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學

中醫脈診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脈診
  • 醫學
  • 中醫臨床
  • 診斷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 中醫基礎
  • 醫學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本以科學的方法闡述中醫脈診分候原理,確認寸關尺候髒腑的定位與完整地敘述中醫脈診學內容的書。書中脈波圖譜不但有助瞭解脈診理論,亦可提供醫師在臨床「望、聞、問」診外,將指下的脈象與脈圖影像互相做對照,靈活運用四診以綜閤判斷疾病的病因病機。瞭解脈診科學的原理與脈波圖譜的分析應用,使中醫脈診學邁嚮實證醫學的第一步。本書內容包含:

  1.中醫脈診原理
  2.手指診脈科學
  3.寸口分候解謎
  4.脈診儀原理
  5.脈圖形成機轉
  6.脈圖分析與判讀
  7.脈象組成要素
  8.二十四象
  9.病因病理與脈象
  10.二十八脈
  11.臨床常見脈象
  12.脈診研究
《現代臨床藥理學》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現代藥物的作用機製、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是藥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醫生、藥劑師及相關專業學生的重要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藥理學基礎與藥物動力學 本部分為全書的理論基石,詳細闡述瞭藥物作用於機體的分子層麵機製,以及機體對藥物的處理過程。 第一章 藥理學總論: 首先介紹藥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範疇,重點闡述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理論,包括激動劑、拮抗劑、部分激動劑的概念及作用模式。深入分析藥效學參數,如效價濃度(EC50)、最大效能(Emax)和劑量-反應麯線的構建與解讀。同時,探討藥物跨膜轉運的物理化學基礎,包括擴散、主動轉運和內吞作用在藥物吸收中的地位。 第二章 藥物吸收(Absorption): 本章詳細分析瞭不同給藥途徑(口服、注射、吸入、經皮等)的吸收特點。對口服吸收的胃腸道pH值影響、首過效應(First-Pass Metabolism)進行瞭詳盡的數學和生理學分析。內容涵蓋瞭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的測量方法及其影響因素,特別是製劑學因素對吸收速率和程度的關鍵性作用。 第三章 藥物分佈(Distribution): 藥物在體內分佈的關鍵決定因素——血漿蛋白結閤率的影響機製被深入剖析,包括酸性藥物和鹼性藥物與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結閤特性。著重討論血腦屏障(BBB)和胎盤屏障的結構特徵及其對藥物進入中樞神經係統和通過胎盤的限製性作用。分析組織間隙液的理化參數如何影響藥物在不同組織間的平衡。 第四章 藥物代謝(Metabolism): 代謝是藥物轉化的核心環節。本章聚焦於肝臟微粒體酶係統,特別是細胞色素P450(CYP450)酶係的結構、功能和多態性。詳細介紹I相(氧化、還原、水解)和II相(結閤反應)的具體生化途徑,並以常見藥物為例,解釋酶誘導(Induction)和酶抑製(Inhibition)對藥物代謝速率的實質性影響。此外,討論CYP酶在個體化治療中的臨床意義。 第五章 藥物排泄(Excretion): 主要探討腎臟排泄(腎小球濾過、腎小管主動分泌和重吸收)的機理。分析尿液pH值對弱酸性或弱鹼性藥物排泄速度的調節作用。同時,對膽汁排泄、糞便排泄以及其他非主要排泄途徑(如肺、乳汁)進行瞭闡述。 第六章 藥物動力學模型: 本章從數學角度量化藥物在體內的行為。詳細介紹經典的房室模型,包括單室、雙室模型在臨床藥物血藥濃度監測(TDM)中的應用。深入探討藥代動力學參數(如清除率Cl、分佈容積Vd、半衰期t1/2)的計算與臨床意義,並介紹群體藥代動力學(PopPK)在特殊人群(如兒科、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者)劑量優化中的應用。 --- 第二部分:係統與器官藥理學 本部分依據人體主要係統,係統性地介紹影響這些係統的關鍵藥物類別、作用機製及臨床應用,側重於現代靶嚮治療策略。 第七章 神經係統藥理學: 涵蓋中樞神經係統(CNS)藥物和外周神經係統藥物。詳細分析GABA能、榖氨酸能、單胺類神經遞質係統的藥理學調控。重點闡述抗抑鬱藥(SSRIs, SNRIs, MAOIs)的作用靶點和療效差異;抗精神病藥(典型與非典型)的受體阻斷譜及其錐體外係反應(EPS)的機製。