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

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ma Chödrön
图书标签:
  • 正念
  • 冥想
  • 佛教
  • 自我提升
  • 心灵成长
  • 情绪管理
  • 压力缓解
  • 内在平静
  • 佩玛·丘卓
  • 打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中的每件事情──每一个时刻,每一段挣扎──都是道。每件事情都是觉悟的机会,没有以这个方式修行,你会失去向你的自性学习的绝佳时机。当有事情让你心烦时──有人在烦扰你,有个令你恼怒的情况,或是肉体的疼痛在困扰你──你得透过禅修来修练自己的心。打坐便是训练我们安于当下,让我们的身心得以统一的禅修,它能给我们一把回应内心渴望的金钥匙。

  灵修导师佩玛‧丘卓中教我们如何坦率的面对自我,敞开心胸看待自心,拥抱我们完整的体验,全心全意的生活,《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是她第一本深度探索对终生修行不可或缺的法门。阅读本书,你会发现:

  .打坐的基本方法,从安定身心,姿势六要点和唿吸法,到培养无条件的友善态度等。
  .七种乐──如何化艰难的时刻为觉悟和慈爱的途径。
  .禅定、寂止。安定心灵的技巧是不管发生什么事,心都要安住于当下。
  .将妄念和情绪视为「纯然的喜乐」──而不是禅修的障碍。

  人生是一段旅程,而禅修能让我们体验沿途所有的风光,期望您与佩玛‧丘卓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本书特色

  这是禅修指导中最棒的书籍。
书籍简介:心灵觉醒的指南:觉察、接纳与活在当下 一、书本概述:探索内在宁静的旅程 本书并非关于冥想技巧的详尽手册,也无意提供一套固定的打坐方法论。相反,它是一份诚挚的邀请,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智的运作模式,并揭示如何通过全然地“在场”(Presence)来化解日常的烦恼与挣扎。全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平静并非源于逃避现实或追求某种理想化的心境,而是源于我们对待当下经验的态度——一种毫不设防的觉察与接纳。 我们常常将“平静”与“放空大脑”划上等号,期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思绪能停止涌现。然而,本书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它指出,心灵的本质在于流动,试图强行阻止思绪只会带来更大的内心冲突。因此,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我们无需成为思绪的主人,只需成为思绪的观察者。 本书的内容结构围绕三个关键维度展开:觉察的深化、情绪的转化、以及生活中的全然融入。 它探讨了当我们停止对体验进行评判和抗拒时,内在空间如何被释放出来,从而让真正的智慧自然浮现。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感觉更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指南。 二、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1. 觉察的艺术:从自动驾驶到清醒导航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人类心智的“自动驾驶”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反应和判断都是基于过去习得的模式和潜意识的脚本在运作。我们忙于规划未来或懊悔过去,却错失了唯一真实存在的时刻——此刻。 深度探讨点: “思绪的陷阱”: 详细描述了“思维链”是如何构建出我们的痛苦的。例如,一个微小的担忧如何通过连锁反应演变成巨大的焦虑,而我们却误以为这些担忧是外部事件的直接产物。 “锚定”技术(非冥想技巧): 书中介绍了一种非正式的觉察练习,旨在将注意力从思维的叙事中拉回到身体的感知上来——感受呼吸、触觉、身体的重量。这并非为了停止思考,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参照点”,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那个能观察到想法的“空间”,而非想法本身。 倾听的品质: 觉察不仅仅是向内看,也是向外看。书中强调了培养“开放的倾听”对于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在倾听时,放下预设立场和准备反驳的冲动。 2. 情绪的炼金术:拥抱不适的价值 许多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教导我们如何积极地应对消极情绪。本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允许”负面情绪存在的巨大力量。抗拒恐惧、愤怒或悲伤,往往会使它们的力量倍增。 深度探讨点: “让它存在”的悖论: 阐述了当我们将能量从“对抗情绪”转移到“感受情绪”上时,情绪的能量场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被“体验”的能量流动。 身体扫描与情绪的物质性: 书中引导读者关注情绪在身体中的具体“落地”之处——胸口的紧缩、胃部的沉重、肩膀的僵硬。通过这种方式,情绪从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有边界的身体感觉。一旦情绪有了边界,它就更容易被接纳,也更容易消散。 “英雄主义”的陷阱: 批判了社会文化中对“坚强”的过度推崇,即要求我们必须迅速恢复正常。本书倡导一种“真实的力量”,即允许自己感受脆弱,并在脆弱中找到连接。 3. 活在日常:将“觉知”融入生活肌理 本书坚信,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我们坐在垫子上多久,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洗碗、排队、与伴侣争执的时刻。觉知不应是生活中的一个“额外项目”,而应成为生活的“底色”。 深度探讨点: “不完美的美感”: 探讨了对完美的追求如何成为通往当下的最大障碍。生活充满了错误、失误和意料之外的转折。本书鼓励读者将这些“不完美”视为觉察的绝佳机会,而非失败的证明。 工作的禅意: 如何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开放和专注?书中提供了一种将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任务的质感”的方法,无论是敲击键盘、组织文件还是进行复杂的决策,都将其视为一次全神贯注的体验。 关系中的“空位”: 谈及亲密关系时,本书强调了在对话中为对方留出“空位”的重要性。这种空位,即是放下自我表达的急切,给予空间让真相自然浮现的觉知状态。它意味着:我准备好了,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我都会带着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超越技巧的智慧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存在的方式(A Way of Being),而非一套操作手册(A Manual of Operations)。它不承诺“让你不再感到痛苦”,而是承诺“让你与痛苦共处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它温和地提醒读者:你已经拥有了你所需要的一切——即此刻,在你身体内的全部资源。所有的智慧都已具足。这本书的作用,仅仅是拂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本来的面貌。它鼓励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身毫不保留的“是”(Yes)。 本书适合所有感到被生活压力推着走、渴望在喧嚣中找到一处内在栖息地,并愿意以诚实、开放的态度面对自身复杂人性的读者。它是一本关于回归简单、回归本真、回归当下的温柔指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佩玛‧丘卓( Pema Chödrön)


