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杜诗菁华(上)

新译杜诗菁华(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杜甫
  • 诗词
  • 古典文学
  • 译诗
  • 中华文化
  • 文学
  • 经典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人杜甫爱家、爱国,更是「穷年忧黎元」,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向来有「集大成」和「诗史」的美誉。整部杜诗让我们从中看到海立涛翻的盛唐时代,看到曲江歌舞,夔府秋色,更看到杜甫本人!诗中林林总总的事物,都内化为诗人的「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而感动着一代代有良心的读者。杜诗现存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书採依年编次,精择其中的四百一十一题,五百八十一首,釐为八卷,依循诗人的生命轨迹与所思所感,细腻解读每首诗的精辟所在。注译者着力于透过沟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联系,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古籍经典之深层义涵,喜好杜诗者,切不可错过。
翰墨流芳:一部探索唐代边塞诗的史诗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所熟知的“杜诗菁华”,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个气象万千的文学领域——唐代边塞诗。这是一部旨在深度剖析盛唐气象下,诗人如何以笔墨描绘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并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与历史脉络的专著。全书摒弃对格律的繁琐考证,转而侧重于意境的营造、情感的张力以及边塞题材的流变。 第一部分:边塞诗的诞生与土壤——盛唐气象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将从唐朝的军事扩张与民族交融的宏大历史背景切入。边塞诗的勃兴并非偶然,它是盛唐自信、开放、兼具开拓精神的时代精神的直接投射。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周边突厥、吐蕃、奚、契丹等部族的互动史,重点分析这种前沿的军事活动如何塑造了诗人的独特视角。 第一章:长安的目光与陇上的风 详细阐述了唐初对传统“乐府”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尤其关注“军歌”在民间与士人阶层中的流传情况。我们会辨析早期边塞诗中“功名心”与“忧患意识”的微妙平衡。重点分析了岑参早年边塞诗作中那种夹杂着浪漫主义奇观探索与功利主义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愫。 第二章:军旅生活的“在场感”:从军旅文人到行伍诗人 本章致力于挖掘那些真正深入边塞,亲历军旅生活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的后期创作)所展现出的独特“在场感”。我们通过分析其对军营日常、后勤补给、戍卒日常劳作的细致描摹,来反思诗歌如何从应制应景的文学活动,转向对底层士兵生命状态的关注。例如,对“黄沙百战穿金甲”背后,那份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体悟,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 第二部分:边塞意象的符号学解读——空间、时间与哲思的交织 边塞诗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象征体系。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挑战传统上将边塞诗简单归类为“豪迈”或“悲壮”的二元对立论,提出一种多层次的意象解析框架。 第三章:大漠、落日与月:空间的异化与心灵的拓扑 探讨边塞诗中最核心的三个空间意象——大漠、落日、月亮。大漠不再仅仅是地理名词,而是“无垠虚空”的象征,是生命经验被无限拉伸的哲学空间。我们对比研究了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与李白“长风几万里”中月亮的区别,论证月亮如何从思乡的载体,异化为见证历史兴亡的永恒符号。 第四章:时间的断裂与循环:边塞叙事中的历史感 边塞诗歌常常在瞬间的战斗场景与亘古的历史遗迹(如古战场、残碑)之间进行切换。本章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时间感的处理,将个体的戍边经历嵌入到整个中华文明的扩张与防御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时间处理,使得边塞诗带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史诗气质。 第五章:战地叙事中的“异质”之美:胡风、胡俗与文化张力 边塞诗人对异域风俗、服饰、音乐(如琵琶、羌笛)的描摹,构成了盛唐文化包容性的一个侧面。本章将深入研究这些“胡化”元素的引入,如何丰富了诗歌的感官体验,并探讨这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与潜在的文化冲突。我们探讨了“异质”元素如何在诗歌中被“驯化”和审美化。 第三部分:悲怆的回归与诗歌的转向——安史之乱前后的边塞情怀 边塞诗的黄金时代,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戛然而止。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考察边塞诗从盛唐的“进取”姿态向中晚唐的“自省”姿态的转变过程。 第六章:由“奏功”到“哀思”:高适的史诗性反思 以高适的后期作品为例,分析在国家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昔日意气风发的边塞诗人如何面对现实的挫败。我们关注其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怀的深化,以及边塞主题如何被融入更广阔的政治伦理讨论之中。 第七章:边塞的黄昏:边塞意象在晚唐的衰变 探讨边塞诗在杜牧、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心中的形象变化。此时的边塞,更多地成为一种“他者”的想象,或成为一种承载个人怀才不遇、人生漂泊的隐喻。边塞的宏大叙事逐渐退居幕后,让位于精微的情感刻画与象征主义的运用。 结语:不朽的边塞回响 全书最后将总结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记录唐代军事史的“文献”,更是盛唐精神状态的“心灵密码”。它以其雄浑的气魄和深沉的哲思,为后世所有书写家国兴亡、个体命运与广袤天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朽的典范。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雄壮,深入领会边塞诗背后那份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与对历史深渊的凝视。 --- (全书共计约15万字,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扎实的、以文化史和文学史相互印证为基础的“边塞诗学”研究框架,而非对某一特定诗人群体的细密注释或选本赏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继中


