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之美摄影集

佛光之美摄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佛光山
  • 佛教艺术
  • 文化
  • 艺术
  • 风景
  • 人文
  • 台湾
  • 宗教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念佛  忆佛  佛光普照 欢喜收藏

  佛光之美摄影集是佛光山慧延法师用镜头记录佛光,内容分为「心怀度众慈悲愿-星云大师篇」、「佛光丛林-佛光山篇」、「美哉佛馆-佛陀纪念馆篇」、「弘法共修-活动篇」、「石火电光-烟火篇」。

  「喀嚓」瞬间  化为永恆
  记录佛光山殿堂之神圣,佛像之庄严,活动之殊胜,四时之景致。在「喀嚓」瞬间,「光照大千」的绚烂烟火,化剎那惊艳为永恆的灿烂。

  虔诚掌镜 动人故事
  记录星云大师的感人画面,见证佛陀纪念馆从无到有,大至空拍全景如释迦牟尼佛触地放光净土再现,小至黄花翠竹开谢之间,彷彿随机说法。

  灵山胜境 佛光之美
  推荐给入宝山,却抱憾不能带走宝山灵气的人;
  推荐给未入宝山,心向往之的人;
  推荐给将入宝山,预作功课的人;
  推荐给思入宝山,神驰心向的人。

