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

青花瓷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Finla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的滥觞!

  瓷器,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曾是专属于中国独有的发明。
  透过它,我们看见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金鼎奖首届翻译奖得主郑明萱一生颠峰译作。


  这不单单是一本瓷器史,而是一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的世界史。

  丝绸、茶叶、瓷器,这三样来自「东方中国」的产品,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为之疯狂。而瓷器的精美、光滑、细腻,尤其让欧洲人深深醉心,不但引发欧洲人的艳羡,更引发欧洲人的无限想像和向往。

  若从葡萄牙人来华算起,三个世纪内共有三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欧洲人除了疯狂收集中国的精美瓷器,就连运送途中损坏的碎瓷片都可做成首饰出售,各国君王更纷纷成立实验室或派出商业间谍,一心想破解中国独霸千年的制瓷祕方。

  当年「中华帝国」的天威之盛,不光光风靡欧洲大陆,邻近的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无一不为之心悦诚服。而瓷器的流通欧洲,除了激发十四世纪商业冒险活动的兴起,亦与地理大发现、海上霸权的兴起,环环相扣、息息相关。

  「天下第一瓷都」的景德镇,在十八世纪初无疑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三千座窑密密麻麻遍布全镇,每天得消耗掉一万担白米和一千头猪,不但为朝廷烧制奇珍异件,为中国百姓生产家常器皿,更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江户、马尼拉、巴达维亚、德里、伊斯法罕、开罗、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地,特制符合当地品味和需求的瓷器。景德镇的分工之细,工业化之精,不但比亚当斯密的工业分工理论还早出现,更比福特的汽车生产线足足早了一个世纪以上!

  十八世纪中国瓷器行销各地数量之巨,遍布之广,已首度充分证明:一种世界级、永续性的文化接触已然形成,所谓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于世界史中隆重登场。而青花瓷的出现,不但集工艺、美学、商贸之大成,更是东西美学相互影响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

  世界史的探讨虽已从多种不同货品切入:盐、茶、巧克力、咖啡、马铃薯、香料、丝绸等,但比起其他商品的单向旅程:香料吃下肚,丝绸穿上身,终而褪色或消失,瓷器最特别的是以完整成品形式外销,不仅历时常在,而且成为媒介,跨越遥远的距离,承载着文化意涵,借由贸易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促成不同文化的交互影响。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首次真正兴起的滥觞。而从欧洲人发现制瓷祕方的那一刻起,中华帝国的命运也从康雍干三朝的丰华盛世,悄悄步向近代三百年的动盪不安与衰颓。英文小写的「china」,竟与大写的「China」,如此命运相同,令人扼腕。

  且看《青花瓷的故事》,一探中国青花瓷如何发挥惊人的寰宇影响力,以关键枢钮的角色带动整个世界体系运转,雄霸世界一千年!

  瓷器自七世纪发明问世以来,始终居于文化交流的核心,中国瓷器则反映了世界史中一项规模最庞大的文化转型活动。《青花瓷的故事》借由瓷器,将中国、印度、伊斯兰世界、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东非的历史合为一体,强调国际各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影响,使我们对世界史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不但结合「生产、分配、消费的历史」、「科技、贸易、艺术的历史」与「社会、商品、文化、政治、文学的历史」三者于一炉,既关注于细节,又清楚聚焦于全球主题。

  ◎猫头鹰25週年纪念好评再版

各界气魄推荐(按姓名笔画排序)

  施静菲(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陈玉慧(旅欧作家、《CHINA》作者)、陈国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游冉琪(前莺歌陶瓷博物馆馆长)、杨莉莉(青花瓷皇后)

专业好评

  我们必须读这本书,才能知道,中国瓷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什么角色,而中国瓷器做为文化符号,挟其美学及实用价值,又如何在几世纪内征服全世界……罗伯特.芬雷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中国的第一次全球化故事,惊天动地!──《CHINA》作者、旅欧作家陈玉慧