  众多灵修经典书籍的作者。生于美国的藏传比丘尼,加拿大新斯科夏省藏传冈波尼众寺院的常住导师,师承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Kongtrul Rinpoche)和已故的丘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Rinpoche)。她将和平、谅解、慈悲的教义和修行法引进我们生活中的独特能力,深受全球人士爱戴。关于此书,作者另有一套引导打坐的英文录音版,意者请见网站:SoundsTrue.com/bonus/HowtoMeditate.

译者简介

舒灵


  台大外文系毕,曾任影带译者、国贸经理、卡通动画师。翻译过的文类有:神秘、犯罪、侦探、惊悚、恐怖、科幻、奇幻、文艺、传记、童书、成长启蒙、女权议题、经济历史、禅修静坐…等等。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栽种蔬果花草,自制面包糕点。学习从平凡中发掘新鲜的事物,从大自然中获得活力的泉源。

图书目录

前言:选择全心全意过生活…1

第一部 打坐的技巧
一为禅修和立愿做准备…17
二 定心…23
三 坐姿的六个要点…29
四 唿吸法:练习放下…37
五 态度:不断的回来…41
六 无条件的善意…47
七你是自己的禅修导师…53

第二部 调伏妄念
八 猴子心…61
九 散乱心的三种层次…63
十 以妄念为禅修的对象…69
十一 视一切万法为梦幻泡影…73

第三部 调伏情绪
十二 与情绪结为密友…79
十三 情绪中的空档…85
十四 以情绪为禅修的对象…87
十五 不怕弄脏手…93
十六 守住体验…99
十七 跟情绪一起唿吸…103
十八 放下故事情节,寻找感觉…107

第四部 修练感官知觉
十九 感官知觉…115
二十 所有的感官知觉相互依存…133

第五部 打开你的心去包容一切
二十一 放弃抗争…139
二十二 七种乐…145
二十三 生命中能承受之轻…153
二十四信念…157
二十五 轻松面对空无…161
二十六 创造共修者的社交圈…165
二十七 培养惊奇感…167
二十八 菩萨道…171

图书序言

前言

选择全心全意过生活


  对任何一个想建立开悟社会的人而言,当下此刻的原则很重要。你可能想知道,帮助社会开悟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你在做的事情用意是真诚良善的。唯一的答案是当下此刻。透过打坐禅修的方式才能让心灵轻松地安住于当下此刻。在禅修中,採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让一切事物如实呈现,不加任何批判,以这个方式修行,就能让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丘扬‧创巴仁波切

