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楼藏宝.供器

梵华楼藏宝.供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供器
  • 佛教用品
  • 法器
  • 梵华楼
  • 藏宝
  • 佛教文化
  • 宗教艺术
  • 文物
  • 古玩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梵华楼为北京紫禁城内一处重要藏传佛教神殿,至今保持着干隆时期原貌,建筑完好、文物陈设齐整,是清宫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现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楼的形式把显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坛场完整地表现出来,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标本。
 
  此书收录了在藏传佛教神殿中陈设的各种供器与法器,皆是其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这些器物对藏传佛教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寺院绘画、雕塑中不可少的内容。而清代宫廷藏传佛堂内收藏着大量的供器与法器,种类齐全,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中供设使用的各种法物。这些被收藏于梵华楼的供器形制,在完全遵照佛教仪轨基础上又增加了具有宫廷特色的美学设计,形制优美,材质豪华,工艺精湛,绝非民间寺院供器所能比肩。
  
  本套书共分四册:两册佛像、一册唐卡、一册供器,完整呈现梵华楼之珍藏,提供研究「藏传佛教」人士最珍贵的资料图册。
《江山万里:宋代文人雅集与日常器用研究》 作者: 赵弘毅 出版社: 翰墨轩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江山万里:宋代文人雅集与日常器用研究》一书,旨在深度剖析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其精神追求、审美旨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物质生活实践。本书立足于对宋代诗文集、笔记小说、寺庙壁画、墓葬出土文物及传世艺术品的交叉比对研究,构建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宋代“士大夫生活图景”。 全书分为绪论、主体研究三大部分,共九章。着重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对器物的使用、收藏与审美定调,来表达其“内省”的修身哲学与“出世”的超脱情怀,从而形成独具时代标识的士大夫文化体系。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精神脉络 (绪论与第一章) 绪论:重塑日常——宋代物质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本章首先界定了研究范围,指出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转型期”的关键节点,其文化重心由贵族转向士人,深刻影响了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美学研究多聚焦于宏大叙事,本书则着眼于“日常器用”这一微观切口,探讨器物如何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符号。探讨了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潮对器物使用规范的形塑作用。 第一章:从“尚奢”到“尚雅”——宋代文人价值取向的嬗变 本章追溯了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变。重点分析了苏轼、欧阳修、米芾等核心人物对器物的评判标准——从早期对金石古玩的追逐,逐渐转向对素雅、自然、蕴含“天理”的器物的偏爱。探讨了“简、静、远”的审美理念如何在文人的居所布置、茶事、焚香活动中得以体现。 第二部分:器用与雅集——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实践 (第二章至第六章) 本书的核心研究部分,聚焦于宋代文人雅集中的几类关键器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第二章:案牍之乐:宋代书房的构建与文具体系 本章详细考察了宋代文人书房的布局规范,包括“屏风、净几、香奁”的配置。重点分析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工艺发展与审美追求。例如,徽州歙砚在宋代的兴盛,以及如何从实用工具转变为具有独立审美品格的收藏对象。探讨了古籍的整理与存放方式,反映了文人对知识传承的郑重态度。 第三章:一瓯清茗:宋代茶事活动中的器物关联 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本章集中探讨了与茶事相关的器物,如建盏(天目釉茶碗)的审美地位。分析了建盏的“兔毫”、“曜变”等纹饰如何契合宋人对“寂静之美”的追求。同时,考察了茶筅、茶匙、茶碾等辅助工具的设计演变,揭示了茶事活动如何成为士人交际与修身的重要仪式。 第四章:雅集之需:宴饮、投壶与宴飨器皿 雅集不仅是诗酒唱和,也是器物展示的场合。本章侧重于研究用于宴饮的瓷器、漆器。着重分析了官窑(汝、官、哥、钧)与民窑(定、磁州)在文人宴席中的功能区分。投壶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游戏,其投壶器(如铜壶、玉壶)的形制与材质,被视为主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第五章:焚香点乐:香具与乐器的文化符号 香道在宋代文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考察了宋代炉、奁、香印、香匙等一系列香具的工艺精湛度与摆放位置。通过对宋代壁画中焚香场景的考证,揭示了香气如何辅助文人进入冥想境界。同时,对古琴、琵琶等乐器的形制变化及其在“文人音乐”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户外雅趣:文人游赏中的便携器用 本章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室外,考察了文人在郊游、赏石、临泉时的随身器用。如便携式提盒、小型酒器、以及对“奇石”(如太湖石)的鉴赏与搬迁。这部分内容突显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融入,以及他们如何将日常器物小型化、便携化以适应游赏需求。 第三部分:器物与审美规范的形成 (第七章至第九章) 第七章:名物鉴定学:宋代古董鉴藏的规范化 本章深入剖析了宋代鉴藏之风的兴起,以《宣和博古图》、《攷古图》等官方及私人编纂的图录为文本,研究了宋人如何系统化地对青铜器、玉器进行分类、命名与价值评估。考察了“以旧为美”的收藏观念如何推动了对早期器物的追捧。 第八章:工匠精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通过对官窑场(如景德镇御窑)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民间磁州窑的独立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本章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文人的审美要求。重点分析了釉色、刻花、印花等工艺技术,如何被士人通过订制和品评来引导和规范。 第九章:流变与影响:宋代器用审美对后世的延宕 本章总结了宋代器用审美对元、明、清三代的影响。论述了宋人的“简、朴、拙”如何演变为明代文人家具的典雅线条,以及清代早期对宋瓷的复古情结。指出宋代构建的物质文化范式,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核心基石。 结语 《江山万里》试图通过对宋代文人日常所用的具体器物进行细致的文献梳理与图像考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士大夫群体形象。本书认为,宋代的器用研究不仅关乎工艺史和艺术史,更是理解宋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与个体精神追求的关键路径。通过这些日常之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并在有限的物质世界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梵华楼供器珍藏 5

