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及居所,才称得上「可以」停留安居?
在城市化的土地上,我们忘记了大自然的面貌,随手可得的资源。忘记了风火水土,等同于忘记了身体。土地及空间的记忆,以情来连载,用想像来投放新,但不全新的内容。 有别于梦幻般的想像,在混凝土建筑群里说*「群山环抱,南向面海」,地产商「以心建家」'Building Homes with Heart' 的信念,与政府运动「家是香港」'Hong Kong: Our Home' 有如*「维港两壐,钻映双辉」。若我们不曾被这些价值观渲染,那我们「自己」对家的概念,又会是什么的一个模样?
我们想明白多一点,什么样的生活称上「可以」?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地方来进入,并了解那个地方对我们所带来的冲击,话题及想像。那个地方,在郊野公园的不包括土地上,在重演耳熟能详的土地问题。在谈至麻木之前,希望能够带点天真,带着忘记了什么的心情,诉说这地方的小故事,从水、泥土、动物、植物、青砖、客家村民、租客、旅客及文件记载中,以另一种语言方式,来记录这些故事。
《可以居》出版计划的黄淑琪,最初因为好奇的驱使,探入西贡海下白沙澳一群保存完好的客家村落,却发现居住屋内的是一群外国人。「初入村时,发现富有历史感的中式客家建筑内,竟是英式的室内佈置,整体呈现着西式的悠闲生活感。这种文化冲击,便成为项目往前探索的动力。」
本应是中国人生活的地方,竟由西方人居住而活化;强烈对比却又巧妙地混合的生活,令她反思旧式传统居住环境是否与现代生活矛盾,理想的生活又该当如何经营。
在不断深入认识当地的现居民和原居民后,她与创作团队不自觉地钻进原居民的家族历史,从中发现前人如何一代又一代地经历奋斗、抉择、守望相助和保存血脉,熬过时代难关的汹涌巨浪。时至今天,个人、家族及本地历史,更与香港土地保育、自然、文化等社会议题环环相扣。
摄影配合文字创作,成为呈现各种研究材料的媒介。摄影过程里的观察、纪实和故事元素,替研究增加了诠释的维向度。团队搜集的影像有大量旧照片、居民生活照和历史资料图片。他们也邀请了摄影艺术家于当地环境拍摄,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影像方式,多角度表现村落的面貌。例如透过不同时代的航空照片、分析水结晶的实验室图片,以至于村边河畔拍摄水中生物,期望带领读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入感受该地的人、事物与一草一木。
文字方面,则找来作家刘芷韵消化所有访谈与研究资料,继而重构一个史实与虚构交错的故事,配合图像,带出由原居民至现居西方人经历的生活变迁,道出人与人之间实在的情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