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沉淀
是一种成长、是一种能量
记得两年前,为慧开法师的第二本着作《菩提画语》写推荐序,那么快,法师又有大作呈现给大家。法师好乐自然,于「画布」素材取自「叶子、木头、石头」做彩绘,于无情物中给予「生命」的延续,于「文」又是洒脱自在。在作品中常看到的是一种庄严,世间人说是一种「美」,将佛法融入生活中,让人看的喜悦与沉静。
是如何巧智慧心创作?如何微妙技法令人心旷神怡呢?是什么因?去触动这个智慧的「创作」呢?个人认为,慧开法师艺术与着作,不是语言能说明白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特色。别见她随笔绘画成图,而下一步便有惊艳的成品,这一点是很特别的。字里行间结集成文的文章,是如此平实又让人阅读赏味。
所以我说这是一则则的内心世界的故事。有句话这么说:「经验里一种看不见的技巧,一种与自我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感觉的确是心与心的对话,自己与自己之间的聆听,这其实就是「读心」。看到心的波动、见到心的沉淀,而后尘埃落定时感受内心的宁静,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正向思考模式,带来人们成长的动力,给予精神无限的能量,并在潜意识内注入了清浄的业识。
法师能写、能画秉赋聪颖,想必是宿世因缘所造就。而我个人对艺术细胞,一直未落地生根,所以对艺术人士,能创作而感到很羡慕。于此随喜慧开法师《彩绘心灵,法味的飨宴》大作问世,与大众广结善缘,智慧开启所行无碍。
推荐序二
为有缘人
点燃心灯
任何一位爱惜光阴之人,本质上是主动积极与乐观进取之人。
大凡有此心念之人,她每一刻都明白要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生活的行程计划是一章接一章。犹如在道院修行的插曲,也巧妙地安排在忙碌的工作隙缝间,兼筹并顾,慧开师父即是如此修德之人。每天置身于欢喜自在的情境之中,心思愈来愈缜密,事事有作为,日子一到,总是有令人称赞的作品呈现,交出一张张人生亮丽的成绩单。真是难以想像,这么多的事,她是怎样做成的?期冀慧开师父心力付出所完成这一本浅显易懂,结合生活且深富禅意《彩绘心灵,法味的飨宴》能提供有缘人增长智慧,促进人们生活情趣,提高自身意境。
慧开师父之作品向来皆以「山水」为由,更说明师父扎实的功夫。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而西洋人也有句话:「No magic,just basic.」可见基本功之重要,中西皆然。
在大千世界中,有地水火风,而水是其中要素之一。有时水流动,有时水停蓄。老子曾说:「最妙的就是水,它简直就是道!」
就连孔子看水也激动地大叫「水哉!水哉!」表露出他内心美妙得难以形容的赞叹!水有「去盈就卑」的性格,水愈大,处的地位愈低,每处在最卑下的位置,百川都归向它,它像一个有道而修养深邃的哲人。水最仁慈,沐浴众生,泽被万物;水富有智慧,疏通江,
自戒盈满,而流于谦卑。所以说智者乐水,水有如此德性,吾辈岂能不向水学习吗?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并且坚定不变,则生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乘相加的人生飨宴。殊不知由过往的积累,才有生命的厚度,有生命的厚度,才会有现在的精彩,有精彩的现在,才有希望展望未来。如果能「明心见性」,找回本身就具足的真心与灵性,不再为「相法」所迷惑,知道「相」只是因缘和合;如同金子因不同的「缘」,做成各种金器一样,能悟得此一道理,便能体现生命的真谛。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缘灭」,如果我们时常执取假相,执幻为真,自然烦恼丛生。所以常言道:「心田不长无名草,性地常开智慧花。」心不随境,是禅定的功夫;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
六祖慧能戒训:「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心故有一切善恶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果报。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圣贤亦云:「心田种得急修,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时间稍纵即逝,生死无常转瞬,不知可否轮回为人啊!
