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茶

大悲心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悲
  • 心灵
  • 生活
  • 佛教
  • 文化
  • 修行
  • 哲学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心是我的心,也是一切心,
  也是你的心!你又何曾离开过茶心?
  泡茶是什么?把水烧开,心也开了!
  把心壶的盖子打开,让心水如光明般,
  把如月轮的壶充满无余!
  再把这大悲心茶,无碍的倒出来分享、奉饮!
  大家开心一饮而尽,
  杯也空了,心也空了,烦恼也空了!
  泡茶,只是将你原本纠结的心舒展开来而已,
  这般平常的事,谁不会?
  泡茶就是让你开心、开悟的事!

  不会,继续泡茶!
  会了,奉茶去!

  作者云禅茶心,一生中不断思维茶道的核心思想,三十年来,喝茶,参禅,悟道,生活。2005年决定以茶为事业主体,以茶心为号。

  作者将其一生对茶的理解、一切以茶文化、茶相关产品、茶事业、工作经验的观察与体悟,以及恩师洪启嵩先生的禅法教授等,统摄融汇,以其细腻、深邃、轻松又富饶妙趣之笔,完成了这本近十万字震撼茶界之书《大悲心茶》。

  本书分成七大章节,一、人,二、茶,三、道,四、空,五、大悲心茶,六、行茶,七、做个茶主人。

  第一到四章的人、茶、道、空是来自佛法中三轮体空的法义,人是造作的主体,茶与茶相关的人、事、物、境是所缘的对象,道、法是人与茶操作的介面与方法,而这三者的全体放下,就是空,空不是没有,是无执,是生心无住,是对人、事、物、境、道、法的无缚,这无缚是对自己、对一切众生最究竟的悲心、宽容与和谐。依此法义能令众生随茶的缘起悟入真空,体入根本。

  第五章、大悲心茶是作者在2008年、2010年在菩提伽耶,由根本上师洪启嵩老师所主持的两次禅七当中,所体悟空悲不二的法义,将这个理趣依託茶缘及融摄世间一切茶事总持成「大悲心茶」一百零八颂,这里着重的是菩提心的劝发,愿力的成就,依愿而出生妙有,也是所谓的「心即是茶」

  第六章、行茶论是将一个茶人在行茶的过程中的心、行、事、理、德融摄于一,让茶人于行茶法之精要体会于心而不惑于相。

  「大悲行茶」,是融摄世间现有的行茶法所创发一套人人可用的行茶法,也是让行茶者,知福、惜福,出生感恩之心,累积福德的方法。

  「六大行茶法」,则是提供给习禅多年,有禅定基础的朋友们,将法界外六大及自性内六大依借茶缘将茶水、心水合一,而能得到身心的自在解脱,让行者具足度众方便,出生功德之法。这里讲的是「茶即是心」

