,更是不同部族间生存策略和技术转移的地理记录。书中甚至收录了关于“瘴气”的早期医学记录,分析古人如何将对疾病的恐惧与特定的湿热地貌联系起来。 第三卷:迷航与定位——古代的航行术与宇宙观 本卷将视角提升至宇宙论层面,探讨古代人在没有精确经纬度系统时,如何确定自身在世界上的位置。 星辰与陆地的关联: 详细分析了古代利用北极星(或古代特定的恒星)定位的原始方法,以及不同地域的“地平线”观测差异。这部分内容结合了天文学家对早期浑天仪的理解,试图解释为何有些“古道”会发生方向上的漂移。 声音的地理学: 一个极具创意的章节,探讨了古代对“远方之声”的记录。例如,书中记录了关于某些特定海峡的“鸣沙”现象,以及山谷回音的传说。这些听觉信息,在视觉信息匮乏的时代,构成了判断距离和环境的重要依据。 灾变的地理烙印: 记录了古籍中关于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的记载。这些灾难被视为神灵的愤怒,但其记录却为现代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参考点。书中将不同地区的灾变记录进行比对,试图勾勒出古代欧亚板块的活动历史片段。 结语:无尽的探索精神 《山海秘录》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张精确的古代世界地图,而在于展现古代人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它揭示了一种充满想象力、敬畏心和早期科学萌芽的认知状态。阅读此书,读者将穿梭于现实与神话的交界处,体验一次精神上的地理大发现——探索的疆界,最终总是人类心智的疆界。本书是献给所有对历史的“空白地带”充满好奇心的求知者的一部深度考察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作者:徐霞客(1587—1641)


  名宏祖,明代万历到崇祯间江苏江阴人。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跋涉了许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区,往往露宿于荒野。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六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为纪念徐霞客,他所到之处,基本有徐霞客纪念标志。明末清初名士黄道周、文震孟、钱谦益、项煜、陈仁钖等与徐霞客经常唱和。

译注作者:郑培凯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副修历史。1970年负笈美国,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及后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衞斯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及纽约佩斯大学,1998年赴港创办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现任香港特区非物质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着作包括《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吹笛到天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树倒猢狲散之后》、《茶道的开始——茶经》,另着《高尚的快乐》、《出土的愉悦》、《真理愈辩愈昏》、《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等。

图书目录

《徐霞客游记》导读——徐霞客跋涉天涯
 
一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二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三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四  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五  游庐山日记:江西九江府
六  游九鲤湖日记: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七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八  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九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十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十一  游恆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十二  湘江遇盗日记
十三  游七星岩日记
十四  游漓江日记
十五  随笔二则
十六  游大理日记
十七  溯江纪源
 
名句索引

图书序言

《徐霞客游记》导读

徐霞客跋涉天涯/郑培凯

  
  (一)布衣走四方
  
  徐霞客(一五八七—一六四一)是明末的奇人,他的着作《徐霞客游记》是一本奇书,在文学史、地理知识史、文化意识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不但为中国旅游文学开创了崭新面目,也反映了中国知识精英在早期全球化期间的世界观发展,对客观世界进行细部的实证考察,并且提供了探索自然的翔实记录,同时一一探究知识的可靠性。《徐霞客游记》的出现,有其划时代的意义,也有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原因。从书写创作的主观层面来说,涉及游记书写文类的发展,自魏晋以来个人意识的萌发,表现于士大夫文人的放情山水,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余,记录个人对自然的独特观察与体会,追求审美境界的天人合一。这种属于审美范畴的思想意境,通过唐宋时期散文书写的发扬,发展到了明代,已经累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徐霞客汲取发扬的基础,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化日记的细节书写为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篇章。
  
