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

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莲师
  • 转山
  • 朝圣
  • 西藏
  • 修行
  • 圣地
  • 文化
  • 旅行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千年前莲花生大士授记的极密圣境‧与上师转山的殊圣机缘──
在这20天里,我从秋高气爽走到豪雨成灾、走到迎来第一场冬雪,
心中涨满无限感恩,感恩自己有如此福报、能随师同行,
真实地领受上师慈悲智慧的摄受力

  
  作者邱常梵在年近半百时,接触到佛法,2008年皈依宁玛派上师彻令多杰堪布仁波切,次第修学。2010年起,很幸运的有几次机会「随师同行」,亲近上师,深切体会到上师的悲智行谊展现在日常生活中。
  
  ◎随师同行的因缘,贴身体会上师的悲智行谊
  2013年10月,作者与另外三位弟子、多位藏人与喇嘛,揹负登山装备、法会相关物品,从土亭开始徒步,溯源仰桑河,朝圣源头的两座神山,在极密圣境之中前后待了20天。其中一位弟子在出发第一天爬陡坡时因心脏状况不佳抱憾撤退,另一位走到第一座神山半路,因风雨失温,瘫软寸步难行,藏民就地取材作成简易揹架轮流揹负,天黑后才抵达海拔3400公尺的大山洞营地,之后也提早撤退……最终只有作者和来自香港的Lu,随上师圆满朝圣两座神山。
  
  ◎细腻文笔与精彩摄影,展现莲花生大师授记之圣境

  长达20天的朝圣,远离俗世红尘,日夜与上师、与藏民相处,作者从上师言行看到了崇高不虚假的修行风范,学习到真正的慈悲、谦逊、智慧与清净心;作者也从藏民身上看到了简单、纯朴、坚韧的天性,学习到他们对上师、对佛法无比的信心、虔诚心与恭敬心。
  
  除了作者恭敬质朴的视角与文笔,全书还收录超过200张彩色照片,以纸上纪录片的方式忠实展现西藏和印度交界的喜玛拉雅山区「贝玛贵」、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大士授记的圣境。藏传佛教传承的弟子们,尤其不容错过!
神秘的召唤:穿越时空的秘境之旅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作者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一个与世隔绝、充满古老智慧与超凡力量的秘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探险,而是一场对灵魂深处的叩问,一次对人类文明源头的追溯。 故事的开端,是一系列难以解释的梦境和强烈的直觉,将一位都市中的平凡旅人,推向了通往失落文明的入口。这些梦境充满了奇异的符号、古老的语言和壮丽的景象,仿佛是来自遥远过去的回响,召唤着主人公踏上未知的征途。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线索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精神慰藉的渴望与迷茫。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批神秘的学者和隐士,他们掌握着关于一个强大而古老部族的传说——这个部族曾掌握着超越时代的知识体系,却在一场巨大的灾变后销声匿迹,只留下零星的线索散落在世界各地。 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收集这些线索的过程,从尘封的古代手稿到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每一步都充满了悬念与挑战。他不仅要解读晦涩的文字,更要学会倾听自然的低语,理解那些被现代科学排斥的“非理性”信息。他发现,这些线索指向的并非一个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而是一种跨越了地理界限的精神坐标。 第二部分:通往“时间的褶皱” 随着探索的深入,作者的旅程逐渐聚焦于一片被世人遗忘的高原腹地。这里气候极端,人迹罕至,被当地人视为神灵居住的禁区。为了抵达核心区域,作者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考验。 书中生动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徒步过程,高海拔的缺氧、变幻莫测的天气,以及与自身恐惧的搏斗。但更引人入胜的是,随着海拔的攀升,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光影的折射、声音的传播方式,乃至时间的感知,都变得模糊不清,仿佛进入了一个“时间的褶皱”。 在这里,作者偶遇了几位终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族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并通过一种独特的、基于能量和意念的交流方式维系着部落的运转。他们教授给作者关于宇宙能量流动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冥想进入“无我”的状态。 第三部分:失落智慧的投影 在族人的引导下,作者进入了隐藏在山体深处的巨大洞穴群——据说是失落文明的最后庇护所。这里的岩壁上刻满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和几何图形,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高深数学、天文学和生命哲学的编码信息。 作者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尝试破译这些“知识晶体”。通过对比不同文明遗留下的相似符号,他逐渐领悟到,这个失落的部族似乎掌握了控制物质形态和意识频率的技术。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古代人对“心”与“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内在的力量影响外部世界。 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聚焦于一种被称为“生命之音”的古老唱诵。族人演示了这种唱诵如何能稳定周围环境的微弱粒子,甚至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作者亲身体验了这种共振带来的震撼,描述了当自己的意识频率与自然完美同步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纯粹的喜悦与洞察力。 第四部分:传承与回归 旅程的尾声,作者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留在秘境中,彻底融入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还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智慧重返现代世界? 族人告诉他,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占有知识,而在于用这份理解去影响更多迷失的心灵。他们赠予作者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信物,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 回到喧嚣的城市,作者发现世界在他眼中已然不同。他不再急于追逐外在的成就,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探索如何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困境相结合。书中最后一部分,是对这一趟旅程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圣地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尚未被发掘的潜能。 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游记或历史考察,它是一份关于人类精神潜能的宣言,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既有的认知框架,去倾听来自更深远、更宁静的声音,踏上属于自己的、发现内在宇宙的秘境之旅。作者以其真诚和探索精神,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可能性的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常梵