在外周神經方麵,深入探討神經肌肉阻滯劑和自主神經係統藥物(如擬膽鹼能藥、抗膽鹼能藥)的作用特點。 第八章 心血管係統藥理學: 本章是臨床藥理學的核心。詳盡介紹調節血壓、心率和心肌收縮力的藥物。深入探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RAAS)的藥理學阻斷劑(ACEI, ARB, 直截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分析鈣通道阻滯劑(CCB)的分類、電生理效應和臨床用途。對抗心律失常藥物(Vaughan Williams分級)的作用機製進行精確對比。此外,詳細論述抗血小闆藥物(如阿司匹林、P2Y12抑製劑)和抗凝血藥物(如肝素、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劑NOACs)的臨床應用與監測。 第九章 呼吸係統藥理學: 聚焦支氣管擴張劑(如β2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能藥)和抗炎藥物(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CS、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的機製。深入探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階梯治療策略。討論新型生物製劑(如抗IgE、抗IL-5/IL-5R單抗)在難治性哮喘中的應用。 第十章 消化係統藥理學: 涵蓋胃酸分泌抑製劑(PPIs、H2受體阻滯劑)的差異化應用;胃腸道動力學調節藥物;以及用於炎癥性腸病(IBD)的免疫調節劑(如TNF-α抑製劑)。分析肝病藥理學中對肝臟代謝的影響。 第十一章 腎臟與水鹽平衡藥理學: 詳解利尿劑(袢利尿劑、噻嗪類、保鉀利尿劑)作用於腎單位不同部位的機製及其對電解質平衡的影響。探討治療高血鉀、代謝性酸中毒的藥物。特別關注慢性腎病(CKD)患者的藥物選擇與劑量調整原則。 第十二章 血液係統藥理學: 著重於貧血治療(鐵劑、葉酸、維生素B1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機製。深入分析抗癌化療藥物對骨髓造血的抑製機製與支持治療。 第十三章 內分泌係統藥理學: 詳細介紹糖尿病治療藥物的演進,包括胰島素的結構與給藥方案;口服降糖藥(雙胍類、磺脲類、DPP-4抑製劑、SGLT2抑製劑)的最新作用機理和心腎保護作用。闡述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及抗甲狀腺藥物的平衡調控。 --- 第三部分:特殊藥理學與臨床藥物學 本部分關注藥物使用的特殊情況、毒理學問題及現代藥物研發趨勢。 第十四章 抗菌與抗病毒藥理學: 依據微生物學靶點,係統介紹抗生素(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等)的作用機製、耐藥性機理及臨床選擇原則。深入探討抗真菌藥和抗病毒藥(如HIV、HCV)的分子靶點。本章強調臨床藥師在優化抗感染治療方案和應對耐藥性危機中的角色。 第十五章 抗腫瘤藥理學: 闡述細胞毒性化療藥物(如烷化劑、拓撲異構酶抑製劑)的細胞週期特異性與非特異性作用。重點介紹分子靶嚮治療藥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s)、單剋隆抗體(Mabs)的作用靶點、適應癥及常見的靶嚮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如皮疹、腹瀉)。討論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如PD-1/PD-L1抗體)的機製及其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突破性進展。 第十六章 藥物毒理學與不良反應管理: 本章從機製上區分劑量依賴性毒性(如肝毒性、腎毒性)與免疫介導的超敏反應。詳細分析藥物基因組學在預測個體毒性反應中的應用,如HLA-B5701與阿巴卡韋的關聯。提供臨床上常見藥物過量(如對乙酰氨基酚、地高辛)的解毒與搶救方案。 第十七章 藥物相互作用: 深入探討藥物在代謝(CYP酶)、轉運體(P-gp)層麵產生的相互作用,並結閤臨床案例分析其對藥效學的實際影響。強調多重用藥(Polypharmacy)患者中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 第十八章 臨床藥物監測與個體化治療: 總結藥代動力學/藥效學(PK/PD)指標在指導臨床用藥中的應用。探討遺傳多態性(如CYP2D6、VKORC1)如何影響藥物反應。引入治療藥物監測(TDM)的技術和臨床判讀,以實現個體化的精準給藥方案。 本書配備瞭大量的臨床實例、圖錶和數據分析,旨在將嚴謹的基礎藥理學理論與當前的臨床實踐無縫銜接,提升讀者在複雜臨床環境下安全、有效地運用藥物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進明


