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学

中医脉诊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医学
  • 中医临床
  • 诊断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中医基础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以科学的方法阐述中医脉诊分候原理,确认寸关尺候脏腑的定位与完整地叙述中医脉诊学内容的书。书中脉波图谱不但有助了解脉诊理论,亦可提供医师在临床「望、闻、问」诊外,将指下的脉象与脉图影像互相做对照,灵活运用四诊以综合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脉诊科学的原理与脉波图谱的分析应用,使中医脉诊学迈向实证医学的第一步。本书内容包含:

  1.中医脉诊原理
  2.手指诊脉科学
  3.寸口分候解谜
  4.脉诊仪原理
  5.脉图形成机转
  6.脉图分析与判读
  7.脉象组成要素
  8.二十四象
  9.病因病理与脉象
  10.二十八脉
  11.临床常见脉象
  12.脉诊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进明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医学士、中医研究所医学硕士、博士

  【经历】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西医内科住院医师,中医诊断科住院医师,
  中医内科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主任。
  中国医药大学讲师、助理教授。

  【研究】
  1.Chinese Herbal Med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T-lymphocyte Subsets.(中国医药研究丛刊:vol.16, p49-77, 1994)
  2.B型肝炎带原者、慢性B型肝炎及肝硬化之脉波图形研究
  3.高血压左心室功能正常与异常者之脉波与超音波对照研究
  4.济生肾气丸合炙甘草汤加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功能异常者之疗效观察
  5.频谱分析鼻炎之寸关尺定位(2009, 世界中医药大会,澳洲)
  6.Developing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Spectral Harmonic Energy Ratio to Analyze the Arterial Pulse Spectrum. (2010, SCI)
  7.Radial Pressure Puls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t and Cold-stressed Humans. (2011, SCI)
  8.Application of sphygmography to detection of dyspepsia and the rhinitis. (2011, SCI)
  9.Radial Pressure Puls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Subjects. (2011, SCI)
  10.Acupuncture Effects on the Pulse Spectrum of Radial Pressure Pulse in Dyspepsia. (2012, SCI)

  【专利】
  1.可进行频谱分析的脉诊仪-中华民国:第I 327021号
  2.可进行频谱分析的脉诊仪-中国大陆发明专利号:ZL 2007 1 0181321.6

  【着作】
  1.《B型肝炎中医疗法》(昭人出版社,1995年)
  2.《中医脉诊图谱诊断》(知音出版社,2001年)
  3.《实用临床脉诊》(知音出版社,2004年)
  4.《现代脉诊图谱学》(知音出版社,2007年)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脉诊原理与指法
第一节  中医脉诊原理
一、中医诊断内容
二、中医脉诊原理
三、脉诊的重要性
第二节  寸口分候解谜
一、脉诊部位
二、寸口结构
三、寸口分候原理
第三节  手指诊脉的科学
一、手指感觉
二、寸口讯息
三、诊脉指法
四、诊脉注意事项

第二章  脉诊仪与脉图
第一节  脉诊仪
一、脉诊仪发展
二、Huang-T1脉诊仪
三、脉诊仪原理
四、脉图的检测
第二节  脉图形成机转与分析
一、脉波图形成机转
二、影响脉波图结构的因素
三、脉图分析法
四、导函数的测量
第三节  脉图判读
一、位者
二、数者
三、形者
四、势者
五、微甚兼独
第四节  无法由脉形诊断之探讨
一、血实气虚-脉形滑,频谱虚
二、血衰气盛-脉形小,频谱高
三、脉形虽同,频谱差异大
四、涩脉判断,频谱比脉形更早呈现

第三章  寸口脉象
第一节  脉象组成要素
一、脉形决定要素
二、脉势决定要素
第二节  正常脉
一、平脉定义
二、胃、神、根的脉象特征
三、影响正常脉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二十四象
一、浮、沉
二、高、深
三、迟、数
四、断、续
五、刚、柔
六、滑、濇
七、长、短
八、厚、薄
九、宽、窄
十、粗、细
十一、敛、散
十二、强、弱
第四节  病因病理与脉象
一、六淫病邪脉象
二、情绪脉象
三、肿瘤脉象
第五节  切诊常见脉象变化
一、左右手脉象
二、六经传变脉象
三、脉象要连贯
四、脉证要相应