  《佛光之美摄影集》是一本精心设计的菊四开精装本,共收录108张照片,贴心的撕线设计,方便读者裱装喜爱的画面留存,书背条码以佛陀纪念馆侧面图堡造型设计格外可爱。

  开数:菊四开29.7(W)*42.1(H)
穿越时空的凝视:当代风土志与人文光影 引言: 在信息洪流裹挟着日常的今天,我们对于“真实”的感知变得愈发模糊。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图册,它是一次深入的、近乎考古式的田野调查,试图从日常的肌理中,捕捉那些正在消逝或被忽视的时代侧影。我们不再追逐宏大的叙事,而是将镜头和文字的焦点,对准那些构成我们生活根基的微小世界、朴素的仪式,以及人与土地之间亘古不变的联系。 第一部分:遗忘的疆域——工业化余烬与自然的回响 本卷致力于记录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被快速抛弃或转型的工业遗址与传统聚落。我们深入到那些曾经喧嚣一时的煤矿、钢铁厂的边缘地带,探访那些如同时间胶囊般停滞的“工人新村”。 1. 锈蚀的纪念碑:重工业的挽歌 我们花了数年时间,追踪了数个“铁锈地带”的变迁。镜头聚焦于巨大的冷却塔剪影,它们在晨雾中如同史前巨兽的骨骼,沉默地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再有轰鸣的机器声,取而代之的是风声穿过空旷厂房的凄厉回响。我们通过对工人群体口述历史的采集,还原了他们如何在“铁饭碗”破碎后,重新学习如何与周遭环境共存。例如,在某西北老工业城市,我们记录了一群退休工人如何将废弃的厂房改造为家庭菜园和艺术工作室,绿色植物的生命力,正试图覆盖冰冷的钢铁纹理。 2. 村落的迁徙与重构:边界的模糊化 在中国南方多山的省份,我们关注的是因生态保护或基础设施建设而被迫搬迁的传统村落。这些村庄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石墙、青瓦、木结构,蕴含着适应当地气候的古老智慧。然而,如今的异地安置房虽然提供了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却也割断了村民与世代耕作的土地、与独特的宗族空间之间的联系。本书收录了大量搬迁前后的对比影像:祠堂的空寂、老宅中被遗弃的农具、以及新社区里陌生邻里间的尴尬距离感。我们试图探讨,当“家园”的物理空间被置换,其精神内核如何维系? 3. 土壤的记忆:农业生态的韧性 在西南部的梯田群中,我们避开了游客常到的观光点,深入到那些仍在采用传统水利灌溉体系的偏远山寨。这里的农耕方式,历经千年风雨的检验,是一种精妙的生态平衡。我们详细描绘了农民如何通过观察天象、牲畜行为来预测天气,如何利用复杂的沟渠系统进行水资源分配。随附的田野笔记,记录了不同季节的作物品种更替,以及当地人对“风调雨顺”最朴素而虔诚的祈愿。 第二部分:都市的缝隙——非主流生活形态的侧写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高速发展的都市边缘,记录那些被主流规划视为“干扰”但却生命力旺盛的非正式空间与人群。 1. 城市更新中的“边缘人” 我们深入到大型城市中那些尚未被拆除或正在被蚕食的城中村、棚户区。这些地方是城市新移民的庇护所,也是非正式经济活动的温床。我们拍摄了那些在狭窄的巷道中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底层劳动者:深夜营业的流动摊贩、在违章建筑的夹缝中晾晒衣物的家庭、以及那些用廉价材料搭建起来的,却充满烟火气的“私人领地”。这里的光影是压抑的,但人物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生存的坚定。 2. “第三空间”的日常剧场 “第三空间”,即介于家庭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公共空间,是理解当代城市社会心理的关键。我们考察了以下几种类型的场所: 街角茶摊/棋牌室: 记录了老年群体如何在此重塑社交网络,用方言和熟悉的仪式对抗被家庭边缘化的失落感。 深夜网吧与24小时便利店: 捕捉了职业夜班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在这些人工照明下的“午夜生活”,探讨“睡眠剥夺”对个体身份认知的影响。 城市公园的特定角落: 关注那些被固定使用的长椅、被特定群体占据的健身器材,解析空间使用权力的微妙转移。 3. 符号与信仰的重构 在信仰的表达上,我们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我们没有记录宏伟的寺庙或教堂,而是将焦点放在那些隐藏在居民楼顶、阳台、或小作坊中的私人祭祀空间。这些神龛往往混合了佛、道、民间神祇,甚至还有对已故亲人照片的摆放,它们是混乱而真诚的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我们通过对祭祀品的特写(如工业塑料制成的花朵、超市散装的糖果),来解析当代信仰的“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时间的褶皱——个体记忆与物证 本卷通过对特定“物”的深度挖掘,来探究个体生命体验与宏大历史叙事的交汇点。 1. 旧物的新生:家庭相册的“再生” 我们向不同年龄层的家庭征集了他们最珍视的、年代久远的家庭照片。但我们的工作不止于展示这些照片,而是记录了这些照片如今的“物理状态”:是珍藏在防潮箱里?还是被扫描后存放在云端?更有趣的是,我们记录了年轻一代如何“误读”或“重新诠释”祖辈照片中的服饰、姿态和背景。通过这种对比,我们直观地看到了代际间的文化断层。 2. “功能丧失”的工具 我们收集了一系列在现代生活中已不再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老式的缝纫机、胶卷相机、手摇式电话、以及那些刻着工人名字的工具箱。这些物品被放置在清晰、极简的背景下进行拍摄,它们不再是工具,而是凝固的时间载体。随附的文字部分,是搜集到的关于这些工具的最后一次使用的记忆片段。 结语: 本书拒绝提供任何清晰的答案或明确的结论。它所呈现的,是无数个正在被我们遗忘的瞬间、无数种正在被稀释的生活方式。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完美景观”的期待,转而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粗粝的纹理、不和谐的色彩和被时间打磨得圆润的边缘。我们相信,真正的美与力量,正蕴藏在这些未被主流光芒完全覆盖的角落里,等待着一次专注而耐心的凝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慧延法师


  台湾彰化县人,俗姓黄。一九六八年出生,一九九五年礼星云大师披剃出家,一九九六年十月于佛光山受具足戒,一九九七年佛光山丛林学院毕业。

  曾担任佛光山资讯中心副主任,规划全山光纤及全球资讯网、护生组园长十年,照顾本山动物,并成立菇寮栽培各种菇类供应全山。

  现任都监院摄影组。曾参与星云大师《云水三千》、《百年佛缘》、《贫僧有话要说》等着作图片编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名人推荐    

