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

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度佛教
  • 觉与空
  • 中观学
  • 空性
  • 哲学
  • 宗教
  • 思想史
  • 佛教哲学
  • 二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苦集灭道,了觉一切诸法
心不染着,悟空世间因缘

  「觉」与「空」,无疑是一切学佛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最关注的两个课题。然而这两个课题的内容,并不容易说得清楚。此书正是以这两个课题为主轴,探讨释尊以来佛教的发展与流转。从中心思想而言,本书有其一贯、鲜明的主旨;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则可视为是一部生动、简明的佛教史。
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旨在清晰勾勒出佛教自其肇始至鼎盛时期,在印度本土所经历的哲学、教义与修行体系的演变历程。全书立足于严谨的文献考证和深厚的哲学思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立体且充满内在逻辑的印度佛教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佛陀教法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展开”这一过程,即探究佛教教义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解读、修正、发展,并最终构建出其宏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缘起与初期探索(声闻乘的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佛教思想的源头——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及其后弟子们的传承活动。重点解析了早期佛教的核心概念,如“四圣谛”的实践指向性、“八正道”的伦理结构,以及“缘起论”的初步建构。 核心议题聚焦于“无我”与“有部”的争论: 1. 阿毗达摩(论藏)的形成与意义: 详细考察了在佛陀涅槃后,僧团为统一教义所进行的结集活动。重点分析了早期部派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如何通过对“法”(Dharma)的精细分析,试图确立一个稳固的实在论基础,即对“刹那生灭”的诸法的实体性把握。这种对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法”的穷尽式分类,构成了早期佛教思辨的基石。 2. 对“人我”的否定与“法我”的建立: 阐释了早期佛教如何通过对“五蕴”的解构,系统性地否定了印度教中“我论”的基础,但同时,有部在建立“法”的实在性时,也引发了后世关于实在论的深刻辩论。 第二部分:大乘的兴起与转向(般若与中观的勃发)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心之一,详尽分析了公元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如何对早期教义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革命。大乘的出现,标志着印度佛教从着重于个人解脱的“声闻乘”向关注普遍救度的“菩萨乘”的重大转向。 1. 般若思想的源流与核心: 深入剖析了《大般若经》系列文本所阐发的“空性”(Śūnyatā)思想。本书强调,大乘的“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对一切概念化、执着性的彻底辨析。它指出了诸法的“自性”(Svabhāva)的缺失,从而消解了“有”与“无”的二元对立。 2. 龙树与中观学派的逻辑建构: 详细梳理了中观思想的精髓。通过对龙树菩萨《中论》的细致解读,展示了中观如何运用“二谛说”(胜义谛与世俗谛)作为分析工具,系统性地驳斥了小乘部派(尤其是经量部和有部)的实体论倾向。中观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中道,被视为对缘起性空最严密、最彻底的逻辑表达。 第三部分:唯识的构建与心识的超越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探讨大乘佛教中与中观并行发展、但在方法论上截然不同的“唯识学派”(Yogācāra)。唯识学派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一切皆空,那么经验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1. 三界唯识与阿赖耶识的引入: 重点阐述了“三界唯识无仅余”的命题,以及为解释流转生死与解脱的潜力,所建立的“八识体系”,尤其是作为载体和潜能库的“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本书分析了阿赖耶识是如何通过“种子”(Bīja)的熏习和变现,解释了经验世界的现象结构和因果律,从而为大乘瑜伽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2. 解构与重建: 探讨了唯识学派如何巧妙地在“空”与“有”(即经验的显现)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分析,唯识学派实际上是在对经验世界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哲学解构,以期直达“圆成实性”的本真状态。 第四部分:密教的成熟与对体系的整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印度佛教晚期——密教(Vajrayāna)的兴起及其对前述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1. 即身成佛的实践观: 密教并非单纯的术数或仪轨的堆砌,而是一种对大乘核心思想(空性、慈悲、般若)的“果位前摄”的实践。本书将详细探讨密教如何通过“三密”(身、口、意)的相应,以及对“本尊观”的修持,旨在将证悟的果位提前到现生的修行中完成。 2. 怛特罗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密教如何整合了中观与唯识的洞见,并通过引入强烈的象征主义和“方便”(Upāya)的运用,将宇宙的二元对立(如烦恼与涅槃、世俗与出世间)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统一,最终指向对“金刚萨埵”般清净本性的直接体验。 总结: 《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力求以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现印度佛教思想体系的内在连续性与突破性。它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印度佛教在面对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时,所能达到的哲学深度和实践广度的全面展示。本书适合对佛教哲学史、印度宗教研究以及比较宗教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和专业人士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竹村牧男


