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达摩:圣者帕当巴桑杰的传记与教言

雪域达摩:圣者帕当巴桑杰的传记与教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Molk, Lama Tsering Wangdu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帕当巴桑杰
  • 莲花生大师
  • 宁玛派
  • 传记
  • 修行
  • 密宗
  • 雪域
  • 智慧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巴桑杰,就是中国的达摩,过去世是西藏的莲花戒。
他是「施身法」女祖师玛姬拉尊的师父,
「息苦法」创始者,藏传八大传承「息结派」祖师爷,
除一切苦厄,是他的法门和愿力。

  大成就者个个慈眉善目?错!您一定是忘了禅宗的棒喝!
  当巴桑杰绝对不是个好相处的人,
  常常说着不中听的话,金刚怒目总是震慑心魔。
  当巴批评世人:「身体停在禅垫上,心却去了市集!」
  对心怀世俗利益远道而来的人说:
  「如果他们要求加持,把屎扔进他们嘴里吧!」
  当巴的传授不限于言语,他说:「能够解脱的教法不超过两行!」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当巴桑结的传记和教言:
  传记:记载当巴桑结的转世,和最后一世在西藏定日的事蹟。
  教言:结集当巴桑杰如何以生活点滴所行、所言,随缘直指人心。
  附录:是关于其传承的修法要点。
  脱去尘俗的铠甲,打开这本书,让当巴桑杰的狮吼为你加持。

  ■一苇渡江
  帕当巴桑杰认为他在中国的使命已经完成,在规劝人们要实修佛法后,便向着西藏和印度出发。因为人们不愿他离去,他仓促地离开,以至于遗落了一只鞋子。他到达河岸时,船夫也不愿送他过河,于是他往水面上放了片树叶,乘着树叶渡了河。护法吗哈嘎啦和骑虎女神难近母捡起他掉落的鞋子跟着他。她化现为一匹红马,嘴里衔着鞋子,并且把它递给帕当巴桑杰。

  ■真放下!
  作为一位大成就者,他像裸身瑜伽士一样生活,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他要求完全的投入以及乐意彻底抛下矫饰和虚伪。甚至要求首要弟子衮嘎,在大庭广众之下宽衣解带,并且取笑他!

  ■要坚定!
  当巴说:「即使天塌了,也别问,一切都还好吗?」在当下培养坚定而敏锐的觉知。

  ■索重瓦的初证
  索重瓦极为感动,他在镇上脱光了衣服边跑边叫。当巴看到了,笑说:「现在乌托已经进入瑜伽行与世间八法的战斗要塞。证悟的水涌进我执干涸的平川。觉知的金翅鸟在实相的虚空中翱翔。」

本书特色

  如果您以为禅宗只在中国,您一定不知道当巴桑杰。他是西藏的达摩,在西藏以禅宗直指人心的方法,传承般若经典度众。本书是他的传记和教法。
雪域的觉醒者:一座山、一个菩萨与一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本书深入挖掘了一位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非凡人物——帕当巴桑杰。然而,我们并非旨在提供一本传统的、侧重于个人生平传记的文本,而是将目光投向他所处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背景,探究他如何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以其独特的教诲与行迹,塑造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精神景观的复杂图景。 本书将首先勾勒出十三世纪前后,雪域高原在政治格局变动与宗教复兴浪潮中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吐蕃王朝的崩溃余波未平,地方势力犬牙交错,而佛教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帕当巴桑杰的出现,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宗教人物,而是一个时代精神困境的应对者与解决方案的提出者。我们将探讨他所受到的印度佛教传统,特别是大圆满前译派(宁玛派)以及格萨尔王时代遗留下来的教法精髓的影响,分析这些背景如何塑造了他日后教法的独特性。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伏藏法”这一概念的兴盛与帕当巴桑杰的关联。在后弘期,伏藏的发现被视为对古老教法的一种“重新发现”与“激活”。本书将审视伏藏的社会功能——它如何在教派纷争中提供一种超验的权威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我们将细致剖析帕当巴桑杰相关伏藏经典(若有明确记载的)的文本特征,探讨这些文本在教义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当时信徒产生的心理影响。 更核心的部分将致力于解析帕当巴桑杰的“教言”。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其语录,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他的教法,被许多传承认为是直指心性、不假雕琢的“直观教导”。本书将对比分析其教言与其他同时期或稍后兴起教派(如萨迦派、噶举派)在方法论上的异同。例如,在“上师相应法”和“大手印/大圆满”的阐释上,帕当巴桑杰的教诲是否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更偏向于“不立文字”的倾向?我们将通过对核心概念如“心性本净”、“无造作”的文本分析,揭示其教法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与哲学深度。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帕当巴桑杰的“行迹”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传说中,他游历四方,行为举止常人难以捉摸,这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圣者的颠倒事业”。这种“颠倒”并非指道德败坏,而是一种超越世俗逻辑的,旨在打破弟子执着与概念束缚的教学方式。我们将对比研究不同教派文献对这些“奇特事迹”的记载,分析这些记述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它们如何服务于树立一位“究竟成就者”的形象,并以此巩固其教法的正统性。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轶事,更是特定文化时期对“何为觉悟”这一问题的集体想象。 此外,本书将有一个专门章节讨论帕当巴桑杰与周边地区及人物的关系。雪域的修行者并非孤立存在。他与同时代的其他重要上师之间是否存在过思想上的交流或辩论?他的教法是如何开始渗透和影响特定地域(如阿里、后藏)的修行者群体的?通过考察这些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后弘期佛教思想的传播网络,理解一种地方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佛教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本书将回顾帕当巴桑杰精神遗产的“流变”。随着时间推移,其教法是如何被不同传承(如宁玛派内部的不同分支、乃至其他教派)所吸收、解释和改造的?他的名字和教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了何种象征性的角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历史的梳理,揭示一位精神导师的生命力,如何在代代相传的阐释与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与活力。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历史考证与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避免过度神化,旨在呈现一个复杂、多维度、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帕当巴桑杰形象,探讨他的教诲如何成为雪域精神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我们期待读者能从中窥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关口,信仰如何构建起一座抵抗世俗瓦解的精神堡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当巴桑杰


