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 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

CNC 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CNC
  • 数控
  • 切削中心
  • 编程
  • 加工
  • 机床
  • 工业制造
  • 机械工程
  • 第四版
  • 实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程式设计以MITSUBISHICNC控制器MELDNS520M系列为主,FANUC系统为辅,笔者利用多年之经验将各项之指令格式、程式范例及注意事项说明的非常透彻,并将客户自设程式群与副程式特殊使用法及加工实例附上中文註解,使读者易于了解其指令用法,进而活用设计程式,凡对CNC综合切削中心机有兴趣者、现职从业人员、机械科学生皆可详读此书,相信在您学习程式设计的技巧上更能得心应手。

本书特色

  1.将各种指令、程式范例及客户自设程式群、副程式,做非常详尽之说明,使读者易于了解程式设计之方式及应用。

  2.依G01至G99之指令按顺序编排,井然有序,阅读方便。

  3.G指令、M码一览表及各种对照表,换算表,皆详尽列出。

  4.本书适用各大学、科大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动力机械工程、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科系之「CNC工具机」相关课程之学生与教授或对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有兴趣者、现职从业人员皆可阅读。
现代精密制造中的核心技能: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现代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数控(NC)加工技术,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全面、实用的指导。本书摒弃了对特定品牌或型号机床的过度依赖,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控加工的通用原理、编程方法论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考量因素,使读者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数控设备和加工任务。 --- 第一部分:数控加工基础与原理 本部分构建了读者理解复杂数控操作所需的坚实理论基础。我们详细阐述了数控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硬件组成、软件功能以及人机交互界面(HMI)的工作原理,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机床“思考”的方式。 1.1 坐标系与几何基准的建立: 深入解析了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工件坐标系(G54-G59等)的设定方法、对刀点的选择与精度控制,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转换机床绝对坐标与相对坐标。我们强调了建立稳定、可靠的参考基准对于后续加工成功率的决定性作用。 1.2 刀具与切削原理的集成: 本章阐述了各类刀具的结构、命名规则(如DIN标准)及其几何参数(如主偏角、后刀面角)对加工性能的影响。理论部分涵盖了切削力、切削热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特性(如不锈钢、钛合金、铝合金)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Vc)、进给速度(F)和背吃刀深度(Ap),以优化刀具寿命和表面质量。 1.3 数控机床的运动控制机制: 探讨了点位控制、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差异。详细分析了进给速度的控制模式(恒定进给率与恒定切削速度的切换),以及快速定位(G00)与切削进给(G01)之间的安全过渡策略。 --- 第二部分:手工编程与标准代码解析 本部分是数控编程的核心,侧重于国际标准代码(ISO 6983)的系统学习和实际应用。我们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确保读者不仅理解代码的含义,更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2.1 绝对坐标与增量坐标编程: 详细对比了G90(绝对编程)和G91(增量编程)的使用场景。通过大量的二维轮廓和三维曲面的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增量编程简化复杂路径的表达,以及在循环编程中的应用优势。 2.2 几何功能代码(G代码)的深度剖析: 对所有常用G代码进行了系统分类讲解,包括: 定位与运动控制: G00, G01, G02, G03 平面选择与坐标系: G17, G18, G19, G54-G59 进给与转速控制: G94 (每分钟进给), G95 (每转进给), G96 (恒定切削速度) 刀具长度与半径补偿: G41/G42/G43,并强调了补偿启动和退出的安全规范。 2.3 辅助功能代码(M代码)与程序控制: 讲解了M代码在控制机床附件(如主轴启停、冷却液开关、换刀、程序暂停/停止)中的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程序结构控制指令,如程序段停止(M00/M01)、程序调用(M98/M99)及程序跳转(GOTO)。 2.4 宏程序设计基础(变量与逻辑运算): 介绍了数控编程中实现柔性制造的关键——宏程序。阐述了变量的定义(100系列)、算术运算、逻辑判断(IF语句)以及循环结构(WHILE语句)。通过编写一个自动计算螺纹加工参数的宏程序案例,展示其实用价值。 --- 第三部分:现代加工策略与优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实践操作的精细化与自动化,关注如何将代码转化为高质量的工件。 3.1 进给与切削参数的动态调整: 深入讨论了“表面粗糙度”与“切削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讲解了如何通过微调进给率和主轴转速,实现对特定加工区域(如锐角、深孔)的优化处理,避免振刀和产生积屑瘤。 3.2 高效钻削与攻丝技术: 针对深孔加工的挑战,详细介绍了“钻削循环”(G83)与“正攻循环”(G84)的使用规范,包括“切削-退屑”的周期设定,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扭矩限制和主轴转矩补偿。 3.3 刀具长度与半径补偿的实际应用难题: 提供了大量关于刀具补偿在复杂轮廓加工中可能遇到的冲突点和解决办法,例如在G02/G03圆弧插补中,补偿是否会导致路径偏移错误。强调了在进行复杂补偿操作前,必须先进行模拟验证。 3.4 夹具设计与装夹的工艺考量: 本章从数控操作人员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具(如虎钳、真空吸附、专用夹具)对工件定位精度和刚性的影响。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工件坐标系,来适应非正交的装夹方式,确保加工基准与夹持基准的一致性。 --- 第四部分:程序验证、调试与故障排除 本部分是保障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键环节,教授读者如何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样,系统地检验和调试新程序。 4.1 编程的“三步走”验证流程: 系统地介绍了程序在实际投入使用前的三个关键阶段: 1. 图形仿真验证: 利用CAM软件或机床内置的仿真功能,检查刀具路径的完整性、是否存在干涉的可能性,尤其关注Z轴方向的进出刀安全距离。 2. 空运行与对刀校验(Dry Run): 在不装夹工件的情况下,以慢速运行程序,确认刀具长度补偿的正确性以及程序逻辑流程是否符合预期。 3. 首件试切(First Part Run): 在极小的切削参数下,对关键尺寸进行测量,并根据实际测量结果,使用程序中的微调功能(如G54偏移量)进行实时修正。 4.2 常见数控报警与故障诊断: 汇编了数控机床在实际运行中常见的报警代码(如过载、限位、程序错误等)及其根本原因分析。提供了针对性的故障排除步骤,帮助操作人员快速恢复生产。 4.3 误差补偿机制: 简要介绍了机床内部的螺距误差补偿、反向间隙补偿等出厂误差补偿技术,以及操作人员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对这些误差进行微调,以适应长期使用带来的精度漂移。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通用性和实践导向。我们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软件或机床平台,而是致力于传授数控编程的底层逻辑和通用语言,使读者无论面对何种数控系统,都能迅速掌握编程、操作与优化的核心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程式、顺序、单节号码EOB
第一章C机能介绍
第二章刀具补正机能
第三章座标系
第四章固定循环
第五章副程式控制
第六章客户自设程式群
附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CNC领域不久的技术新人,我对《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我深知CNC编程是一门需要扎实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问,而我目前最缺的就是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操案例。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CNC编程知识相对基础,很多高阶的编程技巧和复杂的加工策略都未深入讲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指令讲起,清晰地解释每一个G代码和M代码的含义,并配以图文并茂的实例,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特别是对于一些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坐标系的选择、刀具补偿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循环指令的使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非常详细的讲解和演示。我设想书中会有很多实际的零件图纸和对应的程序代码,让我能够跟着书中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模拟和练习,从而加深理解。我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这本书,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零件的CNC编程,并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加工任务。

