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

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艺术
  • 佛像
  • 文物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藏品
  • 梵华楼
  • 古代艺术
  • 宗教艺术
  • 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梵华楼为北京紫禁城内一处重要藏传佛教神殿,至今保持着干隆时期原貌,建筑完好、文物陈设齐整,是清宫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现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楼的形式把显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坛场完整地表现出来,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标本。
  
  梵华楼中分六品供设的金铜佛像有786尊,不仅是干隆时期宫廷佛像代表性的宏篇巨制,也是中国藏传佛教造像遗存中极为独特珍稀的文物组合。所谓六品佛楼是六部立体曼陀罗,设计者按照藏传佛教经典、教义、仪轨要求布置供养道场,安奉诸佛菩萨、佛塔、佛经、法器、供器,可为身、语、意三所依(经、像、塔)齐备,三密相应轮圆具足,把庞大的藏传佛教万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现出来。
  
  本套书共分四册:两册佛像、一册唐卡、一册供器,完整呈现梵华楼之珍藏,提供研究「藏传佛教」人士最珍贵的资料图册。
 
梵华楼藏宝‧佛像(下册) 探寻石窟艺术的辉煌史诗,铭刻信仰与匠心的不朽篇章 本书是《梵华楼藏宝‧佛像》系列的第二卷,聚焦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明清这一宏大时段的精品佛像研究。如果说上册侧重于北魏至北周的“初创与转型”,那么本卷则致力于描绘中晚期佛教艺术如何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根深叶茂,最终达到其美学上的巅峰与世俗化的深刻融合。 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像汇编,而是基于对大量出土文物、传世精品以及重要石窟造像的细致观察与严谨考证,构建起一部脉络清晰、论证有力的中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史。 --- 第一编:隋唐气象——盛世的塑像与雕刻(约公元581年—907年) 隋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宗教最为鼎盛的时期,佛教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其生命力的全盛阶段。这一时期的佛像,彻底摆脱了早期受犍陀罗、笈多风格影响的痕迹,形成了完全成熟的、具有高度中国化审美特征的“盛唐气派”。 第一章 隋代遗风与初唐转型: 承上启下的过渡: 探讨隋代(581-618年)在佛像风格上的承袭与变革。重点分析隋初“秀骨清像”向“丰满圆润”过渡的微妙变化,如面相的趋于饱满、衣纹的简化与流畅。 初唐(618-712年)的曙光: 以唐高祖、太宗时期的造像为核心,研究其如何确立唐代审美基调。分析“温和的理想主义”如何体现在佛、菩萨的比例和神态上。 初唐的代表性作品群考察: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石刻和金铜造像,如初唐的佛像开始展现出“佛面佛身”的和谐统一,不再将佛身视为单纯的教义载体。 第二章 盛唐气韵:雍容华贵的艺术高峰(开元、天宝时期): “法相唯美”的极致展现: 盛唐佛像是中国古典雕塑的最高成就。本章深入剖析其艺术特征:面相丰腴、体态健硕、衣纹厚重而富有立体感(如“吴带当风”的进一步简化与成熟)。 神性与人性的完美融合: 重点分析盛唐菩萨像,她们的服饰繁复、璎珞华美,姿态慵懒而自信,体现了帝国对世俗审美与宗教理想的完美平衡。 造像群的地域性差异: 比较长安、洛阳等地重要寺院的造像风格,揭示宫廷审美对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地方工匠如何在高标准下进行微调。 第三章 中晚唐的多元发展与转向: 安史之乱的冲击与影响: 研究战乱后,佛教造像在题材和技法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例如,造像的体量缩小,更注重细节刻画和对地方材料的利用。 密教元素的渗透: 探讨唐代后期,随着真言宗等密宗(金刚乘)的传入,金刚、明王等忿怒相造像的出现及其在造像艺术中的地位提升。 五代时期的承袭与分化: 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对唐代造像传统的继承,以及地方性、世俗化倾向的增强。 --- 第二编:转型与世俗——宋辽金元至明清的流变(约公元960年—1911年) 宋代以后,佛教艺术不再追求唐代那种宏大叙事和至高无上的理想化表达,而是转向了更富于文人气息、更贴近世俗生活的情感表达,并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宗教思想的调整,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 第四章 宋代——文人审美与“禅意”的融入: “士大夫趣味”的体现: 宋代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的深刻影响,使佛像风格趋于内敛、秀美。重点分析宋代佛像面部的“静穆”与“哀思”感,区别于唐代的“自信与圆融”。 塑像技术的新突破: 详尽考察宋代木雕和应身像的兴盛,特别是对贴金箔、彩绘、施釉等复合工艺的精湛运用。 辽、金的民族性造像: 对比研究占据北方广阔地域的辽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所塑造的佛像。分析其如何将本民族的健硕、写实风格融入传统佛教母题,形成“粗犷而又细腻”的独特面貌。 第五章 元代——藏传佛教的“汉化”与“高僧”群像: 元朝宫廷的宗教政策影响: 深入探讨元代萨迦派在宫廷的主导地位对造像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番汉结合”的造像风格: 分析元代佛像如何将汉地传统的五官比例与藏传佛教的度量衡、密宗手印、法器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兼具异域风情和汉地成熟技法的风格。 重要高僧造像的兴起: 探讨元代对重要禅师、祖师造像(如罗汉群像、祖师真容)的偏爱,标志着造像主题世俗化和写实化的重要一步。 第六章 明清——复古、程式化与民间信仰的勃发: 明代的“复古”倾向: 分析明代早期,尤其是永乐、宣德年间,宫廷对唐代和元代造像风格的刻意模仿与复原,形成了规范化的“官式造像”。 工艺的极致化与匠人精神: 重点展示明清时期,如象牙雕、小型铜像在细节处理、打磨抛光、鎏金工艺上所达到的极高水准。 清代民间信仰的广布: 研究清代社会中,地方性神祇(如关公、财神、妈祖等)与佛教造像的相互影响,以及佛像在寺庙中的程式化摆放与供奉体系。 --- 结语:佛像艺术的永恒价值 本书通过对隋唐至明清数千年间佛像的系统梳理,旨在揭示:佛教造像是记录中国社会变迁、审美趣味流转、哲学思想演化的“活化石”。它们不仅是宗教仪轨的物化形态,更是历代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尊造像的衣褶、眉眼、比例,都映照着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信仰和最高的艺术追求。本卷力求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入骨髓的视觉与学术盛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册】
梵华楼佛像珍藏  5