化剎那为永恆
佛光山开山 星云大师


  佛光山自开山以来,因应各种弘法度众的需求,我总要求徒众至少要有三张执照,不论是教理性的讲经、说法、开示、上课……,技术性的语文、厨艺、园艺、开车、网路,艺文性的展览、音乐、写作、绘画、手艺等,务必让自己具足人间佛教弘法的基础,甚至慈悲、柔软、勇敢、承担、耐烦等,更是出家人应该养成的专长。

  有些徒众在进入佛光山僧团之前,已经具备专业技术,佛学院毕业后,马上就能发挥所长;有些则是从零开始,一步一脚印累积经验、渐有所成,这本《佛光之美》的摄影者慧延,就属后者。

  慧延早前担任过佛光山资讯中心副主任,当时网路系统尚未普及,他衔命建设:要解决机器、管路问题,协助不熟悉电脑操作者的疑问、说明资讯化、未来性,种种细节不一而足,他都耐心一一为之释疑。

  我从中知道慧延个性踏实,在意会到图像化的年代来临,佛光山需要培养摄影人才,便让他来参与摄影。各种活动场合,所有参加的人,行进只要一回合,摄影的人为了取景,前前后后不知要跑几趟:为抢画面挤到最前面、为拍全景爬到最高点、为顾全局前后四方绕几遍。众人夏天撑伞、冬天戴帽、躲雨、避风,摄影的人却都是五公斤起跳的机器配备。在这一点上,慧延颇能吃苦耐劳,一次次留下历史画面。

  二十年来,慧延不负所望,不仅在摄影技术的领域里精益求精,甚至运用现代仪器,快速将照片列印出来送到客人手上。常常客人和我才拍过照,会谈不过十分钟,照片就送到了。我虽然视力模煳,但从客人拿到照片的惊叹声,可以想见他们脸上的笑容必然灿烂,这不就是「给人欢喜」的具体呈现吗!记得有一次,大陆某位领导来访,走完半天行程,即将告辞之时,慧延已经做好一本完整的参访纪录。效率之快,使得那位首长吩咐随行下属,必须将这套做事方法学回去。

  现在,慧延即将出版摄影集,这是他从二十年的经验和作品所选出来,内容记录佛光山殿堂之神圣,佛像之庄严,活动之殊胜,四时之景致。见证了佛陀纪念馆从无到有,大至空拍全景如释迦牟尼佛触地放光净土再现,小至黄花翠竹开谢之间彷彿随机说法。尤其春节期间「光照大千」的绚烂烟火,在慧延的镜头下,化剎那惊艳为永恆的灿烂,良可观也!

  古代的人不得办法见佛,吾人生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感谢能可以随时透过照片忆佛、念佛。这本摄影集设计成可以将相应的画面撕下裱背,功能即在此。甚至非佛教徒,或者没能来到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者,又或纯为欣赏摄影艺术者,也能借此体会佛光之美。是为序。

拍照 给人欢喜
佛陀纪念馆馆长 如常法师


  来过佛光山的人都说:「佛光山的特色就是欢喜。」欢喜从哪里来?从一个微笑,从一杯茶,从一个合掌,还有一张「照片」来。照片如何给人欢喜呢?

  来佛光山拜访星云大师的人,都希望能和星云大师合照留念。拍完照之后呢?大家总是期待有一天能够拿到照片。「有一天」是什么时候呢?