  关于本书作者,传记出自秋吉桑杰,汇编过去的各种文本,大约成于1906年左右。教言部分由当巴桑杰的弟子菩萨衮嘎整理传承而来。

英译者简介

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 Lama Tsering Wangdu Rinpoche


  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Lama Tsering Wangdu Rinpoche):息苦法与施身法传承持有者,曾依施身法传统,到108个坟场修持。以修持和教授宁玛派龙钦宁提空行施身法着名,曾出版施身法CD,网路流传颇广。出生于西藏的定日朗柯,是当巴桑结在西藏弘传教法、设立寺院的主要根据地,也是息苦教法传承的源头。现居尼泊尔加德满都,为帕吉朗果蒋森贡噶林寺(Pal Gyi Langkor Jangsem Kunga Ling)住持。

大卫默克 David Molk

  大卫默克(David Molk):于1981年皈依佛教,译有许多西藏佛教上师的着作。

中译者简介

霍博雅


  霍博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供应键管理硕士,译有《我心即是白度母》、《中阴与破瓦》。

图书目录


前言:宇宙中的一种绝对5
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序:千年的慈悲行脚9
译者感言:感谢成就息苦志业21
英译序:在不可言说处言说23
第一部  传记:帕当巴桑杰的证悟生活
1.礼敬 42
2.他的前世 44
3.他出生地的伟大之处 47
4.他家族传承及出生的伟大之处 49
5.他发愿出家养成的伟大之处 53
6.他上师的伟大之处 54
7.他所学的伟大之处 56
8.他悉地的伟大之处 58
9.他行谊的伟大之处 62
10.他奇迹般力量的伟大之处 107
11.他涅槃的伟大之处 118
12.他弟子的伟大 161
13.总结 200
第二部  教言: 带着你空性的袋子来吧!
1.把羊皮袍子抛向空中 206
2.用海龟的耳朵听 211
3.那头没记号的羊 227
4.神奇打火石 249
5.小心魔头来敲门 311
6.功德秤斤两 329
7.证悟的教法不超过两行 347
附录
附录1. 返老还童法 375
附录2. 语的银蛋的无染之道 377
附录3. 将语转化为咒语 386
附录4. 道的本质 389
附录5. 稳定前行 391

图书序言

英译序

  本书中包括两个文本的翻译。第一个是《伟大成就者怙主证悟生活的故事,尊者帕当巴桑杰:闪耀着无量证悟之光的太阳》,这是人称「卡雀的胜乐金刚」的秋吉桑杰(Chökyi Senge)在1906年所着的一本帕当巴桑杰传。秋吉桑杰是第四世蒋扬夏巴(Jamyang Shayba)的转世,哲蚌寺教科书的撰写者。第二个文本是《帕当巴桑杰的象征性大手印教授》,这是一本稀有的汇集本,其中收集了教法、道歌、故事、以及对话,在大约一千年前帕当巴桑杰仍在世的时候,由他的一位亲近弟子汇编而成。除了传记中的一部分有所删节之外,这两个法本的完整翻译都囊括于本书之中。