  【學曆】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係醫學士、中醫研究所醫學碩士、博士

  【經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西醫內科住院醫師,中醫診斷科住院醫師,
  中醫內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助理教授。

  【研究】
  1.Chinese Herbal Med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T-lymphocyte Subsets.(中國醫藥研究叢刊:vol.16, p49-77, 1994)
  2.B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肝炎及肝硬化之脈波圖形研究
  3.高血壓左心室功能正常與異常者之脈波與超音波對照研究
  4.濟生腎氣丸閤炙甘草湯加味治療高血壓伴左心室功能異常者之療效觀察
  5.頻譜分析鼻炎之寸關尺定位(2009, 世界中醫藥大會,澳洲)
  6.Developing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Spectral Harmonic Energy Ratio to Analyze the Arterial Pulse Spectrum. (2010, SCI)
  7.Radial Pressure Puls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t and Cold-stressed Humans. (2011, SCI)
  8.Application of sphygmography to detection of dyspepsia and the rhinitis. (2011, SCI)
  9.Radial Pressure Puls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Subjects. (2011, SCI)
  10.Acupuncture Effects on the Pulse Spectrum of Radial Pressure Pulse in Dyspepsia. (2012, SCI)

  【專利】
  1.可進行頻譜分析的脈診儀-中華民國:第I 327021號
  2.可進行頻譜分析的脈診儀-中國大陸發明專利號:ZL 2007 1 0181321.6

  【著作】
  1.《B型肝炎中醫療法》(昭人齣版社,1995年)
  2.《中醫脈診圖譜診斷》(知音齣版社,2001年)
  3.《實用臨床脈診》(知音齣版社,2004年)
  4.《現代脈診圖譜學》(知音齣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脈診原理與指法
第一節  中醫脈診原理
一、中醫診斷內容
二、中醫脈診原理
三、脈診的重要性
第二節  寸口分候解謎
一、脈診部位
二、寸口結構
三、寸口分候原理
第三節  手指診脈的科學
一、手指感覺
二、寸口訊息
三、診脈指法
四、診脈注意事項

第二章  脈診儀與脈圖
第一節  脈診儀
一、脈診儀發展
二、Huang-T1脈診儀
三、脈診儀原理
四、脈圖的檢測
第二節  脈圖形成機轉與分析
一、脈波圖形成機轉
二、影響脈波圖結構的因素
三、脈圖分析法
四、導函數的測量
第三節  脈圖判讀
一、位者
二、數者
三、形者
四、勢者
五、微甚兼獨
第四節  無法由脈形診斷之探討
一、血實氣虛-脈形滑,頻譜虛
二、血衰氣盛-脈形小,頻譜高
三、脈形雖同,頻譜差異大
四、澀脈判斷,頻譜比脈形更早呈現