  人心是十分狂野的,人类的生活体验中充满不可预知和自相矛盾的因素,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在广大的生存领域中,我们无法逃避这些历程,因为这是让生命伟大的一部份──也是我们的心为何会带领我们踏上这个疯狂旅程的原因。如果我们能透过打坐禅修,训练自己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生命历程中的狂野起伏,如果我们能慢慢地学会接纳生命中的困境和心境的悲喜起伏,那我们对人生中的一切就能随遇而安,轻松以对。

  训练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过打坐禅修。打坐能打开我们的心去接纳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瞬间、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全然未知的。我们心中的世界看似可以预料、可以捉摸,我们也相信,只要心想着生活中所有的事件和该办的事项就能让我们感到踏实安全。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象,唯有不受任何观念成见蒙蔽的当下此刻才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它是纯然未知的,我们从不曾体验过这一刻,而下一刻跟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刻也不会相同。禅修教导我们如何坦率直接地看待人生,这样才能完全不受任何观念成见的蒙蔽,真实的体验当下此刻。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佛法──换句话说,就是佛的教法,如实的真相──就能了解,禅修的目的是要解除痛苦。也许这就是禅修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的缘故,因为除非是遇到了烦心事,否则大家通常不会去盘腿打坐。但是佛的教义并不只是要解除痛苦的症状而已,真正的目的其实是要解除痛苦的原因或根源。佛说:「我只教一件事:痛苦和停止受苦。」

  我在本书中想要强调的是,痛苦的根源是心──我们的心。快乐的根源也是我们的心。寂天菩萨(梵文Śāntideva)在《入菩萨行论》(梵文Bodhicaryāvatāra)中谈到痛苦这个主题,为如何减轻我们的痛苦,提供了一个知名的譬喻。他说,如果你走在地面上觉得脚痛,你可能会想用皮革将整个大地都覆盖起来,这样你就永远不会因为踩到地面而受苦了。可是,要到哪里去找这么大一块皮革呢?其实你只要用一小块皮革裹住你的双脚,这样感觉就像全世界的地面都铺上了皮革,你会永远受到保护。

  换句话说,你可能会想无止境的去处理外在环境的问题,以便停止痛苦──通常我们都是这么做的。这是一般的做法,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办法解决外在的问题,但佛陀的教法却是全新的观点,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大相信:如果你修练自己的心,就能减轻所有来自外界的痛苦。当有事情让你心烦时──有人在烦扰你,有个令你恼怒的情况,或是肉体的痛苦在困扰你──你得透过禅修来修练自己的心。修练自心是唯一的方法,透过这个方法,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就会开始感到快乐与满足。

  对于「痛苦」这个字,我们需要釐清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当佛陀说:「我只教一件事:痛苦和停止受苦。」他是用dukkha这个字来形容痛苦。Dukkha跟疼痛、伤痛不同,伤痛跟愉悦一样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愉悦交替出现,任何一个出生在这个人间,有肉体和心灵的人都会有这些苦乐的感受。

  佛陀并不是说:「我只教一件事:伤痛和停止伤痛。」他说伤痛是──你长大后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你得成熟自我接纳现实,轻松面对事实真相,因为你的人生中一定会有伤痛。你无法达到当你所爱的人死去时不会悲痛的境界。你也无法达到从楼梯上摔下来不会瘀青的境界。当你年纪渐长时,你可能会腰酸背痛,可能会膝盖痛。这些事情和很多其他的事情都会发生。

  即使是修为最高深的禅修者也会有情绪,这种能量的特性在人类体内流动──较沉重、较烦闷的能量,我们称为沮丧、恐惧或焦虑──这类的情绪能量在所有生物体内运行,就像气候每天都会有变化一样。我们内在的气候也是经常在迁流变化,不管我们有没有彻底开悟都一样。那么问题就是,我们要如何修练这种不断变化的能量呢?我们要彻底认同它,被它沖昏了理智,被它牵着鼻子走吗?

  Dukkha这个字也可以翻译成「不满」或「永不满足」。只要持续对人类现实情况不满,Dukkha就会继续存在,这表示持续对愉快和不愉快的现实情况不满是人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都有强烈的倾向,希望愉快、顺心、舒适、安全的感觉能普遍存在。如果任何形式的痛苦出现──任何事不如意、不舒适或不安的感觉──我们就想逃走和躲避它。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打坐的原因。

  为什么要打坐?