一 珐瑯佛塔 17
一室般若品珐瑯佛塔 18
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珐瑯佛塔 22
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珐瑯佛塔 26
四室瑜伽根本品珐瑯佛塔 30
五室德行根本品珐瑯佛塔 34
六室功行根本品珐瑯佛塔 40

二 六品佛供器箱 45
一室般若品供器 46
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供器 64
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供器 68
四室瑜伽根本品供器 72
五室德行根本品供器 75
六室功行根本品供器 78

三 佛衣 81
白缎璎珞佛衣 82
蓝缎璎珞佛衣 86
黄缎璎珞佛衣 90
红缎璎珞佛衣 94
绿缎璎珞佛衣 100
黄片金织缎绵斗篷 104

四 桌案陈设供器 107
明间供器 108
一至六室楼下供器 132
一至六室楼上佛格与柜门 232

五 图版索引 299

图书序言



梵华楼供器珍藏

王家鹏
 
  梵华楼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位于紫禁城甯寿宫内东北隅,是甯寿宫区建筑群内的一座佛堂建筑。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清代干隆时期的原貌,建筑完好,文物陈设齐整。

  干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干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清代称之为 「妙吉祥大宝楼」、「六品佛楼」,是清宫廷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与此楼相同的佛堂,京内外共有八座:长春园含经堂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众香楼、承德普陀宗乘寺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寺妙高庄严西群楼。紫禁城中有四座:梵华楼、宝相楼、慧曜楼、淡远楼。现在只有梵华楼保存最完好,现存文物一千零五十八件,包括了佛像、唐卡、法器、佛塔诸多文物,以六品佛楼的形式把显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坛场完整的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目前看是国内仅存的,是清代内地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遗存。从建筑到文物构成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使得二百多年前的历史形态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标本。对于清代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研究亦有重要意义。藏传佛教神殿中陈设的各种供器与法器,是其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这些器物对藏传佛教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寺院绘画、雕塑中不可少的内容。清代宫廷藏传佛堂内收藏着大量的供器与法器,种类齐全,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中供设使用的各种法物。如干隆时期曾主持北京藏传佛教,任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师的土观活佛在《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所言:天神大皇帝为了增盛佛教和众生的幸福,历年不断地修建了不可思议的众多佛殿和身语意三所依(经、像、塔)。……学习显密经论,有的学习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无量寿、普明大日如来、药师、上座部等各种仪轨,有的念诵经部论典,有的作护法神的酬报法事。总而言之,凡是西藏有的,这里无所不有,这些无一不是章嘉国师操心的结果。
 