  七、做个茶主人,为作者在茶堂里的随心随笔。祈愿这些在法界中一切的茶心,能发大愿,以茶会友,以茶度众,携手同行智慧大道,让茶路直达解脱的彼岸,圆满智慧方便,成就方便智。
《江山风月客》图书简介 作者: 尘外孤鸿 装帧设计: 仿宋锦缎,烫金纹饰,内页采用带有古籍韵味的宣纸质感,辅以传统水墨插图。 --- 卷一:乱世鸿蒙,燕云旧梦 故事背景: 本书以北宋末年,金人虎视眈眈,朝堂之上党争迭起为时代大幕。天下三分,民不聊生,各地割据势力蠢蠢欲动,俨然一幅即将倾覆的宏大画卷。故事的焦点,集中在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几位关键人物身上。 核心人物介绍: 萧煜(字:惊蛰): 原燕云十六州守将之子,身负血海深仇的复国遗孤。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游走于暗影与光明之间的“刺客贵族”。他擅长谋略、精通岐黄之术,却厌恶杀戮,毕生所求不过是让故土百姓重享太平。他的性格沉郁内敛,时常在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与个人情感的挣扎中徘徊。 柳素心: 隐居于江南烟雨之地的“玉面医仙”。她医术高超,素手能断生死,却对朝堂纷争避之不及。她的医术传承自一个神秘的古老宗门,该宗门对天下气运有着独特的预判能力。素心表面冷漠疏离,内心却藏着对苍生的无限悲悯,是萧煜在乱世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完颜烈(号:铁衣): 金国最年轻的战将,骁勇善战,被誉为“不败之狼”。他代表着北方草原民族的铁血意志,对中原文化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鄙夷其腐朽,又对其精妙的工艺与艺术心驰神往。他与萧煜之间的对决,不仅是兵戎相见,更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谢玄机: 当朝宰辅之子,表面上是风度翩翩的才子,实际上是朝堂上平衡各方势力的暗棋。他心机深沉,擅长权术与权衡利弊,是引导剧情走向的关键“幕后推手”。他深爱柳素心,却因肩负家族使命而不得不与萧煜站在对立面。 情节梗概: 故事始于萧煜为寻访能治愈其父旧伤的奇药,潜入临安城。他意外卷入了一场涉及宫廷秘宝“镇龙玉璧”的争夺之中。玉璧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被传说记载了平定四方蛮夷的古老法门。萧煜在此过程中与柳素心相识,素心以一剂“清心散”暂时压制了他常年累积的内伤,并告诫他:“药石可医皮肉,难愈心魔。” 他们的行踪很快被完颜烈的先锋部队察觉。完颜烈奉命追捕持有某种“北境图谱”的遗孤,而萧煜恰恰是此图谱的最后继承人。第一卷的高潮发生在“镜湖血宴”一节,萧煜为保护素心,不得不亮出身份,与完颜烈初次交锋,以一招险胜,却也暴露了自己行动的轨迹,使得双方的冲突彻底白热化。 --- 卷二:山河破碎,茶道幽思 主题转向: 在逃亡与追逐中,萧煜和柳素心深入巴蜀腹地,试图找到传说中能平定战乱的“归隐之地”。此时,战争的阴影已笼罩中原,大量的流民涌向西南,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茶道的哲学渗透: 本卷开始着重描绘巴蜀地区独特的茶文化。茶不再仅仅是饮品,而成为一种观察世事、修身养性的媒介。 “问道”之茶: 萧煜在一位隐世老茶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入定之法”,通过品茗来梳理纷乱的思绪,将杀伐果断的武学心境,逐渐转化为沉静内敛的处事之道。老茶师传授的茶道,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这与萧煜急于复仇的心态形成了深刻的张力。 素心的“药茶”: 柳素心则结合了她的岐黄之术,研制出几种以茶为引的疗法,专门救治因战乱而患上“心疾”的百姓。她的药茶,往往能疏导人的郁结之气,体现了她对生命个体尊严的维护。 权力与背叛: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谢玄机利用局势变化,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他一方面派人暗中保护萧煜(因为他深知萧煜的价值),另一方面却通过散布假情报,促使完颜烈误判萧煜的路线,意图借金人之手削弱朝中异己。 关键冲突: 萧煜在一次协助地方义军抵抗金军侵扰的战斗中,遭遇了谢玄机的埋伏。他误以为谢玄机是真正的敌人,双方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室内械斗。在危急关头,素心以极其罕见的针灸之术暂时震慑了双方,揭露了谢玄机复杂的中立立场。这次冲突让萧煜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乱世,敌人和盟友的界限远比想象中模糊。 --- 卷三:风云际会,长夜终明 决战的前夜: 随着金国大举南侵,战火烧至长江流域。萧煜、素心和谢玄机被迫站在了同一战线上,目标是阻止完颜烈夺取关键的战略要地——虎牢关。 萧煜的蜕变: 萧煜不再迷恋复仇的快感,他明白了真正的“归宿”不是复仇后的空虚,而是重建家园的责任。他结合了燕云的游击战术和巴蜀的茶道哲学中“以柔克刚”的理念,制定了一套针对金军重骑兵的奇特防御阵法。 情感的抉择: 谢玄机为弥补自己的权谋过失,决定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设计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引开金军主力。他向素心坦陈了自己的爱恋与无奈,随后毅然赴死,用生命为萧煜争取了时间。素心面对这位爱慕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悲悯,她第一次意识到,即便是最冷酷的政治家,也有其人性光辉的一面。 最终的对决: 决战于虎牢关外展开。萧煜与完颜烈展开了宿命的对决。这场战斗不再是简单的武力比拼,而是意志的较量。萧煜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完颜烈对中原文化“中庸之道”的误解,最终以智取胜,并未取完颜烈的性命,而是将其重创并俘虏。 尾声: 战事平息,南北格局暂时稳定。萧煜拒绝了皇帝的招安和高官厚禄,与柳素心一同退隐江湖。他们没有建立新的王朝,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恢复巴蜀与中原的文化联系上,传播医术与茶道,致力于抚平战争留下的创伤。他们明白,真正的“太平”不在于朝堂的更迭,而在民间百姓心境的安宁。故事在两人于烟雨朦胧的江边煮茶的画面中,戛然而止,留下了对后世的无尽遐想。 ---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探讨乱世中个体对命运的抗争与和解,深刻描绘了北宋末年礼崩乐坏的社会图景。它融合了历史权谋、武侠奇情、以及深邃的东方哲学(以茶道与医道为载体),构建了一个既残酷又充满希望的复杂世界。文字风格沉静、考究,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展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云禅茶心