  我们打坐禅修不是为了要让自己觉得舒服,换句话说,我们打坐不是为了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觉得很舒服。我猜你读到这里时一定会觉得很震惊,因为很多人来打坐只是为了要让自己「感觉更好」。然而,你会很高兴知道这点,打坐的目的也不是要让自己觉得难过。打坐的目的是要给我们一个机会去用开放、慈悲的心去关注任何发生在现实中的事情。禅修中的冥想空间就像广大的天空那样──宽广、辽阔,足以容纳任何事物。

  打坐时,我们的思想、情绪会像浮云般短暂停留,接着就飘走了。好的和舒适的,愉快和难过痛苦的──这些所有的情绪都会来来去去。所以打坐的精髓是要训练这种根本的、绝非人类惯性模式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任何事都要留在自己身边,不要在我们的经验中再贴上好坏、对错、净秽的标签。

  如果打坐只是为了要感觉良好(我想我们所有人暗中都是这么希望的),那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一定是哪里做错了。因为打坐有时候会是很不舒服的经验,一般禅修者普遍的经验是,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或某个平凡的闭关静修中,感觉到无聊、焦躁、腰酸背痛和膝盖痛的体验──甚至连心可能都会觉得疼痛──有很多「不怎么舒服」的感受。打坐反而是一种慈悲心的开展,在所有的人生体验中,跟自己和自己的处境同在的能力。在打坐中,你敞开心胸去接纳生命呈现给你的一切。打坐是要学习如何脚踏实地,不断地回到此时此地。虽然有些形式的打坐是为了要达到某种特殊的境界,以某种方式提升或超越人生中的困境,但我受过的禅修训练,同时也是我在本书中要教的是彻底觉醒地面对我们的人生。这种方式的打坐是要打开心灵和心智去接纳人生中的困境和喜悦──接纳它的本来面目。这类禅修的成果报酬是永无止尽的。

  当我们打坐时,随着日积月累的修习就能逐渐培育出五种特质。你可能会发现每当你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打坐?」,对重新连结这些特质也会有所帮助。第一个特质──也就是说,每次我们打坐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培养和培育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有一次我跟某人谈到这件事时,她问说:「这种坚定不移的感觉是不是像一种忠诚的行为?那我们要对什么忠诚?」透过打坐,我们发展出一种对自己的忠诚。我们在打坐中培养的这种坚定感可以直接解释成对我们的人生经历忠诚。

  坚定不移表示当你坐下来禅修时,愿意让自己去体验当下那一刻所发生的一切──你的心或许一小时飞腾百里,你的身体可能会抽搐,你的头可能在剧烈疼痛,你的心也可能充满恐惧,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留在当下,跟那个体验同在,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可能坐了一小时都毫无进展,然后你可能会说:「这节禅修坐得很糟,我刚刚坐了一节很糟糕的禅坐。」但是,愿意坐在那里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不管你坐多久──这样就是在慢慢培养对自己忠诚和坚定的慈悲表现。

  我们往往习惯对实际所发生的事情贴上很多标签,添加自己的想法和批判。坚定不移──对自己忠诚──表示你愿意放下这些批判。因此,以某种程度来说,坚定的一部分含意是,当你发现自己的心时速万里,你脑中正在想着杂七杂八的事情,这种非人为造成的时刻就那样无端发生了:你仍要留下来与这个经验同在。

  在打坐中,你逐渐培养出这种对自己忠贞不渝、坚持不懈的特质。我们在打坐中学习这么做时,在打坐时间以外的各种情况中就会变得越来越能坚毅地留在当下,或者我们称这个为「座下禅定」的功夫。

  我们借打坐产生的第二个特质是清明觉照。这个特质跟坚定不移很类似,有时候也叫做清明觉知。透过打坐能培养出及时发现自己处在慌乱不已、对人事环境冷酷麻木,或面对人生时自我封闭的情况。我们能及时觉察到这种神经质连续反应的开端限制了我们体验快乐或跟别人联系的能力。你可能会以为因为我们坐着禅修时非常安宁寂静,一心专注在唿吸上,我们就不会注意太多别的事情,但事实却正好相反。透过培养坚定不移的能力,这种学习保持静坐状态的方式,就能让我们开始养成一种不批判、无偏见、清晰看事物的能力。念头来来去去,情绪起起伏伏,这一切我们都能很清楚的照见。

