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千年(上):从基辅罗斯到革命爆发

俄罗斯一千年(上):从基辅罗斯到革命爆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 Sixsmit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俄罗斯,地球上最大的国家,拥有八分之一以上的陆地面积,西至波罗的海,东至太平洋,南至黑海,北至北冰洋,横跨十一个时区,上百个民族,一百五十多种语言。但俄罗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外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莫斯科大公国的统治者在百姓头上所享有的威权,超过了世界上的一切君主。他的大臣当中没有任何人……跟他唱反调。他们相信他是神意的执行者。──神圣罗马帝国驻莫斯科大使冯.赫伯斯坦男爵,《莫斯科大公国纪事》(1549)

  ‧一颗已经闯入我们星系的巨大行星,而它的运转方式必然会强有力地影响到其余每一个天体。──英国驻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俄罗斯纪实》(1761)

  ‧真可怕啊!他们竟然对自己做出这种事情来!所有那些宫殿都失火了!多么强悍的性格,多么可畏的民族!他们果真是斯基泰人!──法国皇帝拿破崙一世,《拿破崙及其大军在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塞居尔伯爵回忆录,1824)

  ‧我没办法向你预测俄罗斯会怎么做。它是包裹在谜中之谜里面的一个谜。──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BBC广播(1939)

  ●俄罗斯人眼中的俄罗斯

  ‧拔都的入侵给俄罗斯带来了破坏、死亡和奴役……其最后的结果却无疑是因祸得福,因为破坏所带来的礼物就是团结一致。……可以说,莫斯科日后的伟大是由蒙古可汗们创造出来的。──尼古拉.卡拉姆津,《俄罗斯国家史》(1816-1826)

  ‧我们的历史开始于野蛮和落后之中,接着是残暴羞辱的外来压迫,而其价值观已被我们的统治者吸收过来。我们异常的命运将我们阻隔在其余人类之外,导致我们未能汲取诸如责任、正义和法治等等的普世价值。……在西欧地区蓬勃发展的新理念,于是无法穿透我们受压迫和被奴役的状态。──彼得.恰达耶夫,《哲学书简》(1831)

  ‧啊,强大的命运主宰者!不就是你拉着铁的缰绳,将俄罗斯引领至高处,来到悬崖之上?──亚历山大.普希金,〈青铜骑士〉(1837)

  ‧俄罗斯是斯芬克斯,欢欣而又悲伤,浑身沾满黑色的血迹,她注视着、注视着、深深地注视着你,充满了仇恨,也充满了爱意。──亚历山大.布洛克,〈斯基泰人〉(1918)

媒体好评

  ‧《俄罗斯一千年》含有许多必要成分,使之成为独领风骚的俄罗斯通俗历史撰着。本书带有口语叙述、个人经历,以及奇闻轶事的风格……研究仔细并且立论扎实。──《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生动活泼的叙事史。──奥兰多.菲格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西克史密斯有办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资料。──《泰晤士报》

  ‧西克史密斯既具有批判性又积极深入。──《独立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


  1954年出生于英国柴郡(Cheshire),曾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巴黎索邦大学,以及列宁格勒大学就读。西克史密斯在1980至1997年间,相继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驻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和华沙的特派员;1997至2002年间先后在英国工党政府担任通讯处长和新闻秘书;目前的身分则是作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新闻记者。着有《莫斯科政变:苏维埃体制的末路》、《自旋》和《我听见列宁在笑》两部政治小说,《利特维年科档案》和《普京的石油》等政治论述,以及报导文学作品《迟来的守护者》(麦田)。

译者简介

周全


  民国四十四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曾旅居欧美二十年,亲身经历了德国统一与苏联解体,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学教师、俄国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和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从事撰着与历史书籍翻译。译作有《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书中的秘境》、《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苏联的最后一天》、《说谎者雅各》等。

图书目录

序言及致谢词
导言
年表(862-1917)

第一部:基辅与原型民主
第一章  留里克来到诺夫哥罗德
第二章  弗拉基米尔信了东正教
第三章  基辅罗斯的原型民主
第四章  蒙古人带来破坏、死亡与奴役
第五章  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

第二部:扩张与帝国
第六章  伊凡雷帝是伟大睿智的统治者
第七章  混乱时期的二十年
第八章  西伯利亚是天堂也是地狱
第九章  彼得打开一扇面向欧洲的窗户
第十章  凯萨琳和启蒙运动眉来眼去
第十一章  拿破崙把俄罗斯推回亚洲