  这些器物的年代基本为干隆时期作品,器物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贡品,即历辈达赖、班禅为首的西藏、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领袖,以及章嘉、阿旺班竹、阿嘉等驻京的胡图克图、王公大臣进献给皇帝的礼品。按照清朝礼藩院的规定,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转世大活佛定期向清朝廷进贡。贡品中即有法器、供器,如满达、铃杵、七珍、八宝等。二是清宫廷造办处工匠所制。从干隆时期的宫廷档案记载可知,清宫廷佛堂供器、法器的制作,是在当时主持宫廷藏传佛教的章嘉国师、阿旺班竹胡图克图等大喇嘛参与指导下进行的,严格遵循藏传佛教规制要求,各种供器、法器制作完成后在佛堂内陈设摆放的位置、使用方法,无不严遵规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各作成作活计清档》记载:

  干隆三十六年……传旨着三和金辉同去见章嘉胡土(图)克图,问造铃杵如何对用响铜、金子、宝石之法。
  干隆二十四年,胡士杰交银里嘎布拉碗一件,传旨着问胡土(图)克图将中间佛字转过边上咒语,使得使不得,钦此。
  干隆四十四年,苏州织造全德,玉十块成做嘎布拉鼓、铃杵三份。把碗九件,……交苏州成做。

  可见宫廷的供器、法器比之民间寺院形制更为规整,装饰更为豪华。以梵华楼为代表的六品佛楼供器,是现存清代宫廷佛堂供器中最完整的一堂。根据六品佛楼的密宗四部仪轨分为六部分,量身定制,种类丰富完整,质地豪华考究,制作工艺精良,完整展现了藏传佛教密宗四部仪轨中使用的诸种供器与法器的神祕面貌。
  
  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室外建筑中重要的一种,代表着佛的法身,是佛陀涅槃的象征。藏传寺院多建有独立的或成组制作的佛塔,如善逝八塔,用八座塔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中的八件大事,称之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好塔、尊胜塔、涅槃塔,八塔的塔座与塔身样式各有差异。佛塔也是藏传佛殿内的重要供设,藏传佛殿内的佛塔一般内供藏历辈高僧的灵骨,亦称灵骨塔。
  
  梵华楼楼下六座珐瑯大塔,内供佛像,採用了豪华的铜鎏金掐丝珐瑯工艺,体量巨大,造型华美,最具宫廷特色。一室藏式塔,圆形仰覆莲花底座,外形为覆钟形塔身,为13-14世纪时流行的西藏噶当塔式样;二室四方束腰塔座,塔身、塔刹是覆钵形藏式塔的变体;三室塔塔身外形为两钵一仰一覆相扣,塔刹相轮细巧,座面立八个小塔,塔形秀巧,是清代流行的藏式塔外形,近似北京黄寺清净化成塔;四室塔塔身为三层楼阁组合造型,依照清代宫殿营造法式设计,第一层为四方殿,飞檐二层,二层为八方重檐殿,三层为三重檐圆殿,塔顶为宝瓶金刚铃;五室密檐式塔,六方束腰塔座,塔阶九级,塔刹十一层,成六方尖锥形,外形近似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六室覆钵式藏式塔,塔刹十三层,细高,是清代流行的藏式塔样,如建于顺治八年(1651)的北京北海白塔。
  
  梵华楼珐瑯塔是汉藏佛教艺术、宫廷与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六座塔有四座藏式塔,一座汉地密檐式塔,一座汉地楼阁式塔。塔的形制有的仿自建筑实体,有的是并无实物依据的巧妙设计。如四室的楼阁式塔,整座塔由下而上分别为四方、八方、圆顶攒尖三种形制组合。不同的形制组合,比单一结构要复杂困难得多,足见清宫匠师们设计的巧思与大胆。这六座珐瑯大塔豪华精美,是藏传佛塔中珍稀文物,显示了清宫廷皇家佛堂的豪华气概。可见干隆皇帝对于宫廷佛堂建设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的。
  
  梵华楼收藏了成堂的供器,数量多,品种丰富,放置在十个金花皮箱内。按六部分别供设(每部除供器外,还内供六部佛经、佛衣),清宫陈设档《梵华楼、佛日楼》② 记录如下(编号笔者所加):
  
  般若品金刚经一部。

  般若第一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1.金漆嵌玻璃五佛冠一顶,随五色缎飘带;下层内盛2.银八宝一分(份),连铜座共重一百十六两;3.银七珍一分(份),连铜座共重一百三两。

  无上阳体祕蜜(密)佛经一部。

  般若第一品金花皮箱一件,内盛4.绣黄片金藏帽一顶;5.黄片金斗篷一件;6.银镀金轮环二件,重四两,上嵌结子板块正珠二十四颗,海龙边;7.随黄缎织金边绣八宝千佛衣一件;8.红缎织金边黄缎织金心披衫一件;9.红缎织金边黄缎金坎肩一件;10.金黄缎织金七衣一件;11.红缎织金五衣一件;12.红缎织金裙一件;13.黄缎带一条。