  从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言,明代中叶之后,中国东南半壁的经济生活极为繁荣,沿着长江中下游与大运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商品化发展迅速,参与商业行为的人口频繁扩张,交通路线急速开展。除了官方《大明一统志》的地理记载,从当时出现大量商程便览之类的导引书刊,如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后来翻刻成《天下水陆路程》、《新刻水陆路程便览》等)、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谜》、程春宇《士商类要》,可知全国的交通路线以及各地驿站分佈,不但胪列得十分清晰,鉅细靡遗,而且标注出五里、十里、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七十里的路程地望,方便商贾经商旅行,当然也同时惠及出门旅行的游客。因为经济繁荣与稳定,一些富裕人家在生活有了余暇之后,游山玩水成为相当普及的社会风尚,不再是极少数达官贵人的禁脔,得以让个别精英人物在不忧衣食的环境中,尽情发挥个性,在寻觅山水奥祕之中,满足自我存在的意义。
  
  按照清初泉州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所记,列举了士大夫文人的旅游着述,作者达五十七人之多。这些文人学者书写的游记,与路程便览、客商指迷以及历代记述地理山水的志书都不同,是属于亲身经历的记述,不是沿袭前人着作的书抄。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研究明代后期旅行家群体,特别指出,这些游记的作者大多数是进士出身,或者是有一定官职的举人或诸生。旅游的性质,有许多是因为「宦游」,也就是借着执行官府职务的机会,或走马上任,或巡按调查,途经名胜古迹,顺便「到此一游」,却又感到旅游的乐趣值得笔诸为文,记下自己的游踪,也算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现。如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在他《闽部疏》的序里就说,「今天下内外官,得行部遍者,直指、督学两使者而已。世懋束发宦游,多历海内名山大川。」清楚说明,达官贵人旅游天下,经常是执行公务的附带行为,多半可以归于今天所说的「公费旅游」。必须在此指出,晚明最出色的旅行家徐霞客,虽然出身世家,却抗拒科举仕途,未曾谋过一官半职,因此,他足迹遍天下,倒是从未使用过公帑,所有旅游花费都是自己提供的。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文人学者除了游山玩水,写下亲身经历,也对寰宇地理进行仔细的实地考察,编写成长篇着作,既有游山玩水的观赏性质,同时反映了实证考察的学术钻研。从王士性的《五岳游草》与《广志绎》、何镗的《古今游名山记》、杨尔曾的《海内奇观》、墨绘斋刻本《天下名山胜概记图》、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以及顾炎武的《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可以看到,写作的目的兼具知识性与观赏性,蕴含了许多个人观察外在世界的信息,与上述商程导引书刊的性质不同。从这些游记与记载山川形势的书中,我们可以探知,明末文人学者游览名山大川的动机,或许初始意在旅游玩耍。亲身游历,仔细观察名山大川之后,还要字斟句酌,发之为文,就有了超乎娱乐的文学审美与知性追求。晚明时期的社会文化繁荣与变化,冲击了许多上层精英的知识系统,在探索内圣外王的心性之学以外,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触发了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探求不再限于儒释道的心性辨析,而想跨越传统的文献知识,摆脱古人诉诸圣贤权威的不求甚解方式,试图通过亲身的验证,清楚认识客观世界与自然地理的面貌。徐霞客就是这种探求客观地理真知最典型的人物,《徐霞客游记》也就成了建构新知识系统的重要着作。
  
  徐霞客才气纵横,文笔恣肆而又细腻精确,具备了艺术家刻划自然的写生才能,又有观察实证的科学逻辑头脑。他探索自然地貌环境,似乎只是为了纯粹的求知目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记录实地考察山川地理的经历,颇像达尔文乘「小猎犬号」(Beagle)考察船环游世界,抱持追求生物科学知识的执着,记录各地物种那样,写成鉅细靡遗的游记,并无功利的考虑,没想过甚么「实用价值」。我们可以想象,徐霞客每天翻山越岭,攀援险峰,涉过溪涧,到了晚上还孜孜不倦,在昏暗如豆的灯下,展开文房四宝,沾濡着他饱览山川大地的无限深情,以优美的文笔,一个字一个字,记下详细的亲身观察。他从家乡江阴出发,穿的是草鞋或麻鞋,日复一日,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走遍中国名山大川,进入西南大地,深入不毛,一直走到滇缅边境,这是何等的精神?到了夜深人静,他还不顾跋涉整天的疲劳,写下如此优美的大地颂歌,是甚么样的超越力量支撑着他,为我们留下了《徐霞客游记》?
  
