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彩笔下的府城美食──侯文钦的小吃笔记 2000年元月,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成立后的第一个政策,便是推广美食文化,并筹划第一届台南美食节;利用春节时间,带领将近三、四十个摊位,在前司法部长城仲模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前往台北,公开展售品尝。一开始,许多店家犹豫,不愿前往,但三天之后,创下了将近三千多万的业绩,使得第二年的举办,便出现那一项美食该由那一家代表前往的争执场面。
即使展售成功,打开台南美食的知名度,甚至2001年的总统府国宴,即以台南小吃为主菜,但仍有一些人怀疑:小吃是文化吗?文化局该费心去办理美食节吗?这似乎是观光局的工作?
当然,美食节该由那个局处办理?只是一种行政上的权宜措施,但小吃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面向,则是不必置疑的事。台南小吃之丰富多样,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映照着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多元变化。
侯文钦是典型的府城人,世居府城,且深谙府城文化况味。在家族的企业之外,他酷爱美术,成功大学企管系毕业后,便前往美国田纳西州曼菲斯大学美术系研究美术,尤擅油画。
多年来,他以彩笔描绘台湾,从花莲的好山好水着手、鸟语花香30年,因为花莲是他夫人吕惠华小姐的故乡,他甚至在2010年夺得花莲地方美展──洄澜美展的最大奖「洄澜奖」。接着,他也环游世界各地,聘瞻寰宇、包罗万象。2012年亦个展于台南永都艺术馆。
近年来,侯文钦将关注的视角,集中在台南的小吃,尤其是藏身在大街小巷中的小吃店面。传统的小吃,不讲究豪华的装潢,一切就像从城市的生活缝隙中自然生长出来一样,那是一种奇异的文化景观。
侯文钦从小生活在这些环境中,在环绕地球一周之后,回到故乡,童年的生活记忆,一下子全被打开,于是他扛着画架、拿着画具,前往这些大街小巷中的小吃店,先品尝小吃,接着现场写生。在画面中,呈现的,不只是眼前的景致,更有美食的滋味,以及童年生活满满的记忆;这不仅是侯文钦的小吃笔记,也是记忆回溯的生命笔记。
侯文钦的绘画,充满自由且丰富的色彩,加上带着速度感的笔调,让人感受到他生命中不羁的热情。他喜欢在画面上纳入许多现场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是街头的招牌,也是小吃的卖点,更构成和在地观众互动的重要桥樑。作为一位具有美术系毕业背景的创作者,侯文钦却没有学院的桎梏。他的运笔、用色,总是来自自我直觉的掌握、强力的爆发。这批具有文化景观意义的府城美食系列,是他个人生命记忆的捕捉,也是城市文化的提炼,更可以构成游客手中品尝小吃的最佳指引。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 萧琼瑞
推荐序 总是有人这样说:要成为一个京都人,起码要住上三代才学得来。
京都的独特文化得到许多人的青睐,但是真正要成为「就像住在那里」的人,没有经过几世代的浸润恐怕还是办不到的。
我的家乡台南,也是一个如此让人羡慕向往的好所在,有密集的古蹟,可爱迷人的街道和享誉世界的美味吃食…..,对一个长久居住此处的人而言,这些存在都像是空气一般理所当然,但是对于广大的台南粉丝而言,那可是羡慕得不得了的心情。
文钦很幸运,他的老家就在府城有名的布街-民权路上,日本时代又叫「本町」,古早以来就是城里很重要的街区。他从小在那个富足的街上追来跑去,一路吸吮府城的日月菁华而成长,练就出一身府城人特有的悠游自在于生活的本事。
不过,他的本事可不只如此,对于长久以来最热爱的绘画艺术,所投入的心力,早已经达到专业的水准,这些扎实的底子,有一部分来自于他周游列国无处不画的耕耘努力。
文钦的个性随和开朗,但他的内心里却总有崇高的理想和细腻的实践计画。这点也是我非常佩服的。这一次,他把创作的想法和成长的记忆相联结,在多得数不清的台南小吃之中,画出几百摊好吃有料又充满故事的店家,依我看来,这又是一件他挑战自我的「浩大」工程,决心达成之前要鉅细靡遗的准备功课,还要尝遍所有的料理,更重要的是一颗真正了解台南底细的心,才能下笔画出店家和人和食物这当中的感动。
书名是『边吃边画』听起来好似轻松,其实真正呈现的绘画功力,就如同那些好吃的小吃一般,绝对是翘着大拇指赞不绝口的。
这是一本充满艺术的书,品尝滋味的艺术,欣赏画作的艺术,以及每一个店家用心料理的艺术,在文钦的书中展开,处处更见真滋味啊!
