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的论文与置于附录中的专业报告,多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发问角度,即国家的都市政策是如何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或是特定的社会政治脉络(social political context)之下来形构(formation)与实施(implementation)的?而这政策是为国家(state)所发动的,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政治与社会的过程,也是规画与设计者所必须认识的首要课题。就在21世纪来临前后,国家横渡全球化的恶水,因此,借用作家张大春在2000年元旦书写的文字,以《窥见魔鬼的容颜》为名,不求惊悚,但求其为统一全书的隐喻。
2012年七月,我在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届龄退休,整理1992年之后的主要论文分为两本选集出版,一本为《异质地方之营造》(On Heterotopias),另一本为《窥见魔鬼的容颜》(A Glimpse of Devil Appearanc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Urban and Regional Processes)。同时,在不破坏学术论文的版面氛围,适度地增补一点小图,以提高视觉上的可接近程度。
前者,异质地方一词,目前,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与爱德华‧苏雅(Edward Soja)等英语世界的地理学者之间,就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范畴是否是其早年遗留的康德主义认识论根源,一种实证主义式的真实空间,还有极不同的争议。 以及,傅柯原来在1967年演讲稿中提出的异质地方(heterotopias)措辞, 相较于昂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三年后,也就是1968年学运之后,在1970年书写的《都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一书中的使用, 与1974年更完整发展的《空间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的理论着作中, 异质地方,已经由一个相对比较松散随意的观点,进一步考量主体的行动与都市的策略,建构为可能性的空间(spaces of possibilities),以及,设想为更批判性的、更正式表达出的、根植于社会规范之中,有政治与历史异常意义的理论概念了。 而这些理论辩论,与作者早年借取傅柯的异质地方概念的目的并不冲突。由于异质地方的理论范畴是选集中不同论文一再出现的空间概念,故以《异质地方之营造》为书名。至于置于附录中的多为专业报告、报告纲要、短论、书序、发刊词,甚至是发言记录,虽非学术论文形式,也有意留一纪录。
后者,由于选择的论文与置于附录中的专业报告,多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发问角度,即国家的都市政策是如何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或是特定的社会政治脉络(social political context)之下来形构(formation)与实施(implementation)的?而这政策是为国家(state)所发动的,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政治与社会的过程,也是规划与设计者所必须认识的首要课题。就在21世纪来临前后,国家横渡全球化的恶水,因此,借用作家张大春在2000年元旦书写的文字,以《窥见魔鬼的容颜》为名,不求惊悚,但求其为统一全书的隐喻。
夏铸九,台北,2015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言:方法上的说明:都市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
壹、假说建构
1. 国家都市政策的形构(formation)与执行(implementation)
研究者的基本构想是尝试去了解:都市政策是如何依照这些政策所发生的社会政治脉络(social political context)来形构(formation)与实施(implementation)的?而这政策是为国家(state)所发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