  无上阳体第二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14.铜镀金方圆杓二件;二层内盛15.铁鋄金钩子二件;16.铁鋄金厢(镶)象牙骷髅叉子一件;三层内盛17.鋄金三首杵一件;18.铁锁子一挂;19.青绦子一件,随镀金杵二件;底屉内盛20.铁鋄金月牙杵一分(份);21.铁鋄金铃杵一分(份)。

  无上阴体第三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22.银镀金杵一件,重十八两;23.铁鋄金月牙杵一分(份),重十三两五钱;二层内盛24.银镀金杵一件;25.铜镀金嵌骷髅棒一件;26.铁骷髅数珠一盘;27.紫檀靶铁鋄金铃杵一件;三层内盛28.铁鋄金靶剑一把。
  
  无上阴体上乐王经一部。

  无上阴体第三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29.铁鋄金紫檀靶剑一把;30.银喀章嘎一件,重七两五钱;31.金银线一件,上穿小正珠十九颗、珊瑚珠一个、蓝宝石坠角、红宝石坠角三个;32.嘎布拉念珠一盘,珊瑚佛头、青金塔、加间银圈五个,珊瑚白玉宝纪念三挂,松石蝠一个;33.银斧一件,乌拉小正珠一颗,红宝石坠角;34.银杵一件,珊瑚珠一个,红宝石坠角;底屉内盛35.银錽鎱金月斧杵一件。

  无上阴体第三品金花皮箱一件,内盛36.彩漆弓一张。

  无上阴体第三品金花皮箱一件,内盛37.箭五枝。

  瑜伽根本毗卢经一部。

  瑜伽根本第四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38.银镀金镶嵌轮一件,重五十二两;39.铜镀金三宝珠一件;40.铜镀金十字杵一件;41.铜镀金花一件;下层内盛42.铁杵一件。

  德行根本青衣手持金刚菩萨经一部。

  德行根本第五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43.密(蜜)蜡念珠一盘,计珠一百八颗;下层内盛44.珊瑚念珠一盘;45.铜镀金花二件;46.银镀金杵一件,共重十九两,随银镀金座一件。
  
  功行根本无量寿智经一部。

  功行根本第六品金花皮箱一件,上层内盛47.铜镀金伞一件;48.铜镀金紫檀靶铁剑一把;下层内盛49.铜镀金杵一件;50.银镀金奔靶壶一件,重二十三两;51.铜镀金花一件;52.发巾一件;53.白绫画虎皮、象皮二件,金顶厢(镶)青金珊瑚松石。

  由以上档案记录可知梵华楼原供设十个供器箱,记忆体各种供器五十三件套(内有重复品种)。
  
  光阴荏苒,梵华楼建成154年后,故宫博物院成立。1928年,在清点梵华楼文物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梵华楼内未见供器箱记录。故宫博物院现存六品佛楼供器箱八个,记忆体供器四十七件。除以上八箱供器外,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璎珞佛衣多件,也是六品佛楼供器箱内供物。这八箱供器及法衣原属的六品佛楼已无从查考。
  
  从现存梵华楼、慧曜楼、普陀宗乘寺陈设档可知,六品佛楼供器箱和佛像一样都是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设计,各品分类摆放,每品供器箱有一至四箱不等。每箱放置的供器数量、种类、质地,几座六品佛楼都有变化,出入很大。根据相关的《活计档》、《陈设档》,本书初步确定了这八箱法器所属的品部,并按照品部顺序排列。梵华楼为研究藏传佛教供器、法器的组合关系,每件器具宗教象征意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箱内所藏的器具,种类丰富。许多器具我们只能在雕塑的佛像手中持物和唐卡壁画上绘的神佛持物中看到,大量的法器实物是罕见的。这些器具,清宫通称供器,供奉于六品佛楼各部。但具体到某件器物,功能不同,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桌案供器