  现为日本东洋大学校长,曾任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长领域为日本佛教及大乘佛教,研究主题为禅与净土、华严思想、西田哲学与佛教等。着有《唯识三性说の研究》、《亲鸾と一遍》、《大乘起信论読釈》、《西田几多郎と佛教》等多本佛学专着,并发表有关唯识、华严及日本佛教等多篇论文。

译者简介

蔡伯郎


  东海大学哲学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瑜珈行派、部派佛教。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法鼓佛教学院推广中心主任及副校长,现为法鼓文理学院副校长。

图书目录

译 序
原 序

第一章 佛教的原点──乔达摩‧悉达多的证觉  1
一、佛教的根本  3
二、悉达多的出家  6
三、佛陀的觉悟与十二缘起  14
四、释尊的说法  25
五、最后的教说  38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开展──阿毗达磨的迷宫  43
一、说一切有部与《俱舍论》  45
二、世界的分析──五位七十五法  57
三、缘起、轮回、业  65
四、修行与涅槃  76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的宗教改革  85
一、大乘的意义  87
二、《般若经》的智慧  102
三、《华严经》的宇宙  108
四、《法华经》的理想  116
五、《无量寿经》的救渡  123
六、大乘经典与如来藏思想  129

第四章 空的理论──中观派的哲学  135
一、龙树与《中论》  137
二、从缘起到空  142
三、戏论寂灭的世界  154
四、龙树的语言观与修道观  159
五、龙树之后的中观派修道论  165

第五章 唯识的体系──瑜伽行派的哲学  173
一、唯识学派的系谱  175
二、心王、心所的现象学  183
三、缘起的正理  198
四、修行与成佛  202

第六章 其后的佛教──「空」思想的走向  209
一、印度佛教的衰微  211
二、大乘佛教与日本佛教  218

图书序言

译序

  「觉」与「空」无疑是一切学佛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所最关注的两个课题,然而这两个课题的内容,并不容易说得清楚。事实上,正如作者所说,释尊之后佛教的种种发展与流转,无非即是围绕于对这两个主题的不同阐述与理解。而此书正是以这两个课题为主轴,来探讨从释尊以来佛教的发展与流转。因此,从中心思想而言,本书有其一贯、鲜明的主旨;而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则可视为是一部生动、简明的佛教史。

  竹村先生擅于日本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唯识思想更是专精,可说是当今日本研究唯识思想的大家。举凡研究唯识思想的学者,几乎无人不知其名。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唯识三性说の研究》更是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作品。在此大作中,结构清楚,思想系统分明,充分地展现了他唯识学深厚的功力。除此之外,《大乘起信论読釈》、《唯识の探究》等书,以及诸多的论文,亦在在地展现出其在佛学与唯识学上非凡的造诣。