  在打坐中,你会越来越靠近自己,开始比以前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用概念分析、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实相,因为借着规律的练习,你会看到自己不断重复在做的事情,看到你在心中不断重播同样的影片。伴侣的名字或许不同,老板的名字或许不同,但差不多都是重复的主题。打坐能帮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自己和限制我们生命的惯性模式。你能更清明的看见自己的妄念,看清自己的批判,看清自己的防卫机制,因此打坐能加深你对自己的了解。

  我们在打坐中所培养的第三个特质,事实上,当我提出坚定不移和清明觉知时已经间接提到了──我们心情苦闷时让自己打坐就会产生这种特质。我认为把在禅修中开发出来的这个列为不同的特质真的很重要,因为当我们在打坐时体验到心情苦闷(我们都会有这种经验),通常会觉得「我们好像哪里做错了」,所以第三个特质似乎在内心中有系统地开发出一种勇气,心中会逐渐产生勇气。我认为「逐渐」这个字在这里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勇气的养成可能是一种缓慢的过程。但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渐渐发展出勇于体验不舒服的情绪、棘手的事情和人生各种磨难的能力。

  打坐是一种转变的过程,不是一种固执地想要改变自己、美化自己的神奇魔法。我们越是勤于练习、越加打开自己的心胸,就越能在人生中培育出这种勇气来。在禅修中,你永远不会真的觉得你「做到了」,或者你已经「达到了」。你只是感觉能够轻松地体验本来一直存在你内心的事物。有时候我称这种转变的过程为「恩典」,因为当我们开发出这种勇气时,我们让自己的各种情绪自然浮现,可能会突然产生灵光乍现的洞见,如果用概念式的分析去思考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或这个世界究竟哪里不对劲,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深刻洞见的。这些灵光乍现的洞见来自打坐的行为,打坐需要勇气,而且这种勇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养成。

  透过勇气的养成,我们对世界的观点经常也会变得更优美,即使只是微乎其微的改变也好。打坐能让你看见以前从不曾见到的新鲜事物,或了解你以前从不曾了解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称这种打坐的利益为「福报」。在打坐中,你学会如何脱离自我的惯性模式够长的时间,以便让你的智慧有展现的空间,这种情形的发生是因为你已经不再压抑这种智慧了。

  当你培育出这种能够体验最难忍的苦闷情绪的勇气时,你就能在打坐中继续与它同在,就会发觉你能从内在世界中得到多少的安慰、多少的安全感。因为在那个时候,当你心中有诸多的情绪时,你开始能真正接触那种情绪的感受,接触隐藏在情绪底下的能量。正如你将会在本书中学到的那样,你会开始尽量放下那些语言文字、故事情节,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随后你会了解,即使那似乎是不太愉快的感觉,你觉得好像被迫再次经历那个回忆,回顾你情绪中的故事情节──或是你想脱离的情绪、回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经常神游到愉悦的幻想中。事实上,其中的秘密是,我们根本就不想做这件事,我们有一部分的自我是真的很诚心的想觉醒,想敞开心胸。人类想要感觉自己活得更清醒、更有活力。但同时,又不喜欢这种现实能量中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特质。简而言之,我们绝大部分的心态其实宁愿选择内心的妄想和计画的舒适感,正因为如此,禅修才会这么困难。体验苦闷的情绪和培养这些所有的特质──坚定不移、清明的觉知、勇气──确实能重新改组我们的惯性模式。打坐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状态,放松我们控制自己的方式,放松我们长期让自己受苦的作风。

  我们在打坐中养成的第四种特质也是我过去经常谈到的,就是清醒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每一刻,并如实接纳它的能力;这也是打坐禅修的至要精髓。我们培养出对当下此刻的关注力,学习单纯地留在当下,而且我们对单纯地安于当下真的非常排斥!我刚开始禅修时,认为自己不擅长打坐,隔一段时间后我才发觉,我对安于当下非常排斥。只是单纯地待在这里──专注在此时此刻──并不能给我们任何形式的肯定感或可预测性。但是当我们学习如何轻松看待当下此刻时,就等于学会如何轻松看待未知。