  佛光山有一位法师,他谦称自己不是专业摄影师,但是他总是在帮大师和客人拍完照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输出,然后送到客人面前。当客人拿到「热腾腾」的照片,惊讶、欢喜的表情,令人难忘,原来期待的「有一天」会这么快!而这位给大家惊讶、欢喜的法师,就是慧延法师。

  慧延法师很多人一定都看过,因为佛光山只要举办法会、活动,或是星云大师会客,总会看到一位法师背着摄影器材,身手灵巧的跑上跑下,钻来钻去。他甚至为了「空中拍摄」,请教专人,试验期间还摔坏了好几架「遥控飞机」,为的就是捕捉瞬间的美好,给人欢喜,更是为佛教、佛光山留下历史。

  这些年来,每当我编书、出版杂志……,需要照片,总是会想到他。虽然他谦称自己拍的照片只能称为「活动照」,因为他非科班出身,也没有运用很高深的技术,然而他的摄影作品,不仅给人带来欢喜,还多了一份「佛心禅意」。记得二○一二年,星云大师为了鼓励徒众展现平日少见的艺术天分,特别在一年一度的徒众讲习会期间,举办《海会云来集─佛光山僧众联合展》。其中有一幅是慧延法师拍的〈师徒情〉,画面中星云大师和弟子们漫步于佛陀纪念馆,背后佛光大佛若隐若现。师徒之间的道情法爱,在慧延法师的镜头下表露无遗。

  香海文化慧眼识英雄,要出版慧延法师的摄影集。摄影集共五篇,分别为星云大师篇、佛光山篇、佛陀纪念馆篇、活动篇及烟火篇,篇篇精采,各具特色。祈愿有缘看到这本摄影集的人都能心生欢喜,进而领略「佛光之美」,会意慧延法师的「佛心禅意」。是为序。

灵山胜境「慧延」中
佛光山香海文化执行长 妙蕴法师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得大观园来,兴叹道:乡下年节里也会买个贴儿画,总想着哪时也能到画里见识一番不知有多美,没成想大观园竟比那画里还强十倍。贾母一听即命最小的孙女惜春给刘姥姥画一张。祖母一句话,惜春得花上半年,才能画成。

  画成大观园得要半年,其实不尽然因着这园子的大而富丽,实则还有现代的我们想像不到的准备工夫,光看薛宝钗为惜春开的材料单子,各种尺寸的画笔一百多支、各种盛颜料的大陶小瓷浅碟深碗也要一百多个、各种矿石还要多少人工加工制成颜料、还有什么木炭浮炭生姜水桶木桶……种种备办,还没开始画,已经眼花缭乱,而现在我们只要「咔嚓」一声,什么都齐全了。

  刘姥姥想到画上逛逛的心情,我第一次去佛光山玩,虽然已靠着拍照完成,及至后来亲入宝山,总也看不够。在《人间福报》时期,由于版面照片需求量大,常常求人也不是办法,渐渐养成随身携带相机,不放过每一个可拍之机的习惯。后来调回山上,这个习惯一时改不过来,而山上四时景物是如此可亲可爱,于是我成了拍照狂人,除了早课不方便之外,我是打扫清洁也拍、往来寮房和办公室的路上也拍、在办公室也拍、跑香也拍、出坡也拍、郁郁黄花也拍、青青翠竹也拍,活动更是不放过的拍。

  在活动场合,往往在举起我的迷你Panasonic 的同时,慧延法师一定也在场,不是在人群中穿梭,就是站在小得只剩下一个小黑点的高处,配备齐全,绝对专注。所谓术业有专攻,几回合后,自觉和慧延法师的大作相比,我的连小品也谈不上,他又不吝于分享他的作品,老是谦虚的要别人帮他看看这张好不好、那张好不好!既然有专业级的照片可以欣赏,加上工作上也不再需要了,遂改了随手拍的习惯,我就整日学那刘姥姥,等着慧延法师又有什么精采新作可以欣赏了。

  我与慧延法师最早的结缘,是二○○一年迎佛指舍利来台,我和他都是前往大陆的工作人员中之一,他负责拍照,我写新闻稿。合作过程中,他几乎没时间吃饭,因为除了要处理他的图档,还要帮电脑白痴的我将新闻稿传回报社,在最紧要的时刻,解决我的问题,受人点滴感念在心。