  当然,徐霞客具有特殊的文学艺术才能,有观察世界的精密逻辑思考方式,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样,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有兴致,也有能力,组织起身体力行的观察,记录下跋涉天涯的每一步足迹。不过,我们还是要问,除了上述的时代环境,是甚么具体原因,因缘际会,激发了徐霞客,让他停不下脚步,必须走尽天涯海角,必须把分分钟钟的历程,记录得丝毫不漏?徐霞客的主观能动性是哪里来的,是甚么内在因素激励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天涯,写出如此卷帙浩繁的游记?是家世中的甚么特殊背景,生命中的甚么环节,驱动他的心灵,使他像一颗漫游在外太空的彗星,循着自己的轨道,永不歇止?
  
  读《徐霞客游记》,要心存景仰之情,不止是读一本好玩的游记,也不止是欣赏优美典雅的文章。要想到徐霞客行走天涯,是以独特的个性,来展现人类特有求知精神,求真求是,为求知而求知,为审美而审美,为躬亲体验山河胜景而游历。这种对外在世界的纯粹好奇,要亲身去体验的求知精神,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因,值得我们思考,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辉煌又悲剧的士绅徐家
  
  徐霞客(一五八七—一六四一),原名宏祖,亦作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人。他的家族是江阴望族,祖先于宋元之际来到江阴的西顺里,后来定居梧塍里,至少到了元代就已经在地方饶有声名,跻身于精英阶层。从倪瓒(一三○一—一三七四)在一三七○年写的〈题书屋图〉可知,无钖地方的大画家倪瓒与徐氏祖先徐均平是好朋友,特别欣赏均平刚满十岁的儿子徐麒(一三六一—一五一五),说他「清令不凡,异日必能乘长风破巨浪」,所以为他取了「本中」为字。倪瓒还说,他画这幅〈书屋图〉,是为了鼓励徐麒,期望这个聪慧的少年努力向上,可以继承与发扬徐家的〈世德家声〉:「徐郎己能缉书鉏经,尚默观此意,居静饮和,允执以往,吾知为世德家声所积者深矣。并为图一书屋,题诗于上,以志期望云。」
  
  倪瓒显然非常器重徐家的少俊,才会为他画一幅〈书屋图〉,还题了诗,希望徐麒能够读书成才:「问字慙荒老,垂髫喜亢宗。亲方行役远,道在慎吾中。露净当空月,香余隔户风。幽斋无长物,琴帙隐高松。」虽然是写给徐麒,鼓励青少年读书上进,诗中流露的心境,却向往隐逸高士在幽斋弹琴读书的情景,想来也隐约是倪瓒的自画像。这幅画还有不少着名的诗人画家为之题跋,如倪瓒的好友杨维祯(一二九六—一三七○)当时就在场,即席写了〈本中书室图与云林子赋〉,说道:「蓉城徐郎十岁耳,琼芽轩轩,已有餐霞御颷之异。云林子以世好命之字曰本中。复为掞墨。予时在阁中,顾索赋,遂并纪一绝。」诗云:「小凤遐飞碧玉京,玄亭抵掌共卿卿,图成好识先天语,十二楼头第六楹。」也是鼓励青年少俊要努力,以求飞黄腾达,在崑崙仙宫群玉山头,能够佔有一席之地。不过,鼓励年轻人读书上进,以飞升仙家宫阙作为参照,也的确是别有用意,不知道小徐麒是否读得出其中深意。苏州的大诗人、明初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启(一三三六—一三七三)也为倪瓒书屋画幅写了题跋,说,「云林师之字本中,窅然不欲作小大观,不可无言,为申幽解。」并且赋诗一首,申说幽微的深意:「一往翔驹气若龙,风云举足自相从。寸心宁逐天倪返,变化由来未出宗。」先标出龙马精神,风虎云龙,气象干云,随后却说内心宁愿回归自然之道,万变不离其宗。
  