  《青花瓷的故事》是一本具综观全局视野的出色作品。透过瓷器作为焦点,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东非的历史,在本书进行时空对话。作者着墨这些地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影响,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串连,促进我们对全球过往发展的认识理解,贡献极为重大。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历史,科技、贸易与艺术的历史,以及社会、商品、文化、政治与识读的历史,在作者手中揉合成为一体。内容丰富、分析深入、行文优美,既关注于细节,又清楚聚焦于全球主题。《青花瓷的故事》是世界史当代论述的最佳范例。──《世界史学报》编辑杰瑞.宾利

  作者追溯中国瓷的兴衰,沿着人类欲望、艺术风格、创新发明、工业间谍、商业竞争和殖民势力,进行全球观的溯源探讨。商品的历史,就是应该如此书写──令人激动又引人入胜,而且高度掌握区域性的脉络特色,不论是法兰西、日本、印度,或东非的斯瓦希里海岸,全都涵盖在内。──《回顾「亚洲即世界」的年月》作者 史都华.戈登

  《青花瓷的故事》读起来一点也不艰涩。虽然《青花瓷的故事》里的主角似乎只有青花瓷,不过《青花瓷的故事》其实也是部从贸易的观点来看全球化的世界史好书,其可读性甚至远高过通俗的《贸易打造的世界》,加上译者郑明萱优异无比的译文,让这本书读起来甚至就像是第一手就用中文写成的。──「The Sky of Gene」(2011全球华文最佳部落格大奖──最佳讯息观点部落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芬雷 Robert Finlay


  1973年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曾任教于伊利诺大学与西北大学,现为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教授,主要教授欧洲近代史与世界史。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政治》、《围困中的威尼斯:一四九四至一五三四年间义大利战争期的政治与外交》。

译者简介

郑明萱


  曾旅居美国二十年,后为文学、文史、文物专业翻译人。着有《多向文本》,译作多为重量级作品,包括:《极端的年代》、《少年时》、《费城奇蹟》、《哥伦布大交换》、《到叶门钓鲑鱼》、《数学天方夜谭》,以及英译《故宫胜概新编》、《匠心与仙工——故宫明清雕刻》、《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等多种。并以《从黎明到衰颓》荣获金鼎奖首位最佳翻译人奖。

图书目录

引言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狂热,激发十四世纪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商业冒险活动。欧洲贵族向中国广州下订单,订做专属瓷器。到了十八世纪,瓷器行销之数量与规模已足以证明:一种世界级、永续性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场。

一、天下瓷都:十八世纪的景德镇
景德镇是十八世纪全球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三千座窑密布全镇,居民高达百万。光是外销瓷器,每年就高过百万件。瓷器制作程序繁复,每件瓷器至少需有十八道程序,与九十名以上工匠负责。

二、瓷之祕:十八世纪中国与西方
耶稣会教士殷弘绪到中国寻找瓷器制造的秘方,虽然直到二十世纪X光发明才能解释瓷器独特的原因。但殷弘绪记录的瓷器制作过程,却辗转成为现代工业化分工的基础,可以说工业革命的成功或许必须部分归功于景德镇的陶匠。

三、瓷之生:中国与欧亚大陆
从陶器时代以来,中国应用特有黄土、陶冶技术、造窑,发展出精湛的烧窑技术。到了唐代,向西贸易开放的态度也与瓷器发展相唿应,印度波斯的纹饰技法透过丝路东传影响中国瓷器的图形设计。但唐帝国的衰颓使中国失去中亚的控制权,到了南宋,中国开始将商业贸易的目光从陆上丝路转向海洋贸易。

四、中国的瓷文化:商业、士大夫、鑑赏家
瓷器在宋代与茶文化结合,成为日常奢侈品,文人雅士也能依此体现其品味。此外,南宋扩大海运贸易,陶瓷业也因而受惠。海外贸易的蓬勃,加上朝廷的青睐,使得景德镇的交易与运销越发兴盛,带动它成为工业中心。

五、青花瓷之生:穆斯林、蒙古人、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元代晚期,泉州的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的窑主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冒险:将钴石从八千公里外的波斯运到中国,再将为伊斯兰顾客制作的大宗瓷器运往西南亚销售。这些钴石经过加工后得以制造出白底青花的瓷器。