  后来的十多年,他一迳守在镜头前记录着佛光山的一切。不碰镜头的时候,他有时是爱心畜牧业,照顾着山上的小动物。有时是自助菇农,照顾一大片菇寮,果然如百丈怀海禅师,过着农禅生活。

  守分安住,造就他稳定的摄影风格;赤子童心,又为他的作品增添几分灵动。过去有人问他的法号,老实的他时而自我解嘲式地回答:「我叫慧延,延长线的延。」惹来一阵欢笑,我倒是常觉得,他以慧心透过相机镜头,延长了这座灵山之可亲可爱。

  他的摄影作品,值得推荐给入宝山,却抱憾不能带走宝山灵气的人;推荐给未入宝山,心向往之的人;推荐给将入宝山,预作功课的人;推荐给思入宝山,神驰心向的人。

虔诚掌镜 动人故事
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名誉理事长、台湾摄影学会荣誉理事长
王古山

    
  慧延法师十五年来用最虔诚的佛心,以最纪实的方式,拍出了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最动人的影像。多年来对摄影艺术深入研究探讨,充分了解摄影本质和生命的传承意义。法师将摄影的真、人间的善、佛馆的美,以忠实的运镜和美妙的光影,完成了让人感动的画面,都即将在出版的摄影集发表。

  我很幸运能先睹为快,慧延法师的作品集,每一张作品都撼动我心,灿烂的烟火辉映出佛陀纪念馆更加绚丽,也感受到所有信徒的付出,才能激盪出美丽的火花。佛陀纪念馆的建馆过程,也让我看到了星云大师一生风范,照亮佛陀纪念馆,也照亮世间向善的心。星云大师优雅的威仪,谈笑风生的笑容,自然亲切的待人,每张作品都让我感动万分。从佛光山看佛陀纪念馆的任何角度,在慧延法师的虔诚掌镜中,都有美丽动人的一篇篇故事。

  「佛陀纪念馆篇」的作品,法师以内心主观意识创作出诗情意涵之作,让观者有宽广的想像空间,让信徒对佛光山的远景充满光明和希望。

  出书是为了要让世间带来美好,这是人生何等高超境界,星云大师是我的心灵导师,出版之前写序,要为星云大师和佛陀纪念馆的法师献上至高无上的敬意,也期待这本摄影集的出版,为所有信徒提升心灵层次和信心。

一步一痕的美丽印记
前任台湾摄影学会理事、佛光山人间通讯社资深摄影记者
庄美昭


  多年以前,热爱摄影的我,在因缘具足下,很幸运地参与佛光山举办的各项活动,并尽一己之所能为其留下历史影像。

  这些年来,为提升拍摄层次和拓展更宽广的视野,我从不敢掉以轻心。除紧追着与时俱进的拍摄新技术,也不时在外进修有关摄影的课程,并且每次回佛光山,都兴奋地跟喜爱摄影法师们一起分享拍摄心得与技巧,慧延法师是其一位,也是箇中的佼佼者。

  慧延法师的好学,很让我刮目相看。他善于举一反三,把数位相机的无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能从诸多变化中,拍出许多令我叹为观止的作品。

  空拍照片,是慧延法师的经典杰作。特别是在佛陀纪念馆建造期间,他的空拍历程,不但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可观纪录,更展现了让人赞叹和佩服的惊人毅力。例如:为了从空中拍摄佛馆,他摔坏了好几台的相机,直到改用六轴遥控空拍机后才得以停损。但是,依然无法避免的是,他还是得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操控着空拍机,从空中拍摄佛馆。有一次,我在慧延法师背后,观看他空拍过程时,眼看着飞机飞着飞着,一个不留神,就在他的眼前摔机了,急得他团团转,四处找飞机。

  这些年来,我亲睹慧延法师竭尽所能地,为所有佛光山相关的影像保存而努力,在敬佩中我也多了一份不舍。尤其是他顶着出家人的身分,有时也确实有很多不便之处,面对旁人异样的眼光和误解,如果不是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实难达成。