第三章  寸口脈象
第一節  脈象組成要素
一、脈形決定要素
二、脈勢決定要素
第二節  正常脈
一、平脈定義
二、胃、神、根的脈象特徵
三、影響正常脈變化的因素
第三節  二十四象
一、浮、沉
二、高、深
三、遲、數
四、斷、續
五、剛、柔
六、滑、濇
七、長、短
八、厚、薄
九、寬、窄
十、粗、細
十一、斂、散
十二、強、弱
第四節  病因病理與脈象
一、六淫病邪脈象
二、情緒脈象
三、腫瘤脈象
第五節  切診常見脈象變化
一、左右手脈象
二、六經傳變脈象
三、脈象要連貫
四、脈證要相應

第四章  二十八脈
第一節  依脈位分類
一、浮脈(1)
二、芤脈(2)
三、革脈(3)
四、散脈(4)
五、沉脈(5)
六、伏脈(6)
七、牢脈(7)
第二節  依脈數分類
一、遲脈(8)
二、緩脈(9)
三、數脈(10)
四、疾脈(11)
五、結脈(12)
六、代脈(13)
七、促脈(14)
第三節  依脈形分類
一、滑脈(15)
二、澀脈(16)
三、動脈(17)
四、長脈(18)
五、短脈(19)
六、洪脈(20)
七、細脈(21)
第四節  依脈勢分類
一、弦脈(22)
二、緊脈(23)
三、實脈(24)
四、虛脈(25)
五、弱脈(26)
六、濡脈(軟脈)(27)
七、微脈(28)

第五章  臨床常見脈象
第一節  中醫肝病證型與脈象
一、肝的生理與病理
二、肝病辨證分型與脈圖
三、現代醫學肝髒脈象
第二節  中醫心病證型與脈象
一、心的生理與病理
二、心病辨證分型與脈圖
第三節  中醫脾胃病證型與脈象
一、脾胃的生理與病理
二、脾胃病的辨證分型與脈圖
第四節  中醫肺病證型與脈象
一、肺的生理與病理
二、肺病辨證分型與脈圖
第五節  中醫腎病證型與脈象
一、腎的生理與病理
二、腎病辨證分型與脈圖
第六節  上竟上、下竟下

第六章  脈診研究
第一節  冷熱試驗對橈動脈壓力波影響
第二節  頻譜分析鼻炎之寸關尺定位
第三節  高血壓與正常者之脈波分析
第四節  消化不良與鼻炎患者脈診儀檢測分析
第五節  針刺消化異常者對橈動脈壓力波影響
第六節  運動對橈動脈壓力波影響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中國醫藥大學院教授/張永賢
  

  脈診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纍積數韆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人體髒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脈診雖居四診之末,但在古代即用來驗證望、聞、問診所得到臨床資料,進行綜閤分析,從而得齣完整麵,作為正確的診斷客觀指標。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理論與經驗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癥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中醫脈學曆代有豐富的典籍,從公元前7世紀扁鵲,《史記》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接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倉公淳於意醫師(公元前216-150年)的25醫案,即有記錄19種不同脈象。《內經》使用“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脈,形成“寸口脈法”,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年)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三部診脈診法”診脈,西晉王叔和(公元201-280年)所著《脈經》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整理易於掌握容易辨證的24種脈象,為基本應用臨床診脈,確立指感形象的標準,首開脈象鑑彆的先河。明代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27種脈象,言淺意深,具歌訣易記易用。清朝,李士林著《脈傢正眼》,清《醫宗金鑑》,加上疾脈,共28種脈象。目前,一般中醫書籍都採用28種不同脈象。
  
  醫師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來診斷病患兩手的寸口,也即觸摸橈骨動脈的部位來辨彆脈象。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彆給予壓力,浮舉、中按,沉尋觸摸不同脈位。脈象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按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脈數為頻率,脈搏之至數(緩脈、遲脈、數脈、疾脈)。脈律為脈的規律(促脈、結脈、代脈)。脈位為脈搏部位的深淺(浮脈、沉脈、伏脈)。脈形為脈的形態(弦脈、緊脈、滑脈、澀脈)。脈勢為脈搏的強弱(虛脈、實脈、細脈、洪脈、大脈),其他復閤脈(濡脈、弱脈、散脈、微脈、芤脈、革脈、動脈、牢脈)等。
  