六、中国瓷居首:韩国、日本、东南亚大陆区
至宋代,中国瓷已经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其他国家人民梦寐以求、试图仿效的对象。韩国的陶匠自中国汉代已开始模仿中国陶器。到九世纪初他们烧制的青瓷甚至连宋朝都大为激赏。十六世纪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使得朝鲜瓷一蹶不振。但他们被掳去的陶匠,却促使日本十七世纪以后的陶业渐趋成熟。中国与越南、泰国、日本等国的陶瓷市场也同样相互影响、彼此模仿。

七、中国瓷称霸:东南亚海洋区、印度洋、西南亚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丝和瓷都是最抢手的商品。二十多年间,有三百多万件瓷器随宝船远赴南洋群岛与印度洋,但无论大船载运多少宝物,也无法满足海外对瓷器的庞大需求。

八、中国瓷之衰与亡:西方与世界
十六世纪初中国瓷来到欧洲,欧洲人纷纷趋之若鹜。长达两个世纪他们放弃自己的钖釉陶,「瓷病热」更代表他们对中国的敬意。但十八世纪初,欧洲也开始制造瓷器,加上半个世纪后,欧洲人在亚洲的势力增强,以及新古典主义兴起,不论中国的形象或中国式的美感都不再吸引他们。

尾声 香客瓶艺术
陶瓷器上的花树图案是世界各地不知名的工匠彼此合作的结果,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都在复制与创新这个主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瓷器与它的仿制品,正为世界级规模的文化接触提供第一手且分布广泛的物质证据,甚至意味着真正的全球化文化已然到来。

注释
参考资料
中英对照表

图书序言

西元一五九八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在马德里北边的艾斯科里尔宫下葬,御棺用料选自柚木大商船「基督五伤号」的龙骨。此船曾五度担任葡萄牙驻印度果阿总督的座舰,为昔日海上帝国服役超过四分之一世纪,九度往返于亚洲总部果阿与首都里斯本之间,是一般船只纪录的两倍。当年「前往印度之路」共分两段航程,全程远达三万七千公里,至少费时十八个月,为行走这个航线的人员以及船只造成极为骇人的耗损。虽然虔诚的葡萄牙水手口口声声说「天主带他们出去也必带他们回来」,但回航期间发生的船难和损失却往往高得不成比例,原因不外乎众船长总是超载搜罗亚洲商品才返航。菲力普二世一向深信自己的统治恩蒙天意引领,或许,他也认为运气不错的「基督五伤号」同样享有上天保佑(船名「基督五伤号」,取自基督在十字架上蒙受的「五处伤痕」)。何况这艘巨型商船还唤起一种全球远景,正投其所好:因为航海界推崇「基督五伤号」是东西方之间的非凡连结,将世界遥远的两端串连起来,象征了菲力普二世的毕生功业。国王本人对葬仪细节也异常关注,显然把这具深埋在艾斯科里尔宫地底密闭墓穴的龙骨棺材,视作自己广袤疆域的象征。
  
菲力普二世逝世之前,「基督五伤号」已经除役多年,停泊在里斯本港口权充巨型仓库。菲力普二世之所以能够征用它的龙骨,制成自己最后的寄身之所,是因为二十年前,葡萄牙阿维什王朝末代君主塞巴斯汀一世连同葡国七千名贵族,在摩洛哥三王战役全军覆灭。菲力普二世一肩双挑,联合西葡两大王国,接收遍布欧、美、非三洲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领地,统治起第一个全球级的大帝国。一五八一年,菲力普二世在盛大的仪式中穿越一道道凯旋门,进入里斯本城,其中一道门的铭文宣告他为「东方西方万事之主」。对那些与他持有相同虔信观点的当代人来说,菲力普二世陛下的权势与财富之盛,似乎已臻古代基督徒梦想的大一统境界,也就是全体人类结合在共同的君王、共同的信仰之下。一时之间,希望高涨:那些异端者、异教徒,终于要被彻底铲除粉碎了。菲力普二世在墨西哥、祕鲁的矿区,为他产出一吨又一吨的白银,助长了西班牙势力在全欧各地扩张,包括西讨尼德兰的新教徒叛军,东征地中海的鄂图曼土耳其人。菲力普二世麾下的某些将领更敦促他一鼓作气,继征服葡萄牙之后,渡海进攻伊利沙白女王统治的英格兰。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