沈哲哉
作者序
画中白居易 何其有幸身为台南人,在我绕遍地球一周后,回到家乡,景物依旧,乡音无改鬓毛催,离家久矣,重新打开记忆的扉页,我决定用我的画笔走入大街小巷,以台南的老滋味,通向灵魂深处,画下我深爱的台南…
我从小爱画画,家里开布行,民权路是所有迎妈祖、国庆游行…必经之地,我常拿着布行的粉笔在骑楼地上做画,这块画布很大,阿妈说那时候厝边头尾都被我画满了,游行队伍有多长,我的画就有多长。
民权路巷弄的美食,也是我认识台南的第一步,从后门出来就是永福路,往民族路、新美街…家里方圆不远处,到处都是好吃的;记忆最深是父亲常常晚上从石精臼带回几卷炸虾卷,那时候的虾卷,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卷子较小,炸得火候很足,深咖啡色,吃在嘴里,酥皮立即脆化,内里的虾子不大,却清甜无比,这个口味在我梦里缭绕,走遍世界,都没有记忆中的味道。
那个时候,武庙的山门下有一担阳春面,就在目前的香火处,一碗阳春面2元,正值我饿狼般的初中高中时期,常常跟疼我的阿妈要钱,直奔武庙;民权路口也有一家「来兴饭桌」,如果晚上菜色不够,阿妈就会叫我提个长型的木盒子到来兴买个杂菜汤。
唸大学的时候,正是民族路夜市最鼎盛之际,乌龙面、鼎边趖、蚵仔煎、剉冰…香味似乎越过车站,把我从成大校园唿唤出来,尤其期中期末考过后,一定需要大大慰借一番;从台北来唸书的同学们,放暑假跟本不想回家,就在民族路大沟边,从中山路吃到西门路,我在当时隐约知道台南美味冠全台。
大学毕业之后,到国外求学,协助家族企业,进美术学校,绕了地球一週,真正画画的时间不多,梦中的画笔却没有放下来,直到年过半百,我告诉自己,未来的生命属于我自己;回到台湾后,我像补足上半生没有画够的缺憾,在台湾东部好山好水中,我边玩边画,用两只脚和有颜色的笔,认识台湾风光,完成1000多幅画作;2013年起,我边吃边画,用我的胃和我的笔,重新认识我的老台南,我矢志画下365个台南美食。
台南是每个人舌尖上的乡愁,庶民美食遍地,我寻着了记忆中的老滋味,透过味蕾,也重新认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台南的担仔面、台南的虱目鱼丸、台南的肉粽、咸粥…不管是百年老店或是没有名号,都有可能传承了五代、六代…,台南人这么专心一致做出一道好料理,真令人肃然起敬。
在边吃边画的过程,经常为锅铲下跳动的火光目眩神迷,为五颜六色的糕饼蔬果惊心,为加一把葱花俐落手法赞叹,更每每为专注料理的厨师动容,他们对食物的坚持,延续了美食之名,也见证他们的盛情款待,每每在我转头绘画之际,我的桌上已经摆好多道好吃的,唯有好客热情,才会近悦远来吧。
每个嘴叼的台南人都怀有一本私房经典美食录,我对美食的理解或挑剔,也不足以推荐或月旦,我只愿做画中白居易,用颜料彩笔画下我的乡土,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