  台大中文系毕业,藏名衮秋拉嫫。曾任杂志社副主编、小学老师、中日合资企业教育部、研发部及行销市场部广宣主任。

  2002年进入法鼓山体系,开始学佛,视为人生转捩点;2004年因先生事业转移大陆而离职;2005年五、六月独行滇、藏、川的藏区;2005年9月起于西藏大学游学一年。那年正好五十岁。

  2008年皈依宁玛派上师,正式次第实修藏传佛法。

  喜爱阅读、登山和自助旅行,曾经旅行过十多个国家,最终却在雪域高原找到灵魂的故乡。发愿余生以一支拙笔为西藏、为藏民、为佛法尽一份心力!

  着有《听见西藏──在雪域中遇见自己》《魔镜西藏──拉萨游学一年记》《旅行──听见生命的回音》《极密圣境‧仰桑贝玛贵──从500公尺到4000公尺的朝圣》《走过仓央嘉措的传奇──寻访六世达赖喇嘛的童年和晚年,解开情诗活佛的生死之谜》。

  e-mail: tibetanecho@gmail.com

图书目录

自序‧遍地莲花
缘起
 
朝圣第一天
1.打开极密圣境大门
2.深山中的明珠
 
朝圣第二天

3.极密圣境的心脏
4.金刚手圣地
 
朝圣第三天
5.珞巴与札烂巴
6.遇到珞巴族女巫师
7.酸就酸吃,甜就甜吃
8.极密圣境最深处的山村
 
朝圣第四天

9.行过死荫的幽谷
10. 随它去
 
朝圣第五天
11.等候的幸福
12.漫漫长路,雨中独行
13.紧急救援──贝玛失温了
 
朝圣第六天
14.上师向弟子说对不起
15.转日沃达拉神山
 
朝圣第七天
16.自性蓝天
17.神奇的藏民
 
朝圣第八天

18.快乐的回航
 
朝圣第九天
19.山中临时诊疗所
 
朝圣第十天
20.溪水暴涨,坐困山村
 
朝圣第十一天
21.独一无二包土亭
22.浮生半日闲
 
朝圣第十二天

23.最后人家
 
朝圣第十三天

24.修法烹煮,吃喝拉屎
 
朝圣第十四天
25.蜘蛛与琴师
26.绿度母的泪珠
27.温暖的正气
 
朝圣第十五天
28.转贝玛谢日神山
29.雪地生机 
 
朝圣第十六天
30. 侍者喇嘛 
 
朝圣第十七天
31.蚂蝗爸爸  
 
朝圣第十八天

32.风雨飘摇夜
 
朝圣第十九天
33.堪布老家白云巅
 
朝圣第二十天
34.小寺庙大感动
35.朝圣圆满
 
后记‧我与贝玛贵的因缘

图书序言

自序
  
遍地莲花

  
  在西藏和印度交界的喜玛拉雅山区,有个地方名「贝玛贵」(藏语,贝玛指莲花,贵指聚集丛生),是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授记的圣境,莲师亲至地闭关,安住于禅定中长达七个月,加持该地成为殊胜密境,时至今日,贝玛贵一直犹是藏传佛教徒向往的伟大剎土。
  