第三部:革命的兴起
第十二章  美丽而愤怒的南方
第十三章  亚历山大解放农奴失败
第十四章  用暴力写下革命赞美诗
第十五章  巩固独裁与走向人民的对抗
第十六章  尼古拉和俄罗斯会怎样?
第十七章  最后一次政治自由化
第十八章  世界大战敲响沙皇的丧钟
第十九章  二月革命彻底弃绝旧世界
第二十章  有这样的党!
第二十一章  十月革命根本就是神话

注释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导言

  就在俄罗斯最激烈的剧变之一──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余波盪漾的时候,诗人费奥多尔.丘特切夫写道:

  造访这个世界的人有福了,
  在这命运交关的时刻!
  诸神召唤他
  来参加飨宴。
  让他见识他们的大戏,
  一窥他们的想法,
  然后从他们的圣杯
  饮下不朽生命。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一的早晨,我感觉自己知道了他讲的是什么意思。
  
  担任BBC驻莫斯科电视特派员三年下来的经验,让我早已嗅出有某件事情正在酝酿之中。然而当天早上将我惊醒的新闻,还是让我喘不过气来。苏联国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僵化过时的共党宣传用语(莫斯科已经许多年没听到这个东西了),指控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巴契夫的改革体制破坏了苏联,而其施政目的是为了效忠于「敌视苏联人民的利益团体」。播音员宣布,现在已来到「重建苏联荣耀与力量」的时刻。广播的结尾则是:「米哈伊尔.戈巴契夫因病无法继续执行职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已经接管政权。」

  一场由共党强硬派对抗苏联改革派总统戈巴契夫的政变爆发了。我还记得自己如何在马路上疾驰而过,望见一列列坦克车沿着通往克里姆林宫的宽阔街道迤逦而下。派遣坦克过来的人,就是软禁了戈巴契夫并且正在接管国家的那批人。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场景。

  然而在接下来的那几天,俄罗斯平民百姓挡住了坦克的去路;其中有几人因为他们捍卫民主的决心而被枪杀或辗毙。当俄罗斯总统波里斯.叶尔钦──戈巴契夫遭到软禁之际最后的自由派领袖──爬上坦克车以戏剧性方式抗拒政变时,我正置身现场。叶尔钦在「俄罗斯白宫」待了两天两夜,等待攻击开始。八月所发生的各种戏剧性事件,决定了苏联改革派与强硬专制派之间的角力结果。在一片鼎沸的反对声中,强硬派失去了勇气,政变随即崩溃而其领导人遭到逮捕。

  我曾十分确信,并且在自己的报导中表示,共产主义的恐龙于发动政变之后的垮台,再加上苏联共产党于掌权七十年之后的解散,在在都意味着俄罗斯的专制政体已然死亡,意味着几个世纪以来的高压统治即将遭到唾弃,并且被自由和民主加以取代。可是我错了。尽管俄罗斯在随后十年间试图将自己转换成西方式的市场民主体制,结果反而陷入脱缰的通货膨胀、种族暴力和混乱状态。到了二○○○年以后,整个国家发展进程又被大幅扭转回去。俄罗斯变得既稳定又相对繁荣,可是民主与自由再度应国家的要求退居二线。专制统治的幽灵重新纠缠着俄罗斯。

  其实我早在一九九一年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得更清楚才对。然而处于莫斯科的高亢气氛中,我一时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每当俄罗斯做出改革尝试之后都会重返独裁,把不受限制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不向任何人负责的威权手中。那种事情在过去已经发生得如此频繁,这一次的情况也不可能有所不同。

  我搞错了是一回事,但更严重的事实是,欧洲和美国的领导人也都搞错了。他们从哈佛大学派遣一批聪明的经济学家来指导俄国过渡到市场经济、为了共产主义的挫败而欢欣鼓舞,并且假定问题已获解决──他们志得意满地宣布,从今以后俄罗斯将会变得跟我们一样。但假如西方能够学到历史教训的话,或许可以避免自己正在犯下的某些可怕错误,而那些错误将给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虚掷数十亿美元的金钱,并且间接促成俄罗斯自由化实验的失败。

  如果我们想要明白过去二十年来的事态发展,就有必要充分认识俄罗斯的千年历史。俄罗斯从来没有真正「跟我们一样」──如果我们指的是一个自由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民主政体,而且当权者有得到民众的容许、并可透过于法有据的程序加以撤换。然而俄罗斯的模式,除了短暂而反覆出现的激进实验时期之外,始终反其道而行:专制政体将当权者置于法律之上,而他们施行统治的依据或者是神权,或者是「人民专政」,但几乎总是凭借暴力。