明间佛像  13
明间楼上佛像  14
明间楼下佛像  18

楼上六品佛像与楼下散供佛像  23
一室般若品佛像  24
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佛像  100
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佛像  186

图书序言



梵华楼佛像珍藏 王家鹏


  梵华楼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位于紫禁城甯寿宫内东北隅,是甯寿宫区建筑群内的一座佛堂建筑。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清代干隆时期的原貌,建筑完好,文物陈设齐整。干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干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清代称之为「妙吉祥大宝楼」、「六品佛楼」,是清宫廷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与此楼相同的佛堂,京内外共有八座:长春园含经堂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众香楼、承德普陀宗乘寺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寺妙高庄严西群楼。紫禁城中有四座:梵华楼、宝相楼、慧曜楼、淡远楼。现在只有梵华楼保存最完好,现存文物一千零五十八件,包括了佛像、唐卡、法器、佛塔诸多文物,以六品佛楼的形式把显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坛场完整的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目前看是国内仅存的,是清代内地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遗存。从建筑到文物构成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使得二百多年前的历史形态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标本。对于清代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梵华楼中分六品供设的金铜佛像七百八十六尊,是清宫六品佛楼中的主要供设。在这狭窄的建筑空间中,集合了藏传佛教供奉的显密教主要神像,体现出藏传佛教造像神系庞大、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七百八十六尊一整堂佛像、诸佛菩萨的摆放位置安排周密井井有条,不仅佛像数量巨大,佛像还分为四种不同尺寸分供六室中,摆在不同的位置,这是一项艰鉅的工程,其体系之庞大,系统之严整,工艺之精致,成为难得的藏传佛教造像雕塑样本库。不仅是干隆时期宫廷佛像具有代表性的鸿篇巨制。也是中国藏传佛教造像遗存中极为独特珍稀的文物组合。