  当喇嘛旺都在尼提亚南达学院传授帕当巴桑杰教法这一期间,我也有机会翻译这个传承中很多密续法本,例如来自于以下经典的摘要汇编,包括:《不可思议秘密阿梨伽梨大河密续》(The Great River Tantra of Inconceivable Secret Ali Kali),它是后传教法的密续根源;《读即成就》(Accomplished Just by Reading),它是一部息苦传承法脉,有初传、中传、和后传中本尊灌顶的汇编;以及《甘露心髓》(Nectar of the Heart),它是关于实修的全面的论述,靠口耳相传的传承流传下来。根据这个传记,它们都是该传承根本密续实修的代表。在本书的导论和各附录中,都包括了这些文本的节录,而它们的含义也会在接下来的帕当巴桑杰生平和教法中让读者知道。

  本传记不会按帕当巴桑杰生平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它的结构更像是一个「提供给修行者们励志的与教学的模型」,前面七章仅仅是按照它们各自的主题分类,而从第八章节以后,大师开始变得鲜活生动。除了许多奇妙的故事之外,还包括了一些教法和证道歌——例如他最着名的话语,他的「最后遗嘱,给定日人们的忠告。」

  帕当巴桑杰的早年生平

  帕当巴桑杰个人一生的非凡特质,使得要将它与史实对应相当困难,但是我会对这个传记和口传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他的前世曾是无能胜明王菩萨(Bodhisattva Aparajita),当时他从释迦牟尼佛处得到了一个预言,说他将于北方传播圆满智慧的教法。为了指明地点,佛陀将一块石头投向北方。在六次转生为婆罗门班智达之后,西元545年,他投生于位于南印度擦瑞辛哈一处称作贝达(Bedha)地方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在海中採矿。当他父亲不在家时,他的母亲奇迹般地有了身孕。出于对丈夫愤怒的惧怕,她试着服毒和跳入河中堕胎,却没有成功,最终生下了一个端正美丽,貌似佛陀的儿子。他立即给予了自己母亲圆满智慧的赞颂,并且把自己的足印印在一块大理石上,作为对母亲怀着他时度过的艰苦生活的特殊感谢。这块印有小脚印的淡黄色大理石,现今仍然作为帕当巴桑杰生平的九件圣物之一保存着。

  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学习梵文的读写,声音的科学,并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同样也掌握了逻辑学,天文学,手工艺,以及射艺,并且还在他父亲的职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海中採矿。15岁时,他在超岩寺佛学院受沙弥戒,并且得到了莲花戒这个法名。在他的婆罗门圣天大师面前,他也领受了菩萨戒。

  在某个时刻,他对寺庙的环境感到厌倦。于是他离开了这里,继续从诸多密续大师们那里接受培训,并且在印度的大师和大成就者所在之处进行禅修。据说他把54位男性和女性大成就者的传承带到了藏地。在《甘露心髓》中的三部分文字概括了他从这些大成就者们那里得到的指导。我在附录2中提供了其中一份文字的翻译,〈语的银蛋的无染道路〉(the Stainless Path of the Silver Egg of Speech),由此,对帕当巴桑杰来自印度大成就者们传承中的丰富的教导可以管窥一豹。

  他坚持不懈地听闻他上师的开示,训练他的心性,并且进入了密续的坛城。之后,他进行严格的苦修,决心要获得完全的证悟。他达成每一个「共的」悉地,例如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以及将基础的矿物化为黄金,并且证得了最高圆满的觉醒。该传记称这一切发生在他290岁的时候,大约西元835年。他被赋予了「慈悲的铠甲」,珍视他人超过自己,纯粹的吉祥从他心中生起,于是,他成为了见即有大利益的人。
他的其中一位老师,菩萨住持法铠大师(Bodhisattva Abbot Dharmarakshita),在西藏与莲花生大师一起之时曾预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将要遭受内部分裂的威胁。他告诉赤松德赞国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该迎请他的学生莲花戒来到西藏。

  在法铠大师离开之后,一位名为大乘和尚(摩诃衍)的汉僧撰写了很多关于培养「正见」方法的文章,即安住于完全无念的状态之中。国王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于是邀请莲花戒(也就是帕当巴桑杰)来到西藏。在西元846年,莲花戒大师在桑耶寺与大乘和尚进行辩论。他引经据典、推理论证,战胜了大乘和尚,并且撰写了三份名为〈禅修次第〉(Stages of Meditation)的法本,分别是短篇、中篇和长篇的三个版本,再一次的将完整的教法传遍西藏。

  尽管根据某些说法,莲花戒于西藏逝世,但是在莲花生大师的传记中,他到了中国,并且在那里进行了与他在西藏完成的相同事蹟。诸多原因使我们难以描绘出帕当巴桑杰确切的行踪。他能运用神足通迅速的移动,而且他本人也曾说过,他已经踏遍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土地。口传的传承把这故事变得更为复杂,说他「在中国假装死去过多次」;在这传记中也描述了类似的事件。