  在贝玛贵东侧山区,有一条传说由绿度母泪珠化成的河流,藏语称「仰桑曲」,发源于海拔4000多公尺的贝玛谢日神山和日沃达拉神山之间,涓涓细流,汇集了大大小小山溪野涧,一路奔流,直到海拔500公尺的Tuting(土亭)滙入雅鲁藏布江。
  
  仰桑曲所流经的区域藏民称为「仰桑贝玛贵」,仰桑在藏语中是「极为祕密」的意思,为什么仰桑曲(极密河)流经的区域会被冠上「极为祕密」的字眼呢?原来该区域遍布无数圣迹、三大神山及108座圣湖,因此被称为「圣境中的极密圣境」。
  
  2013年10月,我们3位台湾弟子和1位香港弟子追随上师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在2位洛本(阿阇黎,即轨范师)、1位喇嘛及多位藏民陪同下,揹负登山装备、荟供法会相关物品及修法用法器,从土亭开始徒步,溯源仰桑河,朝圣源头的两座神山,在极密圣境之中前后待了20天。
  
  在这20天里,从秋高气爽走到豪雨成灾、走到迎来第一场冬雪,山径从最初的田园小路到泥泞山径、到陡峭崖壁,横切紧临断崖的险稜刃嵴,跳跃看不到尽头的乱石区,穿越灌木丛盘根错节的窄狭山径,涉水走过山溪及沟涧,穿行不见天日、湿漉滑熘的原始密林……,许多时候都需手脚并用攀爬行进。
  
  又遇连日豪雨,仰桑河暴涨,被困山中两天;藏民持山刀砍树架梯、架桥,沿着河畔山坡「高绕」;登山鞋溼透泡烂,变成千斤重;手脚和身体在穿越密林时被树枝割伤,又被蚊虫与横行中低海拔的蚂蝗叮咬,伤痕累累。
  
  四位弟子,一位在出发第一天爬陡坡时因心脏状况不佳抱憾撤退,一位走到第一座神山半路,因风雨失温,瘫软寸步难行,藏民就地取材作成简易揹架轮流揹负,天黑后才抵达海拔3400公尺的大山洞营地,之后也提早撤退。最终只有我和来自香港的Lu,随上师圆满朝圣两座神山。
  
  在这20天里,一开始我无法随藏民早睡,直到几天后才习惯傍晚6、7点就寝,清晨4点或更早起床,生活节奏回到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我多次在睡眠中被低喃诵经声唤醒,那是有人早早就起来作早课了,一时恍惚会以为身在寺庙,等意识认清身在简陋山屋或天然岩洞后,我总是先躺着,静静享受殊胜的修行氛围,将身心安放于诵经声中,一会儿后,再坐直身子,裹着睡袋,打开手电筒和法本自修。
  
  长达20天的朝圣,远离俗世红尘,日夜与上师、与藏民相处,我从上师言行看到了崇高不虚假的修行风范,学习到真正的慈悲、谦逊、智慧与清净心;我也从藏民身上看到了简单、纯朴、坚韧的天性,学习到他们对上师、对佛法无比的信心、虔诚心与恭敬心。
  
  神山所在地仰桑贝玛贵,是莲师授记的极密圣地,莲师誔生于达那果夏湖的莲花之中;佛陀一出世,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悟道成佛后,起座绕树而行,一步一莲花,讲经说法时也端坐莲花座;佛经介绍佛国净土的圣贤大多以莲花为座;寺庙里,诸佛菩萨的雕塑离不开莲花;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被称作「莲国」……。
  
  诸如种种,莲花在佛教中有着极为深广的象征,代表清净庄严,不染着世间烦恼忧愁,更代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
  