  而相对于竹村先生其他学术性的着作而言,本书在行文上显得格外轻松易读,让人有很想一口气把它看完的感觉。但这并不表示此书的内容深度不够,相反的,在文中处处我们可清楚地感受到竹村先生真积力学所致的观点。例如:其在第五章末在比较中观与唯识的共通点与差异点上,认为唯识学派所说的「借由无分别智悟入唯识性的真如,与中观派所说的戏论寂灭的境界并无差别。在证觉之中,无分别智之语与真如之语也都消失,真正地是不生的世界」;而「中观与唯识不同的是,中观派认为一切的言表(命题)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加以排拒;相反的,唯识却是建立了一套识的理论,在识中区分了能见与所见,并以缘起、剎那生灭等基本观点,说明实体的概念在思维逻辑上的矛盾,借此破除我们心中将我、法视为实体的虚妄性。在此意义下,有如玩弄诡辩般的《中论》使用矛盾律等,出乎意料地紧守形式逻辑,而到处都在追求理论的整合性的唯识哲学,反而是建基于超越既成逻辑的逻辑上」,这种精辟扼要的论述,不但使读者轻松地掌握中观与唯识的精要,同时也可看出竹村先生对于大乘佛教研究的功力。

  此次有幸承东大图书公司之託翻译此书,个人亦觉受益匪浅;同时借此译序之末,感怀曾对我授业的所有师友,并谢谢东大的编辑同仁对我译稿的耐心校对。又,本译书若有任何错失、欠当之处,当属译者之责,尚请方家不吝赐教、指正。

蔡伯郎

原序

  佛教一般分为初期佛教(亦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此外,还有与大乘佛教有所区别的密教。

  初期佛教是指释尊(西元前四六三~三八三年)及其直传弟子们的教说。释尊的教说保存于《阿含经》(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则保存于以巴利文写就的《尼柯耶》(Nikāya))。

  部派佛教则是指释尊以后的佛教,亦即在释尊入灭约一百年后,佛教分裂成许多教团(部派)的时期所发展出的佛教。这时期的佛教发展主要是对于释尊所说的教法加以理论性地整理,其特色是对哲学的思索甚为缜密,此即所谓的阿毗达磨(对法),善于对存在作种种的分析。东南亚的佛教,即是沿承此时期的上座部的体系,而加以宏传的。

  大乘佛教是西元元年前后所兴起的新佛教。此时期产生出许多在文学上也很优秀的经典,同时也孕育出空的哲学与唯识哲学。此大乘佛教后来传播到中国、朝鲜、日本以及西藏,并且在这些地方各自独立地发展开。

  自七~八世纪以来,在印度的佛教思想发展上,一方面继承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却也想要批判地超克大乘佛教。以至于在成佛的方法论上,有其独特主张的密教,变得相当兴盛。上从那烂陀寺,下至各地的佛教研究中心,都进入一种密教化的阶段。

  本书主要论述:印度从释尊之后,到密教之前的佛教思想的开展。尽管这些都统称为佛教,但实际上,却有如上所述的种种差别。例如,不仅所谓的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间,有着互不相容的一面;就连大乘佛教的内部中,也存在着激烈的对立,如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唯识学派)间,就有着激烈的论争。

  然而,不论是小乘、大乘或是密教,同样都被佛教徒认为是佛教。但问题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教派所发展出来的佛教思想,究竟是谁胜谁劣?因此,当时在印度,才会发生教相判释(思想优劣的比较与判定)的问题。

  当然,这些优劣或许可从求取佛道者本身的资质、能力及其关系等,作出一个分判。然而这种优劣的分判,却未必可以一概论定的。

  不论如何,总合以上所言,这些派别、种类众多的佛教既然同样都称为佛教,其间必定有某种一贯的立场和共通的思想。那么,这种一贯的立场和共通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又应如何探求呢?