  本名詹坤颖,字纪?,号茶心,生于娑婆世界,地球,高雄市。

  自幼学佛、好茶,师从国际禅学大师洪启嵩先生习禅近三十年,习禅解茶,缘茶入道。2004年客居上海,创办上海博茶堂、素林茶文化馆,并为多家茶业相关会所及企业之茶道研究顾问。

图书目录

推荐序1喝禅解茶地球禅者洪启嵩
推荐序2「奉茶」中的修行十方禅林基金会董事杨光祚
推荐序3大悲茶甘露心采云轩主阮小婉
作者自序
导读
 
第一章   

•本来面目
•活着
•走
•极慢经行

第二章   

•茶论

•水论
•定水

•器论
•杯论

•境论
•茶之华
•茶之乐
•茶之食

•客论
 
第三章   

•茶道论
•倒茶论
•奉茶论
•饮茶论
•饮茶赎命诀
 
第四章   

•说空-空悲智茶一
•真修实证
 
第五章   

大悲心茶
•大悲心茶一○八颂
•释义

第六章   
大悲行茶
•行茶论
•大悲行茶八法及口诀
•六大行茶法

第七章   
做个茶主人
•与瘫痪喫茶
•禅茶一味论
•童蒙茶观序
•无师论
•茶心
•茶人之德
•茶堂杂记
•「茶堂闲话」诗文七则-戊子
•「茶心杂记」二则-庚寅
•「无道人集」二则-辛卯
•「圣胎教言集」一则-己丑
•「茶堂杂想」杂诗若干-庚寅
•「葛藤茶」二则-庚寅
•如何是好茶
•于茶叶农药、重金属残余的反思及去除茶叶中农残的技术开发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喝禅解茶
地球禅者 洪启嵩


  小舟行月  法界自常春
  但看万劫风尘  点沙成星明
  银瀑天水  烹茶饮清宁
  江空明秋月  亿万经卷藏心
  一种平怀  念苍生 愍有情

  认识詹老师三十年了。当时他担任淡江大学正智佛学社社长,随学于我,邀请我到淡江大学授课。因为这个因缘,我在淡大讲授了「大乘修行法门」。这是我首次将一生中对佛法最重要的体悟进行公开宣讲,之后结集成《佛菩萨修行法门》。

  由于这个因缘,他常来亲近随学,跟在我身边泡茶待客。渐渐地,他对茶的认识深了,眼界也开阔了。如今他将自己所学,整理成《大悲心茶》一书,我感到十分赞叹与欢喜。

  生命在一起,总是很深的缘。从我五岁开始,父亲就教我对来访家中的长辈、宾客奉茶。茶的因子深刻地种在我心中。虽然我称不上懂茶,但是自然一直在茶的世界中生活着,自小随着父母喝茶,也称不上有任何特别。如今每天早上从眼睛一张开,到晚上入睡前,24小时都和茶在一起,也可称得上是「茶人」:浸在茶中的人。

  喝茶总是喝心的。由于一生习禅,所以对茶的体悟,总是从心开始。2005年,詹老师在上海成立博茶堂,请我题字留念,于是题以「茶者,心水,饮之畅灵。」

  茶,如此贴近天地、时空、人心,能用此性情去修证、悟道。与其说是「喝茶解禅」,不如说是「喝禅」来「解茶」。

  茶是伴随人类文化最深层的饮品,是一种能修鍊心性的特别因缘。因此,喝此禅,也体会了真正的茶味。

  2008年印度圣地禅旅,我在菩提伽耶主持禅七,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百余位学人,在佛陀悟道地禅修,并朝礼佛陀出生、说法、涅槃等圣地。