  传记显示,帕当巴于1097年第五次造访西藏,也是最后一次到达这里。他在定日地区停留了21年。《汉藏大辞典》作为其他普遍认可的代表,提到他于1091年或者1092年倒数第二次来到西藏,1101年又到了中国,再在1113年最后一次来到西藏,并且于1117年于西藏离世。在他自己572岁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他成为了西藏着名的帕当巴桑杰,并且留下了像是本书中翻译的这些教法。

  帕当巴再次造访西藏

  于是,根据这些神秘的记述,他于两个世纪之后,作为帕当巴桑杰回到了西藏,但是在这之前他经历了一个事件,极大的改变了他的外貌。他与一位萨杜(sadhu,印度教圣人)同行,名为当巴那琼(Dampa Nagchung),即「黑当巴」。当他们来到一处山谷时,一头大象死去了。这是有危险的,即如果它的尸体腐烂,将污染该地区的水源,并且传染疾病。两位瑜伽士都懂得如何让他们的神识进入尸体,让它活转过来。帕当巴桑杰询问当巴那琼,是否他愿意进入这头大象的死尸,以便把它移动到远离水源之处。当巴那琼并未回答,而是反问帕当巴桑杰是否愿意这么做,并且承诺在他神识离开之时护卫他的身体。于是帕当巴桑杰的神识离开了他自己的身体,进入大象的尸体,让它走到相当远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他离开了这具尸体,任其被其他动物食用。

  然而,与此同时,当巴那琼无法抗拒放弃自己的身形,偷走帕当巴桑杰美丽身体的诱惑。当帕当巴桑杰的神识返回之时,除了当巴那琼的尸体以外,别无他物。根据这个神秘的记述,当时帕当巴桑杰几乎就想离开这个世界,前往空行母的净土。但是玛姬拉尊以天眼通得知发生了什么,她对着那琼的尸体念诵了祈请文,劝说帕当巴桑杰,透过进入这样的身体他仍然能利益众生。

  以这样的形貌,作为「黑阿阇黎」,帕当巴桑杰回到了西藏,并且最终找到了佛陀预言的石头。在西藏的西部的定日,它形似金刚亥母,就矗立于一片土地的中央。众多的麝香鹿围着它绕行。当他看到这一幕时,这些鹿消融于石头之中。正是在那里,停留于斯布利山(Tsibri Mountain)的峭壁间以及定日的周围,帕当巴桑杰找到了传播他教法的最肥沃的土壤。

  帕当巴桑杰的挑战

  作为一位施行神迹的大成就者,他就像裸身瑜伽士一样生活,常常做出一些反「传统」的行为。他要求完全的投入以及乐意彻底抛下矫饰和虚伪。他要求他其中一位首要的弟子衮嘎于大庭广众之下宽衣解带,并且在衮嘎含羞地移步于一块岩石后面的时候取笑他!他常常愤怒的面对矫饰。那些遇到他的藏人会遭到他的批评是一点也不奇怪。正如在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之中那样,在西藏的人们也有不同层次的动机和能力。但是通过他的愤怒,我们可以听到帕当巴桑杰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我们是否愿意放弃那些肤浅的关注,负起我们自己灵性发展的责任,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是否准备好被指引见到自己的究竟本性,而且,如果我们的上师要求的话,我们是否能像裸身瑜伽士或瑜伽母一样保持生活在觉性之中,放弃所有与这个正常社会的一切联系?
许多伟大的先贤都感叹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接受他们的教授。

  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曾在获得证悟时说:

  我已获得甘露妙法!

  深刻、平静、非投射、无生的明光!

  然而,即使我发现了它,却无人能了解,

  所以我将保持沉默,隐匿于森林!

  然而,西藏人还是了解了帕当巴桑杰的教授。一些人仅仅是通过看到了他的脸庞或者是听到了他的声音而获得证悟。很多俗人和出家人,有男有女,都受到他的激励,将他们的人生投入修行当中。我们格外的幸运,能在这些文字记录中找到关于他许多伟大女性弟子的记载。定日地区充满了修行人,使这里变得像是空行母的净土一样。很多人通过修习金刚瑜伽女密续而获得了证悟。帕当巴桑杰也把施身法的传承带到了西藏。他是玛姬拉尊的上师,帮助她得到了来测试她的印度班智达的认可,从而帮助她建立起来的施身法系统得以完全确立。

  他创建的息结派,或称作息苦的传承,是源于《心经》能够「除一切苦」的咒语;也源于他在印度参加的一次大成就者的聚会。这些大成就者们每一位都描述了各自证得的瑜伽力,然而此时帕当巴桑杰却保持沉默。当被要求回答他已经证得了哪一种悉地的时候,他回答说,他只对一种悉地感兴趣,也就是那种能够最快地平息有情众生苦难的悉地。因此,他得到了所有大成就者的称许,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找到佛陀一切法教精髓的人。