  福建漳州人,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生。中国大陆自己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前漳州师院院长,二级教授,河北大学、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中国辞赋学会顾问,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首届福建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六篇,专着十六种。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凡 例

上册

卷 一  

望 岳(岱宗夫如何)  一
登兖州城楼  三
题张氏隐居二首  四
房兵曹胡马诗  七
画 鹰  九
夜宴左氏庄  一一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一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一四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一六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一七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一八
饮中八仙歌  二一
春日忆李白  二四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二五
高都护骢马行  二七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二九
兵车行  三四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三七
曲江三章,章五句  四○
夏日李公见访  四三
乐游园歌  四四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四七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四九
敬赠郑谏议十韵  五二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五五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六○
白丝行  六三
前出塞九首  六五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七二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八○
丽人行  八六
重过何氏五首(选二)  八九
渼陂行  九一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九四
天育骠骑歌  九九
醉时歌  一○一
秋雨叹三首  一○四
九日寄岑参  一○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一一○
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一一三
官定后戏赠  一一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一七
去矣行  一二七
后出塞五首  一二八
避 地  一三四

卷 二
月 夜  一三七
哀王孙  一三八
悲陈陶  一四一
悲青坂  一四二
对 雪  一四四
遣 兴(骥子好男儿)  一四五
哀江头  一四六
春 望  一四九
塞芦子  一五一
喜达行在所三首  一五三
述怀一首  一五七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一五九
月(天上秋期近)  一六三
独酌成诗  一六五
玉华宫  一六六
羌村三首  一六八
北 征  一七四
行次昭陵  一八五
重经昭陵  一八九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一九○
收京三首  一九四
彭衙行  一九八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二○一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二○三
春宿左省  二○六
题省中壁  二○七
洗兵马  二○九
曲江二首  二一六
奉赠王中允维  二一八
义 鹘  二二○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干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二二二
望 岳(西岳崚嶒竦处尊)  二二四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二二五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二二七
留花门  二二九
九日蓝田崔氏庄  二三三
崔氏东山草堂  二三四
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  二三六
瘦马行  二三八
得舍弟消息  二四○
赠卫八处士  二四一
新安吏  二四三
潼关吏  二四六
石壕吏  二四八
新婚别  二五○
垂老别  二五三
无家别  二五六
佳 人  二五八
月夜忆舍弟  二六一
梦李白二首  二六二
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  二六六
天末怀李白  二七二
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  二七四

卷 三
秦州杂诗二十首  二七九
宿赞公房  二九八
东 楼  二九九
雨 晴  三○一
寓 目  三○一
山 寺  三○二
即 事  三○四
遣 怀(愁眼看霜露)  三○五
天 河  三○七
初 月  三○八
擣 衣  三○九
促 织  三一○
除 架  三一一
废 畦  三一二
夕 烽  三一四
秋 笛  三一五
日 暮  三一六
空 囊  三一七
病 马  三一八
蕃 剑  三一九
铜 瓶  三二○
野 望(清秋望不极)  三二一
佐还山后寄三首(选一)(白露黄粱熟)  三二二
从人觅小胡孙许寄  三二四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三二五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三三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三四○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三四三
发秦州  三四七
送 远  三五○
送人从军  三五一
赤 谷  三五二
铁堂崃  三五三
盐 井  三五五
寒 硖  三五七
法镜寺  三五八
青阳崃  三六○
龙门镇  三六二
石 龛  三六三
积草岭  三六五
泥功山  三六七
凤凰台  三六八
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三七二
万丈潭  三八○
发同谷县  三八二
木皮岭  三八四
白沙渡  三八五
水会渡  三八七
飞仙阁  三八八
五 盘  三九○
龙门阁  三九二
石柜阁  三九三
桔柏渡  三九五
剑 门  三九七
鹿头山  三九九
成都府  四○○