  过了八年之后,洪武十一年戊午(一三七八),同列明初十大才子的徐贲(一三三五—一三九三)在徐麒的行笥中,看到倪云林的图咏,发现其中题跋,都是逝去的故友,「不胜今昔之慨」,也题了一首诗:「幽人丘壑心,英士风云色。出处万里远,触机在深寂。领此未发意,相看两不拂。云林有高真,玄扉鍊灵液,往来挟飞仙,不与人群习。遥望故人子,一见能洞别:丹佳影犹含,丛兰茁方出,钖之以珍名,授之以微密。先天返吾宗,小景图太极;华篇遂成林,风雅东南绝。忽焉数载余,语语既冥合。鸿声启后人,遗咏慕前哲。作者慨莫从,来者欣未息;瑛带转难穷,珍重千秋业。」从这首诗里,我们多少可以窥知元末明初知识精英,生活在动荡年代所处的困境,对出处仕进採取消极的态度。作为徐麒的长辈,在称赞少年英华的同时,不经意流露出明哲保身的想法,暗示归隐才是处身之道。青少年时期的徐麒是否能够读出前辈诗中的弦外之音,我们是无法知道了,但是,后来世事的发展却残酷地「为申幽解」,印证了诗句对仕进的忧惧。倪瓒与杨维祯退隐山林,得以善终;高启与徐贲卷入官场的起伏,最后都遭到明太祖的残杀。
  
  徐麒是徐霞客高祖徐经(一四七三—一五○七)的高祖,也就是上溯八世的祖先。从徐麒出生(一三六一)到徐霞客逝世(一六四一),徐家九代人恰好经历了明朝的三个世纪,也与明朝兴衰的命运类似,经历了从兴盛到逐渐衰败的历程。从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一三七七—一四五九)在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所写的〈明故徐征君(麒)墓志铭〉来看,徐家在元明之际就已经相当富裕,徐麒更是经营有方,而且乐善好施,喜欢交往文人画家,经常举办雅集:「家极丰盈,至君辟畦连阡,原田每每,储橐益广,然富而好礼,见义必为,赡荒周之,时时惟以推衣授室为念,故德流暧溢,所以沦澈乎物者甚广。至于礼贤下士,倾盖之契,久要之诚,互极其绸缪雅意。性不嗜酒,无歌声舞影之懽,惟良朋登访,必展瑶席,飞彩毫,相与酬酢觞咏,彻昼夕而无怠色。盖其灏气袭人,和风鼓物,有非恆情可能者,是以宇内播扬,咸仰之为山斗。」
  
  徐麒在明初建国的洪武期间,曾被地方推举到中央,奉诏到西南羌蜀地区,做过安抚边区少数民族的工作,受到朝廷的嘉许。但是,他并不栈恋官场升迁,以家计浩繁,需要处理为由,请求回到家乡做征收赋税的工作,辞去朝廷颁奖,急流勇退。他被安排回到家乡工作,正好配合明初国家草创急需税收的政策,也符合前辈的称许与期望,退居乡里,明哲保身,却是当时极为少见的。陈敬宗写的墓志铭就说:「回想我高皇之朝,得请告归里者,自君而外,未能一二见也。」此后的徐家,在江阴地区担负征收赋税的任务,「上下相安于乐利」,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一直保持富裕乡绅的地位。徐麒的两个儿子景南与景州,都能继承父业,在明代前期的永乐、宣德、正统年间,得到政府的眷顾,累积了丰厚的资产。
  