  不容讳言,数位时代的来临,其实对相片保持与传承是另一场的灾难。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夸大了,但从欧美先进国家都以传统相机拍摄的底片来保存照片的作法,即可证明底片若保存妥当,至少有数十年的寿命;但现在数位摄影用光碟储存,光碟片也只有短短几年的寿命,而且目前使用的硬碟如转速不对盘,一个不小心也很容易挂点,这时只能备份再备份。不过,若能沖洗成相片就很好,如果能出书,那当然就是绝佳的保存方式。

  这次慧延法师将他多年拍摄的经典照片集结出书,我有幸能预先欣赏,无论是空拍照,还是活动照,甚至是星云大师的言行说法……,这些都是佛光山非常珍贵和重要的历史纪录。我殷切地期待这本摄影集的出版,能让更多人看到和感动,并永远地传承下去


作者自序

为「佛光之美」出版


  曾有人问及,怎样拍才是最好的照片?其实,您认为对您最重要的照片,就是最好的照片。例如:家人在佛馆拍个合家欢的大合照,那就是最美的回忆照片。父母为心爱的小贝比与可爱的小沙弥石像合照,这张小贝比笑的很甜的照片,就是父母最爱的相片。在五和塔举行佛化婚礼,这张结婚照就是新婚夫妇得到最佳祝福的相片。

  我是一位出家人,并非想成为摄影师。在 家师星云大师的栽培下,学习了十五年的摄影,深知摄影是一门深奥的技术。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所拍出来的照片,要能为常住所运用、为信徒所接受,要能为佛光山留下历史纪录,这就是我认为最美、最好的照片。在摄影界,这种摄影一般只能归于活动照,并不去讨论技术高深与否的问题。

  是的,它就是一本活动摄影集。对佛光山以及信徒而言,如果有其历史价值,这就达到出版的初衷了。因为「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事业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如果,我过于强调摄影技术,而忘了为佛光山留下完整、珍贵的历史画面,那就忘了我是出家人的本分了。

  家师星云大师常教导我们,要能为人所用,才是有用的人。所以这本书的照片编辑、设计以及装帧,希望满足信徒需要为先。哪一张照片您喜爱,就可以把它取下来裱框;无论是对大师的敬仰、供奉三宝,或是把烟火相片当作装饰,都能圆满您的愿想,为您带来庄严与欢喜。

  出版此摄影集,也并非以行销为考量,而是存在更深切的期待。我期盼拥有此摄影集的人,当他看到大师时,能更坚定信心,从大师的身行言教中,获得启发;看到佛光山时,发心护持三宝,回到法身慧命的家;看到佛陀纪念馆时,能犹如身在佛国净土。翻阅到各种活动照片时,心内的喜悦,犹如烟火的灿烂美丽。

  世界的人、事、物,有没有价值,但看每个人的主观判断。 家师星公上人提倡「人间佛教」,唯愿给世间带来安乐美好,我也希望这本《佛光之美》摄影集,能带给读者清净、欢喜与幸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佛光之美攝影集》真是太精彩了!我平常就對寺廟的建築和氛圍很著迷,所以看到這本書,真的覺得像是挖到寶一樣。攝影師的功力真的不是蓋的,他捕捉到的佛光山,不只是金碧輝煌的寺廟,更是一種讓人心靈沉澱的寧靜。 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利用光線營造出空間感的照片,每一道光線都好像在述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還有那些特寫佛像的細節,像是佛陀的眉眼,或是佛袍的皺褶,都刻畫得非常傳神,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和慈悲。 書中的文字說明也很貼心,不像有些攝影集只是單純的圖片堆砌,這本書的文字會適時地引導你進入照片的情境,讓你更能體會到攝影師想要傳達的情感。而且,書中的編排也很流暢,從宏觀的建築全景,到細微的局部特寫,都安排得恰到好處。這本書不僅是一場視覺的饗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歡攝影和佛教文化的朋友。