卷 四
卜 居  四○三
蜀 相  四○四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赀  四○六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四○七
堂 成  四○八
为 农  四一○
宾 至  四一一
客 至  四一三
狂 夫  四一四
田 舍  四一六
江 村  四一七
野 老  四一九
遣 兴(干戈犹未定)  四二○
戏题画山水图歌  四二一
题壁画马歌  四二三
戏为双松图歌  四二四
南 邻  四二六
恨 别  四二八
建都十二韵  四二九
村 夜  四三二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四三二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见寄  四三三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四三五
遣意二首  四三七
漫成二首  四三九
春夜喜雨  四四二
春水生二绝  四四三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四四五
水槛遣心二首  四四七
后 游  四四九
春 水  四五○
江 亭  四五一
独 酌  四五三
徐 步  四五四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四五五
绝句漫兴九首  四六○
进 艇  四六八
寄杜位  四七○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四七一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四七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七四
石笋行  四七九
百忧集行  四八○
戏作花卿歌  四八二
赠花卿  四八三
病 橘  四八四
枯 X  四八七
所 思  四八九
不 见  四九一
野 望(西山白云三城戍)  四九二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  四九四
赠别何邕  四九五
花 鸭  四九六
畏 人  四九七
屏迹三首  四九九
少年行  五○三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五○四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五○六
三绝句(楸树馨香倚钓矶)  五○九
戏为六绝句  五一一
野人送朱樱  五一七
大麦行  五一九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五二○
又观打鱼歌  五二三
题玄武禅师屋壁  五二五
客 夜  五二六
客 亭  五二七
秋 尽  五二九
陈拾遗故宅  五三一
谒文公上方  五三二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五三五

图书序言

导 读(节录)

  有人说:「一个民族灵魂的最佳文献就是它的文学。」是的,有时你只要读一部《红楼梦》,甚至只读一篇〈岳阳楼记〉,你就会感到一个民族的心怦然在动。被誉为「集大成」的杜甫诗,便是此类蛰伏?中华民族之魂的大着作。它诞生在一个我民族最强壮、最有朝气,却又忽然陷入痛苦挣扎之逆境的特殊年代。于是,它便获得了热烈奔放与坚忍不拔的双重品格。杜诗,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最健全的体魄与灵魂;杜甫,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託命之人。



  杜甫(西元七一二~七七○年),字子美,阴历正月初一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城东的瑶湾。他家祖籍京兆杜陵,故自称「杜陵布衣」。又有一度家居少陵,乃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有一个颇为显赫的家世,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平吴的名将,还注过《左传》。杜家自晋至唐,代有出仕,难怪杜甫会自称:「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名诗人,杜甫引为骄傲,曾夸口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宗法加官僚的社会,所以家族对个体的影响不容小觑。杜甫毕生奉儒习文,并将文与儒二者联系起来,称:「法自儒家有」(〈偶题〉),这些都与其家族传承有直接关系。甚至在个性上,杜甫也有「家族性格」的印记。文献记载表明,杜家有血亲复仇的传统,如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杜甫的叔父杜并,都曾为父兄洗冤而刺杀仇人。杜甫还有个姑姑,为救少年杜甫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乃称「义姑」(〈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无独有偶,杜甫的一位舅姥爷尚未成人就愿为哥哥顶死。这些都强烈表明了杜甫这样的世家,在伦理道德的内化上,有多么的入心入骨!史称杜甫「性褊躁傲诞」,不妨解读为祖传的高傲倔强。这种个性一旦与其悲天悯人的情怀相结合,便成就了杜甫超越众人也超越其家族传统的独异的情感主体。过去讲杜甫的成就,大多是从时代、儒学、社会、历史等外部条件去找原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细的个体文化心理却不可重复、不可替代。这才是杜甫为什么有别于同时代的李白、王维、高适诸人,而独得「集大成」之誉的主因。