  七珍、八宝、如意轮、佛花、摩尼宝珠、宝盖、宝瓶,上述器具均为佛堂供案上常见的供设器物。

  二、密宗礼仪器具

  金刚杵、金刚铃、圆法勺、方法勺、嘎巴拉念珠、嘎巴拉碗,这是宫廷中喇嘛作密宗法事时使用的法器,为修法、礼敬或仪式用器物。

  三、神佛手持兵器

  骷髅棒、铁剑、金刚钩、金刚钺斧、金刚钺刀、金刚锤、金刚交杵、三尖叉、喀章喀、铁剑、靶剑,这些兵器均为藏传佛教中诸位神灵所持的法器,为神灵的标识。我们可在金铜佛像、唐卡上看到。如大威德金刚身右侧手中就持有骷髅棒、金刚钺斧、金刚钺刀、金刚锤、金刚杵、喀章喀、铁剑。这些法器单独做成实物是很罕见的,除佛堂内供奉外,是否在喇嘛作密宗法事仪式时使用、还有待查考。

  四、佛衣

  六品佛楼供奉的佛衣全部为喇嘛服饰,分两种:

  1.璎珞佛衣、金五佛冠、线法冠。
  这是宫廷举行藏传佛教密宗法事时大喇嘛穿用的贵重服饰。据档案记载,放置于瑜伽根本品部供器箱,亦有放在般若品、功行品部供器箱内。
  
  2.藏帽、斗篷、千佛衣、五衣、七衣、披衫、裙衣、坎肩。
  这是大喇嘛的日常服饰。据清宫档案《活计档》记载,这些服饰的式样,是按照朝廷赏赐达赖喇嘛佛衣样子制作的:
  
  干隆二十七年皮裁作,五月十三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寅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将先做过赏达赖喇嘛佛衣纸样送进呈览。钦此。于本月二十七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寅着将斗篷样一件、藏帽样一件、千佛衣样一件、五衣样一件、七衣样一件、坎肩样一件、披衫样一件、裙样一件,具各放大粘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斗篷、藏帽照样各成做二件,其余具交苏州,每照样各织做二件,得时在慧曜楼佛柜内供一份,又梵香楼内供一份。钦此。
  
  六品佛楼内供大喇嘛服饰的箱子,清宫档案中亦称之为「盛祖衣箱」,即祖师衣箱。以表尊奉法脉传承之意,也体现藏传佛教尊师重道的传统。
  
  梵华楼中的供器箱放在每室的佛格里。每室两座佛格,佛格上部是佛龛,分五层供奉六十一尊小佛像。佛格下部是供柜,收藏供器箱和佛经。每座佛格有六扇柜门,总计七十二扇,每扇门板芯都雕有精美的高浮雕图案。这些高浮雕图案不是先雕刻后再粘贴成的,而是採用了整块原料剔底方法雕刻的,局部还採用透雕技法,图案华美,刻艺精湛,每个柜门都是精妙的木雕艺术品,门板图案样子都是与藏传佛教有关的器物。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图案造型奇特,不敢随意定名,有待深入研究。
  
