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国共最后一战

1949,国共最后一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国共内战
  • 1949年
  • 军事
  • 政治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纪实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的川康之战,六十万的国军与十万的共军,
何以国军在短短六十天内全面溃败,
揭开国民党在国共战争用人行政上最值得深思与痛省之处。

  作者刘锦亲历其境,以忠实客观的角度,记录无人道及的国共川康之战地下工作争斗内幕。
 
  川康之战是1949年国共在大陆的最后一战。国军云集在四川的军队当时有六十万之多,而共军却只有十万,但为时不到六十天,没有发生过一场像样的会战,国军却全面溃败。

  1949年12月24日午夜,胡宗南所派成都城防部队撤离成都,五天后共军贺龙率第十八兵团赶到成都,成都正式易守。两个月后,西昌也被「解放」,国军西南军政副长官唐式遵在西昌战死。何以如此,是士兵无战志?是指挥官太无能?抑或其他因素所致?本书将一一揭开川康之战的内幕。

  本书收录国军将领胡宗南、杨森、孙震、盛文、钟树楠、贺国光、周君亮等人的珍贵亲历记,将成都沦陷、西康沦陷与整个国军撤守等的经过,带领读者从各个不同将领的眼界来看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沦陷内幕,一一揭密!

本书特色

  ●详细描写1949年国共两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战--「川康之战」,国军全面溃败的经过。
 
  ●特别收录周开庆编着的《川康沦陷经过》,蒐集国军将领胡宗南、杨森、孙震、盛文、钟树楠、贺国光、周君亮等人的珍贵亲历记,将成都沦陷、西康沦陷与整个国军撤守等的经过,带领读者从各个不同将领的眼界来看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锦 原着


  可能是化名,传为四川籍青年党人士。其当时参与这场战役,耳闻目睹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认为国共之战,国民党输在地下工作,国军行动完全陷入共军的安排,因此共军在一夕之间将国军解甲在川西。其后来到了香港,完成此着作。
 
周开庆 编着

  四川江津人。1925年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6年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他也参与游行,军警开枪,他身中三枪。1928年3月,回重庆任《革命军日报》驻川特派员,旋即又到汉口任《民国日报》编辑部主任。1930年春,任四川省党部宣传部秘书兼《四川晨报》社长、国民通讯社社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入中央战时工作训练团第四团任训育主任。1947年,在江津当选为「国大代表」。来台后,先后任经济部主任秘书、参事和顾问。1960年组建「四川文献研究社」,创办了《四川文献》月刊,1970年又发起组织「中国地方文献研究会」和「川康渝文物馆」。编着有《健庐忆语》、《蜀事续谈》、《四川与辛亥革命》、《民国川事纪要》、《四川与抗日战争》、《民国四川人物传记》、《四川经济志》、《民国新修四川县志丛谈》等着作。
 
蔡登山 主编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辑一 川康易守前后/刘锦 原着
前言 
一、川康之战的经过概略 
二、罗广文、王缵绪的地下活动 
三、郭勋祺、刘文辉的地下活动 
四、彭县起义的插曲 
五、潘文华为什么靠拢 
六、郭汝瑰的阳奉阴违 
七、杀人魔贺龙入成都 
八、西南地区刘、贺平分天下 
九、东方红与东方黑 
一○、座谈会邓钖侯刘文辉受窘 
一一、快乐日子短;报纸查封快! 
一二、调查情况人人胆战心惊 
一三、分赃职位干部冲突起暗流 
一四、彻底剥削厉行两缴一禁 
一五、反抗暴虐农民风起云涌 
一六、义军化零为整图取成都 
一七、正气凛然,唐式遵为国牺牲 
一八、靠拢分子的下场 
一九、疏忽任务,王缵绪罚跪示惩 
二○、唐溪再起义,虽败犹荣! 
二一、青民两党同志抗暴的壮烈牺牲 
 
辑二 川康沦陷经过/周开庆 编着
序/周开庆  
一、川康沦陷经过/周开庆  
二、危急存亡之秋/蒋经国  
三、危难中之奋斗/陶希圣  
四、大陆撤守前 总统留渝记/袁暌九  
五、在渝反共苦斗记/杨森 
六、回顾三十八年/孙震 
七、川康最后苦斗记/胡宗南  
八、成都保卫战前后/盛文  
九、成都沦陷目击记/钟树楠  
一○、西康沦陷前后/贺国光
一一、滇变身历记/周君亮