  禅旅圆满当晚,我在印度阿格拉的饭店里,用着饭店的热水瓶,亲自执壸,将台湾乌龙茶、铁观音,加上陈年普洱茶,及印度大吉岭红茶等混合,泡出「百纳茶」供养大众,名之为「百纳茶」,相应于僧众所穿之「百纳衣」,为福田之意。「百纳茶」。普纳各种茶,泡出的是平等无别的一味。

  2013年,癸巳年,适逢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开凿26甲子,我在云冈石窟举办了「月下云冈三千年」盛会,地球菁英云集。当天茶宴以总茶龄逾三千岁之「千岁百纳茶」,用云冈寒泉煎煮,供养大众,愿众饮之长寿,共创人间下一个黄金千年。

  单独的茶,好喝,把所有的茶混在一起,也真妙。
  喝着禅,解着茶。
  风来了,雨停了,人也空了。

推荐序2

「奉茶」中的修行  
十方禅林基金会 董事杨光祚


  认识詹先生是因为洪启嵩老师的关系。大约在一九八八年左右,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每次拜访洪老师时,常常见他总是随侍泡茶。他人虽然长得英挺伟岸,泡茶姿态动作却是细致优雅,静默安定,很少说话。

  因为我虚长几岁,总以长辈相待,有好茶就送给我分享,我会开始喝普洱茶,就是詹先生赠送的,尤其二○○五年开始,在上海经营博茶堂,专卖陈年老普洱茶后,更常喝到顶极的老普洱茶。受到他夫妻俩的浓情盛意,还真愧不敢当!

  近年每去上海,一定会拜访威海路的博茶堂,看起来不及二十坪的小店面,佈置得古朴典雅,每次到访,店里总是客人满满,詹先生或太太若蓁烹茶奉茶,满室茶香。而在品茗喝茶间,店主人总是阐述佛理禅机,喝茶解禅。阁楼更提供给茶客打坐修禅,这里宛然就是个修行道场。

  最近詹先生告诉我说:他要出版一本有关茶与修行的着作,要我写一篇序,虽然我爱茶,爱喝茶,信佛学佛,但是并不识茶,不懂茶。但为报答多年的厚爱,便乐予为之序。

  记得小时候,家父总是天不亮就出门耕田,都要带上一壷茶,那时候种田耕地非常辛苦,无论锄地翻土除草,播种插秧,都是靠人力,除了耕牛外,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辅助工具,在烈日下耕地,正如古人形容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时口渴,能喝上一口茶,沁凉痛快,值如甘露!

  小时候,因家住偏乡僻野,距离小学校遥远,去回需一时辰有余,路途中,有棵大树,枝叶繁茂,夏日常有路过人,在树䕃下乘凉休息,就有户善心人家,煮好一大壷茶水,摆在树下并置一磁碗,且在树干上绑一块红色布条,写着「奉茶」两字。当时因鄕野地方,人少屋稀,若行路人口渴,很难找到水喝。我每天放学路过,也常在树下停留休息,至今「奉茶」两字仍然清楚记得。

  説到奉茶,想到在风水界流传脍炙人口的故事:僻远山边的一户人家,总是提供过路旅人、山客茶水,但供应是热茶,并且在茶水洒上米糠,譲人喝茶时,边喝边吹米糠和热气。某天,一位风水师,翻山越岭从此地经过,既喘气又口渴,见到有人供茶,急着大口喝,却看到茶上面浮着一层米糠,又太热。只好边吹散米糠和热气,慢慢小口啜饮,他心生恨愤:这供茶人家,故意折磨人,不怀好意?一定要设法报复一下,譲这家人不得好过。于是找到这家人,説明自己是风水大师,他看到一块风水寳地,建议他们的祖坟葬在那里,可以发达富贵。其实那是一块絶地,如葬坟会致其后人家败人孤。这家人相信风水师是好心,就将祖先骸骨葬在那里。

  数年后,这位风水师又路过此地,再来探访这家人, 看看是否已如预料。没想到,见面后大为惊讶,这家人对他感激不尽,因为自从葬坟后,家运兴旺,儿女也渐渐发达,个个功成名就。因为与自己预期完全相反,便再到坟地查看,发现原来的絶地,山形地势都改变了,已是一个富贵大地。于是回头探询这户人家,才恍然大悟,供人茶水既热又洒米糠的原因,原来山路行人到此,多数囗干舌燥,气喘如牛,如果大口喝冷茶,易伤脾肺,因此用此方法,不使伤人。而坟地是在葬后不久,一阵风雨后改变的。地理师深觉惭愧!天心人心,天理人理地理!

