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最新版导读
生命是什么? 杨启伸 如果你现在拿起此书,想着这本「生命是什么?」到底会讲些什么?能给我启发什么?那这篇导读,就是要你在几分钟之内,知道这本书的内容精髓。于是,不论你最终是否决定拥有这本书,你都会像是已经拥有「它」,或至少认识了「它」。
直接了当地说:如果说,物质组成的原理是「化学」,物质运作的规则和描述则是「物理」的范畴,薛丁格在本书试图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来了解和说明生命的现象。但他遇到了困难:生命既不是纯化学化合物的组合,也有很多行为不符合物理原则!
因此,对于生命体,在第一章,针对「化学」观点方面,薛丁格首先认为,生命,仍是以原子为基础组成,有排列次序的巨大有机体,而这有机体的运作规则和描述,可用组成原子接近统计的整体行为来看。
生命为何要先组合成巨大有机体,小原子或分子当生命有何不可?薛丁格认为,因为物体要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精确的行为。小分子的运动,除了自己的动能外,还有环境的随机力量推着,如布朗运动和扩散。如果生命不是大到可使其他运动力量足以被忽略的程度,那么,当我问你要去哪里时,你可能会跟我说:「我会试着去对街的超商,但我不确定我能不能走到!因为其他力量也会参与影响我往那个方向走。我可能被『推』或『扩散』到光华商场去!」。
薛丁格更进一步,对大有机体的集体行为和统计的关系,说明对「集体数目」开根号的值,就是和环境交互作用准确性「误差值」的估计:大数目之下的误差反而小。以量子力学的观点换言之,我们必须「不能」长得和小原子一般尺寸,才得以控制巨观行为。不仅如此,巨大有机体也因能准确控制行为,才能从事各种原本小分子不能做的事;而且所做的事,不一定和小分子本身有相关。如大脑是由无数原子所组成,但却不是用来记录单个原子事件。
作者在建立了生命是由原子尺寸的小分子所结合,成为具有行为准确性的巨大有机体后,想要找说明的例子。他似乎是受原本开布染坊,后来也研究植物的父亲影响或启发,决定用当时以植物为主的遗传学成果为例,把基因设想为:比原子大,但却有准确控制行为的作用单位。他准确(或卖弄)地,以人有23对、46个染色体为例,说明人类基因来自父和母减数分裂后,以各23个染色体配对。之后,同一个表现型,是由父与母各自带着的染色体上,具有显性或隐性之基因配对后,决定最终是显性或隐性。他由数学机率和表现型之配合,说明基因运作原则,并提出遗传分子虽小但稳定,以及其可能的大小尺寸。作者指出当达林顿以染色体上的横纹(当成是一个基因)和染色体大小相除,得到基因大小是30奈米,并由此推算基因大小只是100~150个原子;虽小,但却有不可思议的稳定性。
接着,作者以「突变」这个基因看得见的行为,说明基因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且是以在定点为单位地发生。作者为何要提基因运作、突变这些事呢?其实这是先设好舞台,为了要说明二件事:基因尺寸小而稳定,以及古典物理无法说明基因这种小尺寸分子稳定的原因,但量子力学可以!因为量子力学有能阶(离散,非连续)的概念,可以能阶差和温度会影响稳定性两个概念解释基因特性。但作者也迅速地以生命化学分子有同分异构物,以及能阶间的转换有时不只需要热能,也要能越过比变化前后两态能量都要高的活化能门槛(或阈值)这二个观念,做为二个修正之后,才能明确说明生命分子的稳定性(如基因突变后,仍然是稳定的)。换言之,不会随便出门晒晒太阳,我们就变了模样!
基于以上的论述,薛丁格为量子力学之所以能解释生命,做了几个总结式的描述。他提到,其实生命分子较类似非完美、但有週期性的晶体和固体,而非液、气体;而且各式排列整齐且有同分异构物的分子,不需很多的数量,就可排列出数量甚大的组合(基因)。
犹有进者,作者对生命如何维持运作秩序、逃避直接衰退,提出了颇具争议的「负熵」概念。大致上,熵可以用「多么不能作功的程度」的方式来了解;熵越大,这个状态越不能做功。也因此,生命结束时的熵是甚大的!熵之计算,是若吾人在绝对温度T 提供热量Q(卡路里)来把一个状态改变到另一个状态时,此时的Q/T值;所以单位是 cal/度。作者解释,生物是用吃、喝和唿吸当材料进行新陈代谢,以获得「负熵」!但如何得到数学式上的负值呢?若对大于0,小于1的值取对数,会得到负值;于是如果用D代表一个系统是「多么没有秩序」的数值,那么,D的倒数, 1/D,就是「多么有秩序」的程度。于是负熵,就以 k log(1/D) 来代表。其中 k 是波兹曼常数 3.2983x10-24 cal/oC。
最后,作者以产生有序的两种方式来说明他的内心 OS:一个是统计型机制,用以描述由「无序产生有序」;另一种是动力型机制,用以描述「由有序产生有序」。前者为一般物理学家经常研究的;后者则较接近生命运作的实况。但两者是一体两面,互不冲突。事实上由研究生命的有机机械结构如何运作时,会产生新的物理原理,研究和解释这些新的物理原理,终究能以统计型所得到的原则来解释。
最新的生命科学上,已把蛋白质的结构以原子解析度解出,并用其来解释本书所描述的所有生命现象。作者出版此文,是1944年。有趣的,是该年同时也是学者第一次证明和发表DNA这个分子是引起肺炎球菌转变的原因!另外,大分子具有粒子和波的双重性,也在近年被发表。大分子具有波的性质,代表同一个时间,大分子可以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地方被发现(有干涉和绕射的现象)。
本书作者本身,和书中所提的一些科学家的先见,完全令人赞叹!以今日生命科学和物理、化学来评断书中内容的对错,固有其意义,但若以「参话头」的精神来看这本小而影响深远的鉅作,吾人体受到的,是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细思其共同性的领悟模式,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永久都不会过时的模式。如果你决定阅读这本书,请细细去品味薛丁格的热情、用心、和试图融会贯通的美丽心灵。是的,it's a beauty!
杨启伸
国立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副教授