惟愿大家看完本书后,要用「平常心」过生活,懂得生活就是修行,会彩绘人生画布;在人生舞台,演好本身的角色。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身体难免有病痛,工作难免受阻碍,自然环境难免起灾害;只要心安,就会平安。
曾任陆军专科学校校长,现任金防部副指挥宫
民国104 年5 月于台湾桃园
推荐序三
福慧具足
圆满菩提
与慧开师父结缘认识约在一年多前,记得初次见面,直觉师父是位平易近人,乐于引领信众亲近佛法的出家人。有日在师父的带领之下,与家人一同参观师父的画展,蒙师父逐一介绍作画过程、心境及其意涵,及如何在绘画与园艺设计中体会佛法的修持。在师父有心并极具智慧的开示之下,一整天下来,虽然师父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我们却已显露疲惫,可是心灵获得的滋润,让我深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师父那种「明心见性」的修行,看透人生开悟的境界,举止坐卧间皆是佛道,让人有福慧具足,圆满菩提的体会。
慧开师父对文学与艺术深具慧根,能够无师自通又勤于耕耘,摸索出自己独树一格的艺术道路与写作风格,着实令人佩服。师父运用菩提落叶当作画布,顺其脉络作画,与大自然循环完全契合,既备慈悲心,又有自然情,而画作更饶富禅意,每一幅画中的修道者或立或坐于森林及瀑布间,总让人觉得意定神闲,以大自然为师,体悟佛法。个人有幸收藏师父画作乙幅,挂在办公室,每日抬头凝视,看到画中的修行者,在潺潺流水围绕的森林深处静坐禅修,心中顿生祥和之气,即便工作遇有罣碍,亦能法师画中人物冷静以对,深获其益。
慧开师父所撰写的小品文,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学悟禅心,文字虽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厚,每回头再研读一篇,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益增生活智慧。《彩绘心灵,法味的飨宴》是师父第三本着作,汇集师父平日修行的「心灵彩绘」文章,搭配亲绘插画,延续第二本着作《菩提画语》给人图文并茂、清新脱俗的感觉,不管是当作平日休闲阅读或是作为励志修行,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为了写序,得将本书内容先读为快,发现师父用了一些小故事,或师徒对话方式,将深奥的哲理深埋其中,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亦能深深体会个中奥妙,诸如在「南洋杉」乙文中,透过师徒整理花园枯枝的对话,小树必须经历风吹雨打,才能成为老树盘根稳健成长,老南洋杉的叶子要经过历练,才会慢慢收敛尖锐的末端,不让人一碰就受伤,寓意我们要收摄身心,学会「内观反思」;在「叶子掉下来」乙文中,借由师父告诉小叶子与树干间关系,对应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相遇,因缘结束就会分离,寄望不如「活在当下」,成长过程或许会经历失败,却能累积成功的果实;「会讲话的人,要先学会聆听」乙文中,徒弟问如何才能获得平静的心,师父回答要先调整内心的骚动和无明的烦恼,生活就像一片海,不幸和不如意就像海上的风暴,不断受海水汹涌起伏而动盪着,「心」若「一滴油」撒在海面上,不论风浪有多大,都没办法将它给掀翻,也没有能力阻挡它在海洋中的任何行程,所以要平静身心,就看自己心念定位在哪。
「老师父的菜园」乙文中,提到曾是《菩提画语》书中主角而现已辞世的老师父,从种菜当中体会到:「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做任何的职事都不要去计较,计较愈多福报就愈少,我们的这一张『口』,如果无法掌控就无法『守成』,如果『心』不掌握好,『身口意』三业便会不断的造无明恶业,一点一滴漏失功德法财,如同菜园的草不经常去拔除,便让杂草有机会长满菜畦上,如果我们用心观照,便会有好的收成。」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修习佛法之道;「做自己主人」乙文中提到,「乌龟」因为「伸出头」才能前进,我们要前进,就是遇到事情「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更要「前脚走、后脚放」,这是前进的因缘,亦是我们生活的态度。以上列举书中数则文章与读者共享,其余就有待大家仔细慢慢品味喔!
个人因工作关系,经常看到人世间的贪、嗔、痴、慢、疑、恶见,只见一般人或为争名夺利,或为争风吃醋,有时弄的暴戾相向、妻离子散,甚或身败名裂、身系囹圄,后悔莫名。我想上天对每个人终究还是公平的,传说所罗门王在临终的时候,交代死后要把他的双手伸出棺木之外,倒不是他还要捉住这个世界,而是要昭告世人,即便拥有广大国土的君王,最终依然是两手空空的死去。我想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觉酲,断烦恼并証智慧,已开示我们要有菩提心,用智慧来过生活,众生生命本就是苦,要透过佛法引导我们的心念,渡过今世的烦忧痛苦,活在当下超然脱俗,始得身心来去自如。
为人作序是何等殊胜庄严,若非德高望重贤达,便是才高八德、学富五车之士,自从得知慧开师父嘱咐为其新着《彩绘心灵,法味的飨宴》写序,个人深感何德何能担此重任,思虑多日总觉得还是推辞为宜,后来想说若能将个人对慧开师父的了解,及过往阅读其大作的感想与读者分享,让读者对师父的善念与修持佛法的方式与心得,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不亦快哉,就毅然接下,希望借此能够让更多有缘人了解佛法及修持之道,期不辱师父之嘱咐。
曾任台湾派驻加拿大温哥华经济文化办事处秘书,并荣获行
政院模范公务员;现任法务部调查局板桥调查站主任
民国104 年5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