  現代醫學的研究,構成脈搏的形象,主要是心髒搏動(包括搏齣量與搏齣力)所産生的壓力、動脈管壁彈性與末梢抵抗力、血液粘稠度三個條件。正常脈搏的成因是心跳頻率、心髒活動節律、心髒射血功能、動脈壁脈彈性、小動脈緊張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多種因素綜閤反映。脈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組成。升支和降支構成主波。降支上還齣現兩個波和一個切跡,即潮波(壓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峽(重搏波切跡)。脈波圖可反映脈搏應指的動態,可錶現脈搏的速率、緊張度、流利度和均勻度。中醫脈診難學難精,連《脈經》作者王叔和也說“在心未瞭,指下難明”,如今有脈波儀顯示脈波圖即可客觀詳實診斷和研究。
  
  脈診可結閤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顯示在電腦螢幕,可作為臨床、教學與研究使用。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閤,使脈波圖、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齣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為中醫脈診的科學化跨齣一大步。目前中醫脈診電腦輔助係統有病患資料管理係統,脈波與心電圖訊號擷取係統,脈波訊號分析係統,脈波訊號辨識係統與脈診資料庫係統。
  
  黃進明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係及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班,兼學中西醫學精華,先在西醫內科當住院醫師,後轉入中醫診斷研究室,追隨汪叔遊教授等大師給予啓濛,黃醫師從住院醫師步步學習進修耕耘,擔任總醫師、主治醫師,並負責中醫內科主任,將脈波圖形、脈學理論及豐富臨床經驗相互結閤,在2001年齣版《中醫脈診圖譜診斷》,首先將傳統脈學結閤現代脈圖,使中醫脈學進入圖像化;2004年齣版《實用臨床脈診》,詳細剖析中醫切診方法與技巧,及臨床如何分析各種不同脈象的變化;2007年齣版《現代脈診圖譜學》,進一步將醫學工程學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於中醫脈診研究,結閤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來闡述中醫脈診的科學性。經過這幾年纍積的豐富經驗與臨床相結閤,並與生物科技醫學工程專傢們深入討論,研發更新的脈波儀器使脈波訊號解像及分析能力提高可應用於輔助中醫診斷,特彆在頻譜分析發現高低頻域能量不同,有特殊診斷意義。低頻與髒腑血流內部細微變化有關,與身體正氣有相關;高頻與生病時身體的反應有關,即所謂邪氣病理現象有相關,尤其當疾病急性期顯現。說明脈有經脈與血脈,兩者相互依存,顯現齣「氣血樂章」,解釋古人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有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黃醫師將中醫典籍、近代的脈學研究、臨床實證脈圖及診脈經驗有係統地相結閤,完整論述中醫脈診原理、定齣寸口候髒腑地圖與脈診指法要點,使得脈診由原來的「指下難明」成為「脈診圖明」,開拓脈診學的現代化,脈診學也可有如心電圖一樣以圖形錶現,客觀及數據化,並互相參照,使中醫脈學的傳承更為紮實,並且發揚光大。黃醫師將脈學的經驗及現代化承先啓後,齣版此內容更完備的脈診書籍《中醫脈診學》,今見這書已完稿,即將齣書付梓,樂為推薦,並為之序。
  
  中國醫藥大學院教授
  張永賢
  
前言
  
  本書是《現代脈診圖譜學》的進階版本,以現代醫學與物理學詮釋《內經》與《難經》的脈學內容,同時引用脈診儀在臨床、教學及研究所纍積的脈診資料,完整重現《重訂診傢直訣》的診脈精髓。本書以實證科學剖析傳統脈診的原理、指法與臨床應用,定位齣寸口分候髒腑的地圖,讓中醫脈診不再隻是少數醫師經驗有效的醫療診斷技巧,而是具有主體性與係統化的科學。所以將此書名為《中醫脈診學》,希望本書的內容能讓中醫研究者一窺中醫脈診的奧妙。
  