  在本书中,我尽可能仔细推敲释尊的证觉,意图从佛教史的发展上来掌握其觉的开展,而这也正是一种对于「空」思想的意义与体系的探求。本书即一方面以对觉与空的探讨为主轴;另一方面也想借此以构成一部简明的佛教史。

  这原本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胜任的事,然而这些却都是我研究佛教的根本基础,这次适逢讲谈社的川崎敦子给我一次扎好根基的机会,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又,在本书第一章〈佛教的原点〉中,关于释尊的生涯与思想之叙述,多处参考中村元《乔达摩・佛陀》(《ゴータマ・ブッダ》,《中村元选集》第十一卷,春秋社),在此特别附志,以表谢意。此外,在许多地方也参考了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无法将尊名一一列出,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中恐有不少是我个人之见或是思维错误之处,尚请方家不吝赐教指正。又若此书真能传达出如浩瀚大河般佛教基流的些许部分,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竹村 牧男
平成三年十二月八日成道会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佛教的原点──乔达摩‧悉达多的证觉

这些痛苦的原点,
与其说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贫穷、疾病、争执等
种种负面的痛苦,
还不如说是因为欲望过多所造成的。
伫立在爱欲至极以至于与塔那托斯界线消失之处,
切身体会到难以承受的苦恼,
这是迈向觉悟之道的原点。

一、佛教的根本

菩提树下的证觉

恆河在印度东北形成广大的沃野,其有一条支流,古称尼连禅河(巴‧Nerañjarà,意即无污染之意),虽是支流,但其水量充沛,在朝日与夕阳的照映下,会映现出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光彩。

在这条河流域的某处,建有一座高五十二公尺的石造高塔,其后有一棵无花果科的树木,这棵树枝叶茂密,听任时光的流转。当然,这棵树后来之所以被称为「菩提树」,不外是因为释尊在此树荫下禅坐,因而证得无上菩提(巴‧bodhi=觉)。现今在此高塔后的这棵树下,设有金刚宝座,无言地呈显释尊的成道(「道」即菩提,而「成道」即「觉的实现」)。佛教即是从释尊成道这种觉的体验,以及依据此觉的体验的教说而成立的。

佛教的始祖称为释尊,释尊即释迦族的圣者、尊者(释迦牟尼,巴‧Sakyamuni)之意,其原本的名字为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姓,意思是最好的牛。悉达多是名,意思是达成目的),成道之后,也称为佛陀(巴‧Buddha)。

「佛陀」乃「已证悟者」或「觉者」之意,因此,切莫忘记佛教(佛陀之教)原意为「觉者之教」,其根底有「证悟」或「觉」。

「经」与「律」

以下,本章将开始叙说释尊的生涯与教说,然而在此之前,想要先粗略说明有关释尊的文献。

释尊的教说在其入灭时(西元前三八三年),即立刻被编辑;就其内容而言,可大分为「经」(释尊的说法集)与「律」(共同修行的团体成员所应遵守的规则)两类。现在所流传下来的经与律,乃由释尊入灭后分裂而成的各教团(称为部派)所传承下来的,其中有许多是后来增附上去的(增广)。

其中,经的部分在中国被翻译成《阿含经》,「阿含」是梵文àgama的音译,意谓「传承」。虽然《法华经》与《华严经》等也称为经,但却是后世(西元元年以后)的大乘佛教徒所作,真正释尊直接的说法,则是汇集在《阿含经》中。

《阿含经》共有四种:《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能夠讀到《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這本書,對我這個長久以來對印度佛教史感到好奇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過去接觸過的相關書籍,有些過於艱澀,充斥著各種梵文、巴利文的術語,讀起來像在啃一本天書;有些則流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書名《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直接點出了它的主題——從“覺”與“空”這兩個佛教最核心的概念出發,來梳理和闡釋印度佛教的發展脈絡。我尤其期待它能對佛教史上一些重要的轉折點,例如大乘佛教的興起、龍樹菩薩中觀思想的誕生,以及後來唯識學的發展,進行細緻的分析。這些都是構成印度佛教豐富思想內涵的關鍵節點。二版意味著作者的持續研究與思考,希望能提供更全面、更精確的學術視角,幫助我這個一般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深奧的哲學思想,並且能夠將書中所闡述的“覺”與“空”的智慧,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獲得啟發。