评分

我对《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作为一本“综合”的教材。在我的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多种加工手段结合才能完成的零件,而我目前的编程能力,往往只能处理其中一部分。例如,一些零件同时需要铣削、钻孔、攻丝,甚至是车削,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的编程思维。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让我理解如何在同一台综合切削中心上,合理安排不同的加工工序,优化刀具切换和工件定位,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工序规划、节拍分析、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切削中心的优势来缩短生产周期。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加工指令,比如在复杂曲面上实现高效的等距铣削或等步距铣削,以及如何编程实现高精度定位和补偿,我希望这本书能有详细的解答。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并能深入剖析每一步编程逻辑的书籍,让我能够举一反三。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多年CNC设备操作经验的师傅,虽然我对设备的实际操作非常熟悉,但近年来随着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精度、复杂曲面零件的需求日益增加,我意识到提升编程能力的重要性。市面上关于CNC编程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内容陈旧,无法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因为“综合”和“第四版”意味着它涵盖了较广的范围,并且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更新,应该能反映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多轴联动加工、CAM软件在编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优化加工参数以提高效率和表面质量的内容。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复杂的3D模型转化为高效、精确的CNC程序,以及如何应对在实际加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刀具磨损、振动抑制、热变形等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即那些在实际生产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而非空泛的理论陈述。

评分

我是一名在精密机械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技术工人,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我CNC编程能力的参考书。偶然间看到了《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虽然还未深入研读,但仅从其厚度和目录来看,我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CNC编程资料,但往往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遇到一些复杂加工情况时,总感觉力不从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技术手册或者请教同事。这本书的名字“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就非常吸引我,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加工方式,而是涵盖了多轴联动、复杂曲面加工等高级应用,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学习的方向。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循序渐进地为我解析各种加工指令的含义、应用场景以及背后的逻辑,特别是那些我之前一直模糊不清的G代码和M代码的组合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编程中优化刀具路径,减少加工时间和提高工件精度。我预想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会非常丰富,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落地,并且对那些常见的加工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对精密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充满热情的设计师,虽然我的工作更多偏向于产品设计和三维建模,但我深知想要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离不开对制造工艺的理解,特别是CNC编程。我选择《CNC综合切削中心机程式设计(第四版)》,是看中了它在“程序设计”这个环节的深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机械加工中的一些关键限制因素,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来选择最合适的切削策略和编程方法。我对书中关于曲面加工编程、动态补偿技术、以及如何编写高效、可靠的宏程序等内容非常感兴趣。我设想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编程来提升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先进理念,例如如何通过编程来优化刀具轨迹,减少切削力波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加工效果。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宏观的视角,理解CNC编程在整个制造流程中的重要性,并希望能掌握一些能够让我与生产部门更有效沟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协同完成产品开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