评分

哇,拿到這本《佛光之美攝影集》真的太驚喜了!我平常就對攝影很感興趣,加上自己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打開書的第一眼,就被那些光影所震撼,彷彿置身於莊嚴肅穆的佛寺之中。攝影師的技術真的沒話說,每一張照片都捕捉到了佛光寺的靈魂,從宏偉的建築細節,到佛像慈祥的面容,再到信徒虔誠的姿態,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故事和情感。 我特別喜歡那些描繪晨曦或夕陽灑落在佛塔上的照片,金色的光芒穿透雲層,灑滿了整個寺廟,那種神聖而祥和的感覺,真的會讓人瞬間平靜下來。還有那些捕捉到信徒們在佛前靜思、祈禱的瞬間,他們專注的神情,以及臉上流露出的寧靜和希望,都深深地打動了我。書中的文字說明也很到位,不僅介紹了攝影的技巧,還融入了許多關於佛教文化的知識,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佛光寺的歷史和意義。這不僅是一本攝影集,更是一本讓我心靈得到洗滌的藝術品。

评分

天啊,《佛光之美攝影集》這本書簡直是讓人驚豔!我一直對佛光山抱持著一份敬意,但這次透過攝影師的視角,我發現了更多令人讚嘆的面向。這本書的攝影風格非常多元,有些照片充滿了戲劇性的光影對比,有些則細膩地捕捉了日常的靜謐。 我對其中幾張描繪佛光山夜晚景色的照片印象特別深刻,在黑暗的背景中,寺廟的燈光點點亮起,如同撒落在夜空中的星辰,那種神秘而祥和的氛圍,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還有一些照片,巧妙地將佛光山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像是信徒們在晨鐘暮鼓聲中行走的身影,或是參天古樹在陽光下投下的斑駁光影,都展現了另一種生命力。 這本書的文字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只是簡單的圖片解說,更融入了攝影師對佛光山文化的觀察與體悟。這些文字讓我在欣賞攝影作品的同時,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這是一本能夠讓人一看再看,每一次都會有新發現的攝影集,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

這本《佛光之美攝影集》真的是一本令人驚豔的作品!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對於佛光山這個地方並不陌生,但透過這本攝影集,我彷彿重新認識了它。攝影師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捕捉到了佛光山建築的宏偉與壯觀,更捕捉到了其中蘊含的無形之美。尤其是那些運用光影變幻,營造出神秘氛圍的照片,讓人忍不住屏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張描繪日出時陽光灑落在佛像上的畫面,那種金色的光輝,彷彿帶有佛陀的加持,溫暖而又充滿力量。還有一些照片,巧妙地捕捉了信徒們虔誠禮佛的瞬間,雖然沒有清晰的面容,但從他們的身影和姿態中,卻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信仰力量。書中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每一段都恰到好處地補充了畫面的意境,有時還會引導讀者思考佛教的哲理。總之,這是一本兼具藝術欣賞價值和心靈啟迪意義的攝影集,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美、對信仰有追求的朋友。

评分

我只能說,這本《佛光之美攝影集》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一直認為佛光山是一個很莊嚴的地方,但這本書卻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了它柔美、充滿生命力的一面。攝影師真的很厲害,他懂得如何透過鏡頭去「聽」佛光山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那些捕捉到自然元素的照片,比如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的樹葉,或是雨後濕潤的石階,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整個佛光山顯得更加生動、有溫度。還有那些描繪寺廟建築與周遭景觀巧妙融合的照片,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書中的排版也非常精緻,每一張照片都得到了足夠的空間展示,讓人可以細細品味。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包含了一些關於佛光山歷史發展的小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在欣賞攝影作品的同時,也能對這個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攝影作品,它更像是一本心靈的旅行指南,引導讀者去感受佛光山的獨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