  生命向来都不是可以预料的,你可以说:「哦,我喜欢这种不可预测的情况。」但顶多只能接受到某种程度,只要这种不可预测的情况是很有趣和具冒险性的你才会喜欢。我有很多亲戚对像高空弹跳和所有这类恐怖的事情都很感兴趣──尤其是我的姪子和姪女。有时候,光想到他们这些活动就让我觉得心惊胆跳。但是每个人,即使是我那些心性狂野的亲戚也有一定的极限。有时候,最有冒险性的人会在最奇怪的地方遭遇自己的极限,比方说,喝不到一杯好咖啡的时候。我们愿意倒吊着从桥上跳下去,可是喝不到一杯好咖啡的时候就大发雷霆。奇怪的是,喝不到一杯好咖啡竟然会成为一种陌生的感受,但不知为什么,对某些人,也许对你而言,这个界线就等于让你踏进了一个不舒服、不确定的领域。

  所以碰到我们的极限、接受当下此刻和陌生未知的这个地区,对希望觉醒和想打开心灵和心智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有力的地点。当下此刻是让我们燃火的地方,是激励我们转化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当下此刻是你个人旅程的燃料。打坐能帮助你面对自己的极限,当你开始起而反抗它时,你就输了。面对当下的未知能让你真正体验你的人生,更全心投入各种关系中,更充分履行承诺。这就是全心全意过生活。

  打坐是改革,因为它不是最终的落脚处:你可以变得远比以前更安定。因此我才会年复一年地持续打坐下去。如果我回顾过去时,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的转变,无法体会到更安定更柔韧的感觉,就会觉得很洩气,但我的确有这种获得转化的感觉。而且永远会有另一个挑战出现,让我们保持谦卑。生活会打乱你的阵脚,我们永远得训练自己从更安定的地方,用更开放的心胸去面对未知的事物。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事,你以为已能完全掌控自己,以为真的能泰然自若地面对一切时,却碰到让你忍不住抓狂的事情。比方说,你正要开始读一本「有定力的比丘尼」写的关于如何打坐的书。你得知道还是有些事情会让我变得有点像小顽童,即使打坐多年,我在面对当下此刻时也会碰到挑战。几年前,我跟孙女两人单独旅行,她当时六岁。那是很尴尬的经验,因为她那时很难相处,对每一件事情都说「不」,我对这个我喜爱的小天使却不停地失控。所以我说:「好吧!这是妳和奶奶之间的事,妳不会把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对吧?妳知道的,就是妳看到封面上有奶奶照片的那些书?还有拿着这些书的那些人,妳都不能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们!」

  重点是,当你美丽的外衣被撕破时,那是很令人尴尬的事情。当你有认真在禅修时,这是天底下最令人尴尬的事情了,但你又会庆幸能借此看到自己仍会被哪些事情困住,因为你希望在临死时不会碰到惊人的意外。当你自认是某个圣人躺在临终的床上时,你不会希望发现护士把你逼到沮丧和愤怒的极限,你死时不仅会很气那名护士,而且还会觉得你整个人生的理想都幻灭了。所以,如果你想问我们为什么要打坐,我会说,打坐是为了让我们对当下此刻的一切变得更灵活有弹性、更有包容心。你临终被护士激怒时,可以说:「要知道,人生就是这样。」你能让它过即不留,遇到这种事你仍能保持定力,甚至希望你还能一笑置之──碰到这个护士,你还真是幸运啊!你可以说:「这真是太荒谬可笑了!」这些戮破我们美丽外衣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精神导师」。