  茶,奉茶,喝茶,如甘露,如心水,不就是一杯茶,就是喝一杯茶!是一心!是一念!

  俗语说:酒斟满杯,茶七分。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茶满七分不烫手,为人处事留余地,这是易经谦卦之道。满招损,谦受益人生之理。烹茶煮水,水上火下,润下炎上「旣济」之卦,事之已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方外人多爱茶,爱其香,爱其味,爱其淡然雅趣!

  几年前,我与作者伉俪一起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天晚上在一友人家,詹先生泡茶招待在座的中外朋友,几位外国朋友觉得今晚喝的茶,特别甘甜香醇有𩐳味,詹先生趁机讲解:茶者心水,泡茶三昩,喝茶三昧之道。外国朋友疑惑不解,以为茶外加香料。后来詹先请外国朋友倒开水和自己倒的开水比较,喝来味道就是不同,大为讶异!好奇詹先生的双手,以为是魔术!

  詹先生爱茶、识茶,藏茶,卖茶,烹茶,喝茶。以茶即修行,修行即茶,入茶三昧,完全此《大悲心茶》一书,内容涵盖:一切的茶事,茶兿茶道,以茶养生养性,修禅修心,入茶三摩地,自古以来未曾见到的茶着作。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甚至每章每节都可以撷取应用,对于爱茶之士,一定会有莫大助益。本书的出版对茶界一定会有深远的影响,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詹先生的老师洪启嵩先生,佛法精深,博学多闻,着作等身,四海弘法,利益群生,画超大佛,展现大器,而其门下学生,也是个个头角峥嵘,各有专精擅长,将修行溶于工作专业里,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无二无别。洪老师的弟子们在禅法、茶道、饮食、香氛、艺术、建筑、女性修行研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各领风骚,展现风范,并皆有专着出版问世。正如同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师以自身做为泥土、肥料,培育弟子,是禅宗古来的传统,也是洪老师所建构的「地球觉性舰队」计划,让佛法从古代少数生命贵族的「独觉」,走向21世纪的「普觉」。

  詹先生这本着作《大悲心茶》,传承了洪老师禅茶法门的心要,也可说是洪老师《喝茶解禅》一书的实践纪录。最后祝福本书出版顺利,并祈愿:所有读者,皆得解脱,永离四苦三毒害,智慧如海证圆觉!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茶者心水,饮之畅灵」我、饮、茶与水,若欲畅灵,全体皆空,三轮不空,总有诸般不是,一般俗称喝茶,严格来説应该是喝茶水或者说喫茶汤,因爲千年前茶叶大部分的时候当成药,需要熬煮,有一阵子又如菜一般,加蒜、葱、加上盐巴等各种佐料及配料放在锅釜里煮茶汤,拿着大碗,喫茶汤,所以有时候茶叶叫茶菜,例如擂茶就是点茶加上各种佐料,是由釜里煮茶汤跟唐宋点茶的综合体,纯泡茶,就是明代以后的事,近代讲茶,应该就是纯泡茶了!当代人论茶,大概是指以华人区为代表,或受华人喝茶习惯影响的纯喝茶了!这里把茶跟水分开来谈,因爲这的确是两个物质,茶论与水论将把喝茶这个所缘的对象直述论之,并将茶器、茶境、茶席的主客以通论的形式作一完整的观照、表述!
 
•茶论
 
茶为幻物,以其幻,成其真;以其虚,成其实,天地造化,皆因愿起,愿缘念生,遂成世间!觉者知其幻,念念护生,迷者以爲实,时时坏有!觉、迷,德之别,在于念恩、惜恩!天地怀悯衆生苦厄,遂生苦物治苦心,而茶为上首,常以衆生清凉!性清凉故无热恼,致气中和,人致中和,天地象和,一团和气,入于混沌,觉念当空,现成本初!
 
天、地、人、茶同修,修一大同,天下太平,始于一盅,茶之为用,大矣!
 
茶在四方,因地制宜,先天之成,后天之作,天、地、人、空四相缺一不在!
 