  帕当巴桑杰的教法传承

  关于帕当巴桑杰的论述和对谈有无数的记录。这些记录是用油墨精心手写而成的,出于虔敬,这些油墨中常常混有金粉、银粉、以及绿松石粉。在定日朗柯寺两侧整面的墙壁上都有手写的多卷《般若经》,包括十万偈颂、两万偈颂和八千偈颂,以及许多类似本书中翻译的《大手印的象征性教授》等文本,其中包括隐喻和非言传的教授。

  帕当巴桑杰息苦教法在西藏的传承分为三个传承系统——前期、中期和后期。前传传授给喀什米尔人孜那勾化雅(Jnanaguhya),之后由他传给巴登谢绕(Pelden Sherab)、洛顿(Löton)等人。中传发生在中藏地区,并且在传给主要的弟子之后又传为三个支系,分别被称为玛(Ma)、索(So)和康(Kam)。玛的传承是由玛却戒谢绕(Magom Chökyi Sherab)领受的,索的传承是由索格敦巴(So Gendun Bar)领受的,而康的传承是由康耶喜坚赞(Kamtön Yeshe Gyeltsen)领受的。后传是由四位瑜伽士领受的,其中一位是菩萨衮嘎,《大手印的象征性教授》的主要汇编者。

  衮嘎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西藏男人,受困在与强悍妻子的关系之中。一天夜里,他假装要去邻村抢劫粮食,却是逃离家园成为了帕当巴的弟子。帕当巴已经满怀期待地等待了他许久。由于衮嘎不适合顿悟的法门,帕当巴指引他一条与密续相连,能获得圆满智慧的次第修行道路。当帕当巴于定日入涅槃时,衮嘎成为了他首要的传承者。

  特别的是,在帕当巴桑杰托给衮嘎的诸多指导之中,有他后传的主要法藏:来源于根本密续《不可思议秘密阿梨伽梨大河密续》的《五道的阿梨伽梨经灌顶》。这是一个最高瑜伽密续的非凡灌顶和修行,帕当巴桑杰在获得证悟之时直接从无我佛母处获得了它。它具有许多非同寻常的特质,例如这些经卷是由佛母从虚空中取出并授予他的。当帕当巴桑杰将它传授给衮嘎之后,它被记载于《般若经》八千颂的一卷之中。它是通过利用梵文字母的母音和辅音的「阿梨伽梨」来传授的,并且透过「从心到心」「直指」的引导方式,而非通过吟唱仪轨来传法。这是无我佛母的修法,它结合了最深奥的身坛城,在其中,微妙身体的元素成为本尊。针对这样的身坛城禅修能够帮助显现出极为微妙的觉知,它可以説明行者认识到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来自密续角度的圆满智慧。

  问青蛙的脑袋

  圆满的智慧一向是帕当巴桑杰的终极目的,他常常以一个字或者几个神秘的文字,或者以非语言的手势,通过由心到心的方式来传法。他说,人们仅仅是与他相会就能领受到他的灌顶。作为非语言教授的一个非凡的记录,以及禅宗公案般的记载,《大手印的象征性教法》来自这位所有藏密佛教传统中心的印度大成就者,这个法本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教学风格印证了帕当巴桑杰就是传说中的菩提达摩,禅宗「顿悟」和「心传」的来源。在《空性禅修》中,杰佛瑞•霍普金斯引用了甯玛派喇嘛凯尊桑波的话:

  息结派的创始人是帕当巴桑杰,很多人认为他就是菩提达摩,还有很多人认为他也是莲花戒……他是一位有着80位上师的弟子,包括龙树菩萨、梅杰巴达,以及那洛巴。他活了超过五百年,到访西藏五次,在中国和西藏广传佛法。据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也拜访了密勒日巴。根据《圆满智慧经》,他将他的教法分为三个系统——经部,续部,以及经部和续部的结合——广传关于顿悟的教法。据说,他在中国假装死去过很多次。

  同样的,杰洛米依道在他的《玛姬拉尊和施身法基础》中说:「根据西藏的记载,他在西藏游历了五次。在他的第五次西藏之行中,他继续东进,在中国度过了12年,被人们称为菩提达摩……」

  当被问及究竟实相之时,帕当巴桑杰用一个口塞堵住自己的嘴。另一次,他向一个牛角吹了气,将它变成金子,然后把它拿在手中,它又变成了灰烬。他将他的羊皮袍子悬挂在虚空中。他用左手捂住自己的嘴,并且向外举起他的右手掌心。他偷走自己弟子的法袋并且烧了它等等。衮嘎解读了各种象征的行为,我们于是有机会思考它们,并且能对它们产生内在的感受。