  「集大成」,本是孟子用来赞许孔圣人的,说他的人生就好比一首金声而玉振的交响乐章,丰富而和谐。稍后于杜甫的元稹则用它来赞许杜甫的诗歌创作,其〈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庚歌相和……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予尝欲件拆其文,体用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末就。

  看来,元稹所谓的「集大成」,主要是指各种风格与体式的完备及典范性,其中不无丰富而和谐之意。问题是:这种整合如何成为可能?须知整合不是「拼盘」,如果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消化各种风格与体式使之成为一个新范形的主体性,那末「集大成」又从何谈起?盛唐是一个众多个体活力四射的时代,在盛唐的时空上,李白、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元结……群星灿烂,每个个体无不具有很强的个性。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消化了范围不等的多种风格与体式,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与体式。然而唯有杜甫博大、均衡的个性最为健全,在任何情境下,他都能保持人性的本真,不被异化。真,是杜甫主体性的根基。所以萧涤非先生《杜诗体别‧引言》标举杜诗:「其一曰真,诗莫贵乎真,杜诗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这种人不可及的强大主体性,是杜甫超越众人而能集大成的主因。

图书试读

卷 一
 
望 岳 (五古)
 
【题 解】开元二十四年(西元七三六年),二十五岁的杜甫始游齐赵。诗作于是时,为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岳,古有五岳,《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恆山为北岳。」全诗从「望」字驰想,造语警拔,已露出诗人惊人的才华。
 
岱宗夫如何1?齐鲁青未了2。
造化钟神秀3,阴阳割昏晓4。
盪胸生曾云5,决眦6入归鸟。
会当7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
 
【注 释】1岱宗句 岱宗,泰山的尊称。岱,始也。宗,长也。泰山为五岳之长,在今山东泰安北。夫,指代泰山,用于句中,兼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放在此句中则带出一种期待的感情。2齐鲁句 写远望泰山,青苍之色连绵,过齐鲁犹未尽。齐、鲁为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3造化句 大自然彷彿将神奇秀美都汇聚在泰山。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4阴阳句 极写泰山之崇高,其向背黑白,判然如割,「割」字是所谓的「炼字」。5盪胸句 盪胸,张衡〈南都赋〉:「淯水盪其胸。」盪,摇动。曾,即层。6决眦 撑开眼角。形容张目极视。7会当 一定要。会当、会须、会,都是古人口语,含有将要的意思。8一览句 此句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宏大的情志。
 
【语 译】五岳之长的泰山啊是怎么个样?那青苍的山色连绵,过齐鲁之境犹望不到尽头。彷彿是天地情有独钟,把所有神奇秀美都汇聚在泰山。它矗立天地间,将阴阳分判:山阴为昏,山阳为晓。升腾的层云摇盪在它的胸前,而归飞的鸟儿直扑入我撑开的眼帘。终究有一天我要登上峰巅,俯瞰渺小的群山!
 
【研 析】杜甫〈进雕赋表〉:「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但早期诗遗存甚少,这首诗萧涤非先生定为最早的一首。从早期这首诗,不难领略到杜诗未来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那独特的语言风格。杜甫用字稳健准确,坚而难移。如诗题的「望」字,与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不同,有较强的主观意味,所以发端用设问句引出「青未了」,造成跌宕语气,充满期待,看似平易,其实奇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新譯杜詩菁華(上)》的出現,對於我這種時常在書架上尋找新靈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對於「菁華」的理解,不僅僅是詩歌的優劣之分,更多的是一種對杜甫詩歌精神的提煉和昇華。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呈現出杜甫詩歌的多樣性,既有他反映民生疾苦、充滿悲憫情懷的「詩史」,也有他抒發個人情感、描繪自然風光的「田園詩」,更不能少了那些展現其高超藝術技巧、爐火純青的「詠物詩」或「懷古詩」。在翻譯方面,我期望它能夠在保持原作的典雅氣質的同時,賦予詩句新的生命力,讓它們在現代讀者心中激盪起共鳴。或許,譯者會採用一種比較注重意境營造的翻譯手法,透過詞語的選擇和句式的安排,來重現杜甫詩歌中那種雄渾、沉鬱、悲壯的風格。我特別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對杜甫詩歌中「意境」的深入解讀,以及譯者如何用現代的筆觸去捕捉和呈現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總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翻譯的呈現,更是一場對杜甫詩歌藝術深度探索的旅程。