评分

第五段: 這本《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莊嚴與深邃,我一直覺得,理解佛教,尤其要從它的根源——印度佛教——開始。而“覺”與“空”這兩個詞,無疑是印度佛教思想體系中最為核心的概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釐清,從佛陀的覺悟到後世各種宗派對“空性”的無數種闡釋,這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一個思想演變的過程。印度佛教並非鐵板一塊,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辯論、吸收與創新,才形成了如此豐富多彩的面貌。我想,這本書會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認識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了解他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佛陀的教法進行解讀與發展。從早期的部派佛教,到龍樹、無著、世親等大德的貢獻,再到後來印度佛教逐漸走向衰微,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價值和思想的智慧。二版的問世,也讓我對其內容的充實與學術的嚴謹性,充滿了期待。這是一次深入探索佛教精神源頭的寶貴機會,我十分珍惜。

评分

第二段: 這是一本讓人越讀越有味道的書,如同陳年的老酒,初嚐或許有那麼點點複雜,但細細品味,就能感受到其中豐富的層次和醇厚的韻味。《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並非一本單純的歷史陳述,它更像是引導讀者進入一場深度對話,與那些古老的智慧進行心靈的交流。書中對於“空性”的闡釋,我想會是許多讀者關注的焦點。空性並非虛無,而是對諸法實相的一種深刻洞見,而印度佛教正是發展出了諸多闡釋空性的不同理論框架。從早期的部派佛教對“無我”的理解,到龍樹菩薩開創的中觀學,再到瑜伽行派的唯識思想,這其中思想的演變與深化,絕對是值得細細琢磨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這些複雜的哲學概念,如何將它們與印度的歷史、文化背景連結起來,讓讀者不僅理解理論,更能體會其思想的生命力。二版的出現,也意味著作者對此領域的持續關注與投入,相信能提供更為精確、更具洞察力的詮釋,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印度佛教的發展軌跡及其思想精髓。

评分

第三段: 這本《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哲學的思辨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佛教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斷探問生命本質的勇氣,以及尋求解脫的智慧。《觉与空》這兩個字,恰恰抓住了這個核心。從“覺”字,我聯想到佛陀覺悟的過程,從對人生苦難的深刻體驗,到找到離苦得樂的道路,這本身就是一條充滿探索的展開。而“空”字,更是佛教思想中極為關鍵且經常被誤解的概念。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撥開迷霧,真正理解“空性”的真實義涵,它並非否定一切,而是對事物緣起性空、無自性的深刻體認。印度佛教作為佛教最初的母體,其思想的展開必然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這其中必然充滿了各種辯論、融合與創新。我想,透過這本書,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的思想家是如何從不同角度去闡釋“覺”與“空”,並如何將這些觀念具體化為各種修行法門和學術體系。這是一趟回溯本源的旅程,我準備好了。

评分

第一段: 哇,一拿到《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二版)》这本书,就感覺沉甸甸的,不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載的深厚學術分量。我一直對佛教的源頭,特別是印度佛教的發展歷程非常感興趣,但很多書都顯得艱澀難懂,或是過於學術化,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這本書的書名就點出了核心:覺悟與空性,這兩個概念無疑是佛教思想的基石,而“印度佛教的展開”則暗示著它會深入探討佛教如何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生根、演變,並逐漸形成不同宗派和思想體系。我特別期待它能梳理清楚從佛陀時代到大乘佛教興起,再到後來印度佛教衰落的整個脈絡,希望能釐清一些關於不同部派、關於中觀、關於唯識等複雜概念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二版也讓人期待,不知在內容上是否有更新、補充,或是修正以往的學術觀點,這對我這個想要深入了解的讀者來說,是很重要的。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踏上這趟追溯印度佛教思想演進的智慧之旅,感受那份從覺悟到空性的深刻體悟,並了解這些思想如何影響了後世的佛教發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