第四章  二十八脉
第一节  依脉位分类
一、浮脉(1)
二、芤脉(2)
三、革脉(3)
四、散脉(4)
五、沉脉(5)
六、伏脉(6)
七、牢脉(7)
第二节  依脉数分类
一、迟脉(8)
二、缓脉(9)
三、数脉(10)
四、疾脉(11)
五、结脉(12)
六、代脉(13)
七、促脉(14)
第三节  依脉形分类
一、滑脉(15)
二、涩脉(16)
三、动脉(17)
四、长脉(18)
五、短脉(19)
六、洪脉(20)
七、细脉(21)
第四节  依脉势分类
一、弦脉(22)
二、紧脉(23)
三、实脉(24)
四、虚脉(25)
五、弱脉(26)
六、濡脉(软脉)(27)
七、微脉(28)

第五章  临床常见脉象
第一节  中医肝病证型与脉象
一、肝的生理与病理
二、肝病辨证分型与脉图
三、现代医学肝脏脉象
第二节  中医心病证型与脉象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
二、心病辨证分型与脉图
第三节  中医脾胃病证型与脉象
一、脾胃的生理与病理
二、脾胃病的辨证分型与脉图
第四节  中医肺病证型与脉象
一、肺的生理与病理
二、肺病辨证分型与脉图
第五节  中医肾病证型与脉象
一、肾的生理与病理
二、肾病辨证分型与脉图
第六节  上竟上、下竟下

第六章  脉诊研究
第一节  冷热试验对桡动脉压力波影响
第二节  频谱分析鼻炎之寸关尺定位
第三节  高血压与正常者之脉波分析
第四节  消化不良与鼻炎患者脉诊仪检测分析
第五节  针刺消化异常者对桡动脉压力波影响
第六节  运动对桡动脉压力波影响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中国医药大学院教授/张永贤
  

  脉诊是中国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累积数千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的状况。脉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在古代即用来验证望、闻、问诊所得到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完整面,作为正确的诊断客观指标。脉诊需要用敏锐的手指触觉、丰富理论与经验根据,对病情详加分析判断,从病患的主诉、自觉症状,医师细心的观察与检查,再经由脉诊来确立辨证论治的指标。
  
  中医脉学历代有丰富的典籍,从公元前7世纪扁鹊,《史记》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接着《史记.仓公列传》记载西汉仓公淳于意医师(公元前216-150年)的25医案,即有记录19种不同脉象。《内经》使用“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难经》独取寸口脉,形成“寸口脉法”,东汉,张仲景(公元150-219年)所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三部诊脉诊法”诊脉,西晋王叔和(公元201-280年)所着《脉经》为中国最早的脉学专着,书中整理易于掌握容易辨证的24种脉象,为基本应用临床诊脉,确立指感形象的标准,首开脉象鑑别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着《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言浅意深,具歌诀易记易用。清朝,李士林着《脉家正眼》,清《医宗金鑑》,加上疾脉,共28种脉象。目前,一般中医书籍都採用28种不同脉象。
  
  医师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诊断病患两手的寸口,也即触摸桡骨动脉的部位来辨别脉象。在桡骨动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位,又分别给予压力,浮举、中按,沉寻触摸不同脉位。脉象是医者切脉手指端按触病者脉搏所感觉到的脉搏数、律、位、形、势的变化。脉数为频率,脉搏之至数(缓脉、迟脉、数脉、疾脉)。脉律为脉的规律(促脉、结脉、代脉)。脉位为脉搏部位的深浅(浮脉、沉脉、伏脉)。脉形为脉的形态(弦脉、紧脉、滑脉、涩脉)。脉势为脉搏的强弱(虚脉、实脉、细脉、洪脉、大脉),其他复合脉(濡脉、弱脉、散脉、微脉、芤脉、革脉、动脉、牢脉)等。
  
  现代医学的研究,构成脉搏的形象,主要是心脏搏动(包括搏出量与搏出力)所产生的压力、动脉管壁弹性与末梢抵抗力、血液粘稠度三个条件。正常脉搏的成因是心跳频率、心脏活动节律、心脏射血功能、动脉壁脉弹性、小动脉紧张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脉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组成。升支和降支构成主波。降支上还出现两个波和一个切迹,即潮波(压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崃(重搏波切迹)。脉波图可反映脉搏应指的动态,可表现脉搏的速率、紧张度、流利度和均匀度。中医脉诊难学难精,连《脉经》作者王叔和也说“在心未了,指下难明”,如今有脉波仪显示脉波图即可客观详实诊断和研究。
  