  他用像是「用一只乌龟的耳朵来听这个」,或者「问青蛙的脑袋」这样的命令来显示无法言传的深刻真理。他告诉人们说:「如果没有模子,擦擦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一位具德上师,那么他们将无法获得证悟。他还说:「吃到美味的食物,不要把它们丢弃!」他建议人们一旦得到了上师的指导,就不要放弃它们。谈到能切断一切疑惑的本觉觉性,他感叹地说:「不论一个人遇到了什么,都要把它运用到修道上!一个疯子想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在另一些时候,他又完全明确的回答问题,例如当他回答「佛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时,他说:「佛就是你所谓的你的清净的心!」衮嘎提供了那些关于更为神秘的话语的解读,并且我们也能自己来思忖帕当巴桑杰的话语,以透过我们自己接受到他的意图。觉醒者的语的特质之一就是,他的一个词语可以同时将不同的意义传达给不同的人们。

  多年以来,《大手印的象征性教法》的法本都深受限制,难以接触,这是因为帕当巴桑杰寺庙周围的破坏情况。除此之外,在西藏的近代时期,看起来似乎它并没有被很好地被运用于实修之中。中国人从历史上就对这种独特的孤独隐士风格的教学有着更深厚的兴趣和信心。我特别高兴能够将它提供给讲英语的修行者们,让他们可以探索那个似乎在藏传佛教、中国禅宗、和日本禅宗传承中不平凡的共同点。

  什么才是究竟?

  「当巴,什么是究竟的真相?」我们甚至能在《道德经》中找到与帕当巴的回答唿应的内容。他是这样回答的:

  为一百头羊打上烙印,

  如果其中一头没有烙印,

  认出那只没有烙印的吧!

  这就是烙印!

  在帕当巴桑杰的教法内容里,很明显的是指认出明光觉知并且保持在本觉中,这是无上密续中最高的修习。

  极为相似的情况在喀什米尔溼婆宗圣哲瓦苏古塔(Vasugupta)的着作里也有明显的记载。其中提到,印度的大成就者们谈及禅修时显现的微细层面的意识。像尼提亚南达(Nityananda)这样的大师已经奇妙地展示出如在密续中提到的证悟。例如,据说对不净的感知是被抛弃的,因此瑜伽士与「不净」物的相遇会生起极乐的证悟,但是很少会看到一位瑜伽士坐在一堆排泄物中间,并且将它作为最好的巴黎香水赠送给经过的人。但是这就是尼提亚南达的学生有一天在疯狂的找寻他之后,发现他正在做的事情。又有一次,尼提亚南达走入一个湖中去获取黄金,用于建设他的医院。他显示了一种类似帕当巴桑杰的能力,将他所触碰到的一切变为黄金。

  我只是想说,帕当巴桑杰永远不会接受以口传的传统作为超越的佛法的替代品。下面是一段经典的对话。

  有人问:「当巴,我对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到达彼岸)和大手印很有信心。请给予我一个关于它们的开示吧!」

  当巴说:「那边,这边!手印,脚印!这种以佛法之名的恶心对话!追逐佛法!迷恋感官对象!为了例子而学习含义!你会把一个孩子送到敌人面前吗?你会用一切事物来掩盖一个事物吗?你会卖掉话语的含义吗?你会把主体送到客体面前吗?你会用糖果来购买不可言传的东西吗?」

   「向外的,对事物的执着要放松!向内的,放弃对身体的执着!秘密的,松开对心的执着!加强力度,然后轻轻放松!加强是方法,松开是智慧!由上师引导心性也即是如此!」

  在这个关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战争仍然在进行的时代,能够参与一个跨越国界和宗教教条的大计令人感到清新。在很多思想开通的人之中,有个健康的倾向,他们认为:关于真理,地球上所有的人们都有共同的权利来认识它,有平等的潜能来展现它,不论他们会选择哪种不同的字眼来形容它。帕当巴桑杰的教授从根本上证实这一直觉,与所有神秘瑜伽道路的无上本质共鸣。他为人们指引出他们自己的本质,为他们揭示出他们从未与他们追寻的本质分离。这种思维式的道路也许更应该界定为内在科学,或者意识的科学,而不是宗教。与其说它们是基于文化所造就的神圣观点,不如说它们是根植于对禅修者自己身心中进行的试验结果的观察。事实上,这样一条道路所致的成果无非就是觉悟到实际的本质以及意识的潜能。正如莲花生大师所说的:

  那么,什么是佛与有情众生的区别?除了他们已证悟和未证悟的心之外,没有任何差别!