  1979年進入中國醫藥大學接受中西醫學教育與研究脈學迄今已三十多年,1993年起擔任中醫診斷學教學也曆經二十多載,脈診教學過程發現醫學生學習脈診最睏難的是「指下難明」,究其原因在於中醫脈診分候原理的不明。本書引用對脈學有深入研究的中醫典籍,配閤現代醫學的解剖學、胚胎學、手指感覺接受器研究、心髒血管學、神經生理病理學、臨床脈診經驗與脈診儀的應用,提齣完整的中醫脈診分候原理。當瞭解復雜的原理後,就會對脈診豁然貫通而有「知難行易」的體會;進一步學習正確的診脈手法,配閤書中傳統的文字敘述與實際脈圖的分析,就可明白「脈理精微,其體可辨,在心易瞭,指下可尋」的深意。書中脈波圖譜也可以讓醫師在臨床「望、聞、問」診外,配閤心中指下的脈象與脈圖影像做對照,四診閤參,進一步綜閤判斷齣疾病的病因病機,使中醫診斷邁入實證的第一步。
  
  本書的完成,感謝中國醫藥大學張教授賢哲的指導與提供參考典籍,指導脈學研究的張教授永賢、高教授尚德、陳教授方周、李教授采娟、陳教授加忠、鄒主任吉生,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係硃育葳、鍾奕璿、黃玉芬三位同學的插圖與廖醫師玉娟、許醫師睿傑的校稿,以及幫忙完成《現代脈診圖譜學》一書的廖醫師殷梓、林醫師軒名、陳醫師苡芃、張小姐齊傢等。中醫脈學深奧,個人能力有所侷限,有關脈象的傳統與現代研究分析,書中引述及見解或有誤謬,尚祈先達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中國醫藥大學
  黃進明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中醫脈診學》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係統性的學習體驗。我之前對脈診的認知,可能僅限於一些皮毛,比如知道浮沉遲數,但對於這些脈象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與具體病癥的關聯,卻是一知半解。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從最基礎的生理知識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各種脈象的辨識,再到脈象在不同病證中的變化。讓我感到非常受益的是,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迴避脈象診斷中的難點和爭議。比如,對於一些脈象的界定,或者在某些復雜病癥中脈象的演變,書中都會引用不同的學說和觀點,並進行詳細的分析,這讓我能夠瞭解到脈診學說的發展過程,以及不同流派的見解。這不僅加深瞭我對脈象的理解,也培養瞭我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评分

對於我來說,《中醫脈診學》這本書,是打開中醫寶庫的一把鑰匙,它不僅教授瞭“如何診脈”,更讓我領悟瞭“為何診脈”的深層意義。書中對脈象的描述,並非簡單地列舉其形態,而是將其置於人體生理、病理的宏大框架下進行闡述,讓我從根本上理解瞭脈象的形成及其變化規律。例如,在解釋“結脈”時,書中不僅描繪瞭其“一息再絕,時絕時續”的特點,更會從氣血運行不暢、心脈受阻等角度進行分析,讓我明白這不僅僅是脈搏的跳動問題,更是身體內部能量流動齣現障礙的信號。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脈診是窺探人體內部運行狀態的一扇窗戶,而它所傳遞的信息,是關於生命活力的最直接證明。

评分

翻開《中醫脈診學》,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本醫學著作,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代醫者智慧的深度對話。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點燃我對中醫學習熱情,並且能引領我入門的經典。這本書,恰好做到瞭。它沒有用華麗辭藻去堆砌,也沒有用故弄玄虛的方式來包裝,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嚴謹的態度,將中醫脈診的精髓層層剝開,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理念,雖然書名是“脈診學”,但作者並沒有孤立地講解脈診,而是反復強調瞭脈診與其他診斷方法之間的相互印證和補充作用。例如,在講解某些脈象時,作者會結閤相應的癥狀、舌苔等信息,幫助讀者理解脈象的臨床意義,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中醫診斷是一個整體觀的體現,而不是割裂的技巧。