  那些把俄罗斯看成是原生欧洲国家的人,忽略了这一点。俄罗斯朝着两个方向望去:一方面是看着西方的民主法治传统;但由于她的成分中带着更多遗传自亚洲的DNA,于是一方面又看着自已早期历史中汲取过来的亚洲统治形式,亦即俄国人口中「强有力的手」(silnaya ruka)──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的铁腕统治。

  有一个被贴上「路径决定论」标签的俄罗斯历史学派认为,俄国必将永远受到专制政体的铁腕统治;她的天性正是如此,西方式的民主在那里绝对行不通。此为英美保守派人士于冷战年代所普遍主张的观点,最近又卷土重来。这种断言或许过于斩钉截铁,不禁令人联想起黑格尔和马克思早已信誉扫地的「历史必然性」;但我无法不注意到,俄罗斯历史的进程是多么频繁地把「历史必然性」这个概念给清楚表达出来。从最早期的统治者留里克和奥列格,直到恐怖的伊凡和彼得大帝,所鼓吹的论点始终是:俄罗斯太大也太乱,不适合把权力下放;只有中央集权的「独裁铁腕」才有办法维系对帝国的向心,并且在民情殊异的百姓之间维持秩序。同样的论调也曾经被十八和十九世纪的沙皇们,以及二十世纪的共党政权使用过,而且──经过必要修改后──还被二十一世纪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加以援用。

  温斯顿.邱吉尔曾在怒火下说出「包裹在谜中之谜里面的一个谜团」那句名言,从此给了某种偷懒取巧的西方论点定下基调,觉得俄罗斯人过于复杂,所以我们甚至不必花心思去了解他们。可是我们如果有办法掌握俄罗斯的历史,我们就能够发现她时而令人费解的行为之根源。俄罗斯很不协调地结合了东方与西方,让许多个世纪以来的俄国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深感困扰。

  诗人亚历山大.布洛克用一个让人焦虑不安的问题,「我们是斯基泰人吗?──我们是亚洲人吗?」,刻画出俄罗斯尽管努力捍卫西方的文化价值,却由于其野蛮的东方本质而遭到西方排斥:

  没错,我们是斯基泰人!没错,我们是亚洲人,
  有着斜斜而贪婪的眼睛!
  ……我们宛如顺从的奴隶一般,
  手持盾牌夹在两个敌对的种族中间
  ──蒙古人与欧洲人!
  俄罗斯是斯芬克斯,欢欣而又悲伤,
  浑身沾满黑色的血迹,
  她注视着、注视着、深深地注视着你,
  充满了仇恨,也充满了爱意。
  我们记得一切──记得巴黎街头的地狱
  和威尼斯的阴凉、
  柠檬树林遥遥传来的芬芳,
  以及科隆烟雾弥漫的巨大建筑。
  ……于森林和树丛之中,
  我们将在美丽欧洲的面前闪到一旁,
  转身用我们亚洲人的嘴脸对着你们。

  东方和西方交融揉合的历史,也体现于许多俄罗斯人兼具欧亚风格的脸孔上。(例如观看弗拉基米尔.列宁的照片时,我们从他狭窄的双眼瞧得见东方的痕迹。)俄罗斯是否应该属于「欧洲」,或者她是否应该拥抱其「亚洲」遗产(包括得自蒙古的独裁政治体制)?这个问题深植人心。于是直到今天都还有人感觉,俄罗斯虽然位于欧洲,却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克里姆林宫则来回摆动,一方面以威权镇压政治反对派,一方面又不断渴望让西方相信它尊重人权。当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他将不顾宪法所设定的两届任期限制,准备在二○一二年三月回锅担任总统的时候,已经帮未来潜在的独裁者和终身统治者亮起绿灯。普京规避了宪政精神(法律明文禁止连任两次以上,于是他干脆「过水」当了一任总理),如今有可能继续掌权到二○二四年,直到七十一岁的时候为止。他的做法获得不止一位前苏联中亚共和国独裁者的热烈响应。

  本书的宗旨,是要把我在一九九一年亲眼目睹的各种事件,放入历史脉络当中,借此突显之前在俄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转捩点,亦即当俄罗斯于「命运交关的时刻」面对交叉路口之际──她或者走上改革之路而可能迈向自由民主,或者继续依循专制的途径,时而走向极权、高压和独裁。

  我无意做出价值判断。我不会自动认定哪一条路径比较好,或者更适合俄罗斯的情况。但我想知道为何她会走上这一条路而没走上另外一条路,到底需要怎么做才能够把这个巨大的国家送上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以及她距离走上另外一条路到底有多近。俄罗斯是否有可能避开今日复活的威权主义,而变成我们这种西方式的市场民主体制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