  龙树菩萨的学生龙智菩萨说:

  何为涅槃,何为证悟,何为灵性的自由?除了你全然的证得你的自性之外,真实的证悟别无他指。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对此评论说:

  当龙智菩萨谈及自己的本性之时,他指的是诸佛所讲的究竟明光,或者是心中内部光明的本质。他说,当它被全然的实现或者证得时,就是证悟;这就是真实的佛性。

  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佛法中最究竟确定的视角存在于金刚乘的教法之中。在无上瑜伽密续中,意识被区分为粗、细、以及细微的层次。其中研究观察意识:从睡眠到清醒的状态中,意识是从最细微的层次中产生并进入到更粗的层次,然后在返回到深度睡眠、死亡和深度禅修状态的时候,又回复到最细微的层次。这明光的心,也被帕当巴桑杰称为「本具光明」、「本觉」,以及「心的本质」。它被认为是所有意识状态的根源和一切轮回涅槃的来源。帕当巴桑杰教导众生发现这个他们心中的本具光明,就像莲花生大师为蒙古的拉佩吉耶喜指引胜义菩提心的本初觉性:

  拉佩吉耶喜,听着!觉醒的灵性不伴随任何活动,所以,不要追寻它,它自己就会生起。它不需努力或完成,所以歇息在本具光明无造作的状态中吧!在这样的状态下,波动和运动的相续将会止息。此时,你将认识到你即是佛!

  这种「佛慢」或者认出本尊就是每一种密续修法的一部分。本尊和全部的坛城都被看做是自心的显现,上师本尊的智慧。这在咒语中有例如以下的表达:

  嗡 萨尔瓦 修达 萨尔瓦 达玛 斯瓦哈哇 修多杭

  嗡!我即纯净的本性,即是一切现象的纯净的本质!

  OM SVABHAVA SHUDDHA SARVA DHARMA SVABHAVA SHUDDHO HAM

  这个被认识的「我」从而被理解为仅仅意指最微细的心对于究竟实相证悟的基础。对于本尊的同样的「仅仅意指」也得以维持,作为遍知的智慧随后以本尊和坛城的形式显现而出,以减轻众生的苦难,以及指引他们达到极喜的证悟。

  衮嘎曾经一度很困扰。当时衮嘎遇到了一位僧人,他质疑帕当巴桑杰的弟子们,在没有经历次第修行道路的情况下,是否真的能够修行密续的无上意义。帕当巴这样回答:

  「……井底之蛙无法理解什么是海洋!出于这个缘故,你需要一个已经见到过海洋的人!这个僧人就是一个需要逐步提高类型的例子。如果为他揭示甚深的奥义,将会使他惊慌失措。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根据弟子们不同的层次给予了不同乘的教授。如果没有不同层次的弟子,佛陀原本可以只给予单一的一种教授。」

  衮嘎于是问道:「那么,首先,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寻找一位教授他次第的老师吗?」

  当巴回答说:「为什么你要这样说?当你已经到了楼上的房间时,楼梯的工作就已经结束了。只要有屋顶存在,就不可能是没有地基的。你并不仅仅在此生行走于修行之道上。你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清净及积累。那些更高根器的人会自发地得到解脱,而不是分阶段进行。」

  衮嘎又问道:「那么,一个人应该接受声闻乘的戒律吗?」

  当巴说:「如果你持守它,这是很好的。它是通往解脱的一步。但是更多是包含在更少和比之更少之中的。只要你保持密乘戒律的清净,即便你并没有正式的接受过那些较低的训练,它们已经包含于其中了。这三个誓言并非是分开的物质。也许它们是被分别持守的,但它们有一个逐步扩大的本质。」

  在方便和智慧方面,所有的训练将最终汇合到认出和保持「明光心性」这一处。帕当巴桑杰说:

  通过接受上师的指引,认出本质心,并且将他们的心与对境合而为一,这些有着最高根器的人不需要用任何其他禅修方式,因为他们就停留在本初的自性中。

  关于附录

  最后要说明的是,书末三个附录是我提供给读者的:〈将语转化为咒语〉(附录3),〈道的本质〉(附录4),以及〈稳定前行〉(附录5)。〈将语转化为咒语〉节选于《甘露心髓》,我将它收录于此是为了例证西藏密续传承是如何根植于帕当巴桑杰的教法的。这些传承往往是以一种原本的和更丰富的形式来传递的。我收录〈道的本质〉是为了让那些熟悉藏密修行的人能够在一个节选自传承根本密续的部分文本之中,认出的所有藏密佛教具有的通常要件。〈稳定前行〉是我提供的最后一个附录,它是为那些想要与帕当巴桑杰的教法和个人的实践进行连接的人而提供的。这个对于传承本尊灌顶的汇编摘录于《阅读即成就》。它是《五道的经文灌顶》的前行修习,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修行方法来修习,而且不需要灌顶。

  禅修的次第

  最后,引用《不可思议秘密阿梨伽梨大河密续》第二十四品,佛陀的话语作为结尾。在回答「世尊,禅修的次第什么?」这个问题时,佛陀回答:

  一切众生由心而生!

  身、心、对境的显现,

  一切有生及无生的色彩,

  在大手印中天生完美无缺!