  清宫廷佛堂供器形制,在完全遵照佛教仪轨基础上又增加了具有宫廷特色的美学设计,形制优美,材质豪华,工艺精湛,非民间寺院供器所能比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梵華樓藏寶.供器》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性,讓我聯想到許多古老寺廟的藏經閣,或是達官顯貴家中收藏的珍品。在台灣,佛教文化是非常普及的,很多家庭都有供奉神明的習慣,因此對於「供器」這個概念,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在寺廟裡看到的香爐、燭台、花瓶、淨水碗,乃至於更為精緻的法器,都屬於供器的範疇。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供器的材質、工藝和藝術價值。例如,材質的選擇,從最常見的金、銀、銅、鐵,到比較稀有的玉、瑪瑙、水晶,甚至是木雕、象牙等,不同的材質會帶來不同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工藝方面,像是鏨刻、鎏金、彩繪、貼金、珐瑯等,這些精湛的技法不僅展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也為供器增添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圖片,能夠清晰地展現這些細節,讓讀者能夠仔細欣賞。此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供器,例如某位著名高僧使用過的法器,或是某個重大歷史事件中出現過的供器。台灣的文化收藏界對於這些與歷史和宗教緊密連結的物品,總是抱持著極大的興趣。能有一本集結了這麼多精美供器,並有詳細介紹的書籍,絕對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梵華樓藏寶.供器》這個書名,真的很有份量,聽起來就充滿了歷史感和珍貴感。台灣對佛教藝術的研究和欣賞一直都相當普遍,而「供器」更是其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它們不只是單純的物品,更是宗教信仰、藝術工藝和歷史文化的載體。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涵蓋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供器,像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時,與印度、西域風格融合的器物;或是唐宋時期,佛教藝術發展到巔峰時期的精美之作;乃至於明清時期,宮廷造辦處製作的皇家級供器。我認為,透過這些供器,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宗教虔誠度,以及工匠們的智慧與巧思。例如,書中如果能介紹一些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供器,像是蓮花造型的香爐,代表清淨無染;或是寶相花紋飾的供盤,象徵富貴吉祥。台灣的文史研究者和藝術愛好者,對於這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器物,總是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片,並有深入的文字解說,讓我們能夠細細品味每一件供器的獨特之處,了解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與意義。光是想到能透過這本書「認識」這些來自「梵華樓」的寶藏,就覺得非常令人期待。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閱到這本《梵華樓藏寶.供器》,書名一整個勾起了我的興趣。台灣對於佛教藝術的接觸其實蠻廣泛的,尤其是在一些寺廟的建築、佛像的雕塑上,我們都能感受到那份莊嚴與美麗。而「供器」這個詞,聽起來就跟法會、祭祀、佛堂裡使用的器具息息相關,應該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少見到的、或是專門用於特定儀式的供器?像是某些宮廷御用的法器,或是哪個古老寺廟流傳下來的鎮寺之寶。如果裡面有像是金質的香爐,上面雕刻著龍鳳騰雲的圖案,或是玉石打造的淨水瓶,散發著溫潤的光澤,那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珍貴。台灣的收藏界對這些有歷史意義的文物一直有著高度的關注,很多博物館或私人藏家都致力於蒐集和保存這些珍貴的藝術品。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供器的歷史背景、文化意涵,甚至是一些修復與保存的知識,那對我來說將會是非常有益的。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有一些比較深入的分析,例如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供器在造型、材質、裝飾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出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經濟狀況,甚至是被供奉的神祇的特性。能有機會透過文字和圖片,近距離「接觸」這些跨越時空的寶物,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评分

這本《梵華樓藏寶.供器》的書名,光是聽就覺得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神秘感,讓人忍不住好奇裡頭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寶藏,又會是怎樣精緻的供器。台灣的收藏家或對佛教藝術有興趣的朋友,肯定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我個人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的造物藝術有著莫名的嚮往,尤其是那些在寺廟裡、在法會上,承載著虔誠信仰的器物。它們不只是冰冷的金屬或陶瓷,更是一段段歷史的見證,是無數匠人心血的凝聚。想像一下,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尊莊嚴的佛像,或是那些刻畫著精緻紋飾的香爐、缽盂、燈具,甚至是供奉佛陀的法器。這些器物往往蘊含著極高的工藝水準,無論是材質的選擇、雕刻的細膩度,還是金銀的鑲嵌、彩繪的鮮豔,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宗教文化的深度。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比較罕見的、或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供器,像是唐代的鎏金銅器,宋代的龍泉窯瓷器,或是明清時期景泰藍的琺瑯製品,這些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如果書中還能附上清晰的圖片,並有詳細的解說,包括其年代、材質、工藝特色,甚至是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說,那更是錦上添花了。身為一個熱愛藝術和歷史的台灣讀者,我認為這本書絕對是了解佛教藝術、探索古代工藝美學不可多得的入門或進階讀物。

评分

這本《梵華樓藏寶.供器》的光是書名就讓人有種尋寶的感覺,非常吸引人。在台灣,我們對佛教藝術的接觸可說是無所不在,從小到大,無論是走在街上,或是參訪名山古剎,都能感受到那份宗教文化的氣息。而「供器」,更是這些信仰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們承載著虔誠的祈願,也展現了古代工藝的精華。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帶我們一窺那些珍貴的供器,不論是材質上的稀有,例如用純金打造的佛龕,或是用珍貴的玉石雕刻而成的供碗;抑或是工藝上的極致,像是刻滿繁複吉祥圖案的銅製香爐,或是運用了點翠、珐瑯等複雜技法製作的法器。我尤其對那些具有悠久歷史、或是曾經在重要宗教儀式中扮演過角色的供器感興趣。台灣的文史愛好者,對於這些能夠連結過去與現在的器物,總是充滿了探索的熱情。若書中能有詳細的圖片,並附上關於這些供器的年代、來源、用途,甚至是一些相關的傳說故事,那將會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饗宴。想像一下,翻開書,就能看到一尊尊莊嚴的佛像旁的精美供品,或是僧侶們手中持有的法器,那種感覺一定很神聖、很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