  脉诊可结合电子技术、电脑科学及近代物理学,将中医脉波图形显示在电脑萤幕,可作为临床、教学与研究使用。以脉搏感应器、压力转换器、多频道记录器,将脉波图与电脑相结合,使脉波图、心电图同步显现,并将脉波图给予一次导函数可看出斜率,记录寸、关、尺与浮、中、沉建立一套脉波判读的标准,为中医脉诊的科学化跨出一大步。目前中医脉诊电脑辅助系统有病患资料管理系统,脉波与心电图讯号撷取系统,脉波讯号分析系统,脉波讯号辨识系统与脉诊资料库系统。
  
  黄进明医师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及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博士班,兼学中西医学精华,先在西医内科当住院医师,后转入中医诊断研究室,追随汪叔游教授等大师给予启蒙,黄医师从住院医师步步学习进修耕耘,担任总医师、主治医师,并负责中医内科主任,将脉波图形、脉学理论及丰富临床经验相互结合,在2001年出版《中医脉诊图谱诊断》,首先将传统脉学结合现代脉图,使中医脉学进入图像化;2004年出版《实用临床脉诊》,详细剖析中医切诊方法与技巧,及临床如何分析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2007年出版《现代脉诊图谱学》,进一步将医学工程学的理论与实务应用于中医脉诊研究,结合脉波图及频谱图分析来阐述中医脉诊的科学性。经过这几年累积的丰富经验与临床相结合,并与生物科技医学工程专家们深入讨论,研发更新的脉波仪器使脉波讯号解像及分析能力提高可应用于辅助中医诊断,特别在频谱分析发现高低频域能量不同,有特殊诊断意义。低频与脏腑血流内部细微变化有关,与身体正气有相关;高频与生病时身体的反应有关,即所谓邪气病理现象有相关,尤其当疾病急性期显现。说明脉有经脉与血脉,两者相互依存,显现出「气血乐章」,解释古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黄医师将中医典籍、近代的脉学研究、临床实证脉图及诊脉经验有系统地相结合,完整论述中医脉诊原理、定出寸口候脏腑地图与脉诊指法要点,使得脉诊由原来的「指下难明」成为「脉诊图明」,开拓脉诊学的现代化,脉诊学也可有如心电图一样以图形表现,客观及数据化,并互相参照,使中医脉学的传承更为扎实,并且发扬光大。黄医师将脉学的经验及现代化承先启后,出版此内容更完备的脉诊书籍《中医脉诊学》,今见这书已完稿,即将出书付梓,乐为推荐,并为之序。
  
  中国医药大学院教授
  张永贤
  
前言
  
  本书是《现代脉诊图谱学》的进阶版本,以现代医学与物理学诠释《内经》与《难经》的脉学内容,同时引用脉诊仪在临床、教学及研究所累积的脉诊资料,完整重现《重订诊家直诀》的诊脉精髓。本书以实证科学剖析传统脉诊的原理、指法与临床应用,定位出寸口分候脏腑的地图,让中医脉诊不再只是少数医师经验有效的医疗诊断技巧,而是具有主体性与系统化的科学。所以将此书名为《中医脉诊学》,希望本书的内容能让中医研究者一窥中医脉诊的奥妙。
  
  1979年进入中国医药大学接受中西医学教育与研究脉学迄今已三十多年,1993年起担任中医诊断学教学也历经二十多载,脉诊教学过程发现医学生学习脉诊最困难的是「指下难明」,究其原因在于中医脉诊分候原理的不明。本书引用对脉学有深入研究的中医典籍,配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学、胚胎学、手指感觉接受器研究、心脏血管学、神经生理病理学、临床脉诊经验与脉诊仪的应用,提出完整的中医脉诊分候原理。当了解复杂的原理后,就会对脉诊豁然贯通而有「知难行易」的体会;进一步学习正确的诊脉手法,配合书中传统的文字叙述与实际脉图的分析,就可明白「脉理精微,其体可辨,在心易了,指下可寻」的深意。书中脉波图谱也可以让医师在临床「望、闻、问」诊外,配合心中指下的脉象与脉图影像做对照,四诊合参,进一步综合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使中医诊断迈入实证的第一步。
  
  本书的完成,感谢中国医药大学张教授贤哲的指导与提供参考典籍,指导脉学研究的张教授永贤、高教授尚德、陈教授方周、李教授采娟、陈教授加忠、邹主任吉生,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朱育葳、钟奕璇、黄玉芬三位同学的插图与廖医师玉娟、许医师睿杰的校稿,以及帮忙完成《现代脉诊图谱学》一书的廖医师殷梓、林医师轩名、陈医师苡芃、张小姐齐家等。中医脉学深奥,个人能力有所侷限,有关脉象的传统与现代研究分析,书中引述及见解或有误谬,尚祈先达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中国医药大学
  黄进明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