  若你证悟到这个伟大的「无修的禅修者」,

  无论你做什么,它都存在!

  概念和世智的禅修耗尽你:

  为了证悟的缘故,要熟练的禅修!

   「真正的」禅修并不消除妄想。

  尽管「非真的」禅修提升品质。

  怀疑,因为它指向两边,无所作为。

  在非二元中,并无所谓的禅修存在。

  以菩提心观空性,

  放下,任其如是,

  调整你的目光,进入本觉的明净!

  放下一切身语的造作!

  在觉悟的空间中,没有念头,

  超越表达,慈悲之日即将升起!

  伟大的确信,毫无怀疑,自我的觉醒,

  感谢上师,从内将我唤醒!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關於西藏的文化與宗教,我雖然有所接觸,但總覺得只是冰山一角。帕當巴桑杰作為一位傳奇人物,他的生平與教言,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窗,讓我更深入地理解藏傳佛教獨特的修行體系與哲學思想。 我特別想知道,他的「達摩」精神,是如何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這是否意味著佛法在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下的適應與轉化?書中對於這種地域性與普世性的融合,有沒有深入的闡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聖者的介紹,更能提供關於佛法如何跨越文化藩籬,觸及人心的普世智慧。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挑戰,以及如何尋求內心平靜的啟示。

评分

作為一個對東方神秘主義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對《雪域達摩:聖者帕當巴桑杰的傳記與教言》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它巧妙地將「雪域」的地理意象與「達摩」的宗教象徵結合,立刻勾勒出一位身處高原、傳承佛法核心的聖者形象。這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古代修行者的傳說,他們往往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通過艱苦的修行,獲得了非凡的智慧與力量。 我希望能從書中感受到那種堅韌不拔的修行精神,以及聖者對解脫的執著追求。傳記的部分,我期待能夠深入瞭解這位聖者是如何面對身心的考驗,又是如何將這些體驗昇華為教誨。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教言」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簡潔而富有力量的開示,那些能夠直接作用於人心、幫助人們看清事物本質的話語。這種來自高原的智慧,想必與我們日常在都市叢林中的煩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可能帶著另一種純淨與深刻。

评分

我對藏傳佛教的了解,大多來自於一些入門級的書籍或是影片,總是覺得意猶未盡。這次看到《雪域達摩》這本書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帕當巴桑杰這個名字,對我而言非常陌生,但「雪域達摩」這個稱號,卻給我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彷彿這位聖者承載著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如同東土的達摩祖師一樣,是將佛法精髓帶入特定文化的新傳承者。 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帕當巴桑杰的「傳記」部分,希望能了解他如何在雪域高原這片獨特的土地上成長、修行,他的生活細節、他的修行歷程、他與他所處時代的互動。一個聖者的傳記,往往能映照出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此外,我更看重的是書中的「教言」,我希望這部分的內容能夠貼近生活,能夠給予我一些實際的指引,關於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如何培養內心的平靜,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啟迪心靈的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也暗示了其另一層重要內容——「教言」。對於佛法修行者來說,上師的教言是寶貴的指引,如同黑暗中的燈塔。我希望書中能收錄帕當巴桑杰的實際教誨,這些教言不一定是大道理,更可能是貼近生活的開示,或者是關於如何處理煩惱、如何觀照自心的具體方法。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觸動內心、帶來啟發的語言,而非空泛的說教。 尤其我對帕當巴桑杰所處的時代背景感到好奇。那是一個怎樣的雪域高原?當時的佛教面臨著怎樣的挑戰?他的教言是否針對當時的眾生根器有著特殊的契合點?如果書中能將他的教言置於那個歷史情境中去理解,將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部分內容能夠具體、實用,能夠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依循,去培養正念,去減少負面情緒,去提升自己對生命與世界的覺察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雪域達摩:聖者帕當巴桑杰的傳記與教言》一聽就充滿了神秘感和神聖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藏傳佛教的修行體系一直抱持著好奇,但很多時候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真正觸及核心。帕當巴桑杰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雪域達摩」這個稱號,彷彿賦予了他超越地域和時間的宗教意涵,讓我聯想到達摩祖師在東土傳法的身影,不禁讓人好奇這位雪域聖者又是如何將佛法融入高原的獨特環境,又傳承了怎樣的智慧。 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帕當巴桑杰生平事蹟的描寫。傳記的內容往往是瞭解一位歷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基石。我希望能看到他如何走上修行之路,經歷哪些考驗與轉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宗教環境產生了怎樣的互動。是怎樣的因緣讓他成為了備受尊崇的聖者?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修行方法、他對眾生的慈悲,這些細節往往是最動人的部分。一個人的偉大,往往體現在其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些故事描繪得生動而真實,讓我能感受到這位聖者曾經真實地存在過,並且以他的生命示現了佛法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