  徐景南的儿子徐颐(一四二三—一四八三),曾接受诏令,担任过中书舍人的职位,在文华殿当差,有过亲仰龙颜的荣耀,使徐家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是,他依然遵循谨慎笃实的家风,按着祖父徐麒处世的方法,在朝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以奉养双亲为由,辞官归隐家乡,继续富裕乡绅的低调生活。他继承祖辈回馈家乡的策略,通过各种善举,捐赋税,救灾荒,修桥铺路,维持了徐家乐善好施的名声。李东阳(一四四七—一五一六)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时候,曾为徐颐写墓志铭,就说,「家旧多赀,君益勤俭,治生业,增产拓地,殆无虚岁。乃以其羡赈凶贷之,而薄其息入以为常。及其子元献举乡贡,喜甚。会当征逋谷,贫不能偿者数千石,悉捐之。县南通衢有永安桥,当潮沖圮弗洽,君发私财修之,工役颇鉅。其余葺治桥道,多至不可数。」最后总结为铭文:「大江之阴,山高水深,君居其间,不闻足音。有田有庐,有服与簪,亦有行义,邦人所钦。西顺之乡,梧塍之里,生斯葬斯,终复其始。着铭刻石,作者太史,九原有知,以慰汝子。」称誉有加,却也符合事实。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接触《徐霞客游记》,我还有点担心会像看地理教科书一样枯燥。毕竟,古代的游记,很多时候都是以记录为主,缺乏故事性。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徐霞客的文笔,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他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讲述他的经历,他的心情。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发现新奇事物时的惊喜,也能感受到他遇到困难时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对待自然,就像对待一位老朋友,充满了尊重和热爱。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他对于水流方向的判断,对于岩石纹路的解读,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细心且富有洞察力的人。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奇特地貌的描绘,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台湾的山地虽然多,但与书中所描绘的一些壮丽景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让我更加好奇,也更加渴望去亲身体验那些地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启迪。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旅行的理解很有限,无非就是看些景点、拍些照片,然后回味一下美食。然而,读了《徐霞客游记》,我才发现,旅行的深度和意义远不止于此。徐霞客的旅程,与其说是一次地理的考察,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更是在记录他对世界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他的文字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豁达和超然,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从未放弃探索的脚步。我尤其佩服他那种不畏艰辛、敢于挑战的精神。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他能凭借一己之力,深入到无数人迹罕至的秘境,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的一些描写,比如他对于一些矿物质、动植物的细致观察,都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作为现代人,我们习惯了便利的生活,也许很难想象古代旅行者的艰辛。但正是这份艰辛,才让他的发现更加珍贵,他的感悟更加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忱。

评分

每次阅读《徐霞客游记》,我都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时代。徐霞客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行走在天地间的哲学家,一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探险家。他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仅仅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山川的热爱,便踏上了漫漫征途。他的文字,没有现代人惯有的浮躁和功利,而是充满了平和与真诚。我喜欢他那种观察万物的细致,即使是平凡的小草,在他笔下也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书中的一些描写,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了更深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地理现象的独特见解,很多地方都是他第一个发现和记录的,这足以证明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海岛,但对于内陆广阔的山河,总有一种遥远的想象。读了这本书,这种想象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份对生命的赞歌,对自然的致敬。

评分

这本《徐霞客游记》实在太让人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旅行文学颇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受自然的浪漫。而这本书,简直是把这种浪漫发挥到了极致。徐霞客的文字,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地理记录,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描绘。读他的笔触,我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闻到山间的草木香,甚至能感受到他跋山涉水时的喘息与豪情。他对于山川地貌的观察细致入微,每一个石头的纹理,每一棵树的形态,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尤其是我很喜欢他描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也不禁想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踏上旅程。台湾的地理环境虽然秀美,但总觉得与中国大陆的壮阔山河有所不同,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大地的多样性和神秘感。那种“行万里路”的胸怀,以及那种对自然纯粹的热爱,真的能深深触动人心。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大家都能体会到这份穿越时空的旅行之美。

评分

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游记”,无非就是记录一下我去过哪里,看过什么,吃过什么。直到我翻开《徐霞客游记》,我才明白,原来游记可以写到如此的高度。徐霞客的笔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深情凝视。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壮丽的山河,用最执着的脚步,丈量出最广阔的天地。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次踏入未知领域时的兴奋,也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书中的一些段落,让我对地理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都是他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宝贵知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奇特地质构造的描述,仿佛看到了地球母亲在亿万年的时光中留下的印记。在台湾,虽然也有很多自然景观,但读了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祖国山河”的真正含义,那种博大精深,那种雄浑壮阔,是如此令人神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启示录,让我重新认识了旅行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