评分

讀完《中醫脈診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醫的脈診,絕非簡單的指尖觸碰,而是一門深邃的“聽心”之術。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脈象的跳動,不僅僅是心髒泵血的機械反映,更是身體內部陰陽氣血盛衰、髒腑功能狀態的“語言”。作者在書中對各種脈象的描述,細緻入微,比如對於“滑脈”,不僅僅是“往來流利”的簡單定義,更會分析其可能反映的“痰濕內阻”或“食滯”等病機。這種深入的病機分析,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脈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形態描述。而且,書中還強調瞭脈象的“動態性”,即脈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變化。這讓我認識到,脈診的診斷,是一個持續觀察和動態分析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名為《中醫脈診學》,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一直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那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總能讓我感到既神秘又充滿智慧。脈診,作為中醫診斷中的重要一環,更是其中的精髓所在。我常常在想,如何纔能通過微妙的脈象變化,洞察人體內部的玄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個神秘世界的大門。 初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和清晰的邏輯結構所吸引。序言部分就奠定瞭全書的基調,強調瞭脈診在辨證論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曆史傳承和發展。作者沒有急於深入講解具體的脈象,而是從脈象的形成生理、辨彆方法、以及不同疾病與脈象的關聯性等方麵,循序漸進地進行闡述。這使得我這個對脈診知識涉獵不深的新手,也能逐步理解脈診的理論基礎,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各種術語和復雜的概念弄得暈頭轉嚮。 書中對各種脈象的描述,堪稱細緻入微。例如,對於“浮脈”,作者不僅解釋瞭其可能錶現為“輕取即得,重按則無”的特點,更深入分析瞭其背後可能隱藏的病理機製,如“外感風邪,邪在皮毛”等。同時,還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生動地展示瞭浮脈在實際診斷中的應用。這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一種臨床思維的培養,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相結閤,形成自己的判斷。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忽視脈象的細微變化。比如,在介紹“沉脈”時,除瞭“重按始得,指下久著”的特點,還區分瞭“遲而沉”、“數而沉”等不同情況,並對這些細微差異可能代錶的不同病癥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充分體現瞭中醫的嚴謹與深刻,也讓我認識到,脈診並非簡單地“有”或“無”,而是一個充滿微妙變化、需要細心體會的藝術。 書中對於虛實、寒熱、錶裏等基本病機與脈象的對應關係,也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例如,虛證多見虛脈,實證多見實脈;寒證多見遲脈,熱證多見數脈。這種基礎性的知識串聯,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更加完整的脈診知識體係。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記憶一個個脈象的名稱和特徵,而是開始理解這些脈象背後的生理病理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反映人體整體的陰陽失衡。 令人欣喜的是,《中醫脈診學》在講解脈象時,也融入瞭大量的醫傢經驗和學術爭鳴。作者引用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對某些脈象的解釋和臨床應用進行瞭比較和分析。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脈診學領域的豐富性和動態性,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興趣。我不再認為中醫脈診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充滿瞭活力的、不斷發展的學問。 本書在圖文並茂方麵也做得相當齣色。許多脈象的描述,都配有清晰的插圖,甚至還有一些手部握脈的模型圖。這對於我這樣需要形象化理解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可以通過圖片直觀地看到手指按壓脈搏的深度和力度,從而更好地把握脈診的操作要領。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瞭我的學習效率。 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與脈診相關的曆史典故和醫案分析,這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我仿佛穿越迴古代,親眼見證瞭那些名醫如何通過脈診辨識疑難雜癥,救死扶傷。這些故事不僅讓我對中醫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也讓我對脈診這門技藝産生瞭更強烈的敬畏之情。 總而言之,《中醫脈診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武功秘籍,它循循善誘地引導我進入中醫脈診的奇妙世界。我在這裏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學習的方法和思考的邏輯。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它為我後續更深入地學習中醫,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之路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盡管這本書的扉頁上印著“中醫脈診學”幾個大字,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的內容遠不止於“脈診”二字所能概括。它像一條蜿蜒的長河,從源頭(脈象的生理基礎)一路奔騰,流經各種形態的支流(不同的脈象及其辨彆),最終匯入大海(與整體辨證論治的結閤)。書中對於“脈象的形成與生理”的闡述,就如同源頭活水,讓我明白脈搏跳動不僅僅是血液的物理衝動,更是髒腑功能狀態的外在錶現。作者細緻地講解瞭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等各個髒腑與脈象之間的精妙聯係,讓我從生理層麵理解瞭為何不同的病變會引起不同的脈象變化。這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而是對人體生理功能的一次深刻體悟。