图书序言

前言
 
  川康之战是国军与共军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战。「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诸葛亮对四川战略价值的估计。两千年以来,大家都一直认为四川是一个可为的地方。十八年前,也曾利用四川作对日抗战的根据地,从而获得最后胜利。这是四川在近代战争史上仍有可为的证明。事实上,四川是一个盆地,周围皆有高山,而且这些高山异常险峻,盆地内河流纵横,公路发达,空军基地不下二十处之多,从近代战略眼光来看,它确实是具备着军事学上所谓「内线作战」的优势条件的。何况,国军当时之云集在四川者尚有六十万人之多呢?所以,对于川康之战,事先,大家都寄予厚望,至少,亦认为将有一幕精彩场面演出。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自共军开始踏进川境起至四川全省易守止,为时总共不到六十天。其间,简直就没有发生过一次像样的战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国军士兵无战志吗?是国军指挥官太无能吗?抑或其他?无论它究竟属于那一原因,我们都值得检讨。因为国共两军的战斗,今日尚未结束,中共仍在叫嚣着要解放台湾,而我们也在准备反攻大陆,那么,为了把握未来,我们更有检讨以往的必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也。但自从大陆易守以后,除了宣传资料以外,双方均无详确战报发表,其中真实情况,各方始终无法明暸。为此,所以作者特别把川康这一角落易守前后的经过写出来,以供各方的了解,作者也很明了,川康易守前后的情形,只是整个战局中的局部情形。但全是由局部构成的,由各个局部的了解,也许可以促成我们对全部战局的了解。

  其次,是自从大陆易守以后,凡是有关中共的财经、工商、文教等情形,各方报导已多,但有关军政方面的事项,则报导的较少,有之,亦不过战场的转移及若干战场上表面事实的叙述而已。对于战争的内幕情况,则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国共两军的战斗经过,许多人虽欲明了亦无从明了。本来,要了解战争的内幕情况,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不是身历其境的人就无从得知。作者对此恰曾亲身目睹耳闻,而到今天,这些内幕又还一直没有人报导过,所以,作者不敏,特以最客观的看法,将它一一写出来,以供各方面的参考。虽然,在许多方面,本文也未能尽其详。

  第三是历来的战争报导,都偏重于战争态势的叙述,而缺少人物方面所起作用的记录,本文则是特别注重人物,甚至在很多地方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的。

  第四是历来的战争报导都很少谈到地下工作。而国共两军在川康之战的过程中,在地面上虽无激烈经过,但在地下工作方面却有许多精彩内容,因此,本文对于中共在川康之战中的地下工作有颇为详细的叙说。

  以上四点是作者选述本文所特别着重的地方。现在写在这里,作为本文的前言。

刘锦

图书试读

一、川康之战的经过概略
 
所谓川康之战是在广州易守之后,随着中共对整个西南的攻势而来的。那时候,正是民国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的秋天,中共派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指挥所属部队向西南区川滇黔各省进攻。第二野战军所辖之陈赓兵团,进攻云南,杨勇兵团进攻贵州,陈钖联兵团进攻重庆。攻击重点则指向四川。中共认定西南战役之关键在四川。事实上,云南卢汉的兵力不大,很快就以「起义」名义靠拢了。贵州根本就没有什么抵抗力,只有四川区幅员最广,人口最多,地方部队及中央部队都很多,刘伯承用陈钖联一个兵团来「解放」四川,在兵力上讲,如果真要作战的话,当然是不够的。因为陈钖联兵团只有十万人,而云集在四川的国军则号称六十万。所以当刘伯承向大西南进军的时候,中共中央又从第四野战军林彪那里拨了十几万人临时归刘伯承指挥,以加强刘伯承的兵力。林彪所统率的四野,原在中南地区,从湖北与湖南越过川鄂边区及川湘区去攻打重庆,极为便当。除刘伯承指挥所属第二野战军及所配属的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分进攻西南以外,中共中央当时又派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贺龙率领第一野战军的十八兵团即周士第兵团由陜西攻击四川,对四川形成夹击之势。
 
至于国军方面,这时候,胡宗南所指挥的三个兵团在宝鸡一带,守住川北的大门,内有秦岭及剑阁之险可守;孙震、宋希濂、孙元良等部在川东;罗广文兵团在重庆外围;杨森与其他各部在重庆城内外;郭汝瑰军驻在川南泸州;邓钖侯,潘文华等部队驻川西;刘文辉军驻西康及川康边境;中央军校在成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是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力量的色彩搭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书名《1949,国共最后一战》更是直击人心,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遐想。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充满好奇,而1949年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节点。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场“最后一战”的书,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思想、两种社会制度的终极对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温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更重要的是,理解这场战争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会是一味地讲述战役的进程,而是会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我希望它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让我在阅读中能够身临其境,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写作模式,而是将文学性与史料性完美融合。我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1949年的那场“国共最后一战”,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性温度和情感张力的故事。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诞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思考,历史是如何被创造的,而我们又该如何铭记历史。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让我反思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而是将它们融入到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的交织之中。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些关乎国家前途的决策,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承受的普通人,都让我感触良多。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故事。1949年的那场“最后一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或失败,更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是对不同价值观的权衡。作者用一种极其宏大的格局和极其深沉的情感,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勇气、牺牲,以及对新生的渴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个时代的呐喊与悲怆。作者用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1949年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终极较量。从战略部署的宏大视角,到战场细节的微观呈现,再到人物内心挣扎的深刻剖析,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功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在探索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的抉择。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立场人物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并非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承担了各自的命运。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感受着山河破碎中的希望,以及变革前夜的阵痛。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看到了延安窑洞里灯火通明的会议,听到了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呐喊,也感受到了退守台湾的士气低落。这本书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坚韧与不屈,看到了不同阵营人物的矛盾与挣扎。1949年的那场“最后一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一次关键选择。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当今中国的影响。我被书中那些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奋斗的身影所感动,也为那个时代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叹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