  这七百八十六尊铜佛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分为六品供设于六室。每品主尊佛九尊,配供小佛一百二十二尊。每尊小佛莲座刻汉文佛名,题记清晰,分部明确,把庞大的藏传佛教神系,採用立体金属圆雕的形式,形象系统的表现出来,成为难得的藏传佛教造像雕塑样本。铜佛工艺精致,是干隆时期宫廷佛像具有代表性的鸿篇巨制。

  梵华楼称六品佛楼,考察各品佛像的组合,对照原说语,可知所谓六品是六部佛教经典的分类。藏传佛教经典中显教部分称为「经」,密教部分称为「续」,一室般若品是显教部,其余五室是密教四部。

  密教四部即:事部(Kriya)、行部(Carya)、瑜伽部(Yoga)、无上瑜伽部(Anuttarayoga)。密教四部是对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称谓,原是对密教经典的分类,藏文译为「续」(Rgyud),全称「真言续部」,代表了密教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有时也作藏密修道次第的代名词。藏传佛教各教派在续部的划分上有二续部至七续部等不同说法,通行为四部之说,其中无上瑜伽部内又分为父部(方便父续)、母部(智慧母续)、无二部。如布敦大师将密教经典分为四部: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大瑜伽部(即无上瑜伽部),大瑜伽部内分为:大瑜伽部方便部(父续)、大瑜伽智慧部(母续)、方便智慧无二续(无二部)。
 
  事部,梵文Kiya,有制作、实行、事物、行动、行为、仪式等义。密教取「事相」之义,以指灌顶、持戒、念诵、供养、祭仪等进行外部事相的修行,以及有关的经典。以持诵真言、结坛、供养等外部事相的修行为主,相当于注重事相的持明密教及其经典。

  行部,梵文Carya,有实行、实践、执行等义。密教取「修行」之义,以指整体的或全部的修行,亦即除外部事相修行之外,同时进行内心禅观,事相、观想并重,相当于以《大日经》为代表的真言密教。

  瑜伽部以五相成身观法为主,重内定轻外事,《摄真实经》、《金刚顶经》是瑜伽部的根本经典,四座瑜伽是瑜伽部的重要修行方法。

  无上瑜伽部密法为密教的最高法门,西藏密宗各派几乎都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都有自己大量的本续、释续等经。无上瑜伽以修中脉、风息、明点为特点,其中父部重风息,名曰命瑜伽;母部重修明点,名曰勤瑜伽;无二部重修双运。

  关于三部的划分,西藏各教派说法不同,格鲁派将无上瑜伽部分为父母二部,将无二部归于母部。

  梵华楼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即是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不设无二续,无二续主尊时轮金刚归于母续,完全依照格鲁派经典仪规设置。如二楼五十四尊六品佛组合:一室般若品,即显教部,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与八大菩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以密集不动金刚佛(密集金刚)、威罗瓦金刚佛(大威德金刚)及其变身为主尊;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以上乐王佛(胜乐金刚)、持噶巴拉喜金刚(喜金刚)、时轮王佛(时轮金刚)及其变身为主尊;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以普慧毗卢佛为中心主尊;五室德行根本品,即行部,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主尊;六室功行根本品,即事部,以无量寿佛为中心主尊。这六室的排列顺序:一室般若部为显教部,格鲁派重视显教修持,修行次第是先显后密,显教诸佛放在西一室最显着位置,体现佛教以西方为上的观念。同理其余密教四部五室,自西向东由最高的无上瑜伽部父部、无上瑜伽部母部、瑜伽部、事部、行部,依次排列。

  紫禁城内另一座密教四部神殿雨花阁是四层高楼,一层正间前部供奉显教神像,一层后部供密教事部神像,栏杆上贴有横幅,名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其余三部在二至四层,由低到高排列密教四部神像,无上瑜伽部在最高层,符合密教修行次第要求,由低到高安排。梵华楼在平面上佈置显密神像,二楼只开一西山墙门,按照阿弥陀佛供养仪规,以西方为上观念,自西向东从高到低排列六品佛像。

  梵华楼建筑格局设计与神佛陈设统一。所谓六品佛楼是六部立体曼陀罗,这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系统工程。设计者按照藏传佛教经典、教义、仪轨要求佈置供养道场,安奉诸佛菩萨、佛塔、佛经、法器、供器,可谓身、语、意三所依(经、像、塔)齐备,三密相应轮圆具足,把庞大的藏传佛教万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现在这狭小的空间中。并涉及藏传佛教显密经典,及其中像法、坛法、供养法、曼陀罗法等诸多经典,还有待我们去深入探索。