  佛,宛如生长在心中的一朵莲花,心中有佛,看到的有情众生便都是佛,便都是一朵朵清净圣洁的莲花;即便是看到器物世界的山川大地、花草树木,也都是一朵朵清净圣洁的莲花。
  
  我在仰桑河溯源朝圣的过程中,就这样看到了一朵朵莲花,遍地绽放。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的书名一出来,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是多年来心中那份对藏传佛教神圣地带的向往,终于被具象化了一般。身为一个从小在台湾接触佛教文化,但对藏地因缘却总是隔着一层纱的读者,我一直好奇,透过一位修行者的眼睛,是否能看见那片土地更深层的精神脉络。书名中的“上师”二字,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想,跟随一位真正的上师,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风景上的壮丽,更会有心灵的洗礼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莲花生大士,这位在藏传佛教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圣者,他的足迹遍布了多少神山圣地?这本书的“溯源朝圣”四个字,似乎在承诺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但却无比珍贵的教法和故事。我期待的,不单是文字的描绘,更是那份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虔诚与智慧,能够带领我在阅读中,也一同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抵达那片属于自己的圣地。

评分

这本书名《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仿佛是一首带着高原风的古老歌谣,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身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台北,却对远离尘嚣的藏地始终怀揣着一份敬畏与好奇的读者,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因缘,才能让一位上师带领弟子,踏上那些充满神话与传说的莲师圣地?“转山”这个词,我理解其中蕴含的虔诚与力量,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溯源”,则暗示着一种追本溯源的探索,试图去了解莲花生大士究竟是如何将佛法,特别是密法,在这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土地上扎根、发展。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描绘,看到作者如何用他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修行体验,去感受那些在古老石壁、神山圣湖中回荡的加持。

评分

读到《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多年前在台湾参与过的一场高僧法会的回忆。那时,法师用带着浓厚藏腔的普通话,讲解了莲花生大士在西藏传播密法的种种艰辛与成就,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竟然以“溯源朝圣”为主题,并且是以“我随上师”的亲历视角来呈现,那种好奇心简直像被点燃的引信一样。我想象着,作者跟随上师,一步步踏上那些传说中的莲师圣地,每一步是否都踏着佛陀的慈悲,每一步是否都沾染着加持的力量?“溯源”二字,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记,而是有心去探寻莲师的足迹,去理解他在那个时代,如何在高原上播下解脱的种子。我尤其好奇,在旅途中,上师是如何引导弟子,如何在面对险峻的山川与艰苦的环境时,保持一颗平静与专注的心?这种身心合一的修行体验,我想,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渴望从中获得启示的关键。

评分

《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这个书名,一出现,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提到了“转山”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修行方式,更将焦点对准了“莲师圣地”,这无疑是对所有对藏传佛教,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追随者们,一个巨大的召唤。我个人一直以来就对藏地那份独特的宁静与神秘感充满向往,但一直缺乏一个切入点,去深入了解。这本书名中的“随上师”三个字,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我想,跟随一位真正证悟的上师,在神圣的土地上进行朝圣,其体验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它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探索,更是一场对内心深处的挖掘。而“溯源”二字,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那些圣地背后的历史脉络、教法传承,甚至是对莲花生大士本人功德的深入体悟。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力量。

评分

《我随上师转山:莲师圣地溯源朝圣》这个书名,一瞬间就让我联想到,近几年台湾许多藏传佛教的信徒,都越来越热衷于前往藏区进行朝圣。这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回响,一种心灵的呼唤。书名中的“转山”,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义,我知道在藏区,围绕着圣山进行的转绕,是修行者表达敬意、积累福德的重要方式。而“莲师圣地”,更是将朝圣的目的地指向了密法之父的道场,这让我立刻感觉到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修行内涵。我很好奇,作者在随上师转山的过程中,是如何看待和感受这些神圣的地理环境的?是单纯的自然风光,还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意义?“溯源”二字,让我觉得作者并非走马看花,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圣地背后的历史故事、传说以及与莲花生大士的联系。我想,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一种超越地域的 spiritual journey,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神圣的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