  关于我们为什么打坐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特质,我称它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我提到我们对当下此刻要更有「弹性」时,我说的就是这个。对,透过打坐禅修,你可能会体验到深奥的洞见,美妙至极的恩典或法喜,或转化的感觉和新发现的勇气,不过最终还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躺在临终的床上,碰到这个令你抓狂的护士,很好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我的上师丘扬‧创巴仁波切教我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没什么大不了的。记得有一次我以为自己在禅修上获得了一个很强大的体验跑去找他时,我当时很兴奋地把这个体验告诉他,他脸上出现一种表情,一种难以形容的神情,非常空明的表情。你也不能称它为慈悲、批判或任何东西。当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时,他轻碰我的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不是说「不好」,他也没说「好」。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事情发生后会转变你的人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它们看得太重要,因为这样会导致自傲和我慢,或一种自以为特别的感觉。从另一方面来说,把你的困境看得太重又会带你到另一个方向;它会将你引进贫乏、贬损自己和看轻自己的情况。所以打坐能帮助我们培养这种没什么大不了的观感,这不是愤世嫉俗,而是一种幽默风趣和灵活变通的表现。你已经看透一切,而看透一切会让你更珍惜一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禅修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总觉得需要很高的修为才能开始,或者需要到一个非常清幽的环境才能进行。但《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这本书名,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尤其“佩玛‧丘卓”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是智慧、慈悲和深邃的代名词。我曾经读过她的一些零散的文章,总是能被她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所打动。这本书强调“当下”,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常常被各种杂念困扰,前思后想,反而失去了对当下真实感受的觉察。我非常好奇,佩玛‧丘卓会如何将那些看似深奥的禅修理论,化为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我是那种有点“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打坐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常常因为达不到“标准”而气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或许我可以放下那些执念,以一种更宽容、更接纳的心态去尝试。我期待书中能有清晰的步骤和引导,让我明白如何从最基础的呼吸练习开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和深化。尤其是在台湾这样充满活力的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暂停键”,来重新连接自己,找回内在的平和。

评分

《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这个书名,对我这个长期在生活漩涡中挣扎的人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泉。佩玛‧丘卓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是“慈悲”与“智慧”的代名词,她的文字总是能穿透我内心的迷雾,给我一种莫名的安定感。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当下”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我们总是想着“等我赚到钱就如何如何”,“等我退休了就如何如何”,却忘记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宝贵的,就是此时此刻。我非常好奇,佩玛‧丘卓会如何将“当下”这个概念,与“打坐”这个修行方式结合起来。我一直对打坐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太神圣,太难触及,总觉得需要很高的境界才能做到。这本书名给了我一个希望,让我觉得,或许打坐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或许,它就蕴藏在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呼吸和感受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可操作的练习方法,让我能真正地将这种智慧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在台湾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评分

这本《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光看书名,就有一种被温柔拥抱的感觉。我一直对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很感兴趣,但又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入门引导。《佩玛‧丘卓》这个名字,对台湾的读者来说,几乎是“禅修”和“心灵疗愈”的代名词,她总能用最浅白、最贴近人心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书名中的“当下是良师”,更是让我觉得,原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习和成长的契机,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高深的法门”。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一种无力感,好像很多事情都失控了,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我相信,佩玛‧丘卓的教导,一定能帮助我重新认识“当下”的力量,学会如何在不如意的环境中,找到平静和接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不只是理论上的阐述,而是真的能让我操作起来,比如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离片刻,重新注入能量。台湾的生活节奏很快,我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一剂清流,能帮助我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这本书名《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一读到就让我眼睛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佩玛‧丘卓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安心的力量。我一直对佛法和禅修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有些遥远,不容易触及。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对未来的焦虑,或者对过去的懊悔,而忽略了最真实的存在——当下。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当下是良师”,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切,也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切入点。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当下”的智慧,而不是流于空泛的理论。台湾的生活节奏其实也不算慢,常常需要停下来,喘口气,问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又在逃避什么。佩玛‧丘卓的教诲,我一直觉得是很接地气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温柔的提醒和引导。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和蔼的长者,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学会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有质感,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觉得很舒服,这或许也是一种“当下”的体验吧,连翻开书之前的期待,也充满了禅意。

评分

说实话,我对《当下是良师,佩玛‧丘卓教你如何打坐》这本书的期待,已经累积了很久。佩玛‧丘卓的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智慧的灯塔,总能在迷茫的时候,给予我一丝光亮。台湾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尤其是在都市里,常常感觉自己被无形的网给困住了,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书名,“当下是良师”,简直说出了我心底最深处的呼唤。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追逐未来,或者沉溺过去,却忘了眼前的这一刻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很想知道,佩玛‧丘卓会如何通过她的教诲,来引导我们真正地“活在当下”,并且把“当下”这个看似虚无的概念,变成我们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指南。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关于打坐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方式的更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到一些方法,让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不至于那么容易被击垮,能够找到内心的韧性和力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朴素,但却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让我还没翻开,就已经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