评分

這本書讓我對“辨證論治”這個中醫核心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講解各種脈象的時候,作者總會強調,脈象本身並不是疾病,而是疾病在脈象上的反映,因此,必須結閤其他的診斷信息,纔能做齣準確的判斷。書中對“四診閤參”的強調,讓我明白,脈診雖然重要,但不能孤立地看待。例如,在分析一個“澀脈”時,作者會提示需要結閤問診瞭解病人的疼痛情況,以及舌象的變化,來綜閤判斷是血虛、氣滯還是食積等原因。這種嚴謹的求證過程,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科學性和係統性,也讓我明白,脈診是一門需要融會貫通的學問,而不是簡單的技巧堆砌。

评分

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在講解各種脈象的形態時,作者總是會追溯其病理生理基礎。比如,為何“弦脈”多見於肝病?書中會從肝主疏泄、情誌不遂等角度進行闡釋,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細微的脈象變化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生理信息。這種對“因”的探究,讓我在學習脈象時,不再是機械地記憶,而是能夠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古代醫傢的醫案,這些鮮活的案例,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生動地呈現齣來,讓我看到瞭脈診在實際臨床中的巨大價值。我仿佛看到瞭張仲景、孫思邈等先賢,是如何憑藉一雙洞察鞦毫的手,撥開疾病的迷霧,為病人指點迷津。

评分

《中醫脈診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我身邊手把手地教授脈診的技巧。書中不僅僅是文字的講解,更充滿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和醫案分析。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作者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病例,來闡釋不同脈象在具體疾病中的應用。比如,對於一個外感風寒的病人,書中會詳細描述其脈象的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並最終確定治療方案。這些案例的分析,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技能,我仿佛能夠站在那位老中醫的身旁,一起體會“察言觀色”的診斷藝術。

评分

這本書《中醫脈診學》,猶如一本打開人體奧秘的手冊,讓我得以窺探到那隱藏在皮膚之下的生命律動。我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天人閤一”思想深感著迷,而脈診,正是將這種宏觀思想落實到微觀診斷的重要手段。書中對脈象與外界環境、季節變化的關聯,以及與人體情緒、作息等因素的相互影響,都有著深入的探討。這讓我不再認為脈診僅僅是對個體生理的反應,而是與更廣闊的自然和生命周期緊密相連。例如,作者在講解“洪脈”時,會提到其與夏季暑熱的關係,以及在某些病證下,其錶現齣的“火熱亢盛”的特點,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精髓。

评分

《中醫脈診學》這本書,在我的心目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專業書籍,更像是一把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我之前對中醫的理解,總覺得有些玄妙,難以捉摸。但這本書,以其清晰的邏輯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將脈診這門復雜的技術,變得觸手可及。我從中學會瞭如何去感知脈搏的細微變化,如何去理解這些變化背後所代錶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醫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一種對生命和健康的獨特理解。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對人體健康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