  梵华楼中除六品佛之外,还保藏着多尊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佛像。一楼明间供旃檀佛铜像,是紫禁城佛堂中最高大的一尊铜佛像。此像干隆三十九年(1774)由南城圣安寺迁入梵华楼,它是着名的优填王旃檀佛像的明代铜摹像。旃檀佛原像来自印度,历史悠久,相传3世纪就从天竺传入龟兹,4世纪时鸠摩罗什携来凉州,此后辗转流传长安、江南、汴京、上京、北京等各处享受奉祀。元代程鉅夫撰《旃檀佛像记》详细记载流传经过。明初旃檀佛迁庆寿寺,嘉靖十七年(1538)迁鹫峰寺128年,清康熙四年(1665)创建弘仁寺,自鹫峰寺迎奉旃檀像于弘仁寺,因此弘仁寺又名旃檀寺。清代旃檀佛在弘仁寺供奉了235年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弘仁寺与旃檀佛俱毁于兵火。还有说法是旃檀像为俄国人劫去下落不明,从此这尊千年佛宝在人间失去了踪影。这尊仅存的明代旃檀佛的金铜摹像由于进入皇宫得已倖存,是不幸中的万幸,弥足珍贵。

  楼上明间是供奉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的佛堂,房间正中是木雕金漆宗喀巴坐像。北、西、东三面墙挂三幅宗喀巴源流画像。宗喀巴面带微笑,神态安祥,全跏趺坐在木金洋漆九龙宝座上。宝座透雕九条云龙组成靠背和扶手,其中靠背上透雕五条云龙,两侧扶手各透雕两条云龙,其形制与皇帝的御座一样,待之以帝王之礼。由此可见干隆皇帝对宗喀巴的尊崇之意,干隆皇帝甚至精心到详细指示对宗喀巴形象的处理。清宫档案记载:

  干隆三十八年,正月初七,太监胡世杰交铜镀金宗喀巴佛一尊,传旨:现造甯寿宫六品佛楼内供奉漆胎宗喀巴佛,具照梵香楼供奉六品佛尺寸成造,其佛面像、肩花、衣纹、佛座,具照交出宗喀巴一样成造,钦此。于三月初一日,将现造宗喀巴佛木胎一尊,持进交太监胡世杰传旨:将佛面上太阳处收分些,肩花上添安松石四块,珊瑚、青金各二块,镶嵌宛子样呈览,钦此。
  说明此像是干隆皇帝亲自指示仿照宗喀巴铜像,并按他本人对佛像的审美要求精雕细刻的。

  四室、五室楼下佛案供奉的两组佛像值得注意。五室楼下供一组九尊无量寿佛,外形尺寸一致。其中一尊拴有黄条「阿嘉胡图克图进无量寿佛九尊」,说明这九尊无量寿佛应是同时进贡入宫,并同时供入梵华楼。阿嘉胡图克图是青海塔尔寺寺主,是干隆时期驻京的青海胡图克图之一。清宫廷与甘青寺院关系密切,从康熙年间起设置驻京胡图克图,在京供职者十二名,其中青海僧人占七位,有塔尔寺的阿嘉、拉科,佑甯寺的章嘉、土观,广惠寺的敏珠尔,德千寺的赛赤,东科尔寺的东科尔。干隆钦定驻京喇嘛班次时,定章嘉为左翼头班,敏珠尔为右翼头班,均为青海大胡图克图,全部为格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章嘉国师系统。

  另外一组五尊扎什利玛铜佛像上都系有黄条,其上墨书汉文:

  班禅额尔德尼之商卓忒巴扎萨克喇嘛济忠格烈加勒灿请圣安进扎什利玛××(佛名)一尊。 其中的扎什利玛金刚佛上还系有另一张黄条,上书:

  共佛九尊内大佛五尊。
  
  藏语库房总管称「商卓忒巴」,此黄条没有记载时间。根据清宫档案考证可知,这五尊佛像为六世班禅总管济忠格烈加勒灿所进献皇帝的九尊佛像中的五尊大佛。干隆四十四年六月,班禅从西藏日喀则出发,干隆四十五年七月到达热河,朝觐干隆帝,参加七旬万寿庆典。在班禅朝觐的两年间向朝廷进献了大量佛像、法器等珍贵法物,干隆帝极为重视,为迎接班禅特建承德须弥福寿寺、北京香山昭庙。干隆四十五年九月,六世班禅到京游览了紫禁城、北海、颐和园、香山等处,朝拜了皇家佛堂。九月十三日亲到甯寿宫梵华楼参拜经,清宫档案中记录:

  永荣奏报班禅游览紫禁城北海颐和园等处情形片,干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本月十一日臣等照料班禅额尔德尼从德寿寺至旧衙门及永慕寺礼佛毕,即平安返回黄寺。十三日,入神武门,瞻仰甯寿宫供佛,依次游览各处。班禅额尔德尼欣然告称,小僧仰承皇帝之恩,得以叩拜真佛,瞻仰胜似额斯润宫之神奇殿堂,如梦似幻。先前进献佛尊,皇上均予供奉,塔内(即梵华楼塔,笔者按)所供佛尊,亦系小僧所献,供奉于如此尊贵之处,均为小僧难得之福,等语。

  梵华楼不仅保存了六世班禅进献的佛像,六世班禅在梵华楼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这本书,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无比的激动!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一直认为,佛像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艺术的巅峰。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佛教艺术特色的造像,比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甚至是受到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特风格。这本书会不会有关于这些流派的详细介绍?我想了解不同流派在佛像的塑造上,在面部特征、肢体语言、服饰纹样等方面有哪些标志性的区别。此外,对于材料的选择,比如石雕、铜鎏金、木雕等,不同的材质又会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书中会不会有所阐释?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佛像修复和保存方面的经验分享,这对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作者对于当代佛像艺术创作的看法,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古老东方智慧的结晶,而佛像,正是这种智慧最直观的载体。我一直以来都对佛像的“神韵”着迷,那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直抵人心的力量。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佛像“神韵”的探讨,是如何通过线条、光影、材质等元素来营造的?例如,某些佛像的光背设计,是简约的圆形,还是繁复的火焰纹,不同的光背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意境?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佛像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风格上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唐代的佛像为何显得丰腴饱满,而宋代的佛像又为何趋于清秀?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与佛像相关的传说故事,或是僧侣、信徒与佛像之间的互动,那会让这些冰冷的石头或铜像变得更加鲜活,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神秘与美学的佛像世界。

评分

《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与艺术时空之门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经历过风霜雨雪,却依旧巍然屹立的佛像充满敬畏。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佛像的“故事”?例如,它们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是谁赋予了它们生命?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见证了哪些历史事件?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佛像的题材进行分类,比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以及不同题材的佛像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独到的魅力。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佛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寓意的解读,比如,为什么佛像要做出特定的手势(说法印、禅定印等),这些手势又分别代表着什么?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佛像研究的学术背景,或者介绍一些重要的佛像研究学者,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打开更多研究的思路。

评分

拿到《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重量感,这种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书本的物理重量,更象征着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我一直认为,佛像的魅力在于其“静”中蕴含的“动”——那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却又能触动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细节上的精妙之处。比如,佛像的衣纹是如何雕刻的?是写实还是写意?不同的雕刻技法又会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还有佛像的面部表情,是程式化的庄严,还是带有细微的情感流露?我希望书中能通过高清的图片,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艺术品的精湛工艺。此外,我对佛像的整体造型、比例、姿态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们是否遵循了特定的佛教仪轨,又是否融入了当时的审美潮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佛像与建筑、与壁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那就更完美了,能够让我对整个佛教艺术体系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第一眼看到《梵华楼藏宝‧佛像(上册)》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彷彿置身于古老的寺庙,眼前是静谧庄严的佛陀造像。我本来就对佛教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智慧与慈悲光辉的佛像,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具价值的佛像珍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雕塑技法,甚至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风格演变。是否能看到一些关于佛像面部表情的细腻描绘?例如,如何通过眉眼的细微变化来传达不同的心境,或是如何通过嘴角的弧度来展现悲悯或超脱?我对佛像的服饰、莲座、光背等细节也非常好奇,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匠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集,更能提供深入浅出的导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其中奥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