评分

對於《新譯杜詩菁華(上)》這本書,我有一個小小的期待,就是它是否能夠讓初次接觸杜甫詩歌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入門。在台灣,雖然杜甫的詩歌家喻戶曉,但真正深入理解其作品的讀者,可能還是相對少數。許多人可能只知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幾句,卻對杜甫的生平、詩歌的思想內容,乃至於其藝術特色,都有些許陌生。我希望這本書的翻譯,能夠用比較現代、比較貼近口語的語言,讓年輕一代的讀者,或者對古典詩詞較為生疏的朋友,都能夠無障礙地閱讀。例如,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語,是否能在註釋中做簡單的解釋;對於一些比較特殊的詩歌結構,是否能有簡單的引導。如果書中還能穿插一些關於杜甫生平的小故事,或是詩歌創作的背景介紹,那將會更具吸引力。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能夠跨越時代的隔閡,觸動不同世代的心靈。希望這本《新譯杜詩菁華(上)》,能夠成為一座連結古代詩魂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橋樑。

评分

這次入手《新譯杜詩詩菁華(上)》,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菁華」二字所蘊含的意義。杜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要从中精選出最能代表其成就、最能展現其風格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很好奇,編選者是如何考量,才得以將數百甚至上千首詩中,篩選出這「菁華」部分的?是依據詩歌的藝術價值?還是時代的影響力?又或者是情感的深度?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收錄一些廣為人知、脍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同時也能發掘一些較為冷門,但同樣具有極高藝術水準的作品。另外,對於「譯」這個字,我也格外關注。杜甫的詩歌,尤其是一些反映時事、抒發個人情感的作品,往往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如何將這種深邃的情感,透過現代的文字傳達出來,而不失原有的力度和美感,是譯者最大的考驗。我期望這本譯著能夠提供一個既忠於原著,又具有高度文學性的譯本,讓我在閱讀時,能感受到詩歌的生命力,彷彿親身經歷了詩人所描繪的場景,體會他複雜的心緒。

评分

終於拿到期待已久的《新譯杜詩菁華(上)》了!這本譯著,光是書名就散發出一種沉甸甸的文化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身對古典詩詞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唐詩,更是我常常流連忘返的文學寶庫。過去也曾讀過不少不同版本的杜甫詩集,但總是覺得有些地方難以全然領會,或者礙於文字的隔閡,無法深刻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這次《新譯杜詩菁華(上)》的出版,讓我覺得非常有希望能夠填補我心中的一些缺憾。從書的裝幀、紙質,到排版印刷,都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絕對是加分的。我尤其期待書中翻譯的流暢度,以及是否能用現代的語彙,卻又不失原詩的韻味和意境。許多時候,詩詞的魅力就在於那意在言外的留白,或是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深層情感,這考驗著譯者的功力。希望這一次的翻譯,能夠真正帶領我走進杜甫的世界,去感受他的悲歡離合,去體會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去領略他詩歌藝術的精湛。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好好地沉浸在杜甫的詩海中。

评分

說實話,對於《新譯杜詩菁華(上)》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許保留的態度。在坊間,有關杜甫詩詞的翻譯和賞析,種類繁多,品質參差不齊。有的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對一般讀者來說門檻太高;有的則過於淺白,流於表面,未能觸及詩歌的精髓。我最希望這本書能夠在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關心的是,譯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杜甫詩歌背後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情感,並且能用一種貼近現代人理解方式的語言來傳達。是不是能夠在譯文中,適時地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解釋一些典故,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杜甫這位詩聖。而且,詩歌的音樂性也很重要,我希望譯文能夠盡量保留原詩的音韻美感,而不是生硬的逐字翻譯。如果書中還能附上一些精闢的賞析,點出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者與其他同時代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那就更臻完美了。總之,我期待這是一本既能讓我學習到知識,又能引發我對杜甫詩歌更深層次思考的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