茶从物论,茶机兼故,融水土、天地、万象于味,故茶味五行利于五脏,茶之造,施作有爲,不可违逆阴阳,需顺势化之、润之,其必化者,先天寒凉之性,其必润者,后天造作之燥,其余五味自能调和脏腑,不必过分造作。
 
今人茶伤,咎不在茶,在人之不知也!今人赏茶,唯喜甘、爱香,畏苦、厌涩!
 
利之所趋,匠、商造茶,唯存高香、甘腻,岂不知,高香伴火,过则伤金肺,甘为土,溢则害土脾,更有甚者,以外物促香、进甜,其心行持已逆天伦,天地之炁始纳于金肺,谷食之气始收于土脾,高香甘溢为人心趋利造作之气,香太过,甘太满,其性已浊,其行为斥,其害则阻天地罡炁纳藏于鼻肺,其弊致绝谷食蕴气收合于胃脾,茶之行者,无论匠造、商贾、执事、道传诸德,岂能不深思究省,不自迷亦不令他迷于机巧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大悲心茶》这个书名,我就觉得非常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即想到了一个场景:在某个悠闲的午后,阳光正好,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一边熟练地冲泡着茶,一边与来访的客人进行着一场关于人生的对话。茶香氤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宁静与祥和。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心的书。“大悲心”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广阔的胸怀,它代表着对众生的怜悯与关怀,也象征着一种超越小我、体悟大道的境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茶”这一具象的媒介来呈现的?这本书会不会引领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又或者,是通过茶道中蕴含的仪式感,来帮助我们感悟生命的真谛,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滋养我的心灵,获得一份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手绘的感觉,搭配上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台湾老街、老茶馆的回忆。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阿嬷去她常去的茶铺,那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空气中充满了熟稔的谈话声。店里的老板娘,总是笑咪咪的,无论你是谁,她都会用最亲切的声音问一句:“要喝点什么?”然后,就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那茶里,好像就包含了她对每一个客人的祝福和关心。我一直觉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大悲心”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深深的共情能力,一种想要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会不会是通过不同的茶品,来象征不同的心境?或者,是以茶为引子,讲述几个关于放下执念、寻求宽恕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那份柔软和包容,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也能像一杯温热的茶,给予自己和他人力量。

评分

读到《大悲心茶》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可能是某个清晨,在阳台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杯冒着热气的茶上,茶烟袅袅,如同思绪在舒展。又或者是在某个安静的午后,独自一人,捧着一本好书,细细品味一杯茶的甘醇,感受那份难得的宁静。我觉得“大悲心”三个字,一定是对人性深处的一种探索。它不只是同情,更是一种深切的理解,一种愿意承担他人痛苦的情怀。在台湾,我们常常说“以和为贵”,也喜欢帮助别人,这种“大悲心”的精神,在我们社会中有着很深的根基。我猜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剧情,而是更偏重于内心的成长和转变。或许是通过一些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是一些哲理性的探讨,来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学会放下烦恼,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让我对“慈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能够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用更温柔、更宽广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评分

《大悲心茶》,光是听起来就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一直觉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变得焦躁和麻木,也太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和事。而“茶”,恰恰是一种能够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事物。我记得奶奶泡的茶,总是很香,她一边泡茶一边给我讲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她的经历,有她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她对我们的期盼。她告诉我,做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就像这茶水一样,温暖而滋润。我觉得“大悲心”三个字,正是这种善良和同情心的升华。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关怀。我特别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大悲心”?是藉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是通过一些深刻的洞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用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样一份力量,一份能够支撑我,让我能够温柔地生活下去的力量。

评分

哇,看到《大悲心茶》这个书名,我就忍不住好奇心大发!“大悲心”三个字就很有份量,让人联想到慈悲、关怀,而“茶”又是那么的日常,那么的温暖。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感觉会是一个充满哲理又贴近生活的故事。我常常觉得,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藏在最平凡的细节里,就像一杯热茶,能够瞬间驱散疲惫,带来宁静。我猜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小说,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心灵的对话,或许是通过一些人物的经历,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去理解和接纳彼此的苦痛,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我们对于“大悲心”的理解,往往会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人际互动紧密相连。不知道书里的茶,是不是就像我们常说的“人情味”,是能够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的媒介?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智慧,学习